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银流入中的
“晚明变局”——以史料实证剖析明清社会转型中的变与不变厦门第六中学 鲍鹭滨第一目:明初“洪武体制“的不变概念解析:明初的“洪武体制”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
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
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
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
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
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
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
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
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
治。“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朱元璋:《皇明祖训》他声称,“事皆朝廷总之”,其实是由他这个皇帝来兼行丞相职务,大权独揽。皇帝权力史无前例的高度集中,缔造了堪称空前的君主专制体制。然而皇帝兼行丞相职权,毕竟难以维持,他的儿子朱棣作了一个变通,把朱元璋时期作为皇帝顾问的大学士选拨到文渊阁值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从而确立了明朝通行二百多年的内阁制度。以后内阁制度不断完善,内阁首辅的权力与丞相相当,但是始终没有丞相的名分。——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两段材料的表述有何矛盾之处?洪武帝曾严禁宦官干政,并在宫里立了一块3英尺高的铁牌,上书:“宦官不得干预政事。”他对宫里宦官的人数、品级、职务、衣服式样都作出了规定,不许他们处理奏折,有言及朝政者一律斥退,并且规定宦官都必须由不识字者担任。——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锦衣卫是一个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军事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凌驾于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之上。它所设的监狱,称为“诏狱”,意即皇帝特批的监狱。朱元璋的后继者,又创立东厂、西厂,由太监掌管,听命于皇帝。厂卫横行,构成特务政治的一大特点。——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例题演练1:明朝司礼监代君批红对内阁权力的牵制【2017·全国卷2·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事实上,他们成为朝廷之外的又一秘密机构,与今天的情报特务机关不无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宦官是宫中之人,不大可能为了家族利益而结党营私,而且他们完全依赖他们的主子,比百官更有接近至尊的机会,因此深受皇帝的依赖,常常出任钦差甚至监军,或出京督察各省政务。有明一代,宦官与大学士之间的权力斗争(即所谓“内朝”与“外朝”之争)经常发生。皇帝之乾纲独断还体现在“廷杖”制度上。洪武帝曾仿效元朝的做法,当众用竹杖责打犯过失的官员。在太祖在位时曾有12位官员因被怀疑在贺表里用双关语诽谤当朝而遭此羞辱。这种做法违背了孔子“刑不上大夫”的古训,故有明一代虽然大捧四书五经,实际上却违背了经书的精神。——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明代的监察体制有何变化?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所谓监察体制中的科道官员,六科针对中央六部,十三道针对地方)(六科给事中)《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明给事中)无面折廷诤之威风,由言谏之官渐变为纠察之官,所谓封驳、注销、奏闻、弹劾者均不过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决不是以言谏天子、纠朝廷也”。——张金鉴:《中国文官制度史》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概括明初社会经济的概况。指出洪武帝的应对策略。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实录》)。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依据明朝大移民分布图,概括移民的特点。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这些由政府组织领导的大规模的移民,逐步恢复了这些受到战乱、灾害严重破坏地区的生产力,使荒废多年的大片土地得到了复垦,使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而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概括明朝对人民管理的特点,并进行评价。在对人民的统治方面,明清时期也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设里甲制(后改保甲),有里长、甲首管民政、教化、赋役等事项。明代严格统计人
口土地,编制户籍,登记丁口、籍贯、姓名、年龄、田宅、资产等项目,称
赋役黄册。又丈量土地,画出各户田地的位置,注明土质、四至、丈尺、主
人姓名等,编成一册,称鱼鳞图册。黄册和鱼鳞图册把全国人口和土地牢牢
控制起来,以便征派赋役,实际上是在商品经济发达,人口、资产流动加剧
的情况下,又退回两税法以前的水平,所以不可能持久。(下图为鱼鳞图册)——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概括明朝赋役制度的特点。明代赋税制度袭用了8世纪时的两税法,分夏秋二次(8月与9月)收取去冬早夏及夏秋收割的粮食(特别少长江流域的水稻)。另外政府也垄断了茶叶和食盐的买卖。明代继续发行纸币,但同时规定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或银锭,因此纸币变得一文不值而不得不于1450年废止使用。明朝将各户分为3、5、9个不等的档次,规定每户必须按登记在册的16至60岁男丁的人数服各项劳役,其中一种为负责当地的赋税及公共建设,即所谓里甲制。理论上,每110户为一“里”(村),各里中的10户大族监督其余百户的年度劳役(“甲”)。一般每户大族负责10户人家,以10年为一周期。因此“里甲”便与“保甲”制度有些不尽相同的地方。另外一种需要男子的制度是到衙门应差办事。其他类型的劳役,如戍卫边镇、保卫地方等等,亦不在少数。——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概括明朝户籍制度的特点。(拓展阅读)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全国人民都按职
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这是明代户籍管理的一大特色。这样做
的用意,是让百姓“毕以其业著籍”,“各守本业”,便于统治者集中管理
和控制。军队完全由皇帝掌握,士兵都是佥民为军户,世袭不改。军户按卫
所编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卫所制度又是和屯田制度合一的。屯田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无军不屯,每年得粮几百万石。明政
府设立军籍,目的就是要兵、农分离,不致内忧外患之时无兵可用。军屯制
度寓兵于农,政府无养兵之费,而军队有保卫地方之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
则沿袭元代的方法,设匠籍制。匠籍的种类很多,有厨役、裁缝、盐灶、土
木、织造、矿冶、马户、船户等几十类,籍皆世袭,服役方法有轮班、住坐
和存留三种。洪武年间,政府控制的工匠有20多万,建立了庞大的官府手工业。宫廷、贵族、大官僚和军队所需要的手工业品都由官府手工业作坊生产,不仰给于市场。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概括明朝“社会福利”措施的实质。明太祖推行多项社会福利政策,比如:设立免费医院(漏泽园)、养老院(养济院)和免费公墓(养济院)统统出现。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下令在都城南京试点,郊外修建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对于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要给予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尊重,还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个地方政府都要善待老人,县官需要定期送去米、面、衣物等进行慰问。他担心下面官吏执行不力,就又下令礼部尚书,用中央政府部门再次重申这项政策。为了让70岁以上的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允许可免除一个儿子的徭役。(来源百度文章)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例题演练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材料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的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概括明朝文化政策的特点。朱元璋一手推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白色恐怖”,另一手则推正宗、灭异端,制造一种僵化的一统文化。……朱元璋所树立的正宗学说乃是程朱理学。其所谓天理,正是从哲学的理论形态上论证宗法专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像天道自然一样,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至于以君纲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也被理学家论证为具有天理的神圣意义。理学家讲的心性修养,自我克制,最终又是在于从思想上体认君主专制主义是“当然之则”的合理性。……在立正宗学说的同时,明代君主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防范思自由发展的文教制度与政策。在国子监与地方府州县学,明统治者颁行禁例,“镌刻卧牌,不遵者以违制论”。禁令中规定,唯生员不可建言。绝对禁止学生评论政治及批评教学和师长。在科举考试中,明统治者不仅规定答卷一以程朱注为归,而且指令“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绝对禁止任何对当代问题的思考。——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概括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
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
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
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把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小琉球、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动挑衅,不许征伐。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
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
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依据材料,概括“洪武体制”的特征依据材料,评价“洪武体制”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为了实现新王朝的长治久
安,不再重蹈元季衰败之弊,全面革新了国家政治体制。他
借鉴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汲取儒家学术驭御天下的君权思
想,又结合自身经验,企图建立一种防病袪弊的“万全”制
度,其核心即是大力加强皇权。……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而精
心设计出的开国规模,使明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固然沉重打击了豪强
地主的势力,矫正了元末弊政,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恢复,但也招致了不少社会恶果。明朝专制主义的淫威在当时和以
后对人民的束缚和毒害都十分严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下卷财税回归实物经济,力推重农抑商政策,不惜摧毁江南
工商业繁荣,实施海禁。社会控制方面,宋政府从基层管理
层面不断退却,地方治理大致由地方精英承担,人民获得相
当大的身份自由,明政府则反其道行之,建立起严密的里甲
制度、黄册制度、配户当差,人户分为军、民、匠、灶四大
类,身份世袭,人人服役,政府对社会控制力度空前扩张。
如此建立的洪武体系笼罩明前期直至中叶,社会安宁之余,
经济回归到小农经济的静态微澜状态。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铸币量高达2.6亿贯相比,明代合计铸币量不超过600万贯,不到宋代的3%。考古学家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却无明代瓷器,被称为“明代空窗期”,也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国际贸易对比宋代的倒退。——徐瑾:《白银帝国》依据材料,评价“洪武体制”问题引申:为什么产生这种回归和倒退?赋税征收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防范外部势力依据材料,评价“洪武体制”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洪武体制”的不变政治上:厉行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恢复小农经济,力推重农抑商社会上:加强人民管理,扩张基层控制思想上:推崇程朱理学,弘扬儒家教化外交上:延拓朝贡体系,执行海禁政策第二目:晚明白银流入中的变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内部原因。经过明初以来长期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农业又有很大进步。这是中国人口总额估计已超过1亿,原来遭战乱之祸的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户口大幅度增长,小麦的种植规模居全国前列。湖广(今湖北、湖南)也是发展较快的地区,宋代以来长期流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了16世纪,已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湖广所产稻米能够接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松江等。中国国土广大,农业经济的地区性差别也大。太湖流域周围的苏州、松江、湖州和应天府等地,是经济最为富庶、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明初全国税粮总额中,以米为内容的秋粮占90%以上,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下一页)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内部原因。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发展。植棉的推广是明代经济作物栽培中最大的一项成就。明初倡导植棉,奖励农桑。到了明代中后期,棉花在河北、山东、河南、两淮之间普遍种植,“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太湖流域是传统的蚕桑经济区,“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几乎无处不植桑,“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 随着生产技术的积累,人口的增加,经济作物的推广,在明代中国,不少地区家庭农业经营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上表现出一些新的面貌。 松江府及苏州府的嘉定、太仓、昆山等地,土地宜于植棉,农民种一亩棉的收入要高出种一亩稻收入的一两倍。当地农家经营以棉作为中心,并发展了纺纱、织布等家庭手工业。棉花、棉纱和棉布都在市场出卖,以此来换取粮食等其他日用生计、完纳赋税等。这种经营模式的发展,点点滴滴,聚在一起,形成农村经济商品化的明显动向。——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下卷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内部原因。问题引申:依据材料分析明代手工业呈现的新特征。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内部原因。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兴旺起来。长江沿岸和大
运河两岸都有许多发达的新兴
工商业城市。北京、南京都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坊、商铺比比皆是,集中了全中国各地的物产。城市的发展还表
现为众多市镇的兴起,这在江
南地区最典型。在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内部原因。问题引申:依据材料分析明代货币流通的发展趋势。明朝初年,在交易时,“百文以上用钞(纸币),百文以下用钱(铜钱),法之至善也”,但行之未久,“钞法日废”;宣德时,“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至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内部原因。问题引申:依据材料分析明代货币流通的发展趋势。明初发行大明宝钞,“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但正统、成化时期(1436~1487年)宝钞流通基本绝迹,民间的大宗交易主要使用白银支付。成化以后,赋役逐渐折银,白银得到国家事实上的
认可。到16世纪40年代,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奠定。白银的需求量迅速扩大,而国内的白银储存及银矿开采严重不足,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外部原因。问题引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16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东南亚一代形势自此大变。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满剌加(中国澳门),继之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荷兰于
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了据点。西方殖民者开辟了欧洲、美洲、亚洲之间的新航线,把东南亚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下卷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外部原因。问题引申:依据材料比较新形势下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拓展思考:“隆庆开关”呈现什么特点?分析其积极影响。史学材料阅读,分析晚明之变的外部原因。问题引申:依据材料分析晚明之变中内外原因的关联。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内部原因: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手工业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市镇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对外政策调整(隆庆开关和贩易二洋)内部:人口增长,农产品商品化,市场需求扩大外部原因:新航路开辟的世界贸易市场初具雏形(高产作物传入、白银流入)外部:白银流入,推动流通货币增加,刺激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史学材料阅读,综述晚明之变的内外原因。史学材料阅读,概括白银流入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还只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开始,东来的殖
民势力还不能够对明朝这个具有悠久传统和尊严至上的大国施加
多大的影响。他们在和明朝的贸易往来中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
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方在开拓的广阔世界市场。当时太平洋地区国际贸易的中心是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中国
商品的输入不仅满足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日常生活所需,而且远
渡重洋,销往西属美洲殖民地。西班牙人找不到有同等竞争力的
货物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出产的大量白银运往菲律
宾,支付给中国商人。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
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
的国际大三角贸易。中国的生丝和丝绸大量经菲律宾由西班牙大
帆船运到美洲出售。——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下卷史学材料阅读,概括白银流入的表现。概念解析:马尼拉帆船贸易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百度百科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法国学者布罗代尔的定义史学材料阅读,概括白银流入的表现。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作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弗兰克《白银资本》拓展思考:依据以上材料分析马尼拉帆船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史学材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下晚明之变的影响。问题视角:高产作物的传入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人把豆薯(栽培)传入菲律宾,随后豆薯从菲律宾传入东南亚。豆薯(栽培)可能在17世纪末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传入者可能是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经营中菲间贸易的西葡、中国和菲律宾商人。以后传遍中国宜种地区,并逐渐形成了一些知名的栽培品种。——张箭:《豆薯——地瓜栽培传播史研究报告》,《古今农业》,2007年第3期。耕地面积扩大,刺激人口增长;改善民生。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视角:白银广泛流通“中国最穷的人也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前者用于切割金银,后者用于秤出重量。中国人做出这种事异常灵巧,他们如需要二钱银子或五厘金子,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不必增减。”——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图为称重碎银的器具)史学材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下晚明之变的影响。问题视角:海外市场的刺激“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北美市场上廉价出售,连原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中
国蚕丝生产普遍于各地,而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流域最
为重要。......海外市场对丝绸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刺激这
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
量增加。”——全汉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市镇经济发达史学材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下晚明之变的影响。问题视角:赋税制度改革万历九年(1581 年)首辅张居正主持了“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即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白银的流入对解决中国的“银荒”发挥了重要作用。——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史研究,2013年白银大量流入促进赋役制度改革,从而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史学材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对下晚明之变的影响问题视角:思想文化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007年史学材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下晚明之变的影响。问题视角:社会生活白银不仅刺激了中国经济,还催生了诸多的社会变革。白银流入对于晚明意义重大,正是在那时形成了一个因商业而快速世俗化的新世界,“通过推进货币增长,提高商品交换效率,以及促进中国官员实行延误已久的赋税改革等方式。”……《金瓶梅》中几乎所有的官员身上都散发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商有优则仕,西门庆无疑是一个主要角色,是晚明社会的绝佳隐
喻。抛开道德判断,这个人从破落户出身奋斗到权倾一方,从生药铺
起家到家产万贯,算得上具备企业家精神。他也是一个典型的经纪人,其家庭生活与权力网络都是围绕着白银而展开。……白银流入带来的
货币化引发生活品质的变化,炫耀性消费增加。——徐瑾:《白银帝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人早期启蒙思潮;社会拜金逐利、奢侈盛行,王守仁更新理学,发展心学。史学材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下晚明之变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白银流入下晚明之变的影响。问题引申:如何理解材料的主旨?(拓展阅读)……白银货币化使得明代国家的货币垄断权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严重弱化,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制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白银流入增加时,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提速,……此时出口增加,居民安居乐业,白银在市面上加快转换,经济进而腾茂。当白银流入减少,中国饱受紧缩之苦,出口减少,居民趋于保守,白银开始退出流动领域,窖藏白银增多,财政进一步萎靡,最终甚至引发了战乱与起义。这一情况在明末或者清末皆有发生。繁荣时刻的白银是锦上添花,衰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校本培训
- 关于医疗简单的认识
- 教育学职业规划
- 2024年度仓储物流服务合同: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营2篇
- 2024版音乐制作与定制服务合同2篇
- 医院护理员身体清洁培训
- 医院合作协议
- 2024护理带教述职报告
- 2024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合同3篇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股权比例分配协议3篇
- 一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 课件(共11张PPT)
- 入瞳出瞳与光阑的位置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中方方中圆经典题练习
- 危重患者的护理常规PPT课件
- 科学实验仪器台账[管理资料]
- 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 零件提交保证书(PSW)---模版
- 结节病ppt课件
- 管道支架安装图集(共53页)
- 《物流设施与设备》期末试题与答案
- 财务费用报销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