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北京卷)01(全解全析)_第1页
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北京卷)01(全解全析)_第2页
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北京卷)01(全解全析)_第3页
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北京卷)01(全解全析)_第4页
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北京卷)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北京卷】

历史•全解全析

123456789101112131415

DDCBBABDADACCBC

1.【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与管仲对话中强调土农工商四种职业的从业人员要分开组织管理和居

处,其背景为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礼崩乐坏,即原有的等级结构遭到破坏,工商食官的现象受到

冲击,民间商业活动兴起,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百家争鸣局面兴盛是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土地国

有制度即井田制还未废除,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

2.【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统治后,儒家学者出身的宰相比重较大,这主要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有关,D正确;A说法错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A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并非是个人

出身,B排除;推恩令针对的是地方王国问题,C排除。故选D。

3.【答案】C

【详解】材料“大理(寺)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宋代胥吏可根据政绩晋升为品官,但设有上限“体现的

是唐宋时期对官员的职权及升迁的规定更加细致严谨,C正确;材料未涉及唐宋时期地方长官职权的比较,

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代选官也重视才能,B排除;私人笔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排除。故选C。

4.【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B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都是关于元朝政治制度的正确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B

【详解】②为长安,是唐朝都城,唐太宗在此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故答案为B项;北魏孝文帝改

革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与①处北京无关,排除A项;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是在当时的

东京,即现在的开封,与③处南京无关,排除C项;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是在北京,与④处

广州无关,排除D项。

6.【答案】A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的这一段时期,粮棉等生活用品占据市场流通的主体,故选A;

这些商品多是国产,并不依赖海外市场,排除B;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这一时期中

国的小农经济尚未瓦解,丝茶贸易并没有受到国际资本的操纵,排除D。

7.【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由武装暴动转化为和平的权力交接的原因,没有揭示其历史意义,B项符合

题意;辛亥革命转化为和平的权力交接,与光荣革命有相似之处,A不符合题意;根据“坚持谈判,各自让

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革命,袁

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C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铁人王进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劳动模范;谢晋

元是淞沪会战时期在抗击日军过程中而英勇牺牲的爱国将领;杨根思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中

壮烈牺牲的英雄;林则徐是晚晴时期历史人物;因此四者的先后顺序应为④②③①,故选D;其他选项先

后顺序错误,故排除ABC。

9.【答案】A

【详解】根据“1957年,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56.7%”可得出

当时一五计划已经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建立奠定了基础,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A正确;材料“中

国……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体现的

是中国奉行不结盟的政策,排除B;材料“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

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而不是法律体系,排

除C;根据所学,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排除D。

10.【答案】D

【详解】钱学森说"两弹””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

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保障,故D正确;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错误;“科教兴

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B错误;当时中国没有先进通讯方式,故C错误。

11.【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在记事体的史学叙述里面,把人从史诗中的神

仆上升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做法,从背景分析,是民主政治兴起影响了历史编撰,从其内容上

看,当时史学的发展与人文思潮相一致,从体例上分析,记事体史书的撰写是以叙事为基础的,说法①②

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反对宗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唯物主义哲学与“记事体的史学”等不符,说法④

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德国针对工人的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这说明随着工业化发展,德国也在关注工

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C;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主要针对工人,“覆盖全民”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

料中只有针对工人的部分保障,尚未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排除B;表格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的

负面影响,排除D。

13.【答案】C

【详解】据表格信息1950—1985年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可知,1950-1970年间苏联经济发展各方面都是成倍

增长,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各方面虽然也呈增长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故C正确;

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A与表格信息不符;材料未体现全球贸易情况,只是1950—1985

年苏联经济发展状况,故B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违背史实。

14.【答案】B

【详解】美国总统砸毁了自由女神像、“贸易条款”、"移民政策”,说明美国实行美国利益优先,反对贸易自

由化,反对经济全球化,故选B;美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排除A;漫画无法体现美国

联合西方盟友,共同对付俄罗斯、中国,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5.【答案】C

【详解】印象画派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作品,故答案

为C项;《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作品,是在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的背景

下产生的,排除A项;《拿破仑加冕》属于新古典主义作品,是在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

的背景下产生的,排除B项;《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是在战争造成人们心灵创伤、出现迷茫反叛

的背景下产生的,排除D项。

16.【答案】(1)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文物

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4分)

(2)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

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

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6分)

【详解】(1)根据“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

礼器近600件”并综合所学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

呼,从而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根据“伯括受命,帅禹之绪……”等内容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

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

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根据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17.【答案】在中国古代,报纸由官方发行,主要内容也是政治上的信息,由中央分发到各级政府机构,不

公开发售。古代的报纸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近代洋务运动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

纸,报纸主要由私人创办,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同时利用了新型通讯方式,使信息传

播速度更快。开始使用土话编写,影响范围扩大。

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解放了民众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总之,中国报刊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到民间,由专制到民主,在传播方式、宣传内容、受众群体上均产生

了很大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12分)

【详解】根据“到了宋朝后,才有了正式的官报发行制度,这类官报,多数情况下被统称为邸报。……”可得

出在中国古代,报纸由官方发行,主要内容也是政治上的信息,由中央分发到各级政府机构,不公开发售。

根据“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给皇帝的奏章,以及官吏的任免消息•邸报一般只在封建

政府的各级机构里传阅,并不公开出售。”可得出古代的报纸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根据“《申报》创刊于1872年,从创刊起,就很注意采访工作,每逢战争爆发,报馆还专门派出记者到前

线去采访新闻。’“'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公开宣传变法的第一家报纸。'‘可得出近代洋务运

动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纸,报纸主

要由私人创办,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根据“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和1918年创刊的《每

周评论》,这两个刊物勇敢地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

利……”可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了民众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最后总结得出,中国报刊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到民间,由专制到民主,在传播方式、宣传内容、受众群体

上均产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

18.【答案】(1)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手工业社

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负责制,发展乡镇企

业和非农产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拓展致富途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支持西部经济发展;减

免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修建重大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生产;开放沿边城市拓展经济发展的渠道等。(6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完成全部脱贫任务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全局的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经济,确保中央对民族地区提供全方位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广大干部

群众奋战一线等。(6分)

【详解】(1)根据题干中“1949—2012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限定语,结合所学知识,从1950年的土地

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减免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修建重

大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生产、开放沿边城市拓展经济发展的渠道等措施中任举三例进行说明即可。

(2)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持续推进反贫困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

的建立是完成全部脱贫任务的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战;根据材料“我

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可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和体制优势;根据材料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材料三”上

级国家机关……从财政、金融、物资、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教育、科

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19.【答案】(1)西方的发展模式是否普遍适用。为什么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2分)

(2)彭慕兰、王国斌。(2分)

彭慕兰认为18世纪的西欧和中国江南在经济上面临相同的问题,也有着同样的可能导致工业革命的先进因

素;江南经济在某些方面领先于西方。王国斌认为不能把西欧的具体的历史进程抽象成一种普遍的理论模

式;中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5分)

他们看到中国经济的优势,没有从西方的视角来看问题,突破了欧洲中心论。(8分)

【详解】(1)论题:根据材料一中“历史研究中,长期盛行‘西欧中心论“近30年来,学术界突破了,西欧中

心论等可知,其中心论题为,西方的发展模式是否普遍适用;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没有出现近代欧洲

式的科学变化与组织变化,经济陷入'量的增长,质的停滞'”“西欧和江南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发生在18世纪

晚期”“中国社会经济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摆脱陷阱”“欧洲的经济制度比中国在容纳资本主义兴起方面具有

优势,,可知,其中心论题为,为什么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

(2)学者和评述:首先根据材料二中“18世纪的中国江南和西欧一样,面临相同的危机”“中国的经济制度

通过改进,能促进其快速的工业化''等信息,得出彭慕兰、王国斌的言论说明其不支持“西欧中心论”;然后

说明其观点,比如彭慕兰认为18世纪的西欧和中国江南在经济上面临相同的问题,也有着同样的可能导致

工业革命的先进因素,江南经济在某些方面领先于西方;王国斌认为不能把西欧的具体的历史进程抽象成

一种普遍的理论模式,中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接着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其观点的进步性,即他们看到中

国经济的优势,没有从西方的视角来看问题,突破了欧洲中心论。

20.【答案】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I、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

日本人向拉美移民。(4分)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

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

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

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

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

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