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音位2.简述语言发展的原因。3.直接成分分析法与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4.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哪个部分的发展最有规律,为什么?5.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______、历史故事、______、口头俗语。6.举例说明什么是语流音变以及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7.举例说明自由形式与黏着形式的区别。8.从结果来看,旧词语的消失表现为哪些情况?9.现代汉语的“们”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数范畴?10.简答词义的构成。11.怎样理解语言没有阶级性?12.“他喝完了酒”和“他喝醉了酒”的区别在于前句补语的语义指向是指向______,后者的语义指向是指向______。13.日语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语言______。14.语音的社会属性具体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上。15.借词16.综合性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7.北京话和广东话语音相差很大却属于汉语的不同语言,而北欧有些语言差异较小却属于不同的语言,结合这个现象说明如何区分方言和亲属语言?18.“小学”19.国际音标既可以标注英语,又可以标注汉语普通话,还可以标注汉语方言;这是因为国际音标记录的是音素,而不是音位。20.举例说明什么是评价意义。21.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如何?22.新词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3.词义的基本特点。24.举例说明联合式复合词有哪几种类型?25.语言的发展有______和______两大特点。26.“晒黑”一词在网上有了新的意思,即“把不好的东西拿出来公之于众”。造成意义变化的原因是两个语素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旧的复合结构和新的复合结构分别是______。A.述宾

述补B.述补

主谓C.述补

述宾D.述宾

偏正27.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具有全民性,这说明词义是没有______的。28.与声调不同,语调是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的语音现象。29.任意性30.举例说明固定用语的特点。31.表意文字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32.屈折语33.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4.汉语中,他/她/它是“性”的语法范畴。3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说明______。A.语言的形成是无序的B.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C.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D.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36.四种古老的表意文字包括汉字、古埃及文字、______和美洲的______。37.“蝶”可用来构成“蝶泳”、“蝶骨”等,所以“蝴蝶”应确定为合成词。38.声音的四要素39.语法意义40.孩子学话中的关键阶段是______。A.咿呀学语阶段B.独词句阶段C.双词句阶段D.简单句阶段E.复杂句阶段41.下列英、汉短语中,不属于偏正结构的是______。A.Justleft.B.Comeagain.C.塑料杯子D.说清楚42.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记事图画也是一种文字。43.构词法和构形法的不同。44.有人说世界上大多数文字的发展都有一个从表形表意到表音的过程,而汉字仍停留在表意阶段,所以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具体论述。45.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特点?46.词义是概括性的,如何在交际中实现对个别、特殊现象的指称?47.下列关于基本语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B.基本语汇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C.基本语汇大部分是相当稳定的D.基本语汇也包括大部分新造词和古语词48.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49.变词语素50.q、k是否是互补关系,为何将它们划为两个音位。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2.参考答案: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首要原因和基本条件。(2)社会之间的互相接触,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这里所说的“社会接触”,指不同语言社会群体之间的接触。(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可以影响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分成为几个半独立或独立社会的情况。社会的统一指的是由政治、军事或经济原因使分化的社会达到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说,社会的分化会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也将带来语言的统一。(4)社会的变动影响语言的发展。(5)社会发展可以推动人们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也就是语言内部的矛盾运动。语言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语言交际职能与交际能力的矛盾。通常情况下,语言的交际职能基本上适应交际能力的需要,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发生矛盾,语言就要进行内部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语言能力,其功能与能力达到了新的平衡。这样,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新的平衡,就构成了语言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

总之,语言的交际能力和交际职能构成了语言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对矛盾运动的结果决定了语言发展变化的进程。语言的发展与消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3.参考答案:特点:按语言成分组合的顺序分析句子结构的内部层次,逐层找出直接组合起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分析到词为止。

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复杂词组的直接成分有的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还要继续往下分析,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

优点:揭示了句子的结构层次,有助于人们的认识理解;可以分解某些歧义结构;句子的内在层次一目了然,直接成分可大可小。

当然,作为句子分析的方法,它目前仍存在一些缺点:如从形式出发分析句子结构,所以不能解决语义歧义结构等。4.参考答案:在语言的各个部分中语音的发展最有规律性。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其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时还按声调的平仄而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如果出现例外,那也可以找出产生这种例外的原因。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相当于上述齐、撮二呼的条件下也和北京话一样腭化而成/t/(如“基”、“鸡”等),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这样的音位组合。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中却发现有/ki/(甘、干、敢),/ki/(看,“让我看看看”中的头两个“看”)等的音位组合。

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现代宁波方言的/ki/、/ki/等的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三个特点是地区性。前面讲过,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及其所具有的特点,为我们研究语音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广泛的基础。5.参考答案:神话寓言

诗文语句6.参考答案: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受到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同化、异化、弱化、脱落是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浊辅音后念z,如“dogs”。

(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而上声在其他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缆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他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

(4)脱落:如普通话中的“清音浊化”往往伴随着“元音脱落”,“元音央化”往往伴随着“尾音脱落”。7.参考答案:根据“能否独立出现”的标准把语言形式分为“黏着形式”和“自由形式”。不能单说的语言形式叫做黏着形式,其他所有形式都是自由形式。黏着形式仅仅作为更大成分中的组成成分,而自由形式既可作为一个更大成分中的组成成分在话语中出现,也可成为最大成分独立出现。如“我”是自由形式,而副词缀一ly就是黏着形式。8.参考答案:一般说来,词语的消亡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

(1)旧词语的消亡在有文字的语言中和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情形不完全一样。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当某些词语完全不用时,这些词语也就从词汇中永远消失了。

(2)在有文字的语言中这些词语可能被记载下来,保留在某些文献中或保留在字典词典中。

(3)有些词虽然失去了独立运用的资格,但它们的构词材料(形位)仍然保留在具体语言的词汇之中,仍被用来构成新的词语或保留在其他词语中。9.参考答案:提示:数是由名词、代词等用自身的形态表示出来的量的特征。现代汉语中“们”只能附加在极少数指人的名词和人称代词上,表示不定多数,大多数名词或代词的量是通过数量短语这种词汇形式表示的;而且,名词加“们”后不能再受多量数词的修饰,因此它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数范畴。10.参考答案:词义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词义可以说是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部分构成的。

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的反映而形成的。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意义。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中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褒义色彩表现的是对词义反映对象的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贬义色彩表现的是对词义反映对象的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是中性词,这样的词在语言的词汇中占大多数。②语体色彩。由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是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语体。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是通用词语,它们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③形象色彩。词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11.参考答案:(1)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

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这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2)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

语言的结构本身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3)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12.参考答案:喝,他13.参考答案:黏着语14.参考答案: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一定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系统性15.参考答案: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汉语中的“麦克风”借自英语“microphone”。16.参考答案:(1)综合性语言学兴起是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语言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传统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重视历时研究,重视书面语研究,重视言语研究、重视语言的个性研究、重视规范性研究。现代语言学看到了它们的局限性,纠正了它们的偏向,重视共时、口语、语言系统、语言共性的研究,重视客观描写。到当代语言学时期,人们又发现了现代语言学的局限性,转换生成语言学用“语言能力”取代“语言行为”,用“动态解释”取代“静态描写”,用演绎法取代归纳法。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局限性,提出“交际能力”比语言能力更重要。而交际能力就绝不只是语言问题,必然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其他学科。所以说,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是语言学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

(2)综合性语言学兴起受20世纪科学发展总趋势的影响,是受其他学科发展影响的结果。

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各门科学不断从分析走向综合。各门学科在各自的研究中都发现大量的边缘现象,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自然出现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趋势。就语言而论,语言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他许多学科,从自身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也要研究语言问题,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这些学科对语言的研究,一方面必然受语言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语言学。所以说,新兴交叉性语言学科的大量产生,也是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影响的结果。

(3)综合性语言学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促使这些新兴学科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不断提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难以靠一门学科解决,而必须靠多种学科的结合与合作才能解决。如一些社会民族矛盾问题,文化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国际交流问题,信息产业的发展问题等等,都需要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17.参考答案: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在确定方言和亲属语言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18.参考答案:“小学”指中国在长期的语言研究中形成的以考释、研究字形、字义和字音为主的传统,包括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它有着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在清代乾嘉年间发展到了顶峰。19.参考答案:A20.参考答案:评价意义是词语反映出来的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感情态度。评价意义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评价意义,一种是隐性评价意义。

显性评价意义,又称感情意义或感情色彩,反映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明显褒贬态度,大体上分褒义和贬义两种。凡是表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赞扬、喜爱、尊重、亲切等感情态度的,就是褒义,如“聪明”“顽强”“请问”等;凡是表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贬抑、厌恶、轻蔑、疏远等感情态度的,就是贬义,如“狡猾”“顽固”等。

隐性评价意义,又称含蓄意义或内涵意义,指说话人对所指对象委婉含蓄的评价,也反映人们对所指对象非本质的、偶有性质的主观认识,如“男人”常常意味着坚强、勇敢等。

显性评价意义的褒贬态度十分明显,如说某人“笨”,任何人都知道是贬义。隐性评价意义的褒贬态度则比较委婉含蓄,常常含有多义性,往往依赖于语境,如说某人“老实”,比直接说他“笨”要委婉得多,而且不一定总是指他笨,也可能是指他忠实可靠、踏实肯干等。21.参考答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都体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概念、判断和推理又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形成,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其次,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进行交流。总之,语言是思维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用语言交流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机器所具有的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的延伸,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机器只能按照人预先设定的条件机械地执行预先规定的指示,它不能“随机应变”,不能能动地对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条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机器远不能理解自然语言,只能通过算法语言来理解语言,实现人机对话。22.参考答案:(1)新事物、新概念出现而产生新词语。如汉语“吸尘器、助听器、微电脑”等。

(2)旧事物改换新名称而产生新词语。其中为了避讳而造新词语也是一种常见现象。比如晋代因避司马师的名讳改“太师”为“太宰”;古人忌虎,称虎为“大虫”等。

(3)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文化交流而产生新词语。文化交融与渗透可以导致大量借词的产生。比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法语借词,就是法国文化对英国文化渗透的结果。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英语从法语、拉丁语(直接借用或通过法语)、希腊语(通过法语或拉丁语)等多种语言中借用了大量词语,尤以借自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居多。

(4)从共同语的角度来看,吸收方言词也是增加新词。

(5)词义的演变也会产生新词。如词义的分化、多义词的解体都会促使新词产生。23.参考答案: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与语法意义相对,共同构成语言意义。“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慨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不是表示具体的红苹果、黄苹果、绿苹果、甜苹果、酸苹果、大苹果、小苹果,而是对各种各样类别(各种颜色、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味道、各个品种、各个产地……)的苹果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尽管现实世界中绝没有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的。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词义的一般性。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

词义的模糊性。词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反映,因此这就决定了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比如“爸爸、妈妈”这样的词的意义,地主、资本家和农民、工人阶级都可以理解。24.参考答案:(1)组成联合式复合词的两个词根意义并列,可以互相说明。如“途径”“体制”“价值”“关闭”等。

(2)组成联合式复合词的两个词根结合起来后产生新的意义,如“骨肉”是至亲的意思,“眉目”是头绪、条理的意思。

(3)两个词根组合成词后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完全消失,如“忘记”只有“忘”的意思,“动静”只有“动”的意思。这样的合成词又叫作“偏义词”。25.参考答案:渐变性,不平衡性26.参考答案:C27.参考答案:阶级性28.参考答案:A29.参考答案: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二者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30.参考答案:固定用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包括:①专名,如专门词语,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关名:北京大学;②术语,如法律术语:地方性法规,医学术语:病理切片;③行业语,如摄影用语:曝光量、防红眼;④熟语,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短语或句子结构,但格式和构成成分比较固定,意义往往有整体性,一般也作语言建筑材料使用。

与之相对的是自由短语,词与词按表达需要的临时组合。固定短语是相对于自由短语而言的,自由短语在使用时常常是临时组合、成分可以变更,固定短语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短语,运用上却总是整体使用,不能随便更动其中的成分,作用相当于一个词。31.参考答案:表词文字、形位文字32.参考答案: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它的主要特征是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词尾和词干结合比较紧密。以俄语、英语、法语为代表。33.参考答案: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所产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的情况下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34.参考答案:B[解析]“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和形容词的分类。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它是一个语法的概念,不同于生物学的“性”的概念。汉语中“他/她/它”是生物学上性的分类,不是语法范畴的“性”。35.参考答案:D36.参考答案:楔形文字,玛雅文字37.参考答案:B[解析]确定“蝴蝶”是否为合成词应用双向替代法,“蝶”可用来构成“蝶泳”、“蝶骨”等,但“蝴”不能被替换,所以应为单纯词。38.参考答案:语音的物理属性表现在它和其他声音一样,也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叫作声音的四要素。39.参考答案:语法意义是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汇意义之外的意义。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存在,它和词的词汇意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一般认为虚词只有语法意义,故在句中不能单用,而与具有词汇意义的实词连用。语法意义不能离开词,不能离开词的词汇意义,因为语法意义大部分是从词汇意义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词汇意义是语法意义的基础。40.参考答案:BC41.参考答案:D42.参考答案:B43.参考答案:(1)“构形法”关注的是同一个词的各种语法变体,这些语法变体采取的词汇形式有哪些,有无规律可循;而“构词法”关注的是一个词的构成方式,该词是由语素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构成的,有无规律可循。

(2)“构形法”比较简单,主要采取“全词重叠”和“部分词素重叠”的形式;“构词法”则比较复杂,考察的角度、线索不同,描写、表述的方式也多样,目前通行的是对构词语素之间语法结构关系的描写表述。

(3)从宏观来讲,“构形法”和“构词法”均涉及词的形式问题,但“构形法”重在考察形式的变化,所以它必有原形和变形,且变形均较原形增添若干语法意义;而“构词法”重在考察形式的形成,必无原形。44.参考答案:不对。

西方文字由于它记录了语言的声音,它不能直接反映出语言的意义,因此叫表音文字。而汉字是一种音义皆表的最小书面单位,一看形体就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和读音,它不仅记录了语言的意义,同时也记录了语言的声音。

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是,汉字的表音是用象形符号,西方文字的表音则是用字母符号;但不能因为是用象形文字表音就说汉字是象形表义文字,更不能说字母文字表音就先进,象形符号表音就落后,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只有文字发展到基本上能记录语言、成为语言的代用系统后,它才能够使用而成为书面语言系统;否则,它只能是图画,既不能表示确切的意义,更不能与语音结合。

任何字母表音文字的寿命都不可能太长,因为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字母表音文字与语音的距离太大了,文字就要改革,就耍重来。这是欧洲语言文字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的。

汉字在甲骨文时期就走上了表音文字的道路,后来未能坚持走象形文字表音的道路,也未走上字母表音文字的道路,却走上了音义皆表的语素文字道路。这一事实证明了汉字并非是落后的文字,相反音义文字比表音文字更先进。45.参考答案: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渐变性。

(1)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英语在从9世纪阿尔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亚(1564—1616)这五个世纪中,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后代人读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读外语一样。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轻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