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五环路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正式稿_第1页
北京市五环路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正式稿_第2页
北京市五环路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正式稿_第3页
北京市五环路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正式稿_第4页
北京市五环路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正式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五环路二期工程A6合同段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编制:复核:总工:2003年6月3日发布2003年6月3日实施印号:

目录TOC\o"1-2"\h\z\u一、编制依据 4二、工程概况 41、主体结构概况 42、转体结构组成 43、工程特点 5三、施工组织与工料机准备 51、组织机构 52、施工计划 63、劳动力配备 64、施工机具、仪器准备 65、施工材料准备 7四、施工技术准备 71、方案制定 72、技术交底 73、考核 84、技术配合准备 85、其它手续 8五、施工方案 81、总体施工方案 82、缆索挂设与张拉 93、支架拆除 94、称重与配重 95、平转牵引系统安装 106、助推系统安装 107、微调装置 118、限位装置 119、测量及监控标志 1210、转体 1211、精定位 1312、拆除 13六、特殊环境施工措施 131、既有线安全防护措施 132、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143、夜间施工技术措施 144、风季施工技术措施 145、高空作业施工措施 14七、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工 15八、质量检查标准 15九、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51、采取防倾保险措施 152、限位控制措施 163、平转牵引索及助推系统保证措施 164、对人员培训措施与要求 165、特殊或紧急情况处理措施 17十、附件 181、《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组织机构图》 182、《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工程转体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 193、《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劳动力织情况表》 204、《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机具、仪器清单》 215、《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材料准备情况表》 226、《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平面布置图》 227、《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流程图》 238、《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牵引系统图示》 249、《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测量实施细则》。 2510、《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应急与重点部位观察实施细则》。 2911、北京市五环路二期石景山南站高架桥工程转体施工计算单 32

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一、编制依据1、铁道专业设计院《北京市五环路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主桥施工设计图》。2、《北京市五环路(京石路~京原路)工程招标文件》专用本。3、铁道部现行的《铁路行车线上施工技术安全规则》【TDJ412-87】。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6、北京市五环路二期(A段)暨四期丰台段工程《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实施细则)。7、北京市标准《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汇编》8、五环二期A段暨四期丰台段工程监理工作程序9、五环二期A段暨四期丰台段工程资料管理办法二、工程概况1、主体结构概况本桥结构形式为:45m+65m+95m+40m四跨连续独塔单索面预应力砼部分斜拉转体高架桥,双向六车道,塔、梁、墩固结。全桥位于空间曲线上,其平曲线半径为1900m,竖曲线半径为16000m,线形复杂。主梁采用单箱三室大悬臂C50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箱梁顶板宽28.76m、底板宽17.0m、梁高2.5m,箱梁整体向曲线内侧呈2%坡度倾斜。主梁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在斜拉索下锚固区,采用了三向预应力体系对锚块进行加强,使强大的索力传递给箱梁梁体。本桥主墩采用下部中心距为10.0m的C50砼双薄壁下塔柱,柱高约10m、宽12m、厚2.0m。转体完成后与承台固结,形成塔梁墩固结的斜拉桥体系。主墩基础承台厚5m,其中转体施工阶段4m,余下1m在转体施工完成后现浇。承台下为18根φ1.5m钻孔灌注桩。为了加强顺桥向刚度,改善景观效果,主塔采用了顺桥向的倒“Y”形结构,采用C50砼,主塔顶部高19.0m,其中锚固区高12m,倒“Y”字“V”型下塔柱高20.0m。全桥共设斜拉索六组,每组斜拉索由2根OVMPES(FD)7-451低应力新型索体加双层PE热挤聚乙烯保护层的拉索构成,钢丝为极限抗拉强度为1670Mpa高强低松弛镀锌钢丝。桥面铺装8cm厚的沥青混凝土。桥面外侧采用PL3级、中央带采用PL2级防撞护栏,铁路上方的上侧防撞护栏上增设2.2m高防抛网。2、转体结构组成本桥转体结构采用环道与中心支撑相结合的转盘结构。转动体系由球铰、下转盘、下环道与塔梁索组成的斜拉桥组成。箱梁长度166.7m,其中2号墩方向主梁悬臂长80m,4#墩侧转体段梁长86.7m。在转体前要求将防撞墙,装饰板安装完,则转体时箱梁总宽度为30m。石景山斜拉桥转体部分由上下转盘与球铰构成。下转盘设于承台上,其上固定钢制转盘,直径为3.8m,上下两片间涂以黄油四氟粉。球铰中心设钢轴。钢轴预埋于上转盘砼中。上转盘设8组钢管砼撑脚,支撑于下转盘(承台)顶面砼上预埋的环道上,环道上对称于转盘中心设12对助推千斤顶反力座,用于在转体起动时助推。上转盘上设2-19×7φ5钢铰线,埋入砼内,并在上转盘上绕3/4周,自由端用连续张拉千斤顶牵引。在承台上设两个1.8×2.2m的千斤顶反力座用于张拉牵引束。3、工程特点本桥是北京五环重点工程之一,在施工期间,全国“非典”流行,原材料供应,劳动力组织,施工管理都具有特殊性。转体重量高达145000KN。其下跨越7条运营的铁路线,施工条件差。施工工期短,在2月15日开工,要求在7月25日左右达到转体条件,只有短短5个月时间。主梁预应力束拉力大,单束张拉力达到5400KN。斜拉缆索采用OVMPES(FD)7-451钢束,单索初始张拉力达10000KN,居国内首位。此外桥下净空要求高,梁端锚固区上移至顶板,锚固区预应力复杂,采用新型BSM低回缩预应力体系加强。总之,本桥规模不大,但难度大,技术复杂,施工要求高。三、施工组织与工料机准备1、组织机构转体施工涉及到施工、建设、监理、设计、监测、铁路局站段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技术难度大,要求高,对施工安全要求更高。所以在施工前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详见《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组织机构图》。为确保转体顺利实施,共成立11个小组,分工配合,具体如下:1.1、指挥组成立了以项目经理肖佳鹏为首,由公司相关领导与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安质部成员组成的转体指挥,负责转体施工组织,施工方案、应急预案的审定,转体前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转体时各项指令的下达。1.2、技术组成立以项目总工程师张皓月为首,全体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组,在转体施工前,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各个关键部位,检查准备工作是否满足工艺要求,并做好检查签证工作。此外,技术组还要提前作好转体、应急预案,在转体时负责监督关键工序的执行情况,确保转体顺利进行,不超转。1.3、测量组由测量工程师时晓东负责,对整个转体过程进行测量观测,控制主塔垂直度,转体的线速度或角速度,转体中梁体与塔柱的线型变化,转体合拢时的精度控制。1.4、监控组由铁科院监测组负责编制详细的施工监控方案,并准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负责施工过程式中的线型与内力监测与结果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设计院,通过指挥组和技术组向转体作业组下达指令,指导施工。1.5、转体作业组由项目副经理白桦负责统一指挥调度,配备作业人员约80人,负责转体前工、料、机的准备落实,以及转体施工过程中各项指令的实施。1.6、专家组由公司总工程师宋杰任组长,由公司及集团公司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对转体施工给予现场指导,确保转体施工中结构安全。1.7、现场指挥小组在施工现场成立现场转体施工指挥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副经理、现场技术负责人及相关施工人员组成。负责对现场施工时施工人员的直接调度指挥。1.8、安全监察组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环境进行检查和保证。同时负责在转体过程中每一道工序质检签证工作。在转体前,对整个转体进行全面的检查签证,确保转体成功。1.9、观察应急组由工程部副部长苏祖斌负责,对转体施工过程中的支架,缆风及其它结构进行观察,发现问题作应急处理。1.10、交通管制组负责对转体施工现场内公路、铁路及临时通道所有道口实施封闭管理,只有核发了施工准入证的人员方可允许进入施工现场。1.11、后勤保障组负责对全体施工人员提供后勤保障。1.12、对外协调组鉴于本工程的特殊性,转体施工时既要与铁路部门联系协调配合。2、施工计划拟于7月20日左右完成斜拉索的挂设,7月20日至7月25日完成缆索张拉及支架拆除和体系转换工作。并在7月30日前完成全桥的称重工作。转体施工拟于8月6日上午进行,具体施工时间根据施工情况及与铁路部门协商综合确定,初步拟定于当日上午8:30至12:00之间完成。其中转体时间约45min。详见《石景山南站斜拉桥工程转体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3、劳动力配备整个转体施工的劳动力配备围绕转体施工配置,重点确保平转、应急、交通管制、监控测量等环节,按照分组情况进行配置,总共约配备劳动力约260人,其中管理人员40人,作业人员220人,详见《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劳动力配备情况表》。4、施工机具、仪器准备4.1、平转机具准备QK-8主控台2套、QCDL2000型连续张拉千斤顶3台(1台备用),YCD240Q型千斤顶1台,ZLDB液压泵站2套。4.2、助推机具准备助推分配梁2套,助推千斤顶YCD2500型4台(2台备用),ZB4-500型油泵4台(2台备用)。4.3、微调机具准备。4.3.1、纵向微调机具YCD4500型千斤顶2台,ZB4-500型油泵2台套。4.3.2、横向微调机具YCD4500型千斤顶2台,ZB4-500型油泵2台套。4.4、称重机具4.4.1、设临时反力架四个,两个一组,其平面位置与结构按铁专院、铁科院确认的图纸设置。4.4.2、YCD4500型千斤顶4台。YCD1200型千斤顶4台(备用反拉用)。4.4.3、HF钢垫板总厚800mm,单块板厚20mm左右。4.4.4、ZB4-500型油泵8台(倒用)4.5、测量仪器,主要有NATC702全站仪,NA728(S3级)水准仪各2台套。4.6、监测仪器准备,专用电脑2台。4.7、通讯器材准备,对讲机20台及其它通讯器材。4.8、辅助机具,准备塔式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各一台,以备机具倒运及平衡配重安装。详见《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工程施工机具表》。5、施工材料准备施工材料准备方面,准备足够的液压油,安全防护设施,详见《石景山南站斜拉桥转体施工材料准备情况表》。四、施工技术准备1、方案制定1.1、组织方案计论会,在参照国内外类似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初步施工方案。1.2、征求专家组、业主、监理、设计、监测等单位对初步方案的意见。1.3、对初步方案进行修订,并于5月底上报铁路部门对要点计划进行审批。1.4、在以上基础上,编制本工工艺,作为施工现场施工指导。1.5、编制重点项目,如应急观察、测量的操作细则。2、技术交底2.1、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全体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熟悉并了解每一工序的优化过程,操作要点。2.2、在对作业层交底前,先对全体管理人员进行交底,使管理人员清楚转体的组织、准备工作内容,转体起动、转体、止动、锁定的详细流程,并掌握应急处理的要点。2.3、对全体作业层人员进行交底,交底的主要内容是整个转体施工的流程与安全注意事项。目的是使每个参与转体操作的人员明确转体总的过程与工序之间的衔接,并强化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结构安全意识。2.4、在转体前约一周左右,对全体作业人员分工种进行专门交底。专门交底与培训必须在制定详细的劳动力安排计划表之后,培训对象为重要岗位的作业人员。包括转体操作时的张拉工、信号员、应急观察人员、交通管制人员、调度员、电工等。3、考核3.1、转体前安排对转体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合格的基础上才能参与转体施工。3.2、考核分答卷式与专题讨论会两种形式。达到每个参与转体操作的人都明确转体总的流程及工序衔接的目的。4、技术配合准备由于转体过程中涉及部门众多,对各单位间技术配合问题较为复杂,所以对技术配合问题采用技术组组内分工负责对外办调。技术配合分工表姓名职务配合单位配合接洽人张皓月项目总工铁科院(监测单位)马顺昌项目副总铁专院(设计单位)王同民总工助理柳州OVM公司(操作单位)王红光安质部副部长正宏监理公司(监理单位)5、其它手续5.1、根据施工方案,编写开工报告,开工报告包括劳动力组织、材料计划、机具设备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单、材料报验等。编写审定完毕方可开工。5.2、编制施工方案,向铁路局、交委、建委的汇报材料,向其报批铁路要点计划,并根据要点时段安排转体施工。5.3、在转体施工前,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编制汇报材料,向业主、总监办、驻地监理、铁专院、铁科院汇报转体施工准备情况,包括劳动力、机具、材料、施工组织与技术方案等。获准施工后方可进行转体施工。5.4、对转体施工用的油表、千斤顶等机具进行标定,将标定报告报送驻地监理、总监办进行审批后方可投入施工。5.5、参与转体的殊工种资质报验。五、施工方案1、总体施工方案将转体扭矩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按动摩擦系数计算所需的扭矩,此部分扭矩约占转体部分总重的5-6%的重力所产生,采用上转盘预埋的2×19-7φ5钢铰线牵引克服。第二部分是转体起动阶段按静摩擦力计算所产生的扭矩,扣除上转盘预埋钢束牵引力产生的扭矩后所产生的扭矩后剩余部分扭矩,此部分扭矩靠在滑道处钢管砼撑脚内外侧的千斤顶反力座向撑脚施加压力克服。转体施工时,先对牵引钢束施加拉力收紧,然后对钢管撑脚按100KN逐级加载直至结构开始启动为止,起动后对钢管砼撑脚的顶推力自动失效,全部靠钢束牵引结构转动。转动应连续,并全程跟踪观测线型与应力,控制最大线速度,并精确合拢、制动、微调定位。方案具体施工过程如下。2、缆索挂设与张拉转体前应对箱梁砼试件进行试压,确保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然后按《缆索挂设与张拉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与方法对缆索进行张拉,并进行检查验收。3、支架拆除转体前,要求对梁上支架和梁下支架全部拆除,通过逐步拆除梁底支架,完成整个斜拉桥体系由支架支撑到由称重反力架、球铰、钢管撑脚共同支撑的第一次体系转换。支架包括两部分,一是梁上支架,二是梁底支架。梁上支架拆除是为了减重,梁底支架拆除是为了完成体系转换。底支架在拆除前,应预先在梁端所设的称重反力架上安装千斤顶等称重装置(详见第四章第4节:转体称重调平),然后才能进行支架拆除。拆除步骤如下:3.1、梁上支架主要是塔柱四周,28m现浇段以上的支架,要求全部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应及时设临时人梯,便于转体过程中施工人员上下塔柱,并能进入塔柱锚固区进行塔柱观察与监测。3.2、在缆索张拉完成后,对现浇箱梁下的满堂支架进行拆除,现浇箱梁下支架分区分片按设计要求拆除。拆除时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对整个斜拉桥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预应力张拉与压浆情况、缆索张拉力、塔、梁砼强度与龄期等,确保其满足体系转换条件。第二步:拆除上转盘与承台间的砂箱。砂箱拆除时应对称拆除,保证上转盘受力均衡。第三步:拆除梁体下坡端端头6.7m钢管支撑。第四步:拆除S3、S3'索之间及3号墩身四周的钢管支架。第五步:拆除S3、S3'索梁端锚固区(横梁)下的钢管支架。第六步:拆除S2~S3、S2'~S3'索之间的钢管支架。第七步:拆除S2、S2'索梁端锚固区(横梁)下的钢管支架。第八步:拆除S1~S2、S1'~S2'索之间的钢管支架。第九步:拆除S1、S1'索梁端锚固区(横梁)下的钢管支架。第十步:拆除其余箱梁底所有支架,仅保留称重用临时支架。4、称重与配重4.1、称重结构应在箱梁支架拆除前安装到位。4.2、根据设计要求,支架拆除前在转体箱梁端部各设临时反力架2个组成称重临时墩,临时墩上安装称重分配梁。称重分配梁距箱梁底面高度为YCD4500型千斤顶高度+200mm+传感器高度。4.3、每个分配梁上对准箱梁中腹板各安装1台YCD4500型千斤顶、顶上装应力传感器、传感器与梁底之间要用厚钢板抄垫。4.4、在支架拆除前,安装油泵,将千斤顶顶起至传感器上抄垫的钢板与箱梁底面砼紧密接触,并受力均衡。4.5、采用HF垫块,套入千斤顶,将千斤顶外油缸与传感器底面所抄垫的钢板之间抄死,使传感器受力,而且千斤顶内缸不再参与受力,避免漏油影响。4.6、在梁面设反压分配梁,反压分配梁与称重分配梁之间穿入精轧螺纹钢。在精轧螺纹钢上安装YCD1200型千斤顶,油泵等。4.7、按设计要求顺序进行支架拆除。4.8、根据支架拆除过程中以及支架拆除后传感器的反力,计算箱梁梁体相对于转盘中心的力矩差。4.9、根据力矩差,计算精轧螺纹钢反压力量,并对精轧螺纹钢进行张拉,施加反压力,至梁体两端称重传感器反力值相对于转盘中心的力矩相同。4.10、在需要反压的梁端(梁侧)加配重,配重对于转盘中心的力矩应与反压力对转盘中心的力矩等效。配重添加同时对反压力进行释放,直至精轧螺纹不再受力。4.11、整个称重过程以铁专院、铁科院提供的操作细则为准。4.12、整个转体配重平衡达到设计要求后,根据实际转体总重,对转体平转牵引力进行最后修正。4.13、配重之后要达到以下要求,整个转体结构自重对球铰中心的预偏心为50mm,重心偏边跨侧,使整个转体由球铰中心与钢管撑脚形成三点支撑的稳定结构。在横桥向,球铰中心偏曲线内侧108mm,整个转体重心应与球铰中心重合。4.14、在转体前24h,拆除称重支架与梁底之间的联结,观察梁体有无变化,决定是否转体。5、平转牵引系统安装5.1、平转牵引系统在称重和支架拆除的同时应进行准备和安装。5.2、平转牵引力由上转盘施工中预埋的两束19-7φ5钢铰线传递给上转盘。钢铰线的fytp=2000MPa,直径为15.2mm,断面面积A=19×139mm2=2641mm2。5.3、牵引系统安装步骤如下:5.3.1、对千斤顶反力座上的张拉槽进行清理,对上转盘四周及预埋钢铰线进行清理,清除表面浮锈及其它杂质。5.3.2、将钢铰线理顺,并将其转上转盘约3/4周,将自由端引入千斤顶反力座预留槽口内。5.3.3、在千斤顶反力座后砼面的受力部位抄垫厚钢板或分配梁,并将钢铰线从其中央穿出。在千斤顶反力座后加拼平台,便于千斤顶的固定与张拉人员操作。5.3.4、在钢铰线上依次套入锚环、夹片、限位板与QCDL2000型连续张拉千斤顶。5.3.5、安装油管、配电柜。5.3.6、对平转千斤顶、牵引索、锚具、泵站配套安装完成并进行调试。要求各束钢绞线平直、不打绞、扭结。5.3.7、为防止夜间施工,应安装足够的照明设施。6、助推系统安装6.1、助推系统主要用于克服转体施工中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之间的差值而使整个转体部分启动。助推系统安装于环形滑道上转盘钢管撑脚与助推千斤顶反力座之间。6.2、安装助推系统之前,应将环形滑道清理干净,检查滑道与撑脚间隙,撑脚走道板前端涂抹比例为1:1的黄油四氟粉。6.3、在滑道四周内外助推千斤顶反力座上对称安装2套助推分配梁与YDCW2500型千斤顶。6.4、安装配电柜、油管路,并对其进行调试。6.5、为确保有足够的动力储备,要求在此之外再提供两套助推千斤顶备用。7、微调装置为了保证转体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偏移及时调整,应在转体施工前安装微调及控制装置,具体如下:7.1、纵向微调装置:上转盘与承台之间,3号墩身中心线前后两端设YDC4500型千斤顶2台,即沿桥轴线下,墩身前后各对称设置一台,当转体发生前后俯仰时,采用将标高降低一端千斤顶顶起的方法对转体进行微调。调整后在滑道与撑脚之间加设抄垫保持调整后的姿态。为确保起顶力量,另备用两台同型号千斤顶备用。7.2、横向微调装置:在上转盘与承台之间,于3号墩墩身中心线左右两侧设YDC4500型千斤顶2台。即墩中心线下的桥轴线左右各设一台。当转体发生左右倾斜时,顶起标高下降一侧的千斤顶,将转体微调扶正,并在撑脚下抄垫保持调整后的姿态。7.3、在梁端设预埋件并加设缆风绳,必要时施工加外力以保证梁体平衡。7.4、在2#墩及临时墩墩顶安装千斤顶,以备梁体转体到位后进行梁端高程微调。7.5、对其它设计和监测单位所需的微调装置按要求提前安装检查。8、限位装置为确保梁体旋转到位后不继续前行,也不回退,拟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有效限位:1、边墩限位:在2#墩墩顶设梁体转体到位后的限位挡块,其方法是在梁底设预埋孔,梁梁体转体到位时,在预埋孔内插入抗剪销,并在抗剪销与墩柱间加软木垫对转体进行限位。2、临时墩限位:在临时墩墩顶曲线内侧一端加焊小三角桁架,小三角桁架与转体到位后的箱梁腹板间预留约10cm的缝隙。当梁体转动到位前,在小三角桁架与箱梁腹板间抄垫厚度合适的方木抄死,使转体得到限位。3、转盘限位:在滑道上预设转体到位后的限位分配梁,在转体旋转到位后,于限位分配梁与撑脚间加以抄垫,防止转体到位后转体部分继续前移。4、梁端限位:在梁端预设吊点,梁转体到位后,在梁端与地面预先埋设的地龙间拉设八字形交叉缆风绳,防止转体回退或前行。5、限位辅助性措施:5.1、在牵引束上作好标记,以使牵引千斤顶操作人员可以直观的了解转体到位时的千斤顶牵引行程,避免转体到位后仍继续过量牵引。5.2、在转盘上作测量标记并进行测量观测,及时报告转动角度及转体体位。5.3、在2#墩与临时墩均安排测量人员对梁体中线进行测量,做好转体到位前的数据测量报告,调整转体到位前的转动速度。9、测量及监控标志1、在梁体及塔柱上做好测量及线形监控所需的舰标。2、在箱梁上做好梁体中轴线标记,及梁体各控制断面和端截面的实时测量点坐标点标记。3、在滑道上做好线速度控制标记,其平转角速度不得大于0.02rad/min,主梁梁端的水平线速度不得大于1.2m/min。上转盘外缘贴上坐标米格纸带,以便转体过程中控制其转体速度。4、对其它所需的观测点提前做好标记,并要预见转体施工动态变化过程中测点的可视性。5、测量观测点绘总如下:箱梁梁体测量观测点汇总表序号测点类别测点位置测点设置要求与用途1主塔横向倾斜度观测点塔顶与塔根监控塔柱横桥向位移变化2主塔纵向倾斜度观测点塔顶与塔根监控塔柱纵桥向位移变化3桥轴线观测点梁顶中间与梁端每5m取1个断面,监控梁体水平轴线变化4水准观测点梁顶中间、两侧监控梁体高程变化(挠度与横向倾斜)5限位观测点临时墩顶、墩侧转体就位前到位控制与精定位控制6限位观测点2号墩顶、墩侧转体就位前到位控制与精定位控制7转速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控制转体线速度8限位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转体到位控制与精定位控制9横桥向倾斜度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同一水平面上,可观测转体部分横桥向倾斜10纵桥向倾斜度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同一水平面上,可观测转体部分顺桥向倾斜10、转体1、转体前拆除称重支架与梁底前的支撑,并静置24h后,将各种测量数据上报监控组,确认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将转体范围内所有杂物清理干净,并将箱梁内外全部清理一遍,确保无杂物,无多余荷载。各关键部位再次检查。包括塔梁固结点、上转盘、塔柱锚固区、球铰等部位,确认签字。3、转体前,再进行一次现场技术交底,下发记录表格,对各观测点人员分工,对控制信号,通信联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明确。特别是转体应由一人总指挥,并由专人打信号,统一调度。4、监测人员与仪器就位。5、对各交通道口实施封闭,通知铁路部门,正式转体。6、收紧平转牵引索,并在索力达到牵引力时持荷不动。7、开启助推千斤顶,在转盘中心对称位置按100KN分级加载助推力,直到助推力达到800KN为止。8、启动主千斤顶,连续牵引牵引束,使整个转体结构匀速平转,并将主梁端部水平线速度控制在1.2m/min以内,平转角速度不得大于0.02rad/min。上转盘外缘线速度约120mm/min。9、匀速平转时,监测人员实时监测,测量人员反复观测塔柱轴线偏位,梁端部位高程变化。并将结果汇总报设计院,设计院现场检算并指导转体实施。10、当匀速平转至梁体边缘接近边墩时,应观测梁底标高与墩顶间支撑结构的高差情况,必要时对梁端标高进行调整。11、当转体部分梁端中心线与边墩现浇段中轴线端头相距设计位置1m时,降低牵引索千斤顶的供油量,对整个平转体减速。12、当转体部分梁端中心线与边墩现浇段中轴线端头相距设计位置约距设计位置1.0m时,点动给油,使转体段箱梁中心线与边跨现浇段箱梁轴线重合。13、测量梁体轴线,和高程,并计算差值。14、采用微调系统千斤顶,对梁体标高进行微调,并临时锁定,至此转体基本就位。15、转体主牵引钢铰线与转盘侧面缠绕,为减少多层布置后外层钢铰线与内层钢绞线受力不一致的影响,缠绕钢铰线层数不得多于2层,则转动49度钢铰线行程约为4289mm。11、精定位梁体精定位时以在转盘位置调整为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在梁端进行微调。1、转体就位后,对转体结构进行全面测量,计算就位轴线及高程偏差值。2、在上转盘与承台间,对称于转盘中心,在桥轴线两侧采用微调千斤顶精确调整梁体整体横桥向的倾斜。3、在上转盘与承台间,对称于转盘中心,在墩里程线前后采用微调千斤顶精确调整梁体整体顺桥向的倾斜,使梁体两端与边跨线浇段能较好的顺接。4、在2#墩及临时墩顶启用微调千斤顶精确微调梁体端部高程与倾斜度,在进行这一步骤时要按设计院检算力量进行,不能过度起顶防止梁底拉应力过大。5、梁体轴线和高程调整完毕,在2#墩及临时墩顶与梁底采用临时支座抄死,在梁侧防震挡块处设侧向限位。6、采用型钢将上下转盘抄死。并在滑道助推千斤顶反力座与上转盘钢管砼撑脚之间设双向限位,在防止梁体在外力作用下摆动。至此精定位完成,整个结构转体完成。12、拆除精确定位完毕,检查转盘处及墩位处的固结情况,确实合格后,方可将转体牵引系统、助推系统、微调系统的千斤顶等设施全部拆除。六、特殊环境施工措施1、既有线安全防护措施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部分长166.70m,转体总重超过145000KN,其下跨编组站及既有丰沙等既有运营线7条,在施工中,长时间封锁铁道线或频繁干扰铁路运输,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施工中将采取如下措施:1.1、与铁路部门协商,提前确定转体时间,向北京铁路主管部门报送铁路要点方案,在办理审批手续后,严格在要点时间内完成转体作业。1.2、与相关分局、站、段签订施工安全协议或施工配合监护协议。1.3、对高度超过梁体底部标高(扣除安全净空要求高度)接触网电杆应在转体前降低高度,能迁移的经过协议采取迁移方案,离开施工区域,确保铁路的正常运营。1.4、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安全监察小组,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1.5、在支架拆除中,沿铁路线一侧用安全网隔离。1.6、转体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做到操作人员人人心中有数。1.7、转体过程中,成立交通管制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对各个交通道口的交通管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如遇特殊情况,可做到在第一时间通报铁路部门并及时拦截列车。1.8、加强通讯联系,转体施工前,成立专门的调度组,由项目副经理一名负责总体调度,保持与铁路主管部门的实时联系,同时,安排驻站员一名,驻站办理要点消点工作,并将转体进展情况及时通报铁路及相关部门。2、雨季施工技术措施为确保转体施工顺利完成,对雨季施工除按项目部雨季施工措施执行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强做细。2.1、掌握天气预报的气象趋势及动态,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选择晴朗天气进行转体施工。2.2、对转体动力系统,夜间施工照明系统的所有供电线路,所有配电箱,均设置防雨盖,保证立放时不进水,各配电箱安放位置处均用支架捆牢,并设漏电保护器。2.3、对转体中可能要使用的电焊机安放,增设移动防雨罩。并对电焊钳、电焊机接线进行检查,要求无破坏性损伤。2.4、塔吊设置接地线,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防止雷击。2.5、其它施工电器做好接零保护。2.6、施工人员配备雨具,确保遇雨施工不中断。3、夜间施工技术措施做好施工安排,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转体结构安排在上午开始进行,并在白天完成。为防止延误到晚上,施工前备足充足的照明设施,并安装到位,保证夜间工作有良好照明条件,特别是3#墩四周及临时墩处。各级组织机构建立夜间值班制度,亲临现场指挥,检查施工。如确实要进行夜间施工,加强复核。4、风季施工技术措施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风前作好预防准备工作,转体施工应选择风力不大于三级时进行,当风力大于五级时,采取临时锁定措施,将转盘抄垫死,并将箱梁自由端进行抄垫或拉缆风固定,防止在风力作用下梁体发生颤振或抖振破坏。5、高空作业施工措施转体过程中,对塔顶监测施工人员进行高空作业前的安全培训,增强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为每个高空作业人员配备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用品。高空作业必须挂安全带,戴安全帽。七、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工1、为了确保工地施工环境,设综合办公室,负责本工程的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非典”防治。2、积极开展文明施工窗口达标活动,做到无重大工伤事故,施工场地四周设置围墙,材料堆放整齐,工地设施清洁文明。加强工地与办公场地的绿化工作,建立“花园式工地”,对施工便道经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并做好施工用水的处理工作。3、保持办公室和宿舍等室内环境整洁卫生。4、针对“非典”,成立专门的防治小组,制定专门的措施,严格执行。5、做好相应的内业资料。6、建立工地检查制度,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确保工地文明生产。八、质量检查标准1、严格掌握结构的尺寸和重量,其尺寸允许偏差为±5mm,重量偏差不得超过±2%,桥体轴线平面允许偏差为预制长度的1/5000,轴线立面允许偏差为±10mm。2、环道转盘应平整,球面转盘应圆顺,其允许偏差为±1mm;环道基座应水平。3m长度内平整度不大于±1mm,环道径向对称点高差不大于环道直径的1/5000。3、进行平转时,除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第16.4条有关规定办理外,对全桥各部位包括转盘、转轴、风缆、电力线路、梁体下的障碍等进行测量、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平转。下滑盘采用四氟板做滑板支垫,应密切注意四氟板接头和滑动支垫情况。4、旋转到距设计位置约5°时,应放慢转速,距设计位置相差1°时,可停止外力牵引转动,借助惯性就位。5、下滑道应利用劲性骨架定位螺栓作精确调平,要求每3m弧长范围滑道顶面高差不大于1mm。6、转体角速度控制:转体角速度W≤0.02rad/min;主梁端部水平线速度V≤1.2m/min;以确保转体过程平衡、安全。7、转体动力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功能,当主梁端部即将到达设计位置前100cm时,采用点动操作,并与测量人员密切配合,获取点动操作时最大弧长转体数据。8、转体时风力应小于4级。九、安全质量保证措施1、采取防倾保险措施1.1、防倾保险体系是转体施工方法中的重要保证措施,根据设计构造的特点,转体过程中,转体的全部重量由球铰承担,但转体结构受外界条件或施工的影响容易出现倾斜。因此,设置内环保险撑腿和用于调整倾斜的千斤顶。1.2、利用上转盘上Φ10m环形布置的撑脚作为内环保险腿,与下滑道间预留3~5mm间隙,在转体荷载作用下,沿滑道转动时留有间隙,便于确定荷载状态和转体姿态的调整。滑道上清理干净,涂抹黄油四氟粉,便于撑脚滑移。沿滑道外测布置4台YDC4500型千斤顶,便于转体施工过程中,调整转体倾斜姿态。1.3、根据设计要求及确保转体结构稳定,转体结构重心在顺桥轴线上要求偏向边跨侧,距中心转轴0.17m。(使整个转体结构在转动过程中由球铰及其后两钢撑脚三点受力,形成三点支承)若转体重心位置有偏差,可以通过梁上堆载调整。(确认重心的方法,采用调整姿态的YDC4500型千斤顶施加顶力,确认边跨侧两后撑脚竖向位移脱空时对应的顶力,反算出转体结构重心位置)2、限位控制措施2.1、限位控制体系包括转体限位和微调装置,主要作用为转体结构转动到位出现偏差后需要对转体进行限位和调整使用。2.2、横桥向倾斜限位与微调:在上转盘上、下滑道外侧距桥中线5m位置对称布设四台YDC4500型千斤顶,一侧起顶,另一侧预留限位,起顶限位值根据实测确定。调整完毕,用型钢将上下转盘之间抄死,撑脚与滑道间抄死。2.3、水平偏转限位和微调:利用下转盘上敷设的12对千斤顶反力座作为支点,用两台YDC2500型及4台YDC4500型千斤顶,顶推上转盘下撑脚,调整转体轴线偏位。调整到位后设置限位梁,将撑脚与千斤顶反力座之间撑死。3、平转牵引索及助推系统保证措施3.1、钢铰线在装顶前要理顺,不能交叉、打绞或扭转。3.2、千斤顶安装时要保证锚环,钢铰线与千斤顶同心。3.3、进出油咀应检查对应,不能装反。电路应检查接线有无差错,并有可靠的漏电保护。3.4、千斤顶采用20#或30#优质液压油。3.5、动力系统在转体前一天要安装到位并进行全面调试。3.6、操作中所有人员不得位于已受力的千斤顶正后方。3.7、转体前应与供电部门联系,不得中断电力供应。在转体过程式中安排足够的电工值班。4、对人员培训措施与要求4.1、在转体施工前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考核。4.2、作业组长、技术人员应熟悉转体施工工艺及操作全过程。4.3、架子工应了解平转施工过程,掌握架子搭设与拼装要求。4.4、电工应全面掌握转体动力系统工作原理、机电安装及供电体系。4.5、张拉工应熟练掌握千斤顶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及转体施工工艺。明确指挥系统和信号含义。4.6、信号员要明确信号含义,并熟悉转体工艺和操作过程。5、特殊或紧急情况处理措施在转体过程中发现紧急情况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列表如下:序号问题原因分析处理措施1牵引与助推系统达到设计牵引力而转体未能启动检查滑道与撑脚间是否顶紧对滑道或撑脚进行处理2转动扭矩过小研究后适当增在牵引力,但需设限位,防止瞬时加速3检查牵引束夹片是否有效更换夹片4匀速平转时突然停止检查滑道是否有局部上坡对滑道处理后重启动5检查转轴是否被异物卡死清理后重新启动6梁端标高突变检查配重是否移位对配重进行固定检查处理7上转盘四周撑脚受力是否一致对撑脚检查调整8梁体是否开裂检查后研究处理9缆索锚固端检查有无异常检查研究后处理10梁体转动突然加速检查滑道是否有局部下坡停转后检查处理11牵引操作失误,拉力增大调整牵引力12梁体或塔柱倾斜检查上转盘是否不平停转后调平13塔柱和墩身根部裂纹检查研究后处理14梁体发现裂纹结构受力裂纹在梁下设临时支撑,并研究处理15非结构受力裂纹继续转体就位16临测应力异常存在材质,制作,安装质量停止转体,研究后处理17设计缺陷停止转体,研究后处理18临测结果错误改进行监测方法后转体十、附件1、《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组织机构图》2、《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工程转体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3、《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劳动力织情况表》4、《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机具、仪器清单》5、《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材料准备情况表》6、《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平面布置图》7、《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工艺流程图》8、《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牵引系统图示》9、《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测量实施细则》。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测量实施细则施工测量观测是确保北京五环石景山南站高架桥工程转体过程是按设计要求,在受控状态下安全、准确的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同时,准确无误的实时跟踪监测同时也是对设计计算状态的检验,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使施工测量工作程序化、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特制定本细则。1、人员与仪器设备配备1.1、人员安排在转体施工组织时,成立测量组,由项目部测量工程师时晓东任组长,配测量技术人员4,配测量工12名。详见《石景山高架桥转体施工人员组织机构图》。1.2、仪器配备配备全站仪1台套。经纬仪1台套。水准仪1台套。对讲机6台套。计算器、钢卷尺若干。其它所需测量用具。2、观测项目转体施工观测项目主要有:2.1、梁体轴线观测2.2、梁体挠度观测2.3、梁体倾斜观测,包括以下两方面:2.3.1、梁体横桥向倾斜(扭转)观测2.3.2、梁体纵桥向倾斜(不平衡)观测2.4、主塔柱倾斜度观测,包括以下两方面:2.4.1、主塔柱横桥向倾斜(侧偏)观测2.4.2、主塔柱纵桥向(俯仰)倾斜观测2.5、转盘倾斜度观测,包括以下两方面:2.5.1、转盘横桥向倾斜(侧偏)观测2.5.2、转盘纵桥向倾斜观测2.6、上下转盘磨心平面位置偏差观测2.7、转体过程中角速度与线速度观测2.8、到位时限位观测,包括以下内容:2.8.1、梁体轴线重合程度测量2.8.2、梁端标高重合程度测量2.8.3、梁体横向扭转偏差测量3、测点布置与编号3.1、测量标记设置3.1.1、在梁体及塔柱上做好测量及线形监控所需的舰标。3.1.2、在箱梁上做好梁体中轴线标记,及梁体各控制断面和端截面的实时测量点坐标点标记。3.1.3、在滑道上做好线速度控制标记,其平转角速度不得大于0.02rad/min,主梁梁端的水平线速度不得大于1.2m/min。上转盘外缘贴上坐标米格纸带,以便转体过程中控制其转体速度。3.1.4、对其它所需的观测点提前做好标记,并要预见转体施工动态变化过程中测点的可视性。3.2、箱梁梁体测量观测点汇总表箱梁梁体测量观测点汇总表序号测点类别测点位置测点设置要求与用途1主塔横向倾斜度观测点塔顶与塔根监控塔柱横桥向位移变化2主塔纵向倾斜度观测点塔顶与塔根监控塔柱纵桥向位移变化3梁轴线观测点梁顶中间与梁端每5m取1个断面,监控梁体水平轴线变化4水准观测点梁顶中间、两侧监控梁体高程变化(挠度与横向倾斜)5临时墩限位观测点临时墩顶、墩侧转体就位前到位控制与精定位控制62号墩限位观测点2号墩顶、墩侧转体就位前到位控制与精定位控制7转速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控制转体线速度8上转盘限位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转体到位控制与精定位控制9横桥向倾斜度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同一水平面上,可观测转体部分横桥向倾斜10纵桥向倾斜度观测点上转盘与承台同一水平面上,可观测转体部分顺桥向倾斜4、观测阶段4.1、挂索前。此时箱梁转体部分浇筑完成,内外模板除底模外已拆除完毕。4.2、外侧缆索张拉前。此阶段缆索已经全部挂设完毕,但未进行张拉。4.3、内侧缆索张拉前。此阶段外侧缆索全部张拉到10000KN,但内侧索未进行张拉。4.4、支架拆除前。此阶段缆索全部张拉至10000KN,梁端临时称重墩可以抄紧,但支架未开始拆除。4.5、配重平衡前。此阶段支架全部拆除完毕,但临时称重墩顶对梁体有反力作用未卸除,配重未施加。4.6、配重平衡。此阶段梁体已采用配重平衡,但临时称重墩顶对梁体有反力作用。4.7、转体前24h。此阶段临时称重墩顶与梁体底部脱空,梁体处于悬臂状态。4.8、转体前1h,此阶段临时称重墩顶与梁体底部脱空,梁体处于悬臂状态。4.9、转体起动时。4.10、梁体转动过程中,根据情况划分测设次数。4.11、转体梁端距临时墩和2号墩距离约2m时。4.12、转体到位时。4.13、转体精定位。5、转体阶段与观测项目对照表阶段编号观测阶段观测项目12345678910其它塔横向倾斜塔纵向倾斜梁轴线梁体水准临时墩限位2#墩限位转速观测点上转盘限位转盘横向倾斜转盘纵向倾斜4.1挂索前△△△△4.2外侧缆索张拉前△△△△4.3内侧缆索张拉前△△△△4.4支架拆除前△△△△△△4.5配重平衡前△△△△△△4.6配重平衡。△△△△△△4.7转体前24h△△△△△△4.8转体前1h(启动前)△△△△△△△△△△4.9转体已起动时△△△△△△△△△△4.10梁体转动中△△△△△△△△△△4.11梁端距临时墩2m△△△△△△△△△△4.12转体到位时△△△△△△△△△△4.13转体精定位△△△△△△△△△△4.146、测量记录与计算样表采用我公司水准仪薄和经纬仪薄。7、测量控制要求项次观测项目控制标准(mm)测量方法1主塔横向倾斜度H/3000≤30全站仪观测2主塔纵向倾斜度H/3000且≤30全站仪观测3梁轴线±10经纬仪观测4标高+5,-2水平仪观测5临时墩限位+10,-0经纬仪与钢尺检测62号墩限位+10,-0钢尺检测7转速≤0.02rad/min钢尺检测8上转盘限位+10,-0钢尺检测9上下转盘磨心偏移±2钢尺检测10滑道平整度3m内高差≤1mm靠尺检测10、《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应急与重点部位观察实施细则》。石景山南站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应急与重点部位观察实施细则转体施工是北京五环石景山南站高架桥工程成败的关键,对转体过程中的重点部位的观察,是确保转体施工顺利进行,保证转体过程中结构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故在施工中成立应急观察小组,深入观察各重点部位的状态,以确保在转体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确保转体顺利完成。1、人员及其机具配备1.1、人员安排在转体施工前成立应急观察组,由项目部工程部部长,装吊技师苏祖斌任组长,配备架子工10人,信号员2名,电焊工2名,普工30人,详见《石景山高架桥转体施工人员配备情况表》。1.2、器材配备通讯器材配备对讲机4台套,信号旗,口哨若干。备用钢管脚手架、型钢分配梁等材料。备用250KN轮胎吊机1台,手拉葫芦,钢丝绳等。其它所需劳动防护用品等。2、观测部位观察应急组在转体施工中主要的观测部位是:2.1、梁体转体覆盖面下有无障碍物。2.2、斜拉索的锚固区,梁端与塔端均发安排人员进行观察。2.3、梁体0号块塔梁固结段观察。2.4、转盘滑道与撑脚2.5、助推千斤顶反力座2.6、张拉千斤顶反力座2.7、临时墩位处2.8、2#墩墩位处2.9、梁体端面远角障碍物观察2.10、整个转体过程中梁、塔整体外形3、主要观察内容3.1、障碍物检查与清除3.1.1、梁底障碍物:含转全时梁体底面以下的现有线接触网立柱,回流线及铁路运输动力线,树木,房屋及临时拼装的支架等。3.1.2、临时墩及2#墩墩顶障碍物。3.1.3、梁体端部最远角在转体过程中是否会与其它结构物相碰。如梁端预埋的接茬钢筋,如与边墩梁端相碰应采取将其向梁体相对位移的相反方向弯曲。3.2、结构变形与裂纹观察3.2.1、对转体过程中重要的受力部位,除进行应力监控外,还要安排人员进行外观观察。如缆索的锚固区,塔梁固结段,转盘与千斤顶反力座等位置。便于早期发现事故的预兆以便提前采取处理措施进行处理。3.2.2、在整个转体过程中对梁、塔整体外形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研究处理。4、观测阶段4.1、挂索前。此时箱梁转体部分浇筑完成,内外模板除底模外已拆除完毕。4.2、外侧缆索张拉前。此阶段缆索已经全部挂设完毕,但未进行张拉。4.3、内侧缆索张拉前。此阶段外侧缆索全部张拉到10000KN,但内侧索未进行张拉。4.4、支架拆除前。此阶段缆索全部张拉至10000KN,梁端临时称重墩可以抄紧,但支架未开始拆除。4.5、配重平衡前。此阶段支架全部拆除完毕,但临时称重墩顶对梁体有反力作用未卸除,配重未施加。4.6、配重平衡。此阶段梁体已采用配重平衡,但临时称重墩顶对梁体有反力作用。4.7、转体前24h。此阶段临时称重墩顶与梁体底部脱空,梁体处于悬臂状态。4.8、转体前1h,此阶段临时称重墩顶与梁体底部脱空,梁体处于悬臂状态。4.9、转体起动时。4.10、梁体转动过程中。4.11、转体梁端距临时墩和2号墩距离约2m时。4.12、转体到位时。4.13、转体精定位。5、应急处理措施应急观察项目及处理对策表序号观察项目发现问题处理措施1梁底障碍物临地支架等过高立即拆除2梁底障碍物接触网立柱等过高提前观察与铁路局协商处理梁底障碍物2#墩与临时墩顶障碍物及时清除梁端障碍物梁端钢筋相碰将钢筋向相对位移的逆向平弯0号块塔梁固结段梁体有无受力裂纹与变形报告指挥台分析后处理缆索锚固区砼有无受力裂纹与变形报告指挥台分析后处理上下转盘砼有无变形与受力裂纹报告指挥台分析后处理滑道有无异物、表面有无局部不平及时清理润滑撑脚有无变形,与滑道间隙过小及时调平千斤顶反力座有无变形及裂纹,千斤顶是否稳固报告指挥台决定是否停转后加固处理整个塔柱与梁体有无倾斜,梁体有无振动发生报告指挥台决定是否停转后研究处理其它异常情况报告指挥台决定是否分析后处理

6、记录样表应急观察组情况记录表时间:2003年月日序号观察项目发现问题观察者处理措施1梁底障碍物临地支架等过高2梁底障碍物接触网立柱等过高3梁底障碍物2#墩与临时墩顶障碍物4梁端障碍物梁端钢筋相碰50号块塔梁固结段梁体有无受力裂纹与变形6缆索锚固区砼有无受力裂纹与变形7上下转盘砼有无变形与受力裂纹8滑道有无异物、表面有无局部不平9撑脚有无变形,与滑道间隙过小10千斤顶反力座有无变形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