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板块7 第15单元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考点定位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3.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的特点。主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__________、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1)隋命州县官“__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_”。(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___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概念阐释1.“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2.黄册明朝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又称“赋役黄册”,主要是登记人口和土地的档案。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基础,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视角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主题二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1.基层组织秦汉(1)县下设乡和里。(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_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概念阐释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_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思维点拨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二、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建立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思维点拨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____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思维点拨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视角1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材料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设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取代正式的国家机构。这些乡村组织不再是国家基层政权,也没有行政组织,而仅仅是一种地域单位。如宋朝的牌、甲、保,明清时期的乡、都、村等。邻、里、保、甲长等都只是职役,并不是官职。这些乡村组织由当地德才识兼备及家道富有的乡绅担任,负责协助官府办理乡村公共事务。士绅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问题日趋恶化。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纷纷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乡村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出现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深化中国古代基层管理(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①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②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③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2)地方治理的特点及作用①特点: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控制的作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②作用: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视角2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材料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荒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救灾程序,广泛设立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备荒仓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在养老政策上,颁布各种诏谕法令,承袭了免除老人赋役、赏给老人财物以及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种种做法。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民间救助组织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深化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2022·黄冈期末)元明清时期,政府建设了大量的粮仓以备饥荒,同时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提倡民间积储粮食。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如表,表明()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城市元朝大都元代通州元代河西务明代顺天府清代北京官仓22个13个14个52个16个义仓4个1个1个6个2个A.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充盈B.自然灾害频发,饥荒盛行C.都城成为救灾备荒的重点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命题设计]聚焦考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情境设置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表(学习情境)[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材料中的粮仓主要是救济用途,不能体现粮食充盈,排除A项通过粮仓数量无法证实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清时期都城和其他城市的官仓对比数据,无法得出都城是救灾备荒的重点,排除C项关键能力官仓数量明显比民间义仓数量多,说明救济的主体是政府,D项正确[方法点拨]横向看“官仓”与“义仓”各自的总量及两者的总额差异;纵向看同一城市“官仓”与“义仓”的数量差异。1.(2022·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B.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