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美革命一种关于艺术的讨论
针对那些所谓的“审美”。以下我将用两部分展开。在前一部分我将说明,我现在所取的“美学”途径本是我之前的“历史性”研究的延续。在后一部分,我将从政治和美学这两种观点出发,指出一些普遍问题。一审美与政治的关联(一)我的根本意图,贯穿了我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研究,那就是指出政治体验中的审美维度。我所说的“审美”,近于康德的“先验的感性形式”[aprioriformsofsensibility]:它无关于艺术和品味,而首先是关于时间和空间。不过,我的研究并没有把时间和空间本身看作各种有待认知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我在研究中探讨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调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定位”[place],划分着公有和私有事物,分配着每个人自己的份额。这种意图,我早已将它作为博士论文的核心,后将论文题作《无产者之夜》我所说明的是,工人解放的核心是一种审美革命。而这种革命的核心,又关系到时间问题。柏拉图宣称,工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同时做两件事,他对工人所作的定义,正符合可感分配[distributionofthesensible]的意义:在他看来,所谓工人(劳动者)就是这样的人,他除了做自己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在《歧义》这本书中,我的意图是通过概念来表述政治所普遍具有的“美学性质”。(二)所以说,我书写的工人们重构了他们的自我感知、他们对自身世界的感知,这种“审美”革命,就可以联系到一种涉及更广的“审美革命”:这场革命颠覆了各门艺术的再现体制,它所打破的,一是再现体制所规定的题材和体裁的高低层级,二是亚里士多德所规定的行动高于生活的原则,三是传统中遵照合理性[rationality]所规定的、源于目的和手段、起因和结果的模式。这场审美革命,发生在19世纪,它所改变的不仅是诗学中的各种价值,也是人的各种经验领域的划分。我也强调了这种关联的两个方面,因为我用我的路径去反对两种探讨社会问题的主流路径。这两条路径,是人们在关联审美和政治时所取的主流路径,它们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主要的两种态度。1.首先,我针对的是布尔迪厄关于“区隔”的理论分析。布尔迪厄在著作中明确指出,“美学”的表象之下发生的正是“社会区隔”,并且正是后者,借用康德的品位判断中的“无关自身利害”[disinterestement]的特点作为掩护,得以乔装自己。我的论点是,工人体验中反映出,社会、审美、政治因素三者之间存在着更为辩证的关系。工人体验的那种“政治化”结果,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即他们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着语言的各种力量、自然的各种景色、城市的文雅气象,也改变了他们的能力,即他们将诗的语言取为己用,他们对可见事物也有着“无关自身利害”的眼光。从根本上说,这种论点延续的是康德和席勒的观点,即审美经验是一个特别的经验领域,它消除了日常感觉体验中通常含有的层级。康德强调这种特别的感性机制可以消除形式与实质[formandmatter]、理解力与感受力[understandingandsensibility]的层级,而席勒提炼了审美状态[aestheticstate]的概念,这两者,用于理解(工人)解放的社会经验,都更为贴切,胜于布尔迪厄对审美的虚伪表象的那套分析。反而言之,布尔迪厄的分析强调人们陷于自我妄想,其实延续了从前柏拉图的戒律,即人必须限定在他自己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他的分析似乎沿用了柏拉图的想法,将审美问题归结为“伦理问题”[ethicalmatters],即关于集体和个人的“德行”[ethos]的问题。对布尔迪厄乃至更一般的文化社会学的反驳,让我得以把握了一种矛盾性的关系,它关系到审美经验所造成的“分离”[separateness]与政治主体化[subjectivization]的形成。2.我在探讨历史的书写时,分析了人们将那两种“革命”联系起来的第二种形式。有些史学家质疑,现代以来,普罗大众广泛借用典雅语言,结果扰乱了历史范式[paradigm],让历史书写偏向于物质发展进程的真相,不再取信那些王侯和雄辩家的演说。但与此相反,我的理解是,书写的广泛传播,恰为历史书写创造了条件:它让任何人能够在自身处境所要求的德行之外,去借用另一种德行。社会解放的核心之处,正是有这样的过程:工人们借用的语言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是“他人”的语言,是“典雅”的文学语言。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是印刷品的广泛“散播”。关键的是,人去书写的这种状态,正是对可感知的事物的一种参与方式。因此,我们并非偶然地发现柏拉图驳斥道,文字的书写流通会导致混乱:他认为文字在随机传播中是“默然的”,可以来到任何人那里。任何人于是都可以把文字借为己用,脱离原本的秩序。而柏拉图认为,只有那原本的秩序,才能让发言所带的权威不发生改变,让这种权威与社会对不同身体的划分保持和谐。在《历史诸名》然而,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较此更为复杂。这场审美革命,不仅像雨果在一首著名的诗中所写,用一顶“红帽”盖住了旧词典3.(1)第一个结果,影响了我的方法论。这可以联系到我对布尔迪厄所作的批判性分析的结论。社会科学一直认为,它可以揭露文学和美学的幻象之下的真相。然而,它在对文学和美学祛魅[demystification]时,这种研究活动的思索过程,本身就是靠文学塑造的;它仅仅是那书写艺术的审美革命的一个侧面。研究者们剥夺原来讲话者的讲述能力,把这项能力归还给默然的事物;他们背弃那充满目的和手段的冲突的旧式戏剧舞台,去展现人自身以及社会所藏的深意;他们关注沉默物体本身,以解读某个时代、某段历史、某个社会所封存的意义。所有这些做法,都要归于文学的发明。所以说,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批判思想、人类无意识研究,它们恰是从看似单纯的文学借来工具,才能去揭示文学的单纯。这就是说,社会科学本身,恰是一场诗学革命的结果。所以,我们与其用社会科学去理解文学的各种发生过程、艺术的社会意义,不如用一种知识诗学,去理解社会科学本身在理论上的发生过程与其政治意义,这样会更有收获。更宽泛地说,“审美革命”所涉及的不仅是对艺术实践和艺术作品的一种新看法,也是对思想本身的一种新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思想的力量源于思想本身之外,源于思想的对面。(2)于是,这种方法论转变让我发现了审美革命本身的复杂和矛盾。一方面,它使各种旧层级失去了合法性,带来了民主性的主体化[subjectivization]的各种过程。因此,即使某些作家主张“非政治主义”[apoliticism],推崇文学,回避任何政治或社会问题,这种思想也仍是那书页的平等性所产生的影响之一,也是书页供一切人、一切事物的平等共用所产生的影响之一。这些作家把平等理解为人有“保持漠然的平等权利”,这仍是审美所产生的“分离”的影响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分离,也让人有了能力与材料,让人对可感事物的分配作出政治性的重构。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审美的书写方式”也产生了自身的政治。这种政治与那种文学化的随机过程构成了冲突。无产者们把过时的典雅诗学和修辞取为己用,带来了一种新的诗学,让一种“底层的声音”有了活力,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沉默者的声音。这种诗学认为,它要解读人们脸上、墙壁、衣物等等所带的符号,潜入那可见舞台的幕后,揭示被掩盖的秘密。它受到了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批判思想的传承,因为它构成了一种指向社会真相的阐释学,对立于政治谎言和传闻。所以我们自然发现,现代小说的典型剧情所讲,正是平民家的孩子因为读过某本小说、走进写作的世界,因而陷入苦难、犯下罪行乃至自杀。无关于人们的各种意见和各种战略考虑,文学有着自己的政治。而且,这种政治,恰是那更广泛的美学中的政治或元政治[metapolitics]的一个侧面:这种元政治,属于感性的共通体,其目的是去实现曾经的“纯政治”革命所忽略的部分,即实现人们的各种生活姿态中所含的自由和平等,去达到一种新的和谐,调和人们身体的分配与文字的分配,调和人们不同的定位和职责与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言说模式。美学带给人们的,不同于政治之中的歧感[dissensus]的创造,是对共同世界的无可争议、基于共识的塑造。这种关于思想的新观念,属于艺术的审美体制。这种思想脱离了意志,在并不思考的事物中呈现,在沉默的生存者的肉身上体现。这种观念,包含于我在《歧义》中发展出的看法,源于该书中对现代的元政治的分析。在我的理解中,如果我们采用元政治的观点,那么各种“政治”问题就只是表象,掩盖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机制与共通体的真正形式;因此,元政治要做的,就是离开只谈表象的舞台、抛弃表象之中的冲突,来到“真正的”舞台,因为正是这里创造并转化着共同生活的各种形式。以上这些,就是一个简要的、回顾性的总结,它说明的是,我的所谓的审美研究,其实是我的历史兼政治研究的延续。在本文第二部分,我想用另一系列论点来说明,这两方面研究是如何在两个平行的方面切入相同的一些问题。二结语:现代与现代的同一化(一)第一点是,我其实并不是政治哲学家,也不是艺术哲学家。我着手有关政治的写作,是在职业生涯起步很久之后,我对美学也是这种情况。在这两方面,我的集中研究其实都始于外来的提议。而“外来”有两种意思。首先,向我发来提议的这些人认为,我的研究领域和写作方式虽然未加具体定义,但有些内容可以被转而纳入通常的政治理论或美学理论的框架来理解。《歧义》中有6章内容,所总结的正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应邀所作的几次讲座。那时我在研究“写作的政治”,有朋友邀我为法国某家期刊的“共识”[consensus]专刊写一篇文章。这次发稿,便肇始了《歧义》中展开的论述。5年之后,我被约写一篇文章,收入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直面历史”[Faceàl’histoire]展览册,还做了关于电影史的访谈(正值电影诞生百年纪念),这两次关于“艺术和历史”的发稿,进而引来了更多艺术期刊与艺术机构的约请。我在回应这些约请时也能感到,在所谓的政治领域和艺术领域同时发生的情况有着类比关系。对此,人们现在看作某种历史在走向终结,或某种关于历史性的范式在走向终结:在政治思想方面,人们谈到社会乌托邦的破灭、政治议题的回归[returntothethepolitical]、历史的终结;在艺术方面,人们也谈到现代主义范式的失败。而这两方面的终结,又被人们概括为“各种宏大叙事的终结”。(二)我在思考政治与美学时,最为共通的用意就是讨论“终结”问题,质疑这些“终结”论背后的范式、将政治和艺术进行历史化的范式。我再次发现,“时间”处于整个问题的核心。人们认为,现在已经不是倡导解放政治的时代了,也不再适于沿用那种关于“普遍的受害者”的宏大叙事相对于此,我的美学研究的用意,就是重构各种时间范畴,因为人们是通过它们来理解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各种实践。人们常常给当代艺术一个诊断,认为它非同一化[disidentification]。这种非同一化可能被斥为现代性的崩溃。也可能被愉快地当作后现代时期的可喜声明,用以摧毁现代主义范式的严谨克制,证明这种范式所规定的艺术分类的虚妄。然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同样认为,艺术现代性具有一种同一化的形式。两者都认为,现代性就意味着艺术的自律[autonomy];这种艺术自律,就意味着每种艺术遵行自身内部的逻辑,遵守自身媒介中的法则;而自从马拉美让诗歌变得“不及物”[intransitive],自从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让图画不再担负呈现具象[figuration]的任务,多种艺术都说明这种自律达到了鼎盛。实际上,两种主义都认可一个轻率的看法,即我们的现代脱离了再现性的传统,并且认为再现就是指做出模仿、呈现具象。而我整个的美学研究,可以被看作一种系统性的尝试,质疑这种主流的历史范式,因为只有摒弃它,我们才能理解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各种转变,理解艺术和政治的联系。1.在《马拉美:塞壬的政治》一书中,我质疑的正是所谓不及物作家的标准形象。在《沉默的言说》一书中,我拓展了以上这种分析,并且说明了,纯文学与文学作为某种特定社会生活表达的这两种相反观点,其实是硬币的一体两面。2.我在近期的文章《审美革命及其后果》之中尝试回到问题的核心,反思那种规定了现代艺术范式的艺术自律。所以说,艺术的审美体制与其“政治”的构成本身,就是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体,而某种认为“现代主义”使艺术领域得以孤立的论调,是片面的认识。这就是说,“后现代”的范式,同样是种片面的理解。崇高艺术与低劣艺术的边界模糊以至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模糊,这并不是当下才有的特点,也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的终结。与此相反,这种情况符合一个产生越界的长期过程,而这种过程源于艺术审美体制的整体发展。因此可以说,我在“政治”和“美学”两方面切入的是同样的问题,我试图为“历史性”构建一种范式,以此反对各种基于进步论或颓废论两个相反方向上的单向叙事。这种范式,充分顾及一种美学体制和思想体制的内部张力,也顾及这个体制中时间线的多重性。我指出上述的冲突,主张上述的多重时间性,以此反对现代性范畴的片面性。我还需要指出我对现代性概念的这种批判有何意义,因为它是我整个研究工作的基调。“现代性”预先假定了政治解放的历史进程与艺术实践的自律化进程两者互相关联,但忽略了艺术的审美体制之中的及其政治之中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过于凸显时,就被人们解读为现代性的“崩溃”。但我认为,一方面,这种“崩溃”仅仅是那种范式的崩溃。另一方面,这种“崩溃”本身正是“美学的政治”的一种极端化和反转化的形式。而这种逆转本身,也产生政治上的后果。(三)我曾把利奥塔的崇高美学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法国语境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因为它最典型地体现了现代主义范式的逆转以及这种逆转的政治意义。这一种“美学的政治”推演得出的是,艺术的功能在于见证一种祸根[disaster]。我着重分析艺术在现代主义范式下的这一反转,并不意味着我从政治转向了美学。今天,我们在探讨艺术和美学时所面对的问题是,同样的进程也正在政治领域中发生。其中,人们宣称各种社会乌托邦都已失败,主张回归到纯政治上面,而这意味着,政治实践已经溃败,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权益处于“共识化”[consensual]管理之下,而这种共识化管理早已遇到了难以摆脱的敌人:各种新形式的原教旨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之中的“原始”暴力。我们并没有所谓纯粹的政治,也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或美学。而某些人一旦主张这种纯粹性,就势必遇上相反的问题:他们是用伦理的含混问题将艺术和政治混为一谈。我还需要做些补充,指出这个“伦理”[ethical]问题是什么。我们今天注意到,不少人提议让伦理学[ethics]回归,或是回到伦理学。而在我看来,回归伦理学的这种主张与前述的“回归政治”一样并不高明。人们通常把伦理学看作规范视点,从这个视点看过去就可以对其他领域(艺术、政治等)的各种价值和实践做出判断。但我们今天面对的情况不是这样。我们所面对的其实是,人们把政治和美学的明确区别混为一谈,并入同一种含混的观点。这就是伦理学的意思。伦理[ethos]所制定的律条,并不是求诸法律的力量或普遍事物的力量,而是混淆不辨何为法律、何为事实。崇高美学认为,艺术先锋派的历史任务就是让我们弃置可感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盖房签合同范本
- 乡镇库房建造合同范本
- 创业老板合同范本
- 1997施工合同范本
- 公司购买材料合同范本
- 保险劳务合同范本
- mpp管采购合同范本
- app广告合同范本
- 加盟痘痘合同范本
- 住房公证合同范本
- 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样题1学生赛
- 血管通路的介入治疗
- 临床三基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无人售货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校园直饮水机供货安装及售后服务方案
- 个人保证无纠纷承诺保证书
- DB51T10009-2024DB50T10009-2024康养度假气候类型划分
- 华文版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 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检查表(根据住建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编制)
- 期末模拟测试卷(试卷)2024-2025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