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中国工商业经济
徐晓虹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讲
2014-2015年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本讲主要内容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商业经济中国工商企业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在欧美国家也被称为“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用以分析产业现实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经济学发展到现在不到百年的历史。以1970年为界,大体上可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一1970)与梅森①(Mason,EdwardS.)和贝恩②(Bain,JoeS.)的名字相联系,形成了著名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范式,主要代表作是哈佛大学贝恩教授于1959年发表的《产业组织论》。①梅森是20世纪30—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系鼎盛时期的系主任,他在哈佛大学首开产业组织学课程(20世纪30年代)。梅森联谊会(1938年)又是最早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机构。
.②贝恩于1940年在哈佛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熊彼特。其后,贝恩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由于当时梅森为哈佛经济系主任,曾经指导了贝恩在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贝恩的学说与梅森所开创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产业经济学的起源可追溯至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部门理论。自斯密以后,竞争理论和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成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1879年,被许多人看作是产业经济学创始人的马歇尔(Marshall,Alfred)夫妇首次出版《产业经济学》,将产业经济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大型制造业公司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当时美国发生的兼并风潮所产生的数以百计的近乎垄断的产业,使得人们热衷于研究公司组织问题(Chandler,1977,HayandMorris,1979)。现代产业组织学中的—些重要概念,如垄断的程度、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垄断的效应、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寡占、价格歧视、创新及其重要性、动态过程以及风险与不确定性等,在20世纪20年代末之前就已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讨论。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张伯仑(Chamberlin,EdwardH.)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Robinson,JoanV.)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1938年,梅森(Mason,EdwardS.)在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机构—一“梅森联谊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市场和厂商的分析上,提出了具有—定可操作性的可行竞争的基本标准(Mason,1957)。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Bain,JoeS.)出版了第—部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这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raditionallndustrialOrganization,TIO)体系的最终形成。在《产业组织》中,产业组织学所研究的产业是指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企业群。贝恩的《产业组织》的最大贡献,乃是在明确定义了产业组织理论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核心内容的“结构(Structure)一行为(Conduct)一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简称为SCP分析范式。在贝恩看来,“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的根本意义,乃是强调市场结构是企业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中,企业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因此,以贝恩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在政策上明确倾向于由政府干预来改变不良的市场绩效。
从20世纪60-70年代主流传统产业理论的总体历程来看,其运用“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范式关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大致如下:(1)在市场结构和盈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2)进入壁垒的提高是否会导致利润的增多?(3)什么是最重要的进入壁垒?(4)市场结构是如何影响技术进步的水平的?(5)什么是有效串谋相联系的市场结构?(6)市场结构是如何影响定价策略的?(7)政府规划是如何影响经济效率的?(8)合并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什么?(9)法律应该允许串谋吗?(10)政府应当规划垄断吗?(WaldmanandJensen,1998)。第二阶段是1970年至今,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由泰勒尔所著的《产业组织理论》(Tirole,1988)。20世纪70代以后,新产业组织理论(NewIndustrialOrganization,NIO)出现。正统的经济理论分析以及对各种假设的验证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基本景象。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即博弈论成为新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又无疑居于统治地位。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思(VonNewmann,Morgensterrn,1944)以及纳什(Nash,1950;1951)等人的开创性著作发表以后,随着博弈论在寡占理论中的逐步应用,及动态分析、不完全信息等的引入所致的博弈方法本身的不断完善,正统经济理论对寡占市场的分析才得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总体来说,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领域包括六个方面:(1)静态博弈理论。克雷普斯和辛克曼的论文(KrepsandSheinkman,1983)指出两阶段模型,其中企业在第一阶段设定生产能力,在第二阶段设定价格,在均衡处,企业所选择的价格相同,这一价格恰好使市场出清(即总需求量与总生产能力相等时的价格)。(2)重复博弈和寡占理论。自弗里德曼开创性论文(Friedman,1971)发表以后,卡特尔和串谋很快便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重复博弈分析的中心议题。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格林和波特的论文(GreenandPorter,1984)发表之前,主流的观点一直是在承认价格战的威胁乃是维持串谋的重要因素的同时,否认价格战会在均衡路径上发生。
(3)产品差别化。大多数产品差别化方面的研究是关于水平差别化或垂直差别化的寡占模型分析。其中,加伯泽威克斯和泽西(GabszewiczandThisse,1979)以及谢科德和萨顿(ShakedandSutton,1982)分别较为完整地建立了考察垂直产品差别化条件下企业竞争问题的模型。(4)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止。自贝恩的开创性研究(Bain,1949)以来,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止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5)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变。其中,主导企业是否倾向于保持或增进其市场控制,则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心议题。(6)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正式引入是博弈论革命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克雷普斯和威尔森(KrepsandWilson,1982)以及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MilgromandRoberts,1982)的论文是这一领域中的突出贡献(Martin,2003)。中国产业经济学形成的初始阶段更多地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杨治先生的《产业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本系统阐述产业经济学的教材(杨治,1985),并对中国经济学界和政府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学界还没有使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问题重新受到中国经济学界的关注。以后,中国学者借鉴学习和应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思路和方法对第一、二、三产业范畴中的结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演进规律的研究;(2)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分析;(3)中国(包括各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4)若干因素或某一重要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分析;(5)若干外国产业结构的国别分析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基本结束了“短缺”状况,产业升级换代极为迫切,研究主要着重于世界或亚太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与我国应有的对策这一层面上(蒋学模,2002)。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与日本相似,除了产业组织理沦外,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总而言之,现代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现代产业经济学主体内容包括:(1)产业结构理论,研究随经济发展而发生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演进的规律;(2)产业联系理论,即投入产出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各种比例关系;(3)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即组织形态;(4)产业均衡理论,如在有关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公害、人口分布等问题;(5)产业系统理论,用系统的方法研究各个不同产业和它们之间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如何划分产业,众说纷纭。历史上产业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魁奈1758年的《经济表》,马克思主义的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G.D.Fisher)和克拉克(C.Clark)指出,第一次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游牧业、渔业及林业等;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讯业、煤矿业等;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的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饮食等公共服务,以及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和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等。
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而颁布的产业分类法,其全称是“Indexestothe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ofa11EconomicActivities”(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1971),简称产业分类的SIC方法。首先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l0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分为中、小、细3级。针对每—级都有统一的编码,以便于计算机处理。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一般采用SIC方法。到底划分到哪一个层阶适宜,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研究某一层级的性质和规律,必须深入到比它低一级的产业划分,同时以其他层次高的产业层级为背景。我国参照SIC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分类法。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群走向世界,财富杂志的行业分类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17一、中国工业经济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18工业与工业经济工业(industry)指采掘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以及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按照中国统计局的分类,工业具体包括:(1)对自然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缫丝、纺织、制革等;
(3)对采掘品的加工如炼铁、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运输工具的修理等。在统计上,工业分为四个大类:采掘业(MiningandQuarrying)、制造业(Manufacturing)、电气煤气和水生产供应(Production&SupplyofPower,Gas&Water)和建筑业(Construction)具体包括39个行业。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1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以及经济过渡期,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和工业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变,中国也从一个落后的工业小国发展为现代工业大国。中国工业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以下四个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8-1977)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1978-现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四个时期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0这个时期恢复工业和国民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部分地区尚待解放,新解放区土匪活动猖獗;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50年10月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国内的财政赤字加剧,通货急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又受长期战争破坏。3年内,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民族资本及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的工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并发展了工业经济。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到34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4.8%;195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比1936年增长了22.5%。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灵活的经营组织形式,建立了一大批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和手工合作社,大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到1957年,中国已初步建立高度集中、计划调控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即政府部门与工业企业之间形成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中央政府按计划统一调节工业生产、流通、分配等活动,工业企业由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有制工业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高度集中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对集中人力、物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投资完全依赖于政府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作用,割断了工业企业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使得企业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容易引起企业投资膨胀,效益低下,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8-1977)中国进入第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全面展开,但在工业生产向前发展的同时,受到很大的挫折。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在急于求成的“赶超战略”下,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最终对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针对“大跃进”,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在保持计划经济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的工业管理措施,工业生产不断得到了恢复。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66年5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工业生产采取了许多冒进措施,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违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结果使得工业生产遭受很大的挫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3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工业经济(1978-)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
工业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彻底放弃计划体制,逐步建立市场体制,改革企业管理权限,简政放权,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1979年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980年决定实行“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81年开始试点“利改税”;1992年党的十四大,推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撤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部门,政府与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发展多种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形式,
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工业生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破产等。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4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体制,中国工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不断提升,如钢产量1978年为世界第5位,1999年上升为第1位;
电视机1978年为世界第8位,1990年上升为第1位。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变了轻、重工业长期失调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产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缓解了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提升了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改制,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逐年加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地区布局有了很大改善。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5衡量工业经济的总量有两个指标:
一是工业增加值,它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是工业总产值,它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中包括了中间品的价值,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没有包括中间品的价值,只计算最终工业品的货币价值,因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更能反映工业经济真实情况。
衡量工业经济总量的指标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6表11952-2012中国GDP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年份GDP(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52679.0119.817.6419601457.0568.239.0019651716.1546.531.8519702252.7828.136.7619752997.31244.941.5319804545.61996.543.9219859016.03448.738.25199018667.86858.036.74199560793.724950.641.04200099214.640033.640.352001109655.243580.639.742002120332.747431.339.422003135822.854945.540.452004159878.365210.040.7920052006201020112012184937.4216314.4401512.8473104.0519470.1
77230.891310.9160722.2188470.2199670.7
42.0043.3040.0339.8438.44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7图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8从表1看,从1952年到2010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不断增加。以当年价格计算,中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为160722.2亿元,1978年为1607.0亿元,1952年为119.8亿元,2010年是1978年的100倍,是1952年的1342倍。扣除价格水平的影响,中国的工业仍然逐年增长。
从图1看,1978年以前,实行“工业赶超战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1960年达到39%;“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比例出现较大波动,随着经济结构和体制的不断调整,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上升到44.3%;从1978年到199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为37%,其原因是中国为传统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较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工业生产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加大工业化改革力度,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37.4%上升到2007年的43.54%,2010年达到40.03%,2011年39.34%.2013年工业增加值199670.7亿元,占GDP38.44%.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29中国工业增长的国际比较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较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1995年为100,中国工业增加值指数2001年为177.2,2002年为194.2;美国2001年为124.6,2002年123.7;德国2001年为117.8,2002年为112.6;印度2001年为135.4,2002年为152.6。但是在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值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建筑业)进行比较:从绝对数来看,中国的工业经济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上看,都有很大差距。
以1995年为不变价格,中国2002年的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产值之和为5909.72亿美元,而德国为7414.27亿美元,美国为20490亿美元。从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世界各国工业占GDP的平均比重不到40%,发达工业化国家(美国、法国)的比重不到30%,但中国2007年的比重为43%以上,2011年为39.34%,而且近几年有比重上升起伏的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工业经济仍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0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食品加工业
、烟草加工业;另一类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服装和其他纤维制造业等。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可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原材料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划分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1图2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及其变化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22002年中国轻工业总产值为43355.74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为67420.74亿元,重工业的总产值是轻工业总产值的156%;2004年中国轻工业总产值为72115.18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为150200.75亿元,重工业的总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289%。
从纵向比较看,长期以来,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重工业,尤其是1978年以前的化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轻工业明显发展不足。如图2所示,除了少数年份(如1968、1981年)轻工业产值超过重工业(即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之比小于100%),大部分时期,中国重工业的产值大于轻工业。1998年以后,重工业发展更为迅速,重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1998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1.03:1,2000年为1.51:1,2004年2.08:1。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及其变化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3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内部比例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占据绝大多数,1990年以前,一直为70%左右;1990年以后,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例从30%上升为40%,见图3。
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内部比例变化:制造业占据约一半的比例(50%),原料工业占40%左右,采掘工业占10%左右,见图4。工业总产值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例变化:能源比例逐年增加,但受资源约束,变化不大,如1978年为12.3%,2002年为17%;原材料工业比例为22%左右,除了1995年为37.5%外,大致平稳增长,见图5。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4图3轻工业内部比例的变化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5图4重工业内部比例的变化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6图5工业总产值中能源、原料工业比例的变化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7根据从业人员数、产品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
,可以将工业企业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中国工业企业经过近60年发展,企业不断壮大,数目急剧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数增长更为激烈。但从产值上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型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较低,但呈现上升的趋势;大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较大,且比例相当。2004年,大型企业数为2135家,中型企业数为25557家,小型企业数为1347571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0.16%、1.86%和97.98%;但是,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为69483.38亿元,中型企业为63891.30亿元,小型企业为88941.24亿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3%、28.7%,和40%。2011年大企业数目9111,中型企业数目52236,小型企业数目256319,微型企业数目7943。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产值为351507亿元,中型199366亿元,小型288178亿元,微型企业5218亿元。2013年大企业9411家,中53817家,小289318家。收入比例大40%,中23%,小37%。
不同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8工业化就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为主转向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发展过程。工业化进程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加值及其就业人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其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主要有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变动。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划分标准,以1970年美元计算,当一国人均GDP达到280560美元时,则该国处于工业初期阶段;当人均GDP达到560-1120美元时,则该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当人均GDP达到1120-2100时,该国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以上,处于发达经济阶段。(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动:工业化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工业化的演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小于3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其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大于30%而小于50%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国家或地区,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甚至在70%以上。(3)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时期,第二阶段为以加工工业为核心的时期,第三阶段为技术密集型工业时期。工业化及其阶段判断标准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39以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第二至第三个阶段之间。2007年我国按实际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2465美元,对照换算后的钱纳里等人的“标准”模式,中国实际人均GDP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末期或已进入工业化后期。
产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中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但是,由于工业体制原因,我国第二产业一直占最大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高。2007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7%、49.2%和39.1%,由此可知,中国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工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中期阶段。由于长期以来,中国重加工工业中期阶段。由于长期以来,重加工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中国的高加工化阶段一直停留于以一般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不能逐步升级并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中国工业化水平及其阶段判断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0表2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1978-2013)年份能源生产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万吨标准煤)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19786277070.323.72.93.119806373569.423.833.819858554672.820.924.319889580173.120.424.5199010392274.21924.8199512903475.316.61.96.2200013504873.217.22.76.9200114387573.016.32.87.9200215065673.515.82.97.8200317190676.214.12.77.0200419664877.112.82.87.320052006200720082011201321621923216724727926055231798734000077.677.877.776.877.875.612.011.310.810.59.18.93.03.43.74.14.34.67.47.57.88.68.810.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1表3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1978-2013)年份能源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19785714470.722.73.23.419857668275.817.12.24.919909870376.216.62.15.1199513117674.617.51.86.1200014553169.222.22.26.4200115040668.321.82.47.5200215943168.022.32.47.3200318379269.821.22.56.5200421345669.521.32.56.720052006200720082011201323599725867628050829144834800237500070.871.171.170.368.466.019.819.318.818.318.618.42.62.93.33.75.05.86.86.76.87.78.09.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2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一直快速、稳定增长。建筑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为10133.8亿元,占GDP的5.5%;从业人员为2099.9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2.8%,建筑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2007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470亿元,增长23.2%;上缴税金1661亿元,增长18.5%。2011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2071亿元,2013年为30768亿元。建筑业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后最早开放并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之一。从1984年始,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由行政分配改为招标投标制度。加入WTO后,中国的建筑业逐步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建筑资本进入中国建筑市场。2013年外商企业投资资金603亿元。中国建筑业总况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3图7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4一种观点: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产品价格低廉,中国制成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涌向世界,正打击着西方的制造业,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的强有力竞争。另一种观点:中国非但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其经济正在走向崩溃。因为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与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步入死胡同。同时,中国面临着很多阻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国企改革困难、环境污染、金融体制僵化等。
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吗?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5世界工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市场重要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的国家或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必须世界领先;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出口比重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是出口基地,生产和消费都以对外为主。结论:从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造业总量和人均水平、及中国发展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看,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工厂,并且离成为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将来可能成为世界加工中心,也可能成为世界之工业强国。世界工厂:条件与结论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6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东北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多。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以能源、原材料和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东北三省的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广东的2倍,而2005年,东北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广东的76.6%。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如何振兴?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基地。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7二、中国商业经济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81978-2007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58.6亿元增长到8921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5%;1978-2005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1740亿元增长到15.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7%。2002年末,我国共有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商业网点1700万多个,全国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从业人员4969万人,吸纳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排第三位。
但是,2005年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就业比重为6.7%,而OECD国家批发零售和餐饮旅馆部门产出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额达14.6%(1997),就业比重达20.1%(1998)。商品流通规模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49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级以下商业已基本由个体私营经济主导。1978年我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54.6%,加上集体企业共占97.9%。到2001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集体经济占15%,个体和私营经济占45%,外商投资及港澳台经济占4%,其他混合所有制公司、联营企业等占18%。但是,国有企业在批发业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74%。
商品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0从2002-2006年,百强零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0%、7.8%、9.3%、10.5%和11.2%,五年内将近翻了一番。
2006年我国百强零售企业的零售额达到8742.6亿元,同比增长18.06%。百强中的前10家企业总销售规模达407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规模的48%,比200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前30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达6396亿元,占100强的75%。2006年国美电器集团以869.3亿元销售规模、820家店铺的业绩首次跃居第一,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770.9亿元、609.5亿元、378.5亿元、361.4亿元的业绩排名第二至五位。相比较而言,2005年美国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拥有加盟店6600家,员工总数180多万人,年销售额达3124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百强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3倍多,国美的28.7倍。美国三大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合计占美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组织化程度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1商品批发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73.5%下降为1999年的65%。餐饮业发展速度很快,到2003年,销售总额6066万元,约占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2%。连锁经营发展很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拥有零售业和餐饮业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合计1202家,连锁门店44540个,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前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为2704.2亿元,店铺总数为10321个,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行业结构和业态结构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2城乡市场差距有所扩大。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实现零售额29777亿元,同比增长10.3%;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同比增长6.8%,城乡增幅相差3.5个百分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1990开始对城乡的消费品零售额进行分类统计,1990-1994年由于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差距反复较多;1995年,中国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软着陆,在随后的5年间,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差距从6.2个百分点降到0.8个百分点;但2000年后,这一差距又开始加大,从2000年的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3.5个百分点。
城乡结构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3我国商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从1992年开始。截止2003年9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外资商业企业234家,分店38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与制造业相比,我国商业利用外资处于较低水平。到2002年底,外资商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的比重仅为0.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在地域和业态结构上,外资商业以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大型综合超市等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业态为主要投资方向。
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情况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4我国商业流通体制的演进1949-1957:多家经营、多渠道流通、公有制成分不断增强时期;1958-1978:独家经营、单一渠道的传统商品流通体制;1978-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体制建设时期。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5建国初期,我国的商品流通是由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个体商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商业共同组成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商势力强大。1950年底,公私商业批发额之比为23.9∶76.1,零售额之比为15.0∶85.0;但是,到1957年,公营商业的批发额占全部商品批发额的99.1%,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占95.3%;在商业企业零售额方面,公营商业占97.3%,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占65.7%
。受苏联模式影响,我国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制度,强调了经济工作的计划性和统一领导,商品流通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流通企业逐渐演变成为附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的按计划分配商品、物资的供销机构。
1949-1957:多家经营、多渠道流通、公有制成分不断增强时期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61955年建立“四证三票”制度。四证:①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此证是市镇居民(指非农业人口)购粮时使用的凭证;②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此证是以粮食作为原料或辅助材料的工业、手工业、酿造业、熟食业、复制业、糕点业、副食业等业户购粮时使用的凭证;③市镇饲料供应证:此证是饲养牲畜和其它动物的饲养户在购买饲料时使用的凭证;④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此证是市镇居民迁居时转移粮食关系的凭证。
三票:①全国通用粮票:此票是城乡居民外出至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时,购买粮食或粮食制成品的凭证,在全国市镇和农村通用;②地方粮票:此票是城乡居民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区域内购买粮食制成品的凭证;③地方料票:此票是饲养户购买饲料使用的凭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区域内通用。此后,全国粮票、地方粮票以及各种名目的面粉票、面票、料票、粗粮票和工种粮票相继问世,在各地流通,进入千家万户,任何人也不能例外。除粮票外,油票、肉票、蛋票、糕点票、副食票、布票、鞋票、针织品票、煤饼票等各类票证相继发行,并由此拉开了在中国长达40年以粮票为主的凭票供应的时代。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71958年至1978年间,我国商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实行政企合一,企业下放;小商小贩向国营商业过渡,自由市场关闭,形成国营商业(在农村是供销社)一家经商、一条渠道的局面。商品按行政区划组织流通,统一的市场被分割,地区之间相互封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被削弱;专业公司的业务指挥系统中断,商品调拨不灵。1966-1976年,十年动乱,商业体制再一次经历了与1958年一样的体制变动,只是时间更长,问题更多,破坏性更大,后果更严重。1978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商业占97.9%,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合计占90.5%。商品流通实行的是典型的单一渠道、独家经营的体制。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发行的票证品种、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涉及吃、穿、用各个方面。居民或凭证,或凭票,或票证结合,获取生活消费品。
1958-1978:独家经营、单一渠道的传统商品流通体制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8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商业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发展。相对于1978年前的旧体制,1978年后的商业经济体制可分为三个小阶段:1978-1984:改革起步阶段
1984末-1991: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体制改革阶段
1992年至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体制阶段
1978-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体制建设时期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59改革起步阶段(1978-1984)1978年开始的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主要针对原有流通体制的种种弊端,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随着1984年对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重新定位,集体商业经济和个体、私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提出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即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这一阶段进行的主要改革:(1)购销体制改革。(2)商业结构改革。(3)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改革。浙江永嘉桥头钮扣市场(1979年)、义乌小商品城(1981年)等。(4)国营商业企业改革。经营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小型商业企业“改、转、租、卖”。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01984末-1991: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体制改革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企业内部体制、批发体制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积极落实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继续改革批发机构
,建立批发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代替原有的三级批发模式。----商业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大中型商业企业大范围地进行经营承包。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11992年至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体制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业流通体制也进行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有:----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公有制商业企业改革深化,非公有制商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底,全国拥有股份制商业企业37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100多家。中小商业企业继续实行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200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总数25543,国有及控股企业14810个,外资港澳台企业410个,民营企业10323个,非公有制企业已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商业企业总数的42%。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2传统服务业与现代商贸传统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现代商贸: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传统服务业在以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进行改组改造的同时,以电子商务、连锁、物流为标志的新型现代商贸流通业,也在我国快速酝酿发展。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3从80年代末开始,各类型企业(包括生产商业和零售商)纷纷进入批发流通渠道,并形成了以全国性或地区性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各种季节性订货会与展销会为主要形式的批发流通格局。2001年,全国批发市场成交额达到16358亿元,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3273个。
传统的批发企业受到生产商和零售商两面挤压,市场份额大大下降。批发零售业商品批发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73.5%下降为1999年的65%。近三年来,这一比重已停止下滑,基本保持在65%左右。
国有企业在批发业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
批发业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4全国十大批发市场1.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2007年成交额突破400亿元。在中国凡是做小商品生意的的人都知道在义乌能找到品种最全、价格最便宜的小商品。2.郑州纺织大世界3.临沂摩托车及配件交易中心4.湖南常德桥南市场5.江苏东方丝绸市场6.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三条集贸批发市场7.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8.沈阳五爱市场9.湖北武汉汉正街10.株洲市芦淞批发市场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5伴随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新的零售业规模、结构、业态和竞争格局。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
。国有企业在零售业中虽然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其比重下降得很快,利润总额下降的幅度则更大
。私营企业发展很快,2002年限额以上私营零售企业的资产合计和销售收入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6.5倍和5.9倍。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1992年以后,外商进入零售业的限制逐渐放宽,至2003年6月1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外资进入零售业已经不存在实质性的障碍。到2003年底,我国共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2003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约为3.5%,外资介入的态度非常积极,中外资本在传统零售市场上的竞争不断加剧。
零售业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6从企业经营形态上看,目前国内的零售业态大致可分为8种: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其中,专业店、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零售新业态,目前正实现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从综合百货向主题百货、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呈现出多业态并存的局面。2001年,连锁经营的商店占商店总数的10%,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8.8%;超级市场和专业店共有22.1万个,占商店总数的35.1%,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32%。从市场集中度上看,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但发展壮大速度很快。2001年按商品年销售额分,100万元以下的经营单位数占全部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76.1%,从业人员占42.2%,销售额占44.1%。其中50万元以下的经营单位数占66.3%,从业人员占33.2%,销售额占41.3%;居第二位的是100-1000万元的企业,三者比重分别为21.1%、33.7%和19.1%;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单位仅占2.9%、从业人员占24.1%,但销售额占据1/3强,达36.8%。2001年零售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73家,超过20亿元的16家,超过50亿元的仅3家。2003年,销售过百亿的商业连锁企业已经由2001年的1家增加到6家,过200亿元的1家。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7住宿业在我国分为旅游涉外饭店业和社会旅馆业,分属旅游部门和商业部门管理。至1999年底,全国旅游住宿设施单位共有25.08万户,其中:涉外饭店0.7万户,社会旅馆7.99万户,个体旅馆16.39万户;共有客房总数581.76万间,年接待住宿旅客人数11.39亿人次,年末从业人员477.71万人。旅游饭店业被认为是我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率先接近国际水准的行业之一。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1828家,其中国有饭店5528座,占全国星级饭店总数的46.74%,集体经济饭店964座,外商投资饭店256座,港澳台投资饭店314座,联营、股份制、私营等其他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有4766座
。
住宿业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82005年全国各星级饭店中:
五星级饭店281座
四星级饭店1146座
三星级饭店4291座
二星级饭店5497座
一星级饭店613座2005年全部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为1346.9亿元,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96%。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拥有客房145.98万间,拥有床位278.55万张。全年营业收入总额为1482.86亿元,比上年增加136.17亿元,增长10.1%;上缴营业税108.12亿元,比上年增加30.96亿元,增长40.1%。
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69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发展迅猛,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即使在“非典”产生重大影响的2003年,营业额仍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1.5%。目前我国餐饮业经营网点达350多万家,从业人员1700万人。
餐饮业投资主体也更趋多元化。企业资本投资逐步走向合资、股份等形式的社会多元化组合,企业结构也进一步向集团化方向迈进。
经营业态多元化。除高档风味酒楼、中档特色餐馆、宾馆餐厅外,还有快餐送餐,小吃排挡、休闲餐饮、各式饮品店和餐饮食品等形态。连锁经营作为新型经营方式在餐饮业内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358家,实现营业收入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连锁餐饮企业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发展,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连锁餐饮企业所占份额已达28.2%,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66%
。
餐饮业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70连锁经营是现代大流通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组织形式。商业领域的连锁经营,一般由一个总店和众多分店构成,各分店在店名、店貌、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连锁总店负责集中进货和配送,各分店负责销售,由此形成组织形式上的联合化和标准化、经营方式的一体化和专业化以及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在我国首先出现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初始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企业自发地按照连锁方式进行经营运作
)和成长期(1995年至今,政府的强力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内在发展需要相结合,每年以约40%左右的速度扩张,仅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欧美历经百年的零售业革命
)。
连锁经营9/2/2023第四讲
中国工商经济71到2003年底,我国拥有零售业和餐饮业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合计1202家,连锁门店44540个,从业人员109.4万人,年销售额达到3687.3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上海、北京、江苏限额以上商业零售和餐饮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已分别占到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7%、25.3%和13.9%。连锁经营的发展特征:(1)经营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不动产测绘与评估合同
- 软管用机械绕轴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专利申请与授权服务合同
- 血氧监测仪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活性炭膳食补充剂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欧洲药品代理销售合同
- 澡盆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棚改区燃气工程合同
- 英式橄榄球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混凝土原材料供应合同
-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 能力分类卡和可迁移技能表
- 六年级语文命题比赛一等奖作品
- 文化空间室内设计
- 4.《多种多样的动物》教学设计
- GB∕T 15829-2021 软钎剂 分类与性能要求
- 《烟草法律法规培训》PPT课件
- 南充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
- 浦东新区“十一五”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发展方案
- 户外广告设施检验规范
- 亚热带常用100种树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