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_第1页
【高中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_第2页
【高中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_第3页
【高中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_第4页
【高中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重点】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国皇帝:刘邦(汉高祖)▲西汉形势图秦末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思想:黄老无为思想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民族:和亲政策“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社会稳定背景结果思考:汉室初定,交到统治者手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汉初统治者是如何恢复经济?效果如何?“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汉高祖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汉文、景帝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二)文景之治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

1.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政治:郡国并行制——兼采“周秦之制”与秦朝相比,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三)政治制度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汉书·诸侯王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力,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吸收秦亡教训2.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三)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影响深远巩固政权的需要3.郡国并行制的结果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爆发七国之乱1.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推恩令嫡长子继承诸子继承,列候归郡县统辖(2)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有事上报皇帝执行机构二、西汉的强盛(一)政治强化酎金夺爵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候不过数十里位卑权重1.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推恩令(2)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3)选官:察举制二、西汉的强盛(一)政治强化选官制度的变化1、夏商西周血缘世官制(世卿世禄制)2、春秋战国军功3、汉朝(汉武帝)军功爵制品德察举制标准:品德、才能方式:自下而上选拔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官员质量。后期形同虚设1.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推恩令(2)内外朝制度(3)选官:察举制(4)监察:刺史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二、西汉的强盛(一)政治强化职能:西汉:监察东汉:州牧,拥有行政权,领兵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人才选拔范围扩大,提高官员质量。后期形同虚设前期:强化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后期:为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埋下隐患(5)司法: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社会稳定,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经济垄断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征税抑商铸币权收归中央,严禁民间私铸。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征收、运输、买卖;平准:平稳物价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吿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即奖赏所没收资产的一半。西汉五铢钱影响:①打击了富商大贾经济势力;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加强中央集权二、西汉的强盛3.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3)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2)内容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④“三纲五常”“孝道”

(1)目的: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改造。二、西汉的强盛(三)思想统一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减少暴政

——缓和社会矛盾;外儒内法——维护统治,压制人性1、新儒学2、汉武帝尊儒措施:政治:思想:教育起用儒生——儒学开始成为任官授爵的标准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①教科书:②教官:儒家经典——“五经”五经博士——教育为儒学所垄断③教育机构中央:太学,考试合格做官郡县:设立学校,郡国学——打破陈规——儒学在民间独尊(三)思想统一二、西汉的强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疆域大一统

(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2)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张骞)(3)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军政机构)(4)镇抚西南,平定百越战乱(五)民族大一统——汉族的形成(四)具体措施(对外)二、西汉的强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背景措施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疆域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结果推恩令、设立中朝、察举选官、刺史监察、任用酷吏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经营西域、开拓疆域二、西汉的强盛民族大一统汉族的形成(一)原因:

①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②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③社会——农民流亡破产,社会动荡(二)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三)王莽改制(1)政治:模仿《周礼》进行仿古改革。(2)经济:废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国有的“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发行多种货币。(四)新朝灭亡(9-23年)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王莽三、西汉的灭亡思考:如何评价刘秀的“柔道治国”?光武中兴措施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加强皇权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缓和阶级矛盾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四、东汉衰亡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集团内讧想一想: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四、东汉衰亡(一)原因2.“党锢之祸”——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清议:东汉后期,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试图通过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引起统治者重视,以挽救外戚和宦官专权下走向覆灭的东汉王朝。党锢之祸:士大夫的言论触犯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镇压迫害。3.田庄经济兴起、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4.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后汉书》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最终:曹丕灭汉四、东汉衰亡(一)原因田庄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闭门成市。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拥有诗人武装,称为部曲,家兵。‘实力雄厚,具有新修水利,实施耕作技术等等的能力分类内容影响

史学①西汉司马迁:《史记》②东汉班固:《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科技医学①《黄帝内经》②《神农本草经》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④华佗:麻沸散数学《九章算术》其他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周髀算经》;③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农学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医圣”促进中国、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