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现象建构结构表皮_第1页
当代建筑现象建构结构表皮_第2页
当代建筑现象建构结构表皮_第3页
当代建筑现象建构结构表皮_第4页
当代建筑现象建构结构表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主题概述二.论点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三.大师及案例分析论述四.反例论述五.总结与思考目录目录表皮与结构的一体化现象在众多建筑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现象案例一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网格状外部结构组件相互支撑,编织成树枝状表皮,被国人形象地比喻为“鸟巢”。建筑表皮表现为以透明材料覆盖灰色钢结构体系的完整连续的表面,映照出内部土红色的碗装看台。建筑的结构体系显露于外,成为表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满足建筑的特殊功能要求的同时,也造就了高品质的内部空间和独特的建筑形象。现象案例二

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基于微观分子结构的有机空间网架体系,形成水泡状的表皮。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基于“泡沫”理论的设计灵感,他们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层建筑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的ETFE膜又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受,设计体现出“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

现象案例三

2007年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主题为“皮+骨”的大型展览,云集了当代45位时装界和建筑界的著名设计师展示了他们过去20余年间在皮(外部表皮)与骨(结构骨架)方面所展开的相关探索。其中包括赫尔佐格&德梅隆在日本东京青山区的普拉达旗舰店,FOA的横滨国际客运港,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的英国康沃尔伊甸园工程等。

上述建筑案例均采用表皮和结构融为一体的建构方式,表皮即为结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表皮和结构完美地合为一体。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这一特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由此可见,建筑表皮与结构的一体化正在成为当代建筑中的一种趋向,而且越来越被建筑界所推崇。

因此,我选择建筑结构与表皮的结合这一现象作为此次当代建筑现象研究的主题,下面以此主题展开研究和论述。回顾整个建筑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结构和建筑总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的。最初,建筑的形式往往是通过建筑结构来体现的。从原始社会中的穴居和巢居到古埃及金宇塔,从西方的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建筑中大跨的拱结构和穹屋顶到中国古典木构架建筑,结构既成为支撑整个建筑的骨架,也成为了一种表达建筑艺术的形式语言。

在西方古罗马建筑的鼎盛时期,石券拱技术、混凝土已经在建筑中广泛运用。万神庙成为了当时建筑形式美与结构技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之作,它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形式,穹顶直径和穹顶高度都为43.3m,材料为混凝土和砖,成为了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之后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时期往往把一些结构部件作为装饰之用。

在中国的木构架体系中,柱顶部的斗拱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构件,起到支撑、悬挑平衡屋檐及屋面部分构件重量的作用。到了明清时代,斗拱的截面尺寸相对减少,数量增多,使装饰的作用多于结构的作用,成为一种权势、等级、财富的象征,失去结构的美,这种建筑形式也就走到了发展的尽头。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建筑出现以后,以结构作为建筑形式美的思想再一次得到了体现。20世纪初,一些建筑师大胆地做出了新的尝试。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JosephPaxton)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和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的巴黎世博会铁塔开辟了近现代建筑的先河。这些作品摈弃了古典建筑的柱式和线脚,增添了建筑功能与建筑结构的一致性的同时,也没有丧失传统建筑的美感,这为以后的结构体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皮与结构的结合正是建筑学中建构文化所追求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和建造等内容,是建筑表达方式对其生成过程中材料,结构与建造的本体再现。也可以说,构建即是建筑的结构设计,表皮设计以及两者共同构建出空间的形式的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将建造的目的限定在其功能的需要和材料的逻辑性使用以及结构和构造的真实表现,并且成为建筑最核心的设计原则。现代建筑已经开始探索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之间的关联性。

当代建筑设计延续并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继续对建造本质进行探讨和实践,但在关注的方向和层面上已有明显的不同。当代建筑更加注重材料的表现和构造对形式创造的重要性。其中一项具体的现象就是当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结构和表皮的相互结合。

下面以两位建筑师为例进行阐述。约恩·伍重

约恩伍重是第三代现代主义建筑师,对于建构文化而言,约恩伍重最为杰出的贡献在于他对结构和构造表现性的不懈追求,也就是对于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建筑表皮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结合性所作出的贡献。悉尼歌剧院

约恩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时,其演出大厅上方的壳型屋面的造型和结构之间的矛盾是最为棘手的。伍重在为壳体屋面表皮和其结构形式的统一性做努力,所以他坚持不使用钢结构建造壳体,而是选择混凝土勒拱结构建造壳体。虽然勒拱结构仍然与其壳型表皮表里不一,但比钢结构更靠近了一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伍重对于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统一性的不懈追求。赫尔佐格&德梅隆

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是一对很独特的组合。和大部分建筑师不同,他们的设计并不是从建筑的形状和外观出发,而在设计和建造的开始就超越了抽象的理论和风格的标贴,关注的是存在于所有建筑与建造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材料,构造,空间,场所,正如他们的宣言“我们并非在建筑中寻找含义,建筑就是建筑本身”,建筑的任务就是以其清晰的空间,结构和构造向人们展现建筑原本的面貌。

在他们看来,建筑是“基于建造规律与诗性实践之上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他们的建筑表现出的那种简洁外形,巧妙结构,精美表皮,感性材质等特征,体现了建筑师对于工艺,细部,材料设计及建造高质量的追求”。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是基本的,但又是特殊的,他们将基本的建造及其诗性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大量个性鲜明的建筑作品。位于瑞士劳芬的瑞科拉仓库(RicolaStorageBuilding)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早期作品,项目虽小却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对它的精心构筑。这是位于一个采石场的存放药酒的库房,建筑主体是一个简单的矩形平面,被放置于人工搭建的枕木平台之上,以使建筑适应场地西高东低的倾斜坡度。库房外立面由排列整齐的横向石棉水泥板构成,简洁的建筑体量,加上外立面垂直和水平构件的划分,这座库房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储物架,建筑外观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其内部功能。

细看瑞科拉仓库的转角,可以发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并未按照任何一种先入为主的关于形式的设计取向来塑造这个转角,两片墙的相交简单而直接,反而造就了一个美丽的节点。在这个建筑中,结构与构造的形象成就了建筑的形象,而建筑内部简单的矩形空间则是建造的直接结果。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建筑非常注重建筑的营造性,表现为建筑的结构和构造设计的逻辑性和秩序性以及对于材料,细部和建造技术的高度重视。他们的建筑作品不仅在结构和构造设计上构思巧妙,构件的布置与连接也使结构的受力特征清晰地体现出来,材料,结构,构造和技术作为建造的要素不仅仅是支撑起建筑的受力体系,而是建筑师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建筑本身。此外,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还有意识地将独特个性表达的元素注入建造的每一种材料,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之中,赋予建筑以单纯建造逻辑性之外的美学特征,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变的建筑形态。例如伦敦拉班现代舞中心,东京普拉达青山精品店,旧金山新笛洋美术馆,考特布斯大学图书馆等作品,将建造的“诗意”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将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完美地融合。东京普拉达青山精品店如同一座菱形框架和数百块玻璃构成,犹如水晶般的“玻璃之塔”。建筑表皮在这座建筑中除了作为一种光学实验的效应和特殊的装饰外,还参与了建筑的结构体系:菱形框架在演绎外观风格的同时,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表皮与建筑的垂直方向的轴心(交通核)相联系,共同支撑着屋顶。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外形融为一体,极好地体现了空间和建造两者之间互补互助的共生关系。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设计在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的同时,也造就了高品质的内部空间和独特的建筑形象,同时将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建筑结构与表皮能够完美地结合统一。

正如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卡洛斯·吉米尼(CarlosJimenez)对他们的评价:“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令人吃惊的能力。普通的形体,材料或基地环境,经过他们的设计,即转变为真正非凡的奇观。那种对于建筑本质的不懈探索与研究的精神,使他们的作品同时表现出对现代主义传统的记忆和创新。”综合以上所做的分析以及阐述,我可以看出建筑的结构与表皮的结合这一话题,作为建构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古至今,从中至外都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求建筑的结构与表皮的一致性,要求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的完美统一。

约恩伍重所处的现代主义建筑时期的建筑师们,虽然对于结构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有时候并不能将表皮与结构完美统一,但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并最终向这一目标靠拢。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所处的当代建筑时期,建筑师们仍然在进行着同样的探索和追求,并已经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当代建筑师不仅可以将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建筑表皮与结构完美统一,而且更进一步地将建筑表皮与结构合二为一,使表皮成为结构,结构成为表皮,使表皮具有结构性,结构具有表皮性。这应该算是当代建筑界的一大富有创造性的成就。

分析到此,我们都明白一个好的建筑必定是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的统一体,建筑表皮与结构的统一体,由此,又出现另一问题,就是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之间,建筑表皮和结构之间如何组合,如何统一的问题。结构与建筑技术

建筑不同于雕塑,建筑不仅要注意形式美的法则,更要注意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等问题。结构技术一方面要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视觉感应来产生各自的建筑魅力。一些结构技术运用的非常成功的建筑,就是既满足了建筑本身功能的要求,又发挥了建筑艺术的巨大感染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的。实质上,结构技术在建筑中的成功应用就是通过在建筑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来体现的。

意大利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PierLuigiNervi,1891年~1979年)具有把工程结构转化为美丽的建筑形式的卓越本领。他认识了钢筋混凝土在创造新形状和空间量度方面的潜力。他在罗马小体育宫的设计中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它是一个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巧妙结合的优秀艺术品。结构与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最直观的展现,不同质感、色彩和纹理的材料表面特征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砖石、木、混凝土、金属、玻璃等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美感,不同表面材料之间的合理搭配可以产生出节奏、韵律、虚实对比等视觉效果。现代建筑反对装饰,提倡结构暴露,要求材料运用真实来以体现建筑结构和构造的特征。表面材料还可以体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199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设计的Dominus酒厂是赫尔佐格·德梅龙利用建筑材料体现结构的一个成功例子。他首先用铁丝网围合成笼子作为墙体框架,然后再把不经过人工处理过的天然石材作为墙体的承重和填充材料。由于没有经过凿平、粉刷,石块之间留有很大空隙,因此墙体在阳光的投影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通透效果。赫尔佐格·德梅龙把材料和结构暴露出来,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墙体内部石材的砌筑情况以及铁丝网的细部构造。结构与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的结构美,包含着两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支撑意义上的建筑结构,这个支撑结构要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所需的空间,因此要研究其结构体系和构造形式,尤其在一些大跨度或特种要求的建筑上,其结构体系及其美学上的要求成为整个建筑形式美的重要部分,有些甚至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亦即“建筑就是结构,结构就是建筑”。另一种就是哲学或语言学上的结构定义,即认为任何研究对象之中都存在着复杂的层次结构。这些思想尤其前者,对于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影响。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Iatrava)以创造性的处理手法将建筑艺术与结构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他设计的里斯本东方火车站。一扫传统钢结构构件冷漠、机械、呆滞的印象,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在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工程设计而表达出来。

虽然当代建筑界在建构方面创造了如此多的成就,建造了如此多的成功案例,但当代建筑界也不乏一些“非建构”的建筑,也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表皮和结构生硬结合,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格格不入的一些建筑也是存在的,下面就列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美国自由女神像耸立在纽约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造于1886年,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全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