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_第1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_第2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_第3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_第4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示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返回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

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返回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何也?“是”同“此”。如: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可见,“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再如: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后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是是帚慧。是是苦慧。返回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阐述如下:1、为“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如: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桀溺曰:“自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2、维(惟)“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3、乃“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返回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1、表达比喻内容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3、表达因果关系。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乃入见。(《曹刿轮战》)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4、即“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