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5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李德华主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1.gif)
![03305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李德华主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2.gif)
![03305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李德华主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3.gif)
![03305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李德华主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4.gif)
![03305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李德华主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cec90d986f44d90c1b20d23917fe95c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2.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3.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4.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5.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6.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7.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8.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9.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10.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11.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12.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13.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14.城市规划区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15.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16.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17.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18.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19.国土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21.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22.交通量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通常仅指机动车交通量。它是随时变化的。常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2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24.交通规划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25.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26.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27.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28.绿波交通绿波交通指在某条干道方向上,协调各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的路口的绿灯,而不会遇到红灯。29.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渠化交通是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30.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31.地理信息系统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32.遥感技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33.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34.用地平衡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35.城市远景规划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的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从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环境结构布局,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36.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37.可持续发展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38.城乡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39.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40.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4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42.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43.路幅宽度在建筑设计及其城市规划中是指: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44.城市交通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3部分组成。45.步行街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设置的不准车辆通行,只许行人步行的通道。46.土地开发从广义上来讲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土地开发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47.法定图则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的详细规定。48.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49.城市结构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50.城市形态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51.城市布局形式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有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起着作用。研究城市布局形式及其利弊,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有指导意义。52.城市用地分析指在对城市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用地整备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适用性分析评定,以划出城市用地的不同等级。53.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54.住宅小区也称“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以及自然只是线(如河流)划分,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住宅小区一般设置一整套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专业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55.社区的定义:1.是一个网络板块,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的讨论,如天涯社区。类似的名词还有论坛、贴吧等。2.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56.市域administrativeregionofa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57.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开发区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59.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60.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61.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62.城市人口增长率【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63.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基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64.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65.大运量快速交通【massrapidtr-ansit】城市地区采用地面、地下或者高架交通设施,机动车大量、快速、便捷运送旅客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66.公园1.由国家或地方市镇经管作为自然或人文风景区、供公众游憩用的一片土地2.在中国古代指官家的园林(任诚王澄)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魏书•景穆十二王•任城王传》中文解释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园林。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资本主义初期的欧洲,一些皇家贵族的园林逐渐向公众开放,形成最初的公园。19世纪中叶,欧洲、美国和日本出现经设计、专供公众游览的近代公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地相继建设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城市的公园建设迅速发展,并创造出不同的地方风格。中国城市公园分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67.公共绿地指供游览休息的各种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陵园以及花园、游园和供游览休息用的林荫道绿地、广场绿地,不包括一般栽植的行道树及林荫道的面积。68.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69.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70.快速路指的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道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71.绿带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连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地开敞空间。72.城市郊区城市行政辖区内市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城市和一部分中等城市拥有近郊区和远郊区。前者指紧靠市区的外围地带,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同时拥有城市的一些工厂企业、对外交通设施、仓库、绿地等;后者指近郊区外围、远离市区而又在市界以内的地区,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有的还布有工业和小城镇等。73.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74.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75.城市首位度是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表明某国家或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程度。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76.77.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78.三区六线所谓“三区”就是在镇域范围内确定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发展备用地)三大类型地区的规模和范围;“六线”就是确定城镇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镇中心区、主要工业区等位置、规模,建立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控制紫线等“六线”规划控制体系。79.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80.铁路枢纽在铁路各线交会处或与其他交通线路的连接处,以铁路车站、联络线和进出站线等技术装备构成的铁路综合设施。出现几率高的81.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8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mechanicalgrowthrateofpopulation)【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83.城市功能分区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84.竖向规划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85.居民点概括的定义为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6.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87.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88.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89.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90.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9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2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92.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93.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94.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95.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96.分区规划【概念】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97.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Corbusier)的观点。98.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99.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100.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101.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102.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103.开敞空间系统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104.逆温层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105.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106.工程管线综合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107.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一、单选、多选、填空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是城市形成的原因。P12、城市:城是指城堡,起防御作用;市是指市场,市商品交易场所。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P2城市型居民点,按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县级市、镇等P23、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焦是受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的。P64、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9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P106、现代化理论渊源,是空想社会主义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是由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与荣格的理论发展而来
P21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今天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7、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P268、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可持续的发展”的观念
P319、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
信息网络化
全球城市化
P39-4010、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P43-44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11、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P4712、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城市的社会系统构成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分析P5413、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P5514、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P5715、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P57-5816、城市用地用途区划是按照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的功能与性质,对土地作出划分。
城市用地的区划: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P5917、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在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
P6418、对地震的描述:随着离开震中的远近烈度是不同的
P6719、风向与工业区布置要求:工业区布置在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向或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向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
P7420、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P8121、绿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林和林地
P8422、G22――表示绿地的第二中类第二小类
M31代表工业用地第三中类第一小类
P8423、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等P8624、城市用地构成为某种功能需要,可以由用途功能以相容的多用途用地,构成混合用途的地域
P8625、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P8826、居住用地标准指标由二方面表达: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P8927、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主要有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向布置
P9628、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工业用地自身要求: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地形要求、水源要求、能源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的特殊要求、其他要求2)交通运输的要求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4)工业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P107-11029、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P11330、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布置形式:一是工业用地与居住平行布置,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第三种是混合布置。P11531、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布置与组合形态,乃是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形态表现P12132、公共设施指标确定的方法: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P12333、仓库可按存储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一般性综合仓库和特种仓库
P13734、仓储用地的一般原则: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于建设、经营使用,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P13935、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P16736、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16737、我国城市按性质分: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几大类。P17438、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P17539、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P17640、在城市总人口中,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又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基本人口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作用。劳动构成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P17941、城市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人口平均增长速度。P181-18242、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递推法。P183-18443、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P19744、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P201-205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45、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1)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控制2)城市建设增长速度的调控,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房地产业开发数量、市政基础设施增长速度、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3)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4)城市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的调控等等。P20546、城市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6㎡
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9-22㎡,特殊情况不得大于22㎡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特殊情况不得小于7㎡
绿地每人不得小于9㎡,其中公共绿地不得小于7㎡
P20847、城市总体布局是反映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关系到城市各功能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性及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必然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
P24148、城市绿色系统的规划布置:1)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P252-25449、港口城市布置需考虑因素: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地分配岸线2)合理组织港区各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3)结合港口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
P27650、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眼界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P29351、客运站的位置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P29952、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
P31453、在客运繁忙的大城市,应实施“公交优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导作用发展公共交通所需的城市停车场地远比发展私人交通要少得多或总面积小
从载客量来说公交车分别是自行车的100倍和小汽车的30倍
P32254、水资源指人类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从战略上考虑,对水资源实行开源及节流两方面的政策,要节约用水,要注意水的重复利用
P33355、管道工程综合的工作阶段,1)规划综合,主要任务是解决各项工程干线在系统布置上的问题;2)初步设计综合3)施工详图的检查,这一阶段的工作,一般是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即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中加以解决
P35456、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P36657、居住区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功能要求,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P37858、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基本的形式有: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P37959、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和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P38260、住宅标准包括面积标准与质量标准两个方面
P38661、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P39062、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防治噪声最根本的办法是控制声源通过城市和居住区总体的合理布局、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及利用绿化和地形等条件,亦有利于防治噪声。P40363、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P44664、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人/hm2)
P46065、居住区总造价的综合指标一般以每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的综合造价为主要指标。P46166、在居住小区的用地配置中,公共绿地所占比例7.5-15
P46267、城市中心建筑群以及由建筑群为主体形成的空间环境,不仅要满足市场活动功能上的要求,还要满足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P50168、城市设计的含义可概括为:“对城市形态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P52469、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及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P52570、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
P53471、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应遵循的行政法制原则: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P59072、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的间距
P602
二、名词解释1、城市化:(P9)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城市化有其一定的规律,研究各国城市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及水平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迎接下一世纪大规模的城市化有重要的意义2、自然增长率:(P181)〔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1000(‰)〕/年平均人数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3、高速公路:(P311)是指断面组成上,中央设分隔带,使车辆分向安全行驶;与其他线路交叉时采用立体交叉,并控制出入口;有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是供高速行驶的汽车专用道。4、城市规划区:(P50)城市市区、近郊区及城市行政区,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运行规划控制的范围5、风向玫瑰图:(P73
图4-2-18)风向一般是分8个或16个方位观测,累计某一时期中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即风向的频率)来表示6、城市对外交通:(P297)是以城市为其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7、建筑密度:(P460)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8、路幅宽度:(P293)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割带9、公共设施用地:(P84)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区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0、生态景观绿地:(P145)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直接影响的区域。11、城市规模:(P176)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12、居住区规划结构:(P367)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1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P395)就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14、居住用地:(P84)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15、城市中心:(P501)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城市居民社会活动多方面的需要和城市的多种功能,导致产生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心16、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P366)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三、简答:
1、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P9-10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2、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有那些?
P33-351)由单向的封闭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3、城市规划的定义和根本社会作用?
P42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4、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P43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5、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P44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具体有以下方面: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6、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P45-46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7、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哪些?P47-481)城市勘查资料
2)城市测量资料
3)气象资料
4)水文资料
5)城市历史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11)交通运输资料
12)各类仓储资料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14)建筑物现状资料
15)工程设施资料
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城市环境资料8、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P49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9、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有那些?P50-51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10、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P51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1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P51-52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2、城市用地评定的定义、要求、分类?P78-79定义:城市用地评定是在调查分析自然各要素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以及整理用在工程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对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使用程度要求:………………分类:一类适宜修建的用地,即不需要或需要较少工程措施就可以修建的用地;二类地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建设的用地;三类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包括粮田、洪水淹没区、有冲沟滑波等恶劣地质地形的地区13、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有那些?P81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14、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P112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15、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的问题?P124-126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
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16、城市性质的含义?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及依据?P173含义: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城市的性质应该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意义: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依据:城市性质的确立依据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17、城市人口的含义?P176-177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18、城市远景规划内容?P1901)从区域的范围进行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分析,预见城市可能发展的规模2)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整体控制、政策措施及法律保障体系3)对总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大类土地使用作出纲要性规划19、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P193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制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20、可持续发展?P201-20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当然生态的可持续是最基本的内涵。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相统一。具体的说: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做个生态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 2024下半年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海尔智家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研究
- 迤沙拉民歌“十二属调”的音乐特征及演唱研究
-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水利用效率多指标对比研究
- 高职院校专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的研究基础、影响因素与实践路径
- 宽光谱响应钨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 情绪程序-拟态环境中节庆晚会的“他塑”情感叙事研究
- 32位车规级MCU中功能安全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基于SEER数据库的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科雷氏骨折史密斯氏骨折培训课件
- 卫生院基本药物采购供应管理制度
- 搬家公司简介(15个范本)
- 典范英语-2备课材料2a课件
- 抽水蓄能辅助洞室施工方案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7 Searching
- 夹套管现场施工方法
- 第三章走向混沌的道路
- 200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资标准表及套改表2
-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动作目标及指导要点
-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202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