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期纪庄汉墓年代考_第1页
天长期纪庄汉墓年代考_第2页
天长期纪庄汉墓年代考_第3页
天长期纪庄汉墓年代考_第4页
天长期纪庄汉墓年代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长期纪庄汉墓年代考

2004年11月26日,安徽省天长市鸡庄村的村民在储水池中发现了古墓。考古人员根据墓的位置、场景、乐器和文件进行了挖掘。陵墓位于西汉临淮县东阳县。墓主人的名字叫谢梦。他是东阳县的一名有一定权力的官员。这座陵墓的年龄属于西汉中期。一是以10号木牍中“甲子发兵广陵”一语与《史记》《汉书》记载的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之事相合,判定墓葬年代在“景帝三年(前154年)之后不久”二是从墓葬陶器演变的规律推测,纪庄汉墓陶器的个体与整体特征均排在大云山1号墓与胡场5号墓之间,陶器的年代上限晚于大云山1号墓,下限早于胡场5号墓,下葬的时代接近于公元前127年至前70年的中间时段三是此墓年代不早于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立皇子胥为广陵王。始有广陵国的存在。纪庄木牍中有“长史”官职称谓,结合上下文义,该长史应属广陵长史四是据“贲且”书牍所载上计制度文献认为,该墓葬年代的上、下限分别界定在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至宣帝五凤三年(前54年)之间五是木牍书写时间是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末至四年初,主要证据是五凤四年春正月,广陵王刘胥有罪自杀综上可知,纪庄墓形成于西汉时期学术界认识一致,但具体时间还存在一定分歧,我们认为还可作进一步探讨。墓葬中有一封反映墓主人书信往来的10号木牍,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这封书信的作者名贲且,收信者为谢孟。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将文字释读如下。贲且伏地再拜请,孺子孟马足下:贲且赖厚德到东郡,幸毋恙。贲且行守丞上计,以十二月壬戌到洛阳。以甲子发兵广陵,长史、卿俱□(亡?)。以贲且家室事羞辱左右。贲且诸家死有余罪,毋可者,各自谨而已;家毋可鼓(嘱)者,且完而已。贲且西(迺?)故自亟为所以请谢者,即事复大急,幸遗贲且记孺子孟通亡桃(逃)事,愿以远谨为故,书不能尽意,幸少留意念。归至,未留东阳,毋使归大事。寒时幸进酒食。甚察诸。贲且过还故县,毋缓急,以吏亡劾,毋它事。伏地再拜,孺子孟马足下。一刘抗武帝三年二月壬古代文献记载记载错误木牍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贲且行守丞上计,以十二月壬戌到洛阳。以甲子发兵广陵,长史、卿俱囗。”关于“以甲子发兵”之事,前述有学者认为此事与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乱有关。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吴王刘濞甲子起兵广陵的日期本身就是一个记载上的错误。《史记》《汉书》对吴王起兵时间的记载均系于景帝三年正月甚至精确到甲子日。《史记》有两处记载: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吴王)初起兵于广陵《汉书》有三处记载:(景帝三年)春正月……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景帝三年十二月,吴二城门自倾,大船自覆。……吴王不寤,正月,与楚俱起兵,身死国亡上述文献中提到的“甲子”“乙巳”“丙午”“壬子”等都属干支纪日。按汉代的历法,景帝三年正月甲申朔,本月并无甲子日。(表一)《史记》《汉书》中吴王“正月甲子”起兵的时间记载是错误的,可能是《史记》最先抄错,《汉书》《资治通鉴》沿袭其错误。那么刘濞起兵究竟是哪一天呢?我们认为是“正月甲午”这一天,有理由如下。一是汉代通行的隶书中,“子”“午”二字形近易混,“甲子”可能是“甲午”之误。《史记》《汉书》在传抄过程中经常把“午”误写为“子”。这里举三个例子为证。其一,《汉书》卷五《景帝纪》载,景帝三年(前154年)“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作“二月壬午晦,日有食之”,根据历法,此年二月癸丑朔,无壬子日,《景帝纪》中的“壬子”应为“壬午”,即二月三十日,《资治通鉴》卷一六对此已作修正,直接写作“(二月)壬午晦,日有食之”。其二,《史记》卷二○《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武帝“元鼎五年三月壬子,(成安)侯(韩)延年元年”。据汉代历法,三月己卯朔,无壬子日,《汉书》卷一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将韩延年封侯的日子写作“壬午”是正确的,即三月初四日。其三,“甲午”误写“甲子”,史书也有明确的事例。《汉书》卷一八《外戚恩泽侯表》有“西平安侯于定国”“以丞相侯,六百六十户。甘露三年五月甲子封”,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无“甲子”日,有“甲午”日,即五月十二日。《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载,甘露三年(前51年)五月甲午,御史大夫于定国为丞相。《汉书》卷七一《于定国传》载,“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于定国封侯、拜相应该在同一天。因此,《外戚恩泽侯表》中的“子”字应为“午”字。《资治通鉴》就直接写作:“五月甲午,于定国为丞相,封西平侯。”二是根据晁错被杀日期可推论“甲子”是“甲午”之误。《汉书·晁错传》载: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后十余日,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敺劾奏错……乃使中尉召错,绐载东市,错朝衣斩东市又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三年“正月壬子,错有罪,要(腰)斩”综上可知,木牍提到的“以甲子发兵广陵”实际上与刘濞起兵的时间完全是个错误的“巧合”,木牍中的“以甲子发兵广陵”与七国之乱并没有关系。二凤三年,刘实践之罪,刘姑光有学者认为,木牍中提到的时间发生在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主要证据是五凤四年(前54年)春正月,广陵王刘胥有罪自杀。汉宣帝有可能对广陵王预先采取军事行动三以“郡丞、浚尉、县尉”为引领,把生纪庄汉墓10号及其他木牍的信息是判断年代的重要证据。木牍涉及的时间有“十二月壬戌、甲子”,地点有“洛阳、东阳、广陵”,人物身份有“郡丞、长史、县尉”,社会活动有“上计、发兵”,是什么样的年代能把这些信息联系在一起?其一,要根据历法排除西汉前、中期那些没有十二月壬戌、甲子的年份;其二,在符合历法的时间里还要再选择广陵一带有战争的年份;其三,还要与皇帝在洛阳出现有关联。经过检索史料,我们发现,只有汉武帝元鼎六年符合以上三个条件。(一)汉武帝于洛阳木牍中有文字:“贲且行守丞上计,以十二月壬戌到洛阳。”为什么上计要到洛阳,洛阳是目的地还是途经地,这需要进一步分析。汉代上计分为两个层次,县上计到郡国,郡国上计到中央。郡国上计就是各郡国以簿册的形式向中央报告户口、垦田、钱谷、盗贼等方面的情况,这些簿册叫“上计簿”。皇帝、丞相、御史大夫都参与“受计”,听取各郡工作报告。县的上计八月开始,郡国上计则在次年十月开始,即所谓“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洛阳是西周、东周时期的都城,有较为完善的军事、行政设施,且“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今山西闻喜县)。春,至汲(今河南新乡)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氏。(元封)二年……春,幸缑氏,遂至东莱缑氏是西汉河南郡辖县,洛阳是河南郡治所,地近缑氏,只有数十里路程,从山西到缑氏,洛阳途经之地。汉武帝因山西出土宝鼎,改年号为元鼎。元鼎四年,山西又发现宝鼎。方士们借黄帝铸鼎成仙、封禅名山的故事,劝汉武帝仿效黄帝寻仙封禅,以达到通神成仙的目的。为此,汉武帝多次到洛阳、缑氏。元鼎六年冬,方士公孙卿报告在缑氏县发现了神仙的踪迹,“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二)是临淮郡调兵经木牍涉及广陵发兵的记载可能与当年的南越国叛乱有关。元鼎五年(前112年)夏四月,南越谋反,秋,汉武帝发“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与其他各地征调的军队“咸会番禺”,讨伐南越木牍中提到的十二月甲子发兵广陵应与征讨南越有关。当然这里有一个疑问,“发兵广陵”,是在广陵发兵,还是发兵前往广陵?我们认为应当理解为后者,因为如果是在广陵发兵,尽管广陵和东阳是邻县,但二者分别隶属广陵国和临淮郡,似乎和东阳县的谢孟就没有什么关系。正因为南越战事未了,东越的事情也未解决,所以从江淮发兵调往前线是可以理解的,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在东阳县东南方向不远,地处长江出海口北岸,应是临淮郡调兵经海路前往南越国或东越国的必经之地,东阳县征兵发往广陵是合理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南越叛乱平定后不久,元鼎六年秋,东越又发生了叛乱。“东越王余善反,攻杀汉将、吏。(汉朝)遣横海将军韩说、中尉王温舒出会稽,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击之”学者对木牍上的文字有不同的释读,其中“发兵广陵”的“兵”字,日本学者广濑薰雄释作“与”,理由是“汉代‘兵’‘与’讹混的现象广泛存在”,“此字释作‘兵’或‘与’似都不算错,在此根据文义迳释作‘与’”。将木牍文字释为:“贲且行守丞上计,以十二月壬戌到洛阳。以甲子发,与广陵长史卿俱。”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逾领,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元鼎五年、六年,汉武帝发“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再征南越、东越,不难想像,临淮郡东阳县发生了抗拒或逃避征兵的严重事件,贲且家族可能是这起事件的主要责任者,县尉谢孟受其牵连逃亡,贲且后来给谢孟写信,承认“以贲且家室事羞辱左右,贲且诸家死有余罪”,“愿(谢孟)以远谨为故”,希望谢孟能习惯于远离家乡和小心谨慎。综上可知,贲且以临淮郡丞的身份于元鼎六年十二月壬戌日到达洛阳上计,第三天,即十二月甲子日,东阳县受到“发兵广陵”事件的影响,临淮郡长史、东阳县尉都有“发兵”的责任,可能受贲且家族之事牵连而逃亡。(三)木部根本信息是武帝朝“兵”的执行和时间之源回头再看这封信的行文,我们认为,贲且写这封信时,他早已不再担任临淮郡丞的职务。因为信一开头就说“赖厚德到东郡,幸毋恙”,东郡应是写信的地点,东郡治所在今天的濮阳,在东阳县西北千里之外。广濑薰雄认为是贲且上计路过东郡,我们认为此说不太合理。从西行路线上看,这样走是不走直线,反而绕远,而且如果仅是上计路过,贲且怎么可能预计某一天到洛阳,这既不可能,也没什么必要,而且写“以甲子发”这样的行程计划对写信者、收信者而言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意义。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后面十二月壬戌、甲子等是贲且对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追述,也是对写信原因的说明。木牍中有“且完而已”四字中“完”是一种对犯罪的惩罚。“完”在不同时代含义有所区别,先秦至西汉初,“完”与伤及肉体的刑罚是相对而言的,只剃去头发罚其劳役,也称“髡”;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废除肉刑后,“完”又成为“耐”的同义词,即只剃去鬓毛,不剃头发。此时代替肉刑的是“髡”和佩戴钳、钛等刑具劳作,但对罪行较轻者则只罚其劳役,处以“耐”刑,称为“完”,颜师古曰:“完谓不亏其体,但居作也。”文帝时规定:“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总之,从历谱、战争、汉武帝巡行、上计、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