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断句文档资料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断句文档资料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断句文档资料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断句文档资料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断句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断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两个句子的理解(一)“越国以鄙远”句“鄙”当为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句,教材解释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那么,对于该句中“鄙”的用法,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而我们认为是使动用法。徐忠祥《“越国以鄙远”的“鄙”是意动吗》(中学语文,2003年,第17期)认为:解决此句是否意动的关键,是要分清“鄙远”是一种客观情况,还是一种主观上的认定。联系课文,这句话是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主要意思是说把郑国灭了,使之成为秦的边邑是非常困难的,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而对晋国是有利的。这里把郑国灭了,郑国的一部分成为秦国的领土,这都不可能是意念上的,而是一种想要得到的客观现实。否则,如果只要心里认为郑国成了秦国的领土,那还有什么困难的呢?此所谓白日做梦,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此“鄙远”必须看到一种将来时态的客观实际,故而此“鄙”不应是意动,而应看成使动。汪钰明《“越国以鄙远”的“鄙”不是意动用法》(中学语文,2016年第25期)认为:使动用法有时候并不反映已成事实的客观情况,就拿本课的“若不阙秦”的“阙”来说,教材认定是使动用法,因此译作“使……减少(亏损)”,而事实上“阙秦”并不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秦师”那样是“一种客观情况”,仅是一种假设,这在动词使动用法中是一种常见情况。有时候使动用法反映的是一种目的或策略,如《过秦论》中的“会盟而弱秦”的“弱”,大家认可这里的“弱”属使动用法,然而“弱秦”并不是“一种客观情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宁许以负秦曲”的“负”,大家也认可这里的“负”属使动用法,但是“负秦曲”也仅仅是一种策略;像郭本《古代汉语》所举的名词使动用法例子“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项羽本纪》),其中的“王我”也是一种假设,非“一种客观情况”。由此可见,光凭是“客观”还是“主观”来区分“使动”还是“意动”是不可靠的。一般把名词的使动用法定义为“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见郭本《古代汉语》),按照上面的语言事实,我们不妨把该定义说得再详细一点,如“指想要或已经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现在我们不妨按上面的讨论来辨析一下“越国以鄙远”的“鄙”。本句是在说秦国“认为”远(郑国)”是它的“鄙”吗?显然不是。首先,秦还没有灭郑,没有道理把郑当作自己的“鄙”;其次,如果仅仅在意念上把郑当作自己的“鄙”又有什么实际意义?显然,“越国以鄙远”是秦的一种打算,准确的理解应是秦想要越过别国(晋)而让远地(郑)成为它的边邑,如果认可这样理解的话,这就符合前面所说的名词的使动定义。因此应把这句话的“鄙”归入使动用法,译为“让(使得)……成为边邑(边境)”。(二)“邻之厚,君之薄也”句式关于“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力《古代汉语》认为:“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第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例如: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单说“父母爱子”,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现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爱子”之间用一个“之”字,说成“父母之爱子”,这就在形式上词组化了,不能认为有独立性了;在意思上也显得话还没有说完,听者或读者必然等待下文——“则为之计深远”。第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62页关于“邻之厚,君之薄也”句的句式,有两种观点:其一,何乐士认为:“君之薄也”,作单句谓语。这类例句大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主语也是[主·“之”·谓]。(何乐士著.《左传》语法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18页)邻国强大,就是贵国弱小。在主语“邻”、“君”和谓语“厚”、“薄”之间加入了助词“之”,使它们都转化为主谓词组,前者作主语,后者作谓语。(严沛编著.文言语法知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1页)“邻之厚,君之薄也。”“邻之厚”与“君之薄”对举,形成前后两项,中间不用“而”之类的连词连接,却只在语音上保持一定的停顿时间,这就把前后两项的关系归定为判断与被判断的关系。(李圃编著.文言文阅读初阶上[M].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业余教育教研室,1980年,第332页)“邻之厚,君之薄也”作为判断句,判断“邻之厚”结果会怎么样。那么,“邻之厚,君之薄也”,可译为:“邻国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的力量薄弱了。”或者“邻国势力雄厚,(就意味)您势力单薄。”其二,黄丽丽认为:先秦盛行的“主·之·谓”结构到了汉代,就逐渐衰落下去。这是汉语发展的必然。因为单凭语流的顿宕来表现复句中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毕竟是含混的、笼统的。如《左传·僖公30年》的“邻之厚,君之薄也”,何乐士先生说它是单句自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说它是假设复句也未尝不可。(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469页)参考文献: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2.何乐士著.《左传》语法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3.严沛编著.文言语法知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4.李圃编著.文言文阅读初阶上[M].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业余教育教研室,1980年5.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6.徐忠祥.“越国以鄙远”的“鄙”是意动吗[J].中学语文,2003年,第17期7.汪钰明.“越国以鄙远”的“鄙”不是意动用法[J].中学语文,2016年第25期

课文总结一、关于《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汉以后多称《左传》。左(左氏)就是左丘明,“传”是对经文的注解,“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丘明对《春秋》作的详细注解,可以看出《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分别是左丘明、公羊和谷梁对《春秋》做的注解,但《公羊传》和《谷梁传》失传了。《春秋》是“五经”之一,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记事简约,有似“大事年表”,而《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长于记述战争,但不重对战斗的详细描写,而是善于写战前的准备或分析,和对于战争规律的总结;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二、重点词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对……有二心。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晋军函陵(驻军,名作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取独,不译。“臣之壮也”作句子的状语,意为“我年轻的时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名作动,把……当作边邑)越国以鄙远(形作名,边远之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两个“之”都是取独,“邻之厚”作主语,“君之薄也”作谓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饱,满足。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何厌”作宾语,前置,“之”是提宾标志)既东封郑(名作动,把……当作疆界)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封:名词,疆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损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依靠。敝:损害)失其所与,不知(“所与”是“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性质上属于名词。与:结交。所与:结交的人,即结盟)以乱易整,不武(交换,代替)吾其还也(表祈使语气,还是)三、虚词“其”和“焉”的用法其:代词以其无礼于晋(它)失其所与,不知(我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那)其:表语气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表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祈使语气,一定/还是,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其:连词,如果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如果)其:助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音节助词)北风其凉,雨雪其雰(助词,强调)。其……,其……?: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焉”的用法总结:句末语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句中表停顿,不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怎么,哪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兼词,在这里,在那里,“风雨兴焉”。代词,相当于“之”“是”,“心不在焉”“众好之,必察焉”。于是,就,乃,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四、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文中指“使者”,今天指外出时携带的箱包等)长太息以掩涕兮(文中指“眼泪”)墙往往而是(文中指“到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文中“颜色”指脸色,“形容”指形体容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文中“成立”指成人自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文中“辛苦”指辛酸苦楚)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文中“告诉”指求告申诉)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文中“婚姻”指儿女亲家)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文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五、人物特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以上这段话看出:佚之狐善于荐贤,郑伯知错能改,烛之武深明大义。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以上这段话看出烛之武劝退秦军使用的方法有二:首先是晓以利害,分析灭郑不如存郑对秦国有利;然后使用离间计,分化瓦解秦晋联盟。烛之武用外交手段退了秦军,显示了古代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境界,对于今天解决国际争端有现实意义。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B.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通常被认为居春秋五霸之首。C.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D.《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年左丘明所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失其所与,不知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焉用亡郑以陪邻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C.不吾知也D.臣未之闻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以吾一日长乎尔B.焉用亡郑以陪邻

子亦有不利焉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之以饥馑D.失其所与

吾其还也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秦师”埋下伏笔。B.第二段烛之武被举荐而“辞”,郑伯因烛之武的“辞”而自责,使本文突生波澜。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秦伯,最后离间秦晋。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4~7题(2021年北京第二次合格考试)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唯君图之

图:考虑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4分)A.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C.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D.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7.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4分)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

,

”;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

,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

厌:满足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C.

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于秦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所为而已C.君之所知也

思国之安者D.亦必以利而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B.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C.共其乏困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D.相结之厚也相互结盟很深了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5.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一)弦高者,郑人也。郑穆公时,高见郑为秦晋所逼,乃隐不仕,为商人。及晋文公之返国也,与秦穆公伐郑,围其都。郑人私与秦盟,而晋师退。秦又使大夫杞子等三人戍郑。居三年,晋文公卒,襄公初立。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帅师袭郑过周反滑郑人不知。时高将市于周,遇之,谓其友蹇他曰:“师行数千里,又数经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无备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进矣。”于是乃矫郑伯之命,以牛十二犒秦师,且使人告郑为备。杞子亡奔齐,孟明等返至都,晋人要击,大破秦师。郑于是赖高而存。郑穆公以存国之赏赏高,而高辞曰:“诈而得赏,则郑国之政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国俗,智者不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选自皇甫谧《高士传》)(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居三年(

(2)以乘韦先(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于是乃矫郑伯之命(

)A.纠正

B.假传

C.举起

D.正曲使直(2)晋人要击(

)A.邀请B.求取

C.相约

D.半路拦截3.把乙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4.甲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帅师袭郑过周反滑郑人不知。5.评价甲文中弦高辞赏“所述理由”的思想意义。6.甲乙两文因体例不同,叙事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同,请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晋崤(xiáo)之战《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敞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cuidié丧服),梁弘御戎,菜驹为右。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①穆公访诸蹇叔

访:咨询②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逃脱③不腆鄙邑

腆:丰厚④为从者之淹

淹:淹留,停留⑤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冀:希望⑥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讨厌⑦妇人暂而免诸国

暂:一下子⑧乡师而哭

乡:同“向”A.①⑤

B.②⑥

C.③⑦

D.④⑧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吾其还也B.吾子淹久于敝邑败秦师于崤C.余收尔骨焉焉用亡郑以陪邻D.郑之有原圃以逞寡君之志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宽厚担当、最后深切反省检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C.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话语中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D.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秦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