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论及其结构_第1页
三段论及其结构_第2页
三段论及其结构_第3页
三段论及其结构_第4页
三段论及其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三段论及其结构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林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试分析以下哪个选项的结构与上述最为相近?A.凡直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B.凡恒星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D.所有的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题干的结构是:所有P都是M所有S是M所以,所有S都是P在诸选项中只有D和题干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余都不同,例如A的结构是:"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在三段论中,单称判断作全称处理。因此,在D中,"你攻击我"的形式是"所有S是M"。-所有名词是实词,动词不是名词,所以动词不是实词。以下哪项推理与上述推理在结构上最为相似?A.凡细粮都不是高产作物。因为凡薯类都是高产作物,所以凡细粮都不是薯类。B.先进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有些先进学生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C.铝是金属,又因为金属都是导电的,因此铝是导电的。D.虚词不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介词是虚词,所以介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E.实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连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所以连词不是实词。[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题干的结构是:所有M都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在各选项中,通过必要的整理和形式分析,只有A项具有和题干相同的结构。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四概念的错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比如: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两个前提都是真的。为什么会由两个真的前提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来了呢?原因就在中项("我国的大学")未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念的错误。即"我国的大学"这个语词在两个前提中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在大前提中它是表示我国的大学总体,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概念。而在小前提中,它可以分别指我国大学中的某一所大学,表示的不是集合概念,而是一个一般的普遍概念。因此,它在两次重复出现时,实际上表示着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以其作为中项,也就无法将大项和小项必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推出正确的结论。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必须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着在前提中大项与小项都分别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使大项与小项发生必然的确定的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在推理时得出确定的结论。例如,有这样的一个三段论: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塑料是可塑的,所以,塑料是金属。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的"可塑的"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金属"、"塑料"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对象),因而"塑料""和"金属"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3.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比如: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这个推理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个推理从逻辑上说错在哪里呢?主要错在"需要努力锻炼身体"这个大项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即"运动员"只是"需要努力锻炼身体"中的一部分逻辑学是社会科学,所以,逻辑学是有价值的。在这个推理中,思维的进程是由范围较广的概念逐渐推移到范围较狭的概念,由较一般的知识推进到较特殊的知识。(2)后退式的复合三段论。它是以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作为后一个三段论的小前提的复合三段论。例如:逻辑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科学,所以,逻辑学是科学;科学是造福于人类的知识,所以,逻辑学是造福于人类的知识,一切造福于人类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所以,逻辑学是有价值的。在这个推理中,思维的进程是由范围较狭的概念逐渐推移到范围较广的概念,由较特殊的知识推进到较一般的思维,即其思维推移的顺序正好和前提式相反。2.省略三段论:是省去一个前提或结论的三段论。省略三段论具有明了简洁的特征,所以,它在人们的实际思想中被广泛地应用着。例如:"你是共产党员,所以你就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共产党员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的省略三段论。当然,省略三段论也可以是省去小前提或省去结论的。一般说来,被省去的部分往往带有不言而喻的性质。因此,在这种推理中,虽然推理的某个部分被省去了,但整个推理还是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的。由于省略三段论中省去了三段论的某一构成部分,因此,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隐藏各种逻辑错误。比如,有人这样说:"我又不是哲学系的学生,我不需要学哲学。"这就是一个其中隐藏着逻辑错误的省略三段论。当我们补充上省略的部分后,其中的错误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三段论的完整形式是这样的:"凡是哲学系的学生都要学哲学,我不是哲学系的学生,因此,我不需要学哲学。"这个三段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三段论第一格的规则:"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命题",因而在结论中也就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三段论作为演绎推理的重要形式,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运用它,很多逻辑考题也可转化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去思考。当然,由于MBA逻辑并不考专门的逻辑学知识,加上三段论的格、式与规则也比较复杂,在MBA逻辑中也不直接用到,因此,一般来说并不需要专门掌握。但熟悉一下三段论的基本结构对解题还是有益的。-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办理了暂住证;所有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当上了门卫;有些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也当上了门卫;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A.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B.没有一个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办理了暂住证。C.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D.有些门卫没有就业许可证。E.有些门卫有就业许可证。[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解这道题所需要使用的就是三段论。由题干中前面两句话,使用三段论可以推出选项A,即"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由A和题干最后一句话可推出"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不是安徽来京打工人员",因此,不可能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即C项必定是假的。选项B、D、E可从题干给定的条件中逐步推出。所以,正确答案是C。-本题题干同上题。以下哪个人的身份,不可能符合上述题干所做的断定?A.一个获得了就业许可证的人,但并非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B.一个获得了就业许可证的人,但没有办理暂住证。C.一个办理了暂住证的人,但并非是安徽来京打工人员。D.一个办理了暂住证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E.一个门卫,他既没有办理暂住证,又不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由题干,所有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所有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因此,不可能有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办理了暂住证,即D项不可能符合题干的断定。其余各项都可能符合题干的断定。-王晶:因为李军是优秀运动员,所以,他有资格进入名人俱乐部。张华:但是因为李军吸烟,他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因此,李军不应被名人俱乐部接纳。张华的论证使用了以下哪项作为前提?Ⅰ有些优秀运动员吸烟。Ⅱ所有吸烟者都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Ⅲ所有被名人俱乐部接纳的都是年轻人的好榜样。A.仅ⅠB.仅ⅡC.仅ⅡD.仅Ⅱ和Ⅲ。E.Ⅰ、Ⅱ和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张华的论证包括两个推理。一个推理是从"李军吸烟",推出"李军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这里补充选项Ⅱ作为前提,能构成有效三段论。另一个推理是从"李军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推出"李军不应被名人俱乐部接纳",这里补充选项Ⅲ作为前提,能构成有效三段论。张华论的论证不需假设选项Ⅰ作为前提。-某些经济学家是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因此,某些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是对企业经营很有研究的人。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则能够保证上述论断的正确?A.某些经济学家专攻经济学的某一领域,对企业经营没有太多的研究。B.某些对企业经营很有研究的经济学家不是大学数学系毕业的。C.所有对企业经营很有研究的人都是经济学家。D.某些经济学家不是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而是学经济学的。E.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对企业经营很有研究的人。[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本题题干的推理可以看成是个省略三段论,要保证推理的成立,必须保证省略的小前提是真的。如果E项真,即如果事实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对企业经营很有研究的人,则依据某些经济学家是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自然可以得出,某些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是对企业经营很有研究的人。其余各项都不能保证题干论断成立。-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我近视得很厉害,所以我很聪明。以下哪项与上述推理的逻辑结构一致?A.我是个笨人,因为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而我的视力那么好。B.所有的猪都有四条腿,但这种动物有八条腿,所以它不是猪。C.小陈十分高兴,所以小陈一定长得很胖;因为高兴的人都能长胖。D.所有的天才都高度近视,我一定是高度近视,因为我是天才。E.所有的鸡都是尖嘴,这种总在树上呆着的鸟是尖嘴,因此它是鸡。[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与E项共同的三段论推理结构是:所有的S都是P,M是P,所以M是S。-母亲要求儿子从小就努力学外语。儿子说:"我长大又不想当翻译,何必学外语。"以下哪项是儿子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A.要当翻译,需要学外语。B.只有当翻译,才需要学外语。C.当翻译没什么大意思。D.学了外语才能当翻译。E.学了外语也不见得能当翻译。[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儿子的结论是不学外语,理由是不想当翻译,其推理过程是:"只有当翻译,才要学外语,我不想当翻译,所以不要学外语"(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推理,把"当翻译"作为"学外语"的必要条件)。选项C只是反映儿子对当翻译的态度,排除。选项E是说"学外语"不是"当翻译"的充分条件,但并不能说"当翻译"是"学外语"的必要条件,不选。选项A、D不选,因为该两项选择表示"当翻译"是"学外语"的充分条件,并不一定必要,不当翻译也可能需要学外语。在逻辑中,"必然"、"可能"、"不可能"等叫做"模态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叫做"模态命题"。"必然p"、"不可能p"(必然非p)、"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的真假关系,类似于直言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根据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真假关系),便可构成一系列简单的模态命题的直接推理。Ⅰ、根据模态命题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1.必然p,推出并非可能非p;2.并非必然p,推出可能非p;3.可能非p,推出并非必然p;4.并非可能非p,推出必然p;5.必然非p,推出并非可能p;6.并非必然非p,推出可能p;7.可能p,推出并非必然非p;8.并非可能p,推出必然非p;上述1式,可举例如下: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所以,并非正义可能不战胜邪恶(即:正义不可能不战胜邪恶)。上述3式,可举例如下:火星上可能没有生物,所以,并非火星上必然有生物(即火星上不必然有生物)。Ⅱ、根据模态命题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1.必然p,推出并非必然非p。例如:蔑视辩证法是必然要受到惩罚的,所以,蔑视辩证法并非必然不受到惩罚的。转自学易网2.必然非p,推出并非必然p。例如:侵略战争必然是非正义战争,所以,侵略战争并非必然是正义战争。Ⅲ、根据模态命题下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1.并非可能p,推出可能非p。例如:某君不可能吸烟,所以,某君可能不吸烟。2.并非可能非p,推出可能p。例如:小王不可能不会游泳,所以,小王可能会游泳。Ⅳ、根据模态命题差等关系的直接推理1.必然p,推出可能p;例如:甲队必然得冠军,所以,甲队可能得冠军。2.并非可能p,推出并非必然p;例如乙队不可能得冠军,所以,乙队不必然得冠军。3.必然非p,推出可能非p;4.并非可能非p,推出并非必然非p。-最近一段时期,有关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很多。一天傍晚,小明问在院里乘凉的爷爷:"爷爷,他们都说明天要地震了。"爷爷说:"根据我的观察,明天不必然地震"。小明说,"那您的意思是明天肯定不会地震了。"爷爷说不对。小明陷入了迷惑。以下哪句话与爷爷的意思最为接近?A明天必然不地震。B明天可能地震。C明天可能不地震。D明天不可能地震。E明天不可能不地震。[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根据模态命题对当关系,不必然p等价于可能非p。-有人说:"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的人,也可能所有的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的人"。如果上述断定为真,而且世界上总有一些高明的骗子,那么下述哪项断定必定是假的?A.张三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B.李四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受骗。C.骗人的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D.不存在某一时刻所有的人都不会受骗。E.不存在某一时刻有人可能不受骗。[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其实这句话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句名言。"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的人,也可能所有的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的人"。而且世界上总有一些高明的骗子。因此,张三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张三是所有的人中的一个,最高明的骗子在某个时刻能欺骗所有的人,张三当然身在其中,不在话下。A不一定为假。因此,李四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受骗。李四可能本身就是最高明的骗子。B不一定为假。因此,骗人的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确实可能,被别的骗子骗。C不一定为假。因此,不存在某一时刻所有的人都不会受骗。只要骗子存在,所有的时刻都有可能有人被骗,不存在某一时刻所有的人都不会受骗。D不一定为假。选项E:不存在某一时刻有人可能不受骗。这不对。当然存在某一时刻,有人可能不受骗。否则,就意味着: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所有的人都受骗。这与题干矛盾。所以,选E。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要研究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明确,否则会闹笑话。-某小学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讲到"给予胜于接受"。一个学生即抢着说:"是的,我爸爸在工作中总是努力给予别人,竭力避免接受"。老师说:"太好了,向你爸爸学习。随便问一句,他是干什么工作的?"学生说:"拳击运动员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概念的相容关系有:(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的概念。(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3)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企业家"和"MBA"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具有交叉关系。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1)矛盾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男人"和"女人"。(2)反对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红色"和"黄色"。在人的各种能力中,说话能力是表现一个人见识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说话水平高的人讲起话来都很有逻辑性,说话当然必须遵守逻辑要求,但有时说话者却故意违反逻辑要求而造成某种特殊的言辞效果,以更好地达到说话的目的。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言辞来表达,同一个言辞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说话水平高的人总能处理好概念与言辞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创造出不同的说话效果。-有人向楚怀王敬献了一种长生不老药,传达官捧着药走向楚王。一位侍卫随口问道:"可以吃吗?"传达官回答道:"可以吃"。侍卫一把抢过药来吞下肚去。楚王大怒,命将其处死。侍卫申辩道:"我吃那药时明明问过传达官"可以吃吗",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因此,罪不在我而在传达官。况且,别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药而被处死,这药岂不是成了送死之药?大王处死我这个无罪之人,只能证明献药人欺骗了您。"楚王只好赦免了他。-阿凡提开了个理发店,可阿訇每次来理发都不给钱。这天,阿訇又来了。阿凡提在给他刮脸时问道:"胡子要不要?"阿訇回答说:"要!"阿凡提一刀将他的胡子割下来递给他:"要就拿去吧!"阿訇大怒,阿凡提说:"不是你自己说"要"吗?"阿訇气得干瞪眼。这时,阿凡提又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阿凡提飕飕两刀刮下阿訇的眉毛,顺手扔到地上:"不要,那就丢地上吧!"阿訇气得要死,可又没办法。从此再也不敢上阿凡提的理发店了。m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加以明确。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通过定义,从而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和本质。比如:"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给概念下定义最常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即:被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在上述给"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下定义时,"社会关系"是属概念,"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这一性质,就是区别生产关系和一切其他社会关系的种差为了使定义下得正确,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2)定义概念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的概念;(3)定义不应包括含混的概念,不能用隐喻;(4)定义不应当是否定的。下面举一道有关定义错误的逻辑考题。-"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以下哪项最为确切地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A.对案件是否处理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B.应该说明平反的操作程序。C.应该说明平反的主体及其权威性。D.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平反了,不等于没错误。E.对原来重罪轻判的案件进行纠正不应该称为平反。[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对后两种案件进行纠正都可以叫做平反,而对于第一种进行纠正,不能叫做平反。下定义必须要求"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本题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中有AB两个相邻的小岛。A岛居民都是诚实的人,B岛的居民都是骗子。当你问一个问题时,A岛的居民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而B岛的居民给你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一天,一个旅游者独自登上了两岛中的某个岛。他分辨不清这个岛是A岛还是B岛,只知道这个岛上的人既有本岛的居民又有另一岛的来客。他想问岛上的人“这是A岛还是B岛?”却又无法判断被问者的答案是否正确。旅游者动脑筋想了会一儿,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只需要问他所遇到的任意一人一句话,就能从对方的回答中准确无误地断定这里是哪个岛。你能猜出旅游者所问的问题吗?如果旅游者直接问“这是A岛还是B岛?”那么当被问者是A岛人时,他会得到正确的回答;当被问者是B岛人时,他会得到错误的回答。两种回答截然相反,而旅游者又无法知道他得到的答案对不对,因此这样问话达不到问路的目的。聪明的旅游者的问话是,“你是这个岛的居民吗?”如果对方回答“是”,那么这个岛一定是A岛;如果对方回答“不是”那么这个岛一定是B岛。你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对上面的问题作些讨论。旅游者提出问题时并不知道提问地是何岛,也不知道被问者是何岛居民。他要从所听到的第一句回答来判断问话地是何岛。因此,所提问题的答案必须是因提问地而异,而不由被问者是A岛居民或是B岛居民发生变化。根据上述特点,我们设法找到这样的问题,使得在A岛提问时,被问者(不论是何岛居民)都回答同样的一种答案;在B岛提问时,被问者都回答另一种答案。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任一人的回答来判断提问地为何岛了。显然,这样的问题必须与提问地相关,并且还要与被问者有关,如果在A岛提出这样的问题时,A岛居民应作肯定回答(B岛居民也会作肯定回答,但这种回答与客观实际相反),那么在B岛提出同一问题时,A岛居民应作否定回答(B岛居民也会做否定回答,但回答与实际情况相反)。“你是这个岛的居民吗?”这一问题就是一个满足以上要求的问题,我们通过下表表示在不同的提问地的不同的被问者对问题的相应回答。问题:你是这个岛的居民吗?转自学易网问话地转自学易网被问者转自学易网A岛居民转自学易网B岛居民A岛转自学易网回答转自学易网是转自学易网是转自学易网B岛转自学易网不是不是转自学易网由上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在A岛提问时,回答总为“是”;在B岛提问时,回答总为“不是”。这就为旅游者判断提问地是哪个岛提供了依据,于是“问路问题”得以解决。请想一想,如果旅游者的问题为“你是相邻的另一岛上的居民吗?”,那么能根据任一人的回答来判断提问地是何岛吗?为什么?试通过列表的方式说明理由。数学中有个分支叫做数理逻辑,它通过数学方法来研究逻辑规律。在数理逻辑中,列表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只是其中表的形式与本文中的表有许多不同,使用了一些有关命题、真值的抽象符号,但其基本思想与我们用表讨论问题的思想是大体一致的,都是通过列表来分析和说明问题。数学是以逻辑推理为重要研究方法的学科。所谓逻辑推理,就是合乎事理的、有根有据的推导判断。“问路问题”中的旅游者正是推理的高手,他所提的问题正是推理的产物。同学们应在数学学习中注意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使自己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成为聪明人。历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判断推理部分都是考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其中必考的十道逻辑判断,更谓难中之难,但却是拿分的重头戏。要想突破这个难关,各位考生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考题型和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一、排除法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在逻辑判断题中,排除法是指通过排除与题干一致的选项从而找到不一致的选项,或者排除不一致的选项从而找到与题干一致的选项,进而求解答案的方法。实际上在解答每一道逻辑试题时我们都可以试着运用排除法。二、代入法转自学易网代入法是考试中最为常见的解题方法之一。代入法以其解题速度快而备受广大考生欢迎。另外,代入法有效地避开了解题的常规思路,绕掉了题目中隐含的各种关系,即使考生不会解题,也能用代入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代入法是指当错误选项不容易排除,而正确选项又难于选择时,就应该运用代入法试一试。这种方法是说,先假设某一个备选项是成立的,然后代入题干,看是否导致矛盾,如果出现矛盾就说明假设该选项成立不对,该选项是不成立的。代入法需要结合排除法来使用,如果通过使用排除法,其他选项均导致矛盾,则剩余的不导致矛盾的选项就是正确的。三、列表法当题干中所涉及或所列出的事物情况比较多,而且又具有一定的表列特征,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迅速寻找到答案。做此类题时,如果不列表而是单凭想像,往往容易混乱,难于理清头绪。四、计算法有些逻辑试题当题干或备选项中出现了数据或者与数据有关的文字的时候,有时就需要考生进行必要的数字计算。做这些题时,考生一定不要怕麻烦,要借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动手计算,可以很快得出答案。逻辑判断中的很多题目都可以借用数学方法来快速解决,因此考生应注意此类方法的妙用。一、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命题,而结论则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命题。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也就是说,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可能的,所以,归纳推理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拿任何一种草药来说吧,人们为什么会发现能治好某种疾病呢?原来,这是经过我们先人无数次经验(成功的或失败的)的积累的。由于某一种草无意中治好了某一种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治好了这一种病,于是人们就把这几次经验积累起来,做出结论说,"这种草能治好某一种病。"这样,一次次个别经验的认识就上升到对这种草能治某一种病的一般性认识了。这里就有着归纳推理的运用。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转自学易网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首先,从思维运动过程的方向来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其实,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来看,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那么,其结论就必然真实。而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只具有或然性,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即使其前提都真也并不能保证结论是必然真实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虽有上述区别,但它们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是紧密的联系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比如说,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当然,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比如,归纳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方向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而且,单靠归纳推理是不能证明必然性的,因此,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应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者结论加以论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有归纳推理。三、观察与实验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当然,人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的时候,总是先要搜集到一定的事实材料,有了个别性的、特殊性的知识作为前提,然后才能进行归纳推理。而搜集事实材料则必须运用经验的认识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1.观察人们在对象或现象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地通过感官去研究对象或现象,这就叫做观察。为了使观察获得的材料比较可靠和比较准确,还应注意两个问题:(1)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切忌主观的随意性和片面性。(2)尽可能地借助于有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以克服感觉器官认识的局限性。2.实验人们在控制对象或现象的条件下有目的地通过感官去认识对象或现象,就叫做实验。具体而言,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食品、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相对的纯粹状态下研究自然现象的认识活动。例如,要研究某一植物在某种条件下对具有一定酸碱度的土壤的适应情况,人们可以在实验室中,人为地控制大自然对植物生态的影响,只就酸碱度这一特定的因素进行考察。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和观察比较起来有以下优点:(1)实验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使被研究的对象或现象在极其纯粹的状态下再现出来,并借助于人工的隔离条件,使其依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这就便于人们观察某种对象或现象的发生过程以及对象或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我们看见铁球与鸡毛从塔顶上同时往下落,在空气中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与空气有关还是无关?这是由于空气的浮力作用还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呢?在自然状态下,由于许许多多的对象或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们是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的。为此,我们可以做"自由落体"的实验:把铁球和鸡毛都放在抽掉空气的圆筒形的透明容器中,看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速度是否一样。这样,就容易发现铁球与鸡毛在空气中下落的速度不一样与空气浮力作用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人为地抽掉了空气这个因素,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纯化"了被研究的现象。(2)可以把容易消失的自然现象或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出现的自然现象,人为地引发出来,并使之重复出现,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例如,天空中的闪电,一闪即逝,不易观察出究竟来。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可以采取人工模拟的办法,引发闪电现象的重复出现,以便反复地进行观察。四、一些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研究。也就是说,人们还要对经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这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即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等。1.比较法比较法是在思维中用以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逻辑方法。比较法的基本功用是辨同和别异。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比较。比如,一个国家在使用旧货币时期的物价与币制改革后使用新货币时的物价,就不能直接地加以比较。其次,要就对象的实质方面进行比较,不要因某种表现上的相同,而忽略实质上的差异;也不要因表面上的差异,而忽略实质上的相同。2.分析法与综合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而加以认识的逻辑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的逻辑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则是分析的发展。五、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1.完全归纳推理先看一个实例:当着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的大行星运行轨道进行考察的时候,他们发现:水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金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火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木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土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天王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海王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冥王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全部大行星。由此,他们便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的太阳系大行星都是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这一结论,就是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可见,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发现它们每一个都具有某种性质,因而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根据完全归纳推理的这一定义,它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S表示事物,P表示属性),S1--PS2—P……………Sn--P(S1,S2……Sn是S类的所有分子)所以,S--P从公式可见,完全归纳推理在前提中考察的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而不是某一部分对象,因此,其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其结论是根据前提必然得出的,即其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是必然的。就此而言,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演绎的性质。由于完全归纳推理要求对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一一列举考察,所以,它的运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某类事物的个别对象是无限的(如天体、原子)或者事实上是无法一一考察穷尽的(如工人,学生),它就不能适用了。这时就只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了。2.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性质,因而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第一种情况。主要根据是:所碰到的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而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比如-《内经·针刺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患头痛的樵夫上山砍柴,一次不慎碰破足趾,出了一点血,但头部不疼了。当时他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头疼复发,又偶然碰破原处,头疼又好了。这次引起了注意,以后头疼时,他就有意刺破该处,都有效应(这个樵夫碰的地方,即现在所称的"大敦穴")。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个樵夫以后头疼时就想到要刺破足趾的原处呢?从故事里可见,这是因为他根据自己以往的各次个别经验作出了一个有关碰破足趾能治好头痛的一个一般性结论了。在这里,就其所运用的推理形式来说,就是一个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次碰破足趾某处,头痛好了,第二次碰破足趾某处,头痛好了,(没有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碰破足趾某处,而头痛不好。)所以,凡碰破足趾某处,头痛都会好,如用公式表示则是:S1—PS2--PSs--P……………Sn--P(S1,S2,Ss,……,Sn是S类部分对象,枚举中未遇相反情况。)所以,S--P这种仅仅根据在考察中没有碰到相反情况而进行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我们就称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或简称枚举归纳推理。第二种情况。不是对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碰到那个就考察那个(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是如此),而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选择一类事物中较为典型的个别对象加以考察;通过这种对部分对象的考察而作出某种一般性的结论时,也不只是根据没有碰到例外相反的情况,而是分析和发现所考察过的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何以具有某种性质的客观原因和内在必然性。建立在这种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我们就称之为科学归纳推理。两种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根据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它们所得出结论的性质也是不同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依据的仅仅是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而这一点对于作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因为,没有碰到相反的情况,并不能排除这个相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而只要有相反情况的存在,无论暂时碰到与否,其一般性结论就必然是错的。科学归纳推理则不同,它所根据的是对事物何以存在某种性质的必然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因而它的结构是比较可靠的。一、联言命题及其推理Ⅰ、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如:"文艺创作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就断定了"文艺创作要讲思想性"和"文艺创作要讲艺术性"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联言命题所包含的肢命题称为联言肢。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命题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和……","既……又……","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等。如果取"并且"作为联言命题的典型联结词,用"p"、"q"等来表示联言肢,那么联言命题的形式可表示为:p而且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合取q)。例如:联言判断"鲁迅不仅是文学家,并且还是思想家",只有在"鲁迅是文学家"和"鲁迅是思想家"都真的情况下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但是"、"还"、"尽管"等联结词所联结而成的联言命题并不完全等同于用"∧"所联结而成的合取式。对前者来说顺序是不能随意颠倒的,如"他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参加了奥运会"就是一个在逻辑上可接受的联言命题。但它对日常思维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两个肢命题在意义上前后顺序被颠倒了,同样,"他参加了亚运会,并且雪是白的"在逻辑上可以为真。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因此常遭人耻笑和攻击。一次,一位学者对他说:"我最近刚从塔希提岛旅行回来,你猜最使我惊讶的是什么?--这个岛上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立即回敬道:"我俩一起到那岛上去,那就既有犹太人,又有驴子了!"二、选言命题及其推理Ⅰ、选言命题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如:"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选言命题也是由两个以上的肢判断所组成的。包含在选言命题里的肢命题称为选言肢。如前两例中,"一个物体是固体"、"一个物体是液体"、"一个物体是气体"这三个命题就是前一个选言命题的三个选言肢。1.相容的选言命题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如:"艺术作品质量差,也许由于内容不好,也许由于形式不好。"就表达了相容的选言命题,所断定的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是可以并存的。"内容不好"和"形式不好"也可共同导致"艺术作品质量差"这一结果。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或……或……"、"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相容的选言命题:p或者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析取q")。例如:相容联言判断"小张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因学习方法不对,或因不努力",只有在"小张学习方法不对"和"小张不努力"都假的情况下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2.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如:"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就都表达了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它们分别断定的关于事物的几种可能情况是不能并存的。表达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或……或……,二者不可得兼"、"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转自学易网要么p,要么q因为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各选言肢是可以同时为真的,所以,我们不可以通过肯定选言前提中一部分选言肢为真而推出其另外的选言肢为假。而只能通过否定选言前题中的一部分选言肢而在结论中肯定其另外的选言肢。按此,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有两条:①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②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m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选言肢不能同真),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①肯定一个选言肢,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②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肢。布什总统在9·11后为了"反恐统一战线"明确地说:"凡不是美国朋友的国家都是敌人"。但是,布什总统在前后的多次公开谈话中却一直认为"中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看来布什总统是犯了逻辑错误。下面举两道选言命题的考题。已知:第一,《神鞭》的首先翻译出版用的或者是英语或者是日语,二者必居其一。转自学易网第二,《神鞭》的首次翻译出版或者在旧金山或者在东京,二者必居其一。第三,《神鞭》的译者或者是林浩如或者是胡乃初,二者必居其一。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I.《神鞭》不是林浩如用英语在旧金山首先翻译出版的,因此,《神鞭》是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的。II.《神鞭》是林浩如用英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的,因此,《神鞭》不是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的。III.《神鞭》的首次翻译出版是在东京,但不是林浩如用英语翻译出版的,因此一定是胡乃初用日语翻译出版的。A.仅I。B.仅II。C.仅III。D.仅II和III。E.I、II和III。[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题干告诉我们:不是英语,必是日语;不是林浩如,必是胡乃初;不是在旧金山,必是在东京。看Ⅰ。"林浩如用英语在旧金山首先翻译出版"不成立,那就意味着"林浩如"、"英语"、"旧金山"三个中间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但这并不能推出"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所以,Ⅰ选项不一定为真。看Ⅱ。"林浩如用英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成立,则"林浩如"、"英语"、"东京"三个必须都成立,也就是说,与这三个不完全相同的任何一种组合都不成立,"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肯定不成立,Ⅱ选项一定为真。看Ⅲ。"林浩如"和"英语"不同时成立,但并不能推出"胡乃初"和"日语"的同时成立,Ⅲ项不一定为真。-某地有两个奇怪的村庄,张庄的人在星期一、三、五说谎,李村的人在星期二、四、六说谎。在其他日子他们说实话。一天,外地的王从明来到这里,见到两个人,分别向他们提出关于日期的问题。两个人都说:"前天是我说谎的日子。"如果被问的两个人分别来自张庄和李村,以下哪项判断最可能为真?A.这一天是星期五或星期日。B.这一天是星期二或星期四。C.这一天是星期一或星期三。D.这一天是星期四或星期五。E.这一天是星期三或星期六。[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若这天是星期一,前天是星期六。在星期六,张庄的人实际是说实话,但在星期一他要说谎,因此,他说:"前天我说谎"。相反,在星期六,李庄的人实际是说谎话,但在星期一他要说实话,因此,他说"前天我说谎"。由于选项C是"星期一或星期三",只要有一天符合就为真。除了星期一以外,容易判断在星期三到星期六,他们的回答都是"前天我说实话"。若这一天是星期二,张庄的人说"前天我说实话",李村的人说"前天我说谎"。若这一天是星期日,张庄的人说"前天我说谎",李村的人说"前天我说实话"。所以,这天只能是星期一。因此,选项A、B、D、E都是错的。三、假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例如:"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大作家肖伯纳成名后,舞蹈家邓肯向他求爱说:"如果你答应同我结婚,我会为你生下一个象你一样聪明,象我一样漂亮的孩子。"肖伯纳也如法炮制地说:"如果你嫁给我,生下来的孩子就会象我一样难看,象你一样愚蠢"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如果p,那么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蕴涵q")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必有Q,但无P未必无Q(因而无Q必无P,有Q未必有P)。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如果P,那么Q"。例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严重砍伐森林,那么就会水土流失。",只有在"严重砍伐森林但水土没有流失"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都是真的。又例如:在"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理了"这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中,它的前件"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和后件"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理了"都是假的,但是这个假言命题却显然是真的,因为它的前后件之间确实存在着充分条件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运用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时,并不只是考虑其前后件的真假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前后件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比如:"如果雪是白的,那么,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按其逻辑联结词来看,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且,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由于其前后件都真,因而也是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是,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其前后件之间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而仅仅存在着一种纯粹真假关系上的联系。-张半仙在街头大吹大擂说他能预测吉凶祸福,料事如神。小杜听后,装着气喘吁吁地跑来喊道"哎呀,张大师,你还不赶快回去,你儿子被汽车撞伤了!"张半仙大惊,赶紧收起摊子就跑。小杜哈哈大笑对众人说:"其实他儿子并没出车祸,我只是想戳穿他的谎言。如果他真能预测吉凶,那么他就应当知道他儿子并没出车祸。现在,他不知他儿子并未出车祸,可见他根本不能预测吉凶"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要注意,在通常情况下,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反映的只是能分别独立导致后件结果的若干条件之一,p、r、s都可分别独立导致q,所以,在没有p时并不一定没有q(因为有r或s也会有q),在有q时也并不一定就有p(因为q可由r或s所致)。可见,我们不可通过肯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来肯定其前件,也不可通过否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来否定其后件。拿"如果谁骄傲自满,谁就会落后"来说,骄傲自满只是落后的条件(骄傲自满、悲观失望、墨守陈规、方法不当等)之一,所以,我们不可由某人没骄傲自满而推知他不会落后,也不可由他落后了而推知一定是因为他骄傲自满。这样,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相应地有如下两条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2)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例如:"如果小王体内有炎症,则他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就会不正常升高。小王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正常。所以,小王的体内没有炎症。"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是正确的。再如:"如果小王患肺炎,则他会发烧。小王发烧了。所以,他一定患了肺炎。"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是错误的。-如果风很大,我们就会放飞风筝。如果天空不晴朗,我们就不会放飞风筝。如果天气很暖和,我们就会放飞风筝。假定上面的陈述属实,如果我们现在正在放飞风筝,则下面的哪项也必定是真的?Ⅰ.风很大。Ⅱ.天空晴朗。Ⅲ.天气暖和。A.仅Ⅰ。B.仅Ⅰ、Ⅲ。C.仅Ⅲ。转自学易网D.仅Ⅱ。E.仅Ⅱ、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从"如果天空不晴朗,我们就不会放飞风筝"和"我们现在正在放飞风筝",可以推出"天空晴朗"。至于"风很大"和"天气暖和"均不能从题干的条件中推出。因为从"如果P那么Q,并且非Q",可以推出非P,但是从"如果P那么Q,并且Q",不能推出P。Ⅱ、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1.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谓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不存在前件所断定的情况,就不会有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即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对于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做好工作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我们一般把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成如下形式:只有p,才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反蕴涵q")P是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必无Q,但有P未必有Q(因而有Q必有P,无Q未必无P)。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只有P,才Q",在运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要注意,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反映的情况通常只是后件情况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往往需要与其他条件相结合才能共同导致后件所反映的情况,要使q成立,需p、r、s都同时成立。所以,仅有p,不一定有q(因为也许没有r或s);没有q也不一定就没有p(因为没有r或s时,也就没q)。可见,我们不可通过肯定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而肯定其后件,也不可通过否定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而否定其前件。按此,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相应有两条规则:(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2)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例如:"只有学习好,才能当三好学生。小王当选为三好学生。所以,他一定学习好。"这个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是正确的。再如:"只有学习好,才能当三好学生。小王学习好。所以,小王一定能当三好学生。"这个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是错误的。下面举两例,请认真体会-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指者北京饭店大楼对身旁的爷爷说:"真高!真漂亮!"接着,爷爷和孙子有下面一段对话:"爷爷,咱们干吗不住到这儿来?""等你长大了好好念书。只有书念得好,才能住进这样漂亮的高楼。""爷爷,你一定没好好学习。""哄"的一声,车上的人都笑了。分析:这段对话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书念得好,才能住进这样漂亮的高楼。爷爷未能住这样漂亮的高楼,所以,爷爷一定没好好学习。"男孩的推理是不正确的,它违反了"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未完成某一电力安全程序课程的人不能够在帕克郡登记成为一名电工。在帕克郡技术大学主修计算机科技的所有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那门课。因此任何在大学主修计算机科技的毕业生都可以在帕克郡登记成为一名电工。上面论述的推理是有问题的,因为论述中没有建立?A.完成电力安全程序课程的每个人对这个程序都一样地了解。B.在帕克郡技术大学主修计算机科技并且完成电力安全程序课程的所有学生最终都能毕业。C.完成电力安全程序课程是在帕克郡登记成为一名电工所有的必要条件。D.一个人想对电力安全程序了解的惟一方法是参加这些程序的课程。E.在帕克郡技术大学有资格参加电力安全课程的学生仅是主修计算机科技的学生。[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题干的前提是"完成电力安全程序课程是成为电工的必要条件",但结论却是"完成电力安全程序课程是成为一名电工充分条件",因此,推理的缺陷是论述中没有建立"完成电力安全程序课程是在帕克郡登记成为一名电工所有的必要条件。"(注意:所有的必要条件就是充分条件。)Ⅲ、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且仅当三角形三内角相等,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等,都是这种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要而且只有……,才……"、"若……则……,且若不……则不……"、"当且仅当……,则……"等等。我们一般将之表示为如下形式:当且仅当p,则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等值于q")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指:有P必有Q,无P必无Q(因而有Q必有P,无Q必无P)。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当且仅当P,才Q",假言命题是逻辑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要求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现再举几例说明。-如果秦川考试及格了,那么钱华、孙旭和沈楠肯定也都及格了。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也是真的?A.如果秦川考试没有及格,那么钱、孙、沈三人中至少有一人没有及格。B.如果秦川考试没有及格,那么钱、孙、沈三人都没及格。C.如果钱、孙、沈考试都及格了,那么秦川的成绩也肯定及格了。D.如果沈楠的成绩没有及格,那么钱华和孙旭不会都考及格。E.如果孙旭的成绩没有及格,那么秦川和沈楠不会都考及格。[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如果孙旭没及格,说明钱华、孙旭和沈楠没有都及格,则由条件可推出秦川没及格,因而秦川和沈楠不会都及格。因此,E是题干的一个推论。其余各项均不能从题干中推出。-假设"如果甲是经理或乙不是经理,那么,丙是经理"为真,由以下哪个前提可推出"乙是经理"的结论?A.丙不是经理。B.甲和丙都是经理。C.丙是经理。D.甲不是经理。E.甲或丙有一个不是经理。[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要想推出"乙是经理",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如果甲是经理或乙不是经理,那么,丙是经理"这个真命题的逆否命题:如果丙不是经理,那么甲不是经理而且乙是经理。因此,选项A就能充分保证"乙是经理"的结论成立。-如果丽达和露丝不去墨西哥,那么尤思去纽约以此为前提,再加上下列的哪个条件,就可以推出丽达去墨西哥的结论?A.尤思去纽约,露丝不去墨西哥。B.尤思不去纽约,露丝去墨西哥。C.露丝不去墨西哥。D.露丝不去墨西哥,尤思不去纽约。E.尤思不去纽约。[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如果丽达和露丝不去墨西哥,那么尤思去纽约"等价于其逆否命题"如果尤思不去纽约,那么丽达或露丝至少有一人去墨西哥"加上选项D这个条件,既"露丝不去墨西哥,尤思不去纽约",那么就可以肯定"丽达去墨西哥"选项C的条件是不足以推出结论的。-甲排球队有A、B、C、D、E、F、G、P、Q、R、S、T等十二个队员。由于存在着队员的配合是否默契的问题,W教练在每次比赛时,对上场队员的挑选,都考虑了以下的原则:转自学易网1、如果P不上场,那么,S就不上场;2、只有D不上场,G才上场;3、A和C要么都上场,要么都不上场;4、当且仅当D上场,R才不上场;5、只有R不上场,C才不上场;6、A和P两人中,只能上场一个;7、如果S不上场,那么T和Q也不上场;8、R和F两人中也只能上场一个。有一次,甲队同乙队的比赛中,甲队上场了6人,其中包含了G。请问:在这场比赛中,上场的是哪几个队员?[解题分析]上场的是G、A、B、C、E、R六名队员。整个推理过程分九步:第一步:根据前提2和"G上场了"的题设,可以推出D不上场。转自学易网第二步:根据前提4和D不上场,可以推出R上场。第三步:根据前提5和R上场,可以推出C上场。第四步:根据前提3和C上场,可以推出A上场。第五步:根据前提6和A上场,可以推出P不上场。第六步:根据前提1和P不上场,可以推出S不上场。第七步:根据前提7和S不上场,可以推出T和Q不上场。第八步:根据前提8和R上场,可以推出F不上场。第九步:根据以上步骤,推出D、P、S、T、F、Q这6名队员不上场,则剩下的队员都上场。

四、负命题及其推理Ⅰ、负命题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例如:"并非一切金属都是固体。""并非有的金属不是导体。"可见,负命题与性质命题的否定命题是不同的。性质命题的否定命题是否定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而负命题则是否定原命题所断定的情况,是对整个原命题的进行否定的命题。因此,性质命题的否定命题(即SEP或SOP)是一个简单命题,而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则是一个复合命题。如:"稻子都不是旱地作物",这是一个简单的性质命题的否定命题。而"并非稻子都不是旱地作物"则是一个复合命题,原否定命题"稻子都不是旱地作物"只构成为该负命题("并非稻子都不是旱地作物")的肢命题。负命题的逻辑公式是:如果用p表示原命题,那么,负命即为"并非p"。Ⅱ、负命题的种类任何一个命题都可对其进行否定而得到一个相应的负命题。简单的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实质上即为对当关系中的相应矛盾命题。SAP的负命题是SOP;SOP的负命题是SAP;SEP的负命题是SIP;SIP的负命题是SEP;例如:并非"发亮的东西都是金子";等值于"有的发亮的东西不是金子"。下面,我们着重说明一下各种复合命题的负命题。1.联言命题的负命题。由于联言命题只要其肢命题有一个为假,该命题就是假的。因此,联言命题的负命题是一个相应的选言命题。"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某某人工作既努力又认真。"这个联言命题的负命题不是"某某人工作既不努力又不认真"这个联言命题,而是"某某人工作或者不努力,或者不认真"这样一个联言命题。"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这个学生或者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这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就不是"这个学生或者不是共产党员,或者不是共青团员。"而只能是"这个学生既不是共产党员,又不是共青团员"这样一个联言命题。2.假言命题的负命题。由于假言命题有三种,因此,也分别各有其相应的负命题。①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p→q"的负命题与"p∧非q"等值。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当其前件真后件假时,它才是假的,因此,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只能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命题。如:"如果小李身体好,那么小李就会学习好",其负命题则为:"小李身体好,但小李学习不好"这样一个联言命题。②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也只能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命题。"只有p,才q"它等值于"非p∧q"。如:"只有一个人骄傲自满,这个人才会落后。"其负命题则为:"一个人不骄傲自满,但这个人却落后了。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由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前件既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又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因而,对于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其负命题既可以是相应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也可以是相应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如用公式来表示则为:"当用仅当p,则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非p∧q)。3."并非p"的负命题,也就是:"并非'并非p'",即"p"。两个"并非"表示两次否定,而两次否定即意味着肯定,因而"并非p"的负命题等值于"p"。Ⅲ、复合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命题与等值推理1."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2."并非:p或者q"等值于"非p并且非q"。3."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4."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并且非q"。5."并非:只有p,才q"等值于"非p并且q"。6."并非:当且仅当p,才q"等值于"p并且非q,或者,非p并且q"。7."并非:非p"等值于"p"。例如:"并非:小张既会唱歌,又会跳舞。"等值于"小张或者不会唱歌,或者不会跳舞"。"并非:小张当选或小李当选。"等值于"小张和小李都没当选。""并非:要么小张当选,要么小李当选。"等值于"小张和小李都当选,或者,小张和小李都不当选"。"并非:如果天下雨,那么会议延期。"等值于"天下雨但会议不延期"。"并非:只有是天才,才能创造发明。"等值于"不是天才,也能创造发明"。负命题在逻辑考试中也经常运用,现举例说明。-设"并非无奸不商"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B.所有商人都不是奸商。C.并非有的商人不是奸商。D.并非有的商人是奸商。E.有的商人不是奸商。[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无奸不商"等同于"所有的商人是奸商"是A判断。"并非无奸不商"等同于A判断的负命题,这就是O判断,即:有的商人不是奸商,即选项E。-小董并非既懂英文又懂法语。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下述哪项断定必定为真?A.小董懂英文但不懂法语。B.小董懂法语但不懂英文。C.小董既不懂英文也不懂法语。D.如果小董懂英文,小董一定不懂法语。E.如果小董不懂法语,那么他一定懂英文。[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根据题干的断定,B和C三项都可能是真的,但不必定是真的。E项也不必定是真的,因为可能小董既不懂法语,也不懂英语。D项必定是真的,否则,小董就会既懂英语,又懂法语,与题干矛盾。-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A、扣照但不罚款。B、罚款但不扣照。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