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鉴纪事本末》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夏四月己卯,魏征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五月壬申,魏征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秋七月,魏征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王道休明,十有馀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浙睿talk)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况内怀奸宄,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10.请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文中意为“虽然”,和《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的“虽”意义相同。B.“诚”,选文中出现六次,意义分两种:或为“诚信、诚心”,或表示假设。C.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D.弦韦,喻缓急,借指用以警勉自己的事物。朱自清,字佩弦,意为“佩弦以自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征四月上疏,告诫皇帝不到功成身退的时候,君主要有始有终,不放纵自己,戒骄奢淫逸。B.魏征五月上疏,可以看出对隋二世而亡深刻的警惕之心,借此提醒皇帝实行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C.魏征七月上疏,指出治理国家,任用君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国君要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D.李世民对魏征的直言大加褒扬,同时反思自身,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和晋武帝犯同样的错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14.古代谏言是一门语言艺术,魏征在谏言李世民时,采用了哪些谏言艺术?试结合文本加以说明。(4分)答案10.(3分)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据虚词“则”“固”,据对仗的表达形式)11.【A】文中“虽”意为“即使”,两者意思不同。12.【D】原文说“朕知过矣”,表明已经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不是防止不犯错。13.(4分)(1)君主开头做得好的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天下容易而守成难吗?(“善”“克”“终”“之”)(2)(4分)已经称之为君子却又怀疑他不真诚,和立一根直木却又怀疑它的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呢?(“既”“信”“何异……乎”)14.(4分)①敢于犯颜直谏。如文中“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②排比。比如论“十思”,强化了表达效果,形成气盛言宜的谏言力量。③对比。比如“取”“守”之间的对比,隋唐之间的比较,表明治理的不同。④引用。引用先贤之言,加强论辩力量,证明诚信对下的重要性。⑤类比/比喻。从“鉴”形莫如止水,到“鉴”败,莫如亡国,说明以史为鉴的意义。⑥骈散结合。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每点1分,其余言之成理,亦可)译文夏四月己卯,魏征上奏疏,认为:“君主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天下容易而守成难吗?大概是因为身处忧患则竭心尽力对待百姓,一旦安逸就骄横恣建而轻薄怠慢:竭心尽力待人则胡、越等族也同心协力,看不起别人则亲属也离心离德,即使用盛怒来威吓人民,臣下也都是外表顺从而心里不服。君主如果真的能够见到希望得到的东西则想到知足,将要兴缮营建的时候想到适可而止,身处高位则想着谦卑,面临盈满则想着减损,遇见安逸享乐则想着克制,在平安的时候想到后患,防止闭目塞听则想到延纳谏诤,痛恨谗佞之人则想到端正自己,行爵赏时想由于高兴而乱行封赏,施刑罚时想到会因为恼怒而滥罚。君主全面思考这十个方面,选贤任能,本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费力以代行百官的职责呢?”五月壬申,魏征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这)才知道身居高位不当骄傲,身处富贵不当奢侈,这并非虚妄之言。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秋七月,魏征上奏疏认为:“《文子》说:‘同样的言语,有时能被信任,可见信任在言语之前;同样的命令,有时被执行,可见真诚待人在命令之外。’自从大唐美善兴旺,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君王对待臣下未尽诚信的缘故。如今确立政策,达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对待君子敬而远之,对待小人轻佻而又亲昵,亲昵则言语表达得充分,疏远则下情难以上达。智力中等的人,岂能没有小聪明!然而并没有经国的才略,考虑问题不远,即使竭尽诚意,也难免有败绩,更何况内心怀有奸诈的小人,对国家的祸患能不深吗?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已经称之为君子却又怀疑他不真诚,和立一根直木却又怀疑它的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呢?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呀。”太宗赐给魏征手书诏令,夸赞道:“以前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意志骄傲懈怠,何曾身处三公高位,不能犯颜直谏,而是私下里说与子孙们听,自诩为明智,此乃最大的不忠。如今得到你的谏言,朕已知错了。当把你的箴言放在几案上,犹如西门豹、董安于佩戴韦弦以自警。”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阳武人陈平事项羽,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项王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1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依次把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写在括号里。(3分)汉有天下A太半B而诸侯皆附C楚D兵疲E食尽F此G天H亡之时也。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降服殷王后不久殷地又被汉王攻下,项羽震怒,要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吏;陈平很害怕,转而投奔汉王。B.汉王跟陈平见面的当天就授予了他都尉的职务,并给他很大的权利;汉王知道将领们不服气后,反而对他更加宠幸。C.陈平认为如果能离间楚王君臣的关系,就一定能够打败楚王;汉王听从他的建议,亲自谋划并组织实施,终获成功。D.项羽作战不利,恰好汉王请求归还太公,便与汉王讲和并平分天下;项羽东归,汉王在张良等的劝说下有了新的打算。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17.陈平怎样离间项王和亚父的关系?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4.(3分)BCF(每答出一处给1分。答四处及以上不给分。)15.(3分)C16.(5分)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由(他)去做事,不过问钱的支出情况。(译出大意给3分;“恣”“出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7.(3分)①项王使者来,先供给丰盛饭食;②而后见面,陈平故意声张是将项王使者误为亚父使者,并把饭食换成粗劣的;③把亚父的地位置于项王之上,让人产生怀疑。(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洪武二年)三月癸卯,常遇春、冯宗异等帅师发陕西,进克凤翔。初,李思齐之奔凤翔也,上以书谕之曰:“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与抑元使适至不能隐而杀之若然亦时势之常。大丈夫当磊磊落落,岂以小嫌介意哉!朕知足下凤翔不守,则必深入沙漠,以图后举。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倘中原相从之众,以塞地荒凉,一旦变生肘腋,妻孥不能相保矣。且足下本汝南之英,祖宗坟墓所在,深思远虑,独不及此乎?”思齐得书,有降意。丁丑,冯宗异师至临洮,李思齐穷迫,举城降。临洮捷奏至,上览毕,即遣使谕徐达曰:“李思齐既降,宜进攻庆阳、宁夏。张思道兄弟多诈,若来降,当审处之,勿堕其计也。”辛丑,元将张良臣以庆阳降。初,张思道在庆阳,闻王师克临洮,惧走宁夏,而使其弟张良臣、平章姚晖守庆阳。思道至宁夏,与金牌张等俱为扩廓帖木儿所执。良臣以其兄被执,遂以城降。戊申,良臣复据庆阳叛。达闻,语诸将曰:“帝明见万里外,今日之事,果如前言。然良臣之叛,祗取灭亡耳,当与诸公戮力剪之。”秋七月辛亥,宗异复与徐达谋曰:“今大军围庆阳,张良臣虽困,未能遽下。王保保欲为良臣声援,故令札儿攻原州,欲以救庆阳。请得移军逼关,以扼原州,彼无所施矣。”达然之,宗异遂以其军西临驿马关,去庆阳三十里而军。八月癸未,徐达克庆阳,良臣父子俱投井中,引出斩之。(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略定秦晋》)文本二谷应泰曰:高帝起淮右布衣,定鼎金陵,削平吴汉,奄有荆楚。固已志清中原之民,气吞大河之北矣。盖论事者动言高皇之英武,而不知平生之谨慎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与/抑元使适至/不能隐而杀之/若然亦时势之常B.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与/抑元使适至/不能隐而杀之/若然/亦时势之常C.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与/抑元使/适至不能隐而杀之/若然亦时势之常D.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与/抑元使/适至不能隐而杀之/若然/亦时势之常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帅师发陕西”的“发”是进发,与《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的“发”意思不同。B.“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高帝在信中用“足下”表达了对李思齐的尊重。C.“遣使谕徐达”的“谕”指皇帝对下告知,和诏、诰、敕等均特指皇帝的命令。D.“当审处之”的“审”指审慎,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思齐逃奔到凤翔后,皇上写书信对其进行晓谕,李思齐得到书信后,产生了投降的念头。B.张思道逃往宁夏后,被扩廓帖木儿逮捕,张良臣因此献城投降,但是不久便据城发动叛乱。C.冯宗异认为,庆阳城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克,为了阻止元廷进行救援,应当转移军队扼守原州。D.谷应泰认为高帝英明神武,具有安定中原百姓的志向,吞并黄河以北的恢弘气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达然之,宗异遂以其军西临驿马关,去庆阳三十里而军。(2)高帝起淮右布衣,定鼎金陵,削平吴汉,奄有荆楚。14.文本二中,谷应泰评价高帝“平生”“谨慎”,“高帝”即文本一中的“上”,请结合文本一中的一处事例分析高帝的这一特点。【答案】10.B11.D12.D13.(1)徐达认为冯宗异的意见正确,冯宗异便率领他的军队向西临近驿马关,距离庆阳三十里驻军。(2)高帝自淮西以平民身份起事,在金陵定都建国,平定吴汉地区,占领荆楚全部的土地。14.高帝具有先见之明,事先预见张思道兄弟叛乱,可见思虑之谨慎。【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前些时候,我派遣使者互通音讯,使者至今也没有回来。难道是我所派遣的人靠不住,忤逆了您而被您扣留了下来?还是恰逢元的使者也到来了,您没有办法隐匿他而把他杀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根据当时情势的正常做法。“至今”作“未还”的时间状语,“至今未还”是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D;“元使适至”是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第一个“发”,进发;第二个“发”,勃发。句意:率领军队向陕西进发。/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B.正确。C.正确。句意:派遣使者晓谕徐达。D.“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当审处之”中的“审”是审慎,“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是深知。所以,二者意思不同。句意:应当审慎处理。/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谷应泰认为高帝英明神武”错误,文本二是“盖论事者动言高皇之英武”,所以,说高帝英明神武的,是那些议论政事的人。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认为……正确;“以”,率领;“去”,距离;第二个“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起”,起事;“定鼎”,新王朝定都建国;“削平”,平定;“奄”,覆盖、占领。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本一中找到“上”“平生”“谨慎”的事件,然后进行概括。文本一“临洮捷奏至,上览毕,即遣使谕徐达曰:‘李思齐既降,宜进攻庆阳、宁夏。张思道兄弟多诈,若来降,当审处之,勿堕其计也’”,高帝事先预见张思道兄弟叛乱,可见其思虑之谨慎,具有先见之明。参考译文:文本一(洪武二年)三月的癸卯日,常遇春、冯宗异等率领军队向陕西进发,攻破凤翔。当初,李思齐逃奔到凤翔,皇上写书信晓谕他说:“前些时候,我派遣使者互通音讯,使者至今也没有回来。难道是我所派遣的人靠不住,忤逆了您而被您扣留了下来?还是恰逢元的使者也到来了,您没有办法隐匿他而把他杀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根据当时情势的正常做法。大丈夫应当胸怀坦荡分明,哪里会将小嫌弃放在心上呢!我知道您若不能守卫凤翔,就一定会向北深入沙漠地带,(投靠元廷),来谋划以后的行动。然而,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与我们同一条心。倘若中原跟随您前往的部众,因为塞北地区荒芜凄凉,某天变乱突然在身边发生,连妻子儿女都不能保护了。况且您本来是汝南的英杰,祖宗的坟墓也在那儿,谋划周密,考虑长远,难道就没有想到这里吗?”李思齐得到书信后,产生了投降的念头。(三月)丁丑日,冯宗异的军队到达临洮,李思齐穷困窘迫,献城投降。临洮获捷的奏疏到来,皇上看完以后,随即派遣使者晓谕徐达说:“李思齐投降以后,应当进而攻取庆阳和宁夏。张思道兄弟多行欺诈,如果来投降,应当审慎处理,不要陷入他们的奸计。”(三月)辛丑日,元廷将领张良臣率领庆阳城军民投降。当初,张思道在庆阳时,听说天子的军队攻取了临洮,内心惧怕,逃往宁夏,让他的弟弟张良臣和平章姚晖守卫庆阳。张思道逃至宁夏后,与金牌张等人一起被扩廓帖木儿逮捕。张良臣因为他的兄长被抓捕,于是献城投降。戊申日,张良臣再次据守庆阳发动叛乱。徐达听说这件事以后,对众将说:“皇帝陛下(预见深远)对于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今天发生的事,果真像皇帝以前所说的那样。然而张良臣发动叛乱,只是自取灭亡罢了,我应当与大家全力剪除消灭他。”这年秋季七月的辛亥日,冯宗异又和徐达商量说:“现在我们的大军围困庆阳,张良臣虽然困窘,但庆阳城也不能立即被攻克。王保保想为张良臣遍作支援,所以让札儿进攻原州,打算借以援救庆阳。请允许我让我能够转移军队迫近驿马关,从而扼守原州,对方的伎俩就没有办法施展了。”徐达同意了冯宗异的意见,冯宗异便率领他的军队向西临近驿马关,距离庆阳三十里驻军。八月癸未日,徐达攻取庆阳,张良臣父子都跳进井中,徐达命人将他们从井中拖拽出来,杀了他们。文本二谷应泰说:高皇帝自淮西以平民身份起事,在金陵定都建国,平定吴汉地区,占领荆楚全部土地。他真是具有安定中原百姓的志向,吞并黄河以北的气势啊。议论政事的人动不动就说高皇帝英明神武,然而不知道他生平十分严谨慎重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业,京兆人也。博涉史传,有尺牍之才,为杜进记室,从征塞表。儒素长者,无他权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谶记、巫现、征祥,故为奸佞所误。摘自《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材料二:北凉王段业惮沮渠蒙逊勇略,欲远之,蒙逊亦深自晦匿。业以门下侍郎马权代蒙逊为张掖太守。权为业所亲重,常轻侮蒙逊。蒙逊谮之于业曰:“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业遂杀权。蒙逊谓沮渠男成曰:“段公无鉴断之才,非拨乱之主,蒙逊欲除之以奉兄,何如?”男成曰:“业本孤客,为吾家所立,恃吾兄弟犹鱼之有水。夫人亲信我而图之,不祥。”蒙逊乃求为西太守,业喜其出外,许之。蒙逊与男成约同祭兰门山,而阴使司马许咸告业曰:男成欲以取假目为乱若求祭兰门山臣言验矣至期果然。业收男成赐死。男成曰:“蒙逊先与臣谋反,臣以兄弟之故,隐而不言。今以臣在,恐部众不从,故约臣祭山而反诬臣,其意欲王之杀臣也。乞诈言臣死,暴臣罪恶。蒙逊必反,臣然后奉王命而讨之,无不克矣。”业不听,杀之。蒙逊泣告众曰:“男成忠于段王,而段王无故枉杀之,诸君能为报仇乎?且始者共立段王。欲以安众耳;今州土纷乱,非段王所能济也。”男成素得众心,众皆愤泣争奋,比至氐池,众逾一万。蒙逊进逼侯坞。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别将王丰孙言于业曰:“西平诸田,世有反者,昂貌恭而心险,不可信也。”业曰:“吾疑之久矣,但非昂无可以讨蒙逊者。”昂至侯坞,率骑五百降于蒙逊,中庸亦诣蒙逊降。五月,蒙逊至张掖,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蒙逊至,业谓蒙逊曰:“孤子然一己,愿丐余命,使得东还与妻子相见。”蒙逊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蒙逊据张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男成A欲以B取假日C为乱D若求E祭F兰门山G臣言H验矣I至期果然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尺牍,古代书写用的一尺长的木简,可代指信札、文辞、墨迹、字迹等义。B.太守,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自行任免所属掾史C.“暴”意为公开,与《诗经·卫风·氓》中“至于暴矣”的“暴”含义不同。D.“比”意为及、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要杀掉段业拥立沮渠男成为王,沮渠男成认为段业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和沮渠家关系一向很好,反叛他一定不吉利。B.段业要杀沮渠男成,沮渠男成解释了事情的原委,请求段业假说他已被处死,沮渠蒙逊一定露出马脚,等蒙逊造反时自己可奉王令讨伐并战胜蒙逊。C.沮渠蒙逊虽然狡诈,但平素很得人心,所以他的煽动使大家慷慨激昂,于是人人奋勇争先,等进军氐池的时候,主动参加进来的人已超过一万。D.沮渠蒙逊的大军进入张掖,段业的左右侍从都逃散了,段业走投无路向沮渠蒙逊求饶,希望能够回到东土和自己的妻子儿女相见,但最终被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北凉王段业惮沮渠蒙逊勇略,欲远之,蒙逊亦深自晦匿。(4分)(2)且始者共立段王,欲以安众耳;今州土纷乱,非段王所能济也。(4分)14.从材料二来看,段业因何引来杀身之祸?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答案10.【答案】DGI【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沮渠男成想要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及文言文实词课内外迁移能力。A项解释正确。B.“一县"错,应是一郡;C."暴臣罪恶"的“暴”意为公开,《诗经·卫风·氓》中"至于暴矣"的“暴"意为凶暴,两者含义不同;D.解说正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也是及、等到的意思。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沮渠蒙逊…平素很得人心”错,由原文“男成素得众心”可知,应是沮渠蒙逊平素很得人心。13.(1)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惮”“晦匿”各1分,句意2分)(2)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始”"济"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句“惮"忌惮、害怕;“晦匿”暗中修养、韬光养晦。(2)句“始”起初、开始:“济”拯救、救济。14.【答案】①忠奸不分,不善纳谏:看不出沮渠蒙逊的反叛之心,冤杀亲信马权和忠于自己的沮渠男成:②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对沮渠蒙逊有所担心却未加防范,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顾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文中材料二第一段“蒙逊谐之于业曰: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业遂杀权”第二段“蒙逊谓沮渠男成曰;段公无鉴断之才,非拨乱之主”"男成忠于段王,而段王无故枉杀之"概括出第一个要点:忠奸不分,不善纳谏。第三段“业不听,杀之”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第四段“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第五段“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最终被蒙逊所斩杀,概括出第二个要点: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参考译文】材料一;段业,京兆人,广泛阅读史书,有文学才能,是杜进的文秘,跟从他出征西域。是儒学长者,但缺乏政治谋略,命令传达施行不了,下属擅自发号施令,不受节制,尤其相信占卜、诚书、巫术、征兆,所以被奸佞小人误国。材料二: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段业让门下侍郎马权代替沮渠蒙逊担任张掖太守。马权被段业亲近重用,常常轻慢、欺侮沮渠篆逊。沮渠蒙逊向段业说马权的坏话道:“天下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只是应当提防马权罢了。”段业于是杀了马权。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段公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不是一个平定乱世的圣明君主,我准备除掉段业来拥戴兄长您,怎么样?”沮渠男成说:“段业本来就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是我们沮渠家拥立他登上王位的,他依靠我们兄弟就像鱼必须有水那样。像这样,人家亲近宠信我们,但我们却反过来要图谋他,一定不吉利。”沮渠蒙逊于是请求去做西安太守,段业为他外任而高兴,答应了他。沮渠蒙进与沮渠男成约定一起去兰门祭祀,但是暗中派司马许威向段业报告说:“沮梁男成想要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到了那一天,果然是这样。段业把沮渠男成抓了起来,命令他自杀、沮渠男成说:“沮渠蒙逊起初与臣阴谋造反,臣因为是兄弟的原因,才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说。现在因为有臣在这里,他害怕造反之后部下不跟从他,所以约臣去兰门山设祭而又反过来诬陷臣,他是想要让大王您杀了臣呀。臣请求大王先假装着说臣已死,并把臣的所谓罪恶公开。沮架蒙逊一定会造反,臣随后奉大王的命令、带兵去讨伐他,没有不能战胜的道理。”段业不听,把沮渠男成杀了。沮渠蒙逊哭着告诉众人说:“沮渠男成对段王忠诚,但是段王却无缘无故地把他给冤杀了,诸位能为他报仇吗?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沮渠男成平素很得人心,大家都慷慨激昂,悲愤流泪,奋勇争先,等开进到氐池的时候,(主动参加进来的)人已经超过一万。沮渠蒙逊的队伍向前逼近侯坞。段业起初怀疑右将军田昂对自己不忠实,把他囚禁起来;到了这时,又把田昂召了回来.向他道欺并赦免了他,派他与武卫将军梁中庸一起去征讨沮渠蒙逊。别将王丰孙向段业进道:“西平郡出来的那些姓田的人,每一代都有叛变的,田昂这个人外表恭敬而内心险诈,不可信赖。"段业说:“我怀疑他已经很久了,只是如果没有田昂,我这里就没有可以征讨沮渠蒙逊的人了。”田昂来到侯坞,率领五百名骑兵向沮渠蒙逊投降,梁中庸也来面见沮渠蒙逊投降。五月,沮渠蒙进的大军到达张掖,田昂哥哥的儿子田承爱砍开城门的门闩把他们放进城内,段业的左右侍从都逃散了。沮渠蒙逊到了城里,段业对沮渠蒙进说:“我孤零零的只有一个人,请求你留下我的性命,让我能够回到东土和我的妻子儿女相见。”沮渠蒙逊把他杀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嘉平五年,汉卫将军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每欲兴军大举,大将军费祎常裁制不从。及祎死,维得行其志,乃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正元元年夏四月,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汉。冬十月,汉姜维自狄道进拔临洮。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二年秋七月,姜维复议出军,张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八月,维将数万人至袍罕,趋狄道。征西将军陈泰,敕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经与维战于洮西,大败,以万余人还保狄道城,余皆奔散,死者万计。张翼谓维曰:“可以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维大怒,遂进围狄道。辛未,泰进军陇西,诸将皆曰:“王经新败,蜀众大盛,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当乘胜之锋,殆必不可。不如据险自保,观衅待敝,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泰曰:“今维孤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遁走城中将士乃得出。王经叹曰:“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泰慰劳将士,前后遣还,更差军守,并治城垒,还屯上邽。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大将军司马昭曰:“陈征西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遁走/城中将士乃得出/B.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遁走城中/将士乃得出/C.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遁走城中/将士乃得出/D.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遁走/城中将士乃得出/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年,古代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可以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来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C.鼓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出号令的战鼓和号角。擂鼓时进军,吹角时收兵。D.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文中是指征西将军陈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姜维熟悉西部风土人情,也颇为自负,认为可以占领陇西地区,常想发动进攻,但费祎不同意,直到费祎死后,姜维才得以实行自己的意愿。B.洮西之战,王经大败,退守狄道城。张翼认为应见好就收,不宜继续进军,否则可能前功尽弃,画蛇添足,姜维听后很生气,进军包围狄道。C.陈泰到达陇西后,众将都说王经刚败,蜀军士气正盛,此时与蜀军正面交锋可能失败,不如据险自保,等待时机再出兵救援,但陈泰不以为然。D.陈泰因边境有事每每惊扰全国,故很少上书禀报战事,驿站递送文书不超过六百里,司马昭认为陈泰身负重任,不应当只关注小事而不专心用兵。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4.陈泰反驳诸将、主张进军的理由有哪几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C12.D13.(1)粮食能维持不到十天,如果不是救兵迅速赶到,全城都要被屠杀,就会沦陷丧失一个州了。(2)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14.①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继,正是进军破敌的好时机;②姜维军队所处地形不利,我方可居高临下,扼制要害;③不能放纵敌人,也不能让狄道城被围太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狄道城中的将士看见救兵到了,都奋发踊跃。姜维没有料到曹魏救兵突然赶到,急忙登山前来进攻,陈泰率兵与他们交战,姜维只好撤回。陈泰率领军队,扬言要切断姜维的退路,姜维率部撤走,狄道城中的将士才能得以出来。“救至”是“见”的宾语,“至”作“救”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卒至”的主语是“救兵”,主谓结构“救兵卒至”作“不意”的宾语,在“卒至”后断开,据此排除C。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吹角时收兵”错误,吹角常为进攻的信号。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应当只关注小事而不专心用兵”错误。原文说“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可见,原文是对陈泰的褒扬,说他并未批判陈泰“不应当只关注小事而不专心用兵”。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旬”,十日;“向”,假如、如果;“举”,全、都;“覆丧”,沦陷丧失。(2)“直”,变直;“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金合同范本
- 2024年度演艺经纪代理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云计算服务定制与运维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电动折叠自行车购销协议3篇
- 短期劳动力雇佣合同04
- 高级定制服装生产与销售合同(04版)
- 二零二四年度社交电商模式创新与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媒体投放合作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地下水监测井建设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转让合同with技术改进与后续支持
- 过程能力研究
- GB 17269-2003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三课件
- 大班综合《要是你给老鼠玩手机》课件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件
- 危大工程监理细则
- 超声波清洗验证方案及报告
- 煤矿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 护理查房(宫外孕)课件
- 相貌各异的我们教案及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