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胡梅_第1页
垓下之围胡梅_第2页
垓下之围胡梅_第3页
垓下之围胡梅_第4页
垓下之围胡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英雄的界定志向高远,才能卓越者为英雄;坚毅刚强,屡败屡战者为英雄。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者为英雄;挥斥方遒,激扬文字者为英雄。成一方霸业,英名不朽者为英雄;为一生理想,殚精竭虑,英年殒命者同样为英雄。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垓下之围》,去探访一位悲剧英雄——项羽,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课堂导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垓下之围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及《史记》的创作背景;2、了解《史记》的结构体例、思想内容、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通读全文,概括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4、联系相关历史知识,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5、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6、品读文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其表现作用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字子长,又称太史公。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信史,即真实纪录历史事变并从中引出教训的史书。汉太史令司马迁是陕西韩城县嵬东乡高门村人。在离高门村不远的芝川镇南岭上有司马迁祠墓,人称司马庙。祠内高悬的匾额“文史祖宗”及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就是司马迁的后裔所献立,署名“徐村裔孙”。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天文、历法、诸子之学,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

广为游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二十岁就跟随武帝出巡,这一次游历他到了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开阔了胸襟和眼界;也较多地了解到国情和民生疾苦,了解到百姓的思想感情与愿望。这对于的《史记》写作有着重大意义。《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约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共130篇,其中:十二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上是编年式的。三十世家,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七十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十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史记》结构体例《史记》是秦汉以来统一事业在史学上的反映,其主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为推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说明历史发展和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演变,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人生理想。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创立了前所未有的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通史新体例。《史记》思想内容

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

1、客观反映三千年中国社会历史,真实记录重大史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倾轧及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2、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不光对人物作出道德、善恶的评价,也关注人物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作用。3、讴歌历史上的反暴斗争,肯定秦末农民起义。4、描写了不少社会下层民众,歌颂了他们的优良品德。5、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许多光辉成就。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传记文学辉煌的里程碑。1、写历史人物既鲜明生动,又不违背历史真实,在“实录”基础上塑造鲜明的形象。往往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行动加以具体细腻的描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项羽、蔺相如等。2、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除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社会活动外,也描写一些似乎离主要事件较远的小事和生活琐事,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如晏子、李斯等。3、写人物褒贬分明,“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语)。而在此同时,作者寄情笔墨,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倾向,感情充沛。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调动各种语言技巧,运用高度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性格。如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对话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语,插入议论,夹叙夹议,采用民谣、民谚、俗语等。

《史记》的影响《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是中国传记文学的里程碑。

《史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进步倾向,为后世效仿。郑樵云:“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作为历史散文新高峰,对唐宋及以后历代古文发展有重大影响。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和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纪传体形式就发端于《史记》;后世许多小说、戏剧,很多取材于《史记》。社会历史方面《史记》以前,我国已有前代的记载,这些记录,是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出现的,各个叙述者的历史观点极不一致,又受视野的限制,记载的面也很狭隘。因此在秦汉统一全国,特别是在西汉统治比较稳定以后,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对以往复杂而又不统一的历史记录做一番综合整理,便亟待进行。《史记》成因前一时期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史记》成因目的:效《春秋》为统治者效力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不肖之才力,务心经营,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史记》成因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史记》成因后一时期《史记》成因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故祸莫憯(cǎn,同“惨”。

)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gòu)莫大于宫刑。(《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史记》成因译文从前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我现在真正地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史记》成因《史记》渗透的个人体验

时代赋予司马迁以宏大的眼界,和全面总结历史的任务,广泛的游历使他对社会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残酷的命运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继承先秦的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司马迁又确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的写作立场。正是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的个人遭遇中,产生了伟大的《史记》;在这部伟大的《史记》中,又表现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的多方面的独特理解。理性与感性的批判

首先,正如上面所说,《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绘出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种种行径。人本倾向《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过去的历史著作大多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来记载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史记》所记述的人物,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生存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他并不否定道义的力量,也表彰了许多信守“仁义”的君子,甚至在这方面具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忠于生活的观察者和深刻的思想家,他也确实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在《货殖列传》中,他不厌其烦地列举多方面事实,证明“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好利”。价值与尺度

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项羽未尝称帝,但一段时期中实为天下之主,《史记》中便立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之后,是《吕太后本纪》,而没有“孝惠本纪”,因为惠帝虽有皇帝的名义,其实只是傀儡。在这里,司马迁丝毫没有孔子“正名分”的热情。《史记·太史公自序》宣称,作《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那些“扶义俶(tì)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东汉班固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的《史记》)在关于古圣贤的是非判断方面中有错误,比如:论天人大道是先黄老(即老庄学说)后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代指孔孟之道);叙述游侠则丢掉了真正的处士而让奸雄进入《游侠列传》;在记录物产、农商的《货殖列传》中推崇有势力的而羞辱了贫贱之辈。解题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绩,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项羽其人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出身楚国贵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垓下gāi骓zhuī歌数阕què美人和之hè上马骑jì麾下huī骑能属者zhǔ田父fǔ绐

dài自度duó怜而王我wàng被十余创chuāng刈旗yì字词音义1、容易读错的字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舣船待:“舣”通“移”,移船靠岸2、通假字骓不逝:奔驰期山东:约定骑能属者:随从固必死:本来纵江东父老怜而王之:即使短兵:武器籍独不愧于心乎:岂,难道被十余创:受;伤。顾见:回头若非吾故人乎:你;旧相识,老朋友3、容易理解错的词词类活用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4.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6.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名词作状语,在夜中名词作状语,向东,往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动词使动用法,使……亡名词作动词,安扎营垒固定句式1.虞兮虞兮奈若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籍独不愧于心乎?4.汉军至,无以渡。5.不亦远乎?奈……何,对……怎么办何……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独……乎,难道……吗无以,没有可以用来……不亦……乎,不是……吗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2、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3、项王泣数行下:眼泪4、平明(平旦)天亮补充讲解

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这“十二时”,大致上把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其别称有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等。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课文解读

第一段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随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骓,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过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王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第一段重在一个“

”字,

的末路英雄。情多情善感惊—起—饮—歌—泣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电影《霸王别姬》张国荣饰虞姬张丰毅饰霸王

虞姬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汉春秋》霸王别姬

第二段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译文]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王的军队都望风溃散,项王就将一员汉将斩落马下。这时,赤泉侯杨喜还是个统率骑兵的将领,他追赶项王,项王圆瞪双眼,大声呵斥,杨喜和他的马都十分惊恐,吓得倒退了好几里路。项王和他的骑兵果真分三个地方集合起来。汉王的军队不知道项王究竟在哪一处,就把军队一分为三,重新包围上来。项王再骑马奔驰,又斩落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并杀了八九十个兵卒,然后重新把他的骑兵聚集起来,仅仅死掉两个骑士。于是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说的完全一样!”东城快战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三次突围行动第一次:驰走,渡,迷,问,陷第二次:引,至,自度,谓曰第三次:大呼、驰下、斩将,嗔目叱之,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谓曰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二段重在一个“

”字,的常胜将军。勇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第二段写东城快战

第三段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译文]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去。乌江亭长拢船靠岸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地方有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了。请大王赶快上船渡江。现在唯独臣有船,汉王的军队赶到,是没有办法渡过的。”项王笑着说:“天意要我灭亡,我为何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今日没有一个人能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怜悯我而奉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项籍我心中难道就不羞愧吗?”于是对亭长说:“吾知道恩公是个宽厚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从未遇到过对手,曾在一天内跑过一千里路,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里拿着短兵器与敌人交战。仅项籍所杀的汉军就有数百人。项王自身也受到十多处创伤。回头看到汉军骑兵的司马将领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面对项羽,就把他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悬赏我的头,还要封邑万户,我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说完就自刎而死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è,聂)阳侯。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è,聂)阳侯。……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第三段重在一个“

”字,的仁心豪侠。义知耻重义心地善良宁死不辱

第四段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到周生说,虞舜的眼睛里好像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项羽难道是虞舜的后代子孙吗?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秦朝的统治严重失误,陈涉首先发难,四方豪杰蜂拥而起,相互兼并争夺,多得数不过来。而项羽没有尺寸大的地方,趁机从民间起义。三年,就率领着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给列位诸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并自称为西楚霸王;居位虽不能长久,然而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未曾有过的事情。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思乡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这实在是难以成功的。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此却认为是“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岂不是很荒谬吗?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研讨项羽失败原因政治错误——分封诸侯战略错误——背关怀楚政策错误——放逐义帝性格错误——私智不师古1、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於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2、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3、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4、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贤良。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项羽失败原因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

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刎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

司马迁一直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为什么对他最后的评价却是这样否定和批评呢?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不需要在最后多说了。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高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项羽形象的塑造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

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艺术特色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体会: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

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地本色,也给这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情怀;东城快战,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了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的骄傲自负,如他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地浩叹把内心的恃勇自负充分地暴露出来;自刎乌江一节,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品格。作者正是从多角度来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对他进行个性化的描写和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嗔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烂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艺术特色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

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这种成功源于以下几点:后人评价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陈郁《藏一话腴》)《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清·刘熙载《艺概》)

司马迁将自己的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一曲英雄悲歌。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英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那么,项羽自小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项羽少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