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发酵技术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1.gif)
![演示文稿发酵技术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2.gif)
![演示文稿发酵技术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3.gif)
![演示文稿发酵技术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4.gif)
![演示文稿发酵技术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145f244a108ae5b6ab0598a8491d39e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益生菌的发酵工艺及控制<一>.概述1.定义益生菌(Probiotics)定义: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细菌。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佳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益生菌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正常的人的体内都有益生菌,人的肠道里就有帮人消化的益生菌。.益生菌的发展史(简介)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他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二>.益生菌的具体生产流程1.益生菌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处理(1)生产工艺目前,益生菌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固体表面发酵法和大罐液体发酵法。固体表面发酵法:是把固体表面培养的菌泥与载体按比例混合经干燥制成。此法产量低,劳动强度大,易受杂菌污染,不适于工业化生产,但投资少。大罐液体发酵法:其工艺流程为:菌种接种培养→种子罐培养→生产罐培养→排放培养液加入适量载体→干燥→粉碎→过筛→质检→益生素产品。此法适于工业化生产,便于无菌操作,但成本高。
2、加工处理技术预热均质55-65度杀菌135度冷却45接种发酵42-43冷却搅拌罐装果粒装箱冷藏检测出厂分装压强18-25Mpa冷却至60-80温度41-43种子扩大培养乳酸菌的纯培养母发酵剂生产发酵剂2.种类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另一类为乳杆菌科学家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①乳杆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②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③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3.分布:益生菌存在于地球上的各各角落里面,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活性益生菌4.作用四大功能:1.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产生重要的营养物质
3.抵抗细菌病毒的感染,提升免疫通过三大步骤,益生菌可清除有害菌对身体的伤害
4.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如肠道综合症、呼吸道感染、过敏、口臭、胃溃疡等益生菌有很多作用:
1.产生乳酸、醋酸、过氧化氢及杀菌素不利于坏菌生存,使病原菌在体内增殖机会减少。
2.降低肠杆菌制造有害毒素的机会。
3.帮助营养素、矿物质的代谢吸收。
4.帮助合成叶酸及维生素B群。
5.帮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好处多多此外,研究性报道说,长期饮用含大量益生菌的饮料,有预防癌症和肿瘤疾病以及防止骨质丢失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5.应用在国外已开发出数以百计的益生菌保健产品,其中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等。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例(1)“益生元铁锌钙葡萄糖”,能促使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菌属等有益菌迅速增殖的多种高效益生菌生长因子——双歧因子(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与不热不燥的高纯度结晶葡萄糖科学搭配,并配入维生素千日铁、锌、钙、牛磺酸及多种维生素等。产品口味清甜、冲饮方便。(2)益生菌酸奶(3)益生菌菌粉(4)益生菌胶囊:全家大小皆宜,胃肠功能紊乱、有胃肠系统慢性病者尤佳;(5)益生菌冲剂(6)益生菌发酵乳搅拌型发酵酸奶的工艺流程如下:奶粉检验奶粉+饮水还原奶白砂糖+软水+隐定剂原奶检测预处理配料预热原料-均质-加热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发酵-冷却-加果料,糖或其它辅料-包装-低温保存化料温度50-60℃1111此时料液温度45℃预热后温度65-85℃发酵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PH、培养基、溶氧度、泡沫,杂菌等乳酸菌的最适PH5.5-6.0,最适生长温度37度,20度以下不生长,耐热性差.搅拌过程中应注意:搅拌既不可过于激烈,又不可过长时间。搅拌应注意凝胶体的温度、pH值及固体含量等。通常用两种速度进行搅拌,开始用低速,以后用较快的速度。搅拌时注意事项:①温度搅拌的最适温度0~7℃,此时适合亲水性凝胶体的破坏,可得到搅拌均匀的凝固物,即可缩短搅拌时间还可减少搅拌次数。若在38~40℃左右进行搅拌,凝胶体易形成薄片状或砂质结构等缺陷。②pH值酸乳的搅拌应在凝胶体的pH达4.7以下时进行,若在pH4.7以上时搅拌则因酸乳凝固不完全、粘性不足而影响质量。③干物质合格的乳干物质含量对搅拌型酸乳防止乳清分离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通常用于乳酸菌发酵的发酵剂有四个阶段,分别如下。
1.乳酸菌纯培养物(商业菌株)主要接种在脱脂乳、乳清、肉汤等培养基中使其繁殖。现多用升华法制成冷冻干燥粉末或浓缩冷冻干燥来保存菌种,供生产单位使用。
2.母发酵剂生产单位或使用者购买乳酸菌纯培养物后,用脱脂乳或其它培养基将其溶解活化,接代培养来扩大制备的发酵剂,并为生产发酵剂做基础。3.生产发酵剂(工作发酵剂)直接用于生产的发酵剂。应在密闭容器内或易于清洗的不锈钢内进行生产发酵剂的制备。⒈制备发酵剂所需条件⑴培养基的选择选用脱脂乳或还原乳(全乳固体含量10%~12%)。⑵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需杀菌以消灭杂菌和破坏阻碍乳酸菌发酵的物质。常采用121℃高压灭菌15~20min或100℃、30min进行连续3d的间歇灭菌,然后迅速冷却至发酵剂最适生长温度。⑶菌种的选择由于生产酸乳的品种及加工方法等不同,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菌种时,要注意对菌种发育的最适温度、耐热性、产酸及产香能力等做综合性选择,必须考虑菌种间的共生作用,使之在生长繁殖中相互得益。⑷接种量随培养基数量、菌的种类和活力、培养时间和温度等而异。一般按脱脂乳的1%~3%较合适,工作发酵剂接种量多用1%~5%。⑸培养时间和温度通常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活力、产酸力、产香程度和凝结状态。⑹发酵剂的冷却与保存发酵剂以适当的培养达到所需的要求时,应迅速冷却并存放于0~5℃冷藏库中。发酵剂冷却速度因其数量而异。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分类主题表》课件
- 《论文写作技巧》课件
- 《伤仲永对照翻译》课件
- 《英语句子》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弧形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二相四拍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饮料灭菌机自动控制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绩效执行》课件
- 机器人操作培训资料课件
- 公开课《火烧云》课件
- 美团外卖骑手服务合同(2025年度)
- 应急预案解读与实施
- 2025年春季学期团委工作安排表
- 早点出租承包合同(2篇)
- 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应届毕业生招聘(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内镜室院感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市场拓展工作计划
- 2025年八省联考云南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加气站安全培训课件
- 中国近代史纲要西安财经大学练习题复习资料
- 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