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6T 218-2023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DB1306T 218-2023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DB1306T 218-2023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DB1306T 218-2023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DB1306T 218-2023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CCSB05保DB1306保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DB1306/T218—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保定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保定市农业科学院,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义平、滑帆、霍捷、孙建明、杨文平、陈希、杨志国、柳红霞、马树刚、马力虎、齐建军、贾洁、齐永梅、王文坡、金广田。3DB1306/T218—2023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大棚黑木耳春季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条件、栽培设施、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采收和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保定地区大棚春季黑木耳吊袋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NY5099无公害农产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QB/T2000塑料经编遮阳网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1272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场地条件选择地势平坦、靠近水源、通风良好、环境清洁、远离工业污染源的地方。带遮阳网的简易塑料大棚,或双拱棚。场地符合NY/T2375,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的规定,水源符合GB5749的规定。5栽培设施单拱钢架冷棚,或双拱钢架冷棚均可。大棚长度30m~40m,宽度7m~10m,棚顶高3.5m~4.0m,肩高1.5m~1.8m,两头开门,门宽1.5m~2m,棚内设立柱,立柱高2.2m,立柱间距2m,每排立柱上横向搭建钢管,纵向间隔1.3m搭建两根钢管,两根钢管间隔40cm~50cm,形成吊袋框架。棚内顶部沿棚方向铺设喷水管道,间隔1.5m,喷水管每间隔1.2m安装雾化喷头,棚顶覆盖薄膜和遮阳网,两侧安装卷膜机。双拱钢架冷棚的外棚搭遮阳网,两侧安装卷膜机,方便遮阳网卷起和放下。内外棚间距50cm~70cm。大棚南北向建设最佳。特殊场地根据场地条件建设。6品种选择4DB1306/T218—2023品种选择适用于本地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生产上以栽培半筋黑木耳品种为主,兼顾栽培大筋品种和无筋品种。7栽培技术7.1生产时间安排菌包制作时间在当年11月份至翌年2月份;菌包入地时间为2月份至5月份。7.2培养料7.2.1培养料选择及标准主料为阔叶硬杂木屑,辅料为麦麸、玉米粉、豆饼粉、生石灰、石膏等。培养料符合NY5099规定。7.2.2培养料配方木屑80%,麦麸10%~12%,豆饼粉1%~3%,玉米粉3%~5%,石膏1%,生石灰1%,含水量55%~58%,pH6.5~7.0。7.3栽培袋制作7.3.1菌袋质地和菌包标准选择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厚度0.02mm~0.025mm,耐121℃高温,韧性强。菌包折径16cm,袋长36cm,料柱长21cm占以上,袋料重1.25kg/包以上。7.3.2拌料木屑拌料提前预湿,采用二次拌料方法拌料,根据配方配置。7.3.3装袋采用机械装袋,上下松紧均匀一致。无微孔,袋口平整。7.3.4灭菌常用的灭菌方式有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1)高压灭菌温度在121℃,灭菌时间在4h;或108℃,灭菌时间6h。(2)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灭菌时间8h~12h。7.3.5接种袋内温度降到30℃以下即可接种,严格无菌操作。液体菌种每袋接种20ml~30ml,枝条种每袋接种1根~2根。7.4发菌期管理7.4.1温度接种后7d内温度控制在26℃~28℃,8d~15d内温度控制在25℃~26℃,之后至菌丝满袋前温度控制在21℃~22℃。5DB1306/T218—20237.4.2光照暗光培养,减少光线刺激。7.4.3湿度空气湿度保持在70%以下。7.4.4通风每天通风,保持培养车间二氧化碳浓度在0.2%(2000ppm)以下。7.4.5菌丝后熟菌包长满之后需要继续培养满足菌丝后熟过程,后熟期温度控制在15℃~21℃,一般后熟期10d~15d。7.5菌袋入棚7.5.1入棚前准备高温闷棚7d以上。菌包入棚前2d~3d,大棚内地面适量喷水,放下棚膜,提高棚温,闭棚熏蒸3g/m3~5g/m3,熏蒸48h以上,降低棚内病菌和虫卵基数。熏蒸之后,打开门通风,然后地面撒石灰0.5kg/m2,石灰撒均匀,石灰上面铺地布。菌包入棚前地布上铺草帘;准备好草帘和塑料布覆盖菌包。7.5.2入棚时间棚内最低温度稳定在0℃以上时开展入棚工作。7.5.3入棚要求挑选外表无破损、无污染菌袋入棚,搬运时轻拿轻放,防止菌袋变形、菌丝受伤、袋料分离。长途运输,严防低温冷冻和高温烧菌。7.5.4码垛早春菌包入棚,码垛层高4层~5层,码垛之间间隔10cm以上,便于通风降温;菌垛上覆盖塑料布保温保湿、覆盖草帘保温遮光。7.5.5困菌菌包入棚码好垛后,进行5d~7d左右的困菌。将温度控制在20℃~24℃之间,防止高温烧菌。湿度控制在80%以下,高温、高湿情况下及时揭膜降温降湿。7.5.6开口菌袋用开口机开口。开口前用75%酒精对开口机进行消毒。21cm长的菌袋可开180~2607.5.7码垛养菌刺完孔后码垛,垛温高于28℃时揭塑料布通风降温。保持湿度,前3d控制光线。待菌丝生长封闭孔眼,长出耳线,部分菌包开口处形成耳基,准备吊袋。6DB1306/T218—20237.5.8吊袋全部孔眼封闭,耳线形成,出现部分耳基。吊袋时菌包窝口向下,每颗绳挂7包,包间上下距离3cm~4cm。挂绳间距22cm,挂绳最下面菌包离地40cm左右,要求上下整齐一致。棚内留出1条~2条40cm的横向通道,便于作业。挂满菌包后所有挂绳最下端连接,防止刮风时菌包相互碰撞。纵向作业道60cm。7.6催芽期管理7.6.1温度黑木耳分化生长适宜温度15℃~25℃,最适合温度在20℃~24℃之间,环境温度控制在26℃以下。7.6.2湿度浇水以刀口和菌包表面保持湿润为标准,少浇勤浇。中午浇水通风控温。温度低于16℃停止浇水,高于24℃浇水降温。催芽期地表面浇透水,保持棚内昼夜湿度85%以上。7.6.3通风温度高于25℃时通风降温,棚内CO2含量高时通风提高棚氧气含量,大部分新出的耳芽长到黄豆粒到1cm左右,停水通风1d~3d,以耳根干透为标准。7.6.4光照低温时不盖遮阳网,增加棚内光照,提高棚内温度,促进耳芽形成。温度逐渐升高到28℃后上遮阳网降温。7.7出耳管理7.7.1温度以遮阴网的卷起和放下、喷水等方式调控阳光直射棚室的时间,来调控棚室内的温度,将棚温控制在15℃~25℃之间。7.7.2湿度7.7.2.1幼耳期,以喷淋系统进行间断性微雾喷淋喷透,每次3min~5min,控制棚内环境湿度在75%~85%之间,少量多次,浇水不用太多。7.7.2.2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需水量增加,以喷淋系统进行间断性喷淋,棚内环境湿度在80%~90%之间,每次喷水保证耳片吃透水。耳片小时少喷,片耳大时多喷。喷水要少量多次,干湿交替,干透湿透。7.7.2.3耳片成熟期,停水降低棚内适度,直至耳片半干。7.7.3通风7.7.3.1幼耳期,在白天温度高时定时掀膜通风,喷水之后适当通风,保障棚内氧气充足,晚上最低气温12℃以下时闭棚,12℃以上时棚膜留缝过夜通风;夜晚最低气温15℃以上时,24h掀膜通风。夜晚最低气温稳定到15℃以上时揭去棚膜全通风。7DB1306/T218—20237.7.3.2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需氧量大,每次浇水后进行通风,在白天温度高的时候,两侧棚膜卷起50cm以上,或卷至齐肩处全天通风,夜晚根据气温高低决定两侧棚膜通风口宽度,保障棚内氧气充足。7.7.3.3耳片成熟期,将棚膜和棚膜卷至棚肩处,进行大通风。7.7.4光照7.7.4.1幼耳期,光照强度1000Lx以上散射光。7.7.4.2快速生长期,光照强度在1000Lx以上散射光、直射光皆可。连续阴雨天后,或耳片密度大时,将棚膜和遮阴网卷至棚顶进行晒袋,防治病害产生。待耳片、耳根干缩后,重新浇水,促进耳片生长。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耳片肉厚、色深,光照不足则生长缓慢、颜色淡、肉质薄而软,商品价值低。7.7.4.3耳片成熟期,散射光照射至耳片半干准备采收。7.8采收7.8.1采收标准耳片完全展开、直径3cm~5cm即可采收。7.8.2采收方法采大留小,采收前棚膜和遮阳网卷至齐肩、停水1d~2d,待耳片半干时进行采收。7.8.3晾晒搭建晾晒棚,晒耳床上1层~2层窗纱,上覆一层塑料布一层遮阳网。采摘后及时铺开晾晒,晾晒厚度3层~5层,表层木耳边缘卷起时,及时翻动,全部耳片半干时堆起至10cm左右,使耳片阴干。7.9转潮采摘结束后,进入转潮管理,停止浇水,进行晒袋,菌丝重新恢复营养生长。晒袋5d左右,然后浇水管理,进入下一潮耳出耳管理周期。8生产档案建立黑木耳吊袋栽培生产档案,内容包括场地情况、品种来源、栽培措施及过程、采收时间及销售情况。8DB1306/T218—2023参考文献[1]王贺祥.食用菌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01-107.[2]刘海霞.春季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10):168-169.[3]李文枫,毕洪文,黄峰华.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园艺,2021(07):142-147.[4]李丽莹,郭娟.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11(21):39.[5]张菊兰.黑木耳袋料地栽技术[J].吉林农业,2010,(02):70-71.[6]吴宪瑞,孔令元.黑木耳多糖的医疗保健价值[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