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军镇的沿革与州化_第1页
北魏军镇的沿革与州化_第2页
北魏军镇的沿革与州化_第3页
北魏军镇的沿革与州化_第4页
北魏军镇的沿革与州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军镇的沿革与州化

在北魏军镇研究的学术背景中,学术界并没有忽视北魏军镇地区的现象。它被称为“城市转移”,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形成州和县。一、军镇的行政组织在北魏明元朝晚期,河北、河南已经形成州、镇并立的局面,时军镇、州郡相互独立,军镇只具有单一的军事职能,并未发展为地方行政制度。至神年间(428—431年),军镇开始分化,其中重要的军镇借助开府置佐之权建立镇府组织,由此进入制度化阶段。军镇的体制化拔高了镇将的权力,为其凭借镇府系统逐渐获得了都督州郡军事之权、参与地方行政运作提供了制度基础。神三年(430年),都曹尚书、原任虎牢镇将的奚眷“复镇虎牢,赐爵南阳公,加使持节、侍中、都督豫洛二州河内诸军事、镇南将军、开府”(一)州、镇异治,至虎牢镇太延二年(436年),魏廷在平州(治肥如)政区的和龙城设置和龙镇,与平州刺史异治。翌年,太武帝以南平王拓跋浑“拜假节、都督平州诸军事、领护东夷校尉、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平州刺史,镇和龙”至太武朝末期,在“改镇立州”路径下形成的镇将兼任刺史的权力设置,被复制到其他州、镇同治而军、民分治的政区———长安镇刘义隆遣将寇边,他从征于悬瓠,破之。拜使持节、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镇长安。绥抚秦土,得民夷之心。时义隆寇南鄙,以他威信素著,复为虎牢镇都大将。长安镇、雍州政区同时设置于神年间,但长安镇不属于统县政区,其与雍州行政系统的政治关系建立在“镇将+都督诸州军事”之上。淮南王拓跋他出镇长安时,在延续“镇将+都督诸州军事”的基础上,衍生出长安镇将兼任雍州刺史的权力形态。正平二年(452年),拓跋他由长安镇将转任虎牢镇大将。与长安镇不同,虎牢镇所在的豫州政区属于州、镇异治的类型,并不具备虎牢镇将兼任豫州刺史的权力设置。据《水经·济水注》载:索水又北,经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堡、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平真君八年之前,豫州与虎牢镇同治虎牢,是年,崔白将豫州治所移出虎牢,迁至大栅城,造成豫州与虎牢镇异治的局面。据前文考证,镇将兼刺史的设置只存在于州、镇同治的政区,拓跋他转任虎牢镇大将之后,失去兼州刺史的权力,应与虎牢镇、豫州异治有关。在太武朝,“改镇立州”作为军镇州郡化的一种,属于不完全形态,迥异于柏壁等镇的州郡化路径。(二)“废镇”至运州和龙镇、云中镇皆为边镇,太武帝在此类军镇治所设置州级政区,并以镇将兼任州刺史,实现军镇与州郡两种行政系统的联动,强化军镇权力。而位于内地的军镇,在军镇制度尚处于上升阶段时取消军镇建置,呈现出不同于“改镇立州”的州郡化路径。据学者考证,太武朝设置于州郡政区且与州郡异治的军镇大概有十二个柏壁镇不见于《魏书》,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明[元]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据此,则柏壁镇“废镇”改设东雍州及正平郡。《水经·汾水注》曰“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在“改镇立州”路径中存在一种特别的情形,即吐京镇。吐京镇,延和三年(434年)设置于吐京县,太平真君九年,改置吐京郡太平真君年间,太武帝在北疆一带的州、镇并立政区施行军镇州郡化方镇,以“改镇立州”方式新建州、镇同治政区,军镇镇将兼任新设州刺史的设置,在地方行政层面赋予镇将管理州郡民政之权。该设置使得军镇突破“镇将+都督诸州军事”的局限,演化出州、镇权力结构的新形态。要之,在军镇尚处于上升阶段的太武朝,部分政区出现的军镇州郡化呈现两种截然不同路径:其一,“改镇立州”,在此路径上的军镇权势呈现强化之势;其二,“废镇立州”,在此路径上的军镇退出历史舞台。太武朝至孝文朝之间,北魏政区仍存在州郡化现象,但规模较小,如位于相州政区的河内镇,天安二年(467年)废镇,设置怀州,属于“废镇立州”的范畴二、孝文朝军镇州化的路径军镇州郡化在孝文朝首先体现在政区地理层面,根据学界考证太和中,北魏新设十三州,其主要推力为军镇州郡化。表2所列军镇,虽因州郡化而设置新州,但存在路径上的分野,兹参照表1统计如下(表3):表3呈现了孝文朝军镇州郡化的两种路径———“改镇立州”“废镇立州”,这两种路径基本沿袭自太武朝,但因参与州郡化的军镇规模不仅广泛而且在政区地理层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远比太武朝的情形复杂。虽有学者注意到了此类问题,但鲜有探究其中缘由,故而未能揭示深藏在军镇州郡化进程中的政区与地方行政结构之断面。(一)任职夏州刺史北魏前期的军镇在政区体系之内存在三种分野,此为军镇州郡化进程开启时既无法规避而又不得不受其形塑的重要原因。以下在“改镇立州”路径中,择取仇池、统万二镇进行考察,以呈现不同于太武朝“改镇立州”之一端。据《魏书·灵征志》载:“高祖太和三年七月,雍、朔二州及枹罕、吐京、薄骨律、敦煌、仇池镇并大霜,禾豆尽死。”仇池镇“改镇立州”后,在原来仇池镇都督区“镇将+都督诸州军事”设置的基础上,衍生为“镇将+州刺史+都督诸州军事”。太和十四年,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拓跋英“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该权力结构因仇池镇、梁州同治而在元英(拓跋英)任期内持续了六年太和十一年之前的统万镇辖金明(领永丰、启宁、广洛三县)、代名(领呼酋、渠搜二县)二郡,代名郡位于跋那山之阳的黄河南岸,金明郡位于统万镇政区东南的黄河支流清水流域,而统万城不置郡县。太和十一年,统万镇“改镇立州”、设置夏州,原属于统万镇的二郡划入夏州刺史名下。下面重点讨论一下“改镇立州”是否影响统万镇将的政治命运,这也是仇池镇面临,但前文因限于史料而无法讨论的问题。据拓跋太兴本传载:拜统万镇将,改封西河。后改镇为夏州,仍以太兴为刺史。统万镇“改镇立州”后,成为州、镇同治的政区,而原来担任统万镇将的拓跋太兴因此兼任夏州刺史。此正与和龙镇“改镇立州”、设置营州之后,和龙镇将兼任州刺史的情形相同。依此而论,仇池镇将在“改镇立州”时凭借其在仇池镇政区的权威与掌控地位,应该顺势兼任梁州刺史。从魏廷视角言之,须借助镇将兼任新州刺史,从而保证军镇州郡化的稳定过渡,并处理善后事宜。后文讨论的类似案例,比如吐京镇可作为佐证。根据州刺史制度,拓跋太兴以仇池镇将兼任州刺史后,获得征辟州佐之权,外加直接管理的镇府僚佐系统,使得拓跋太兴同时掌控镇府、州吏两套行政系统,类似于北魏后期的州军府、州吏并行体制。在两种行政系统的支持下,拓跋太兴大概于翌年主持完成了夏州郡县政区的调整工作,即在奢延水流域的统万城设置化政郡(领革融、岩绿二县),同时在奢延水上游设置阐熙郡。不久,拓跋太兴离任,元彬(拓跋彬)接任,仍以统万镇将兼任夏州刺史,据其本传记载:出为使持节、都督东秦豳夏三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西戎校尉、统万镇都大将、(朔)[夏]州刺史。以贪惏削封。太和十三年三月“夏州刺史章武王彬以贪赇削封”统万镇、仇池镇位于郡县体制并不成熟的地区,此为二者形成“改镇立州”“废镇存州”路径的主要原因,直江直子认为改镇为州“并不意味着就此把镇的权限、职能原封不动地移交给州去执行,而将镇撤销,改为州的单一建制。在设置州以后,镇还继续存在了一定时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太和八年(484年)设置的西河郡“属吐京镇”,是吐京镇作为统县政区的确证。太和十一年吐京镇辖吐京(领岭东、岭西、长寿三县)、五城(领京军、刑军二戍)、定阳(领定阳、昌宁二县)、西河(领隰城、介休二县)四郡。太和十二年,魏廷废吐京镇、设置汾州山胡刘什婆寇掠郡县,罴讨灭之。自是部内肃然,莫不敬惮。后改吐京镇为汾州,仍以罴为刺史。前吐京太守刘升,在郡甚有威惠,限满还都,胡民八百余人诣罴请之。前定阳令吴平仁亦有恩信,户增数倍。罴以吏民怀之,并为表请。高祖皆从焉。“部内”即吐京镇统辖的吐京、五城、西河、定阳四郡。太和十二年,吐京镇废镇,征东将军、吐京镇将穆罴转任汾州刺史,失去镇将的身份,虽然仍旧管辖吐京等郡县政区,但也因此面临地方行政的转型问题。穆罴自孝文帝初年以降便长期担任吐京镇将,与辖区内的郡县存在较为密切的政治联系,在此期间,刘升、吴平仁为穆罴治下的郡县守令,在吐京镇的郡县系统中享有较高威望,且与穆罴存在交集。故而需要借助此类旧人协助完成州郡化的转型,这也是穆罴表请二人克复旧职的深层原因。但是吐京镇的州郡化并不彻底,原属镇将管辖的下级军戍单元,仍有遗存。如京军、刑军二戍、至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才改置为五城县、平昌县,严耕望据此指出“镇州改替之际,下辖军郡亦常参差”蠕蠕遁走,又以氐羌反叛,除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梁州氐帅杨仲显、婆罗、杨卜兄弟及符叱盘等,自以居边地险,世为山狡。澄至州,量彼风俗,诱导怀附。表送婆罗,授仲显循城镇副将,杨卜广业太守,叱盘固道镇副将,自余首帅,各随才而用之。太和十二年十一月“梁州刺史临淮王提坐贪纵,徒配北镇”要言之,在州郡化进程中,军镇因政区地理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路径:军镇政区在“废镇立州”进程中,将所属郡县直接转属新设置的州级政区;与州郡并立的军镇因不统辖郡县或郡县规模小,则通过析置所在州的郡县政区、组建新的州级政区而实现“废镇立州”。无论通过何种路径,“废镇立州”不仅创建了一批州级政区,同时在地方行政的层面改变了地方官迁转路径与空间。军镇镇将在“废镇立州”过程中失去镇将的身份,但亦借此转化为州郡行政官员、进入州郡行政系统。前文所揭统万镇将、吐京镇将在军镇州郡化进程中获得刺史名号与权力,乃是“改镇立州”“废镇立州”路径中的常例,又如凉州镇将元鸾“改镇立州,以鸾为凉州刺史,姑臧镇都大将”在孝文朝,陕城、雍城、三县、李润、杏城皆属于“废镇立州”,其表现方式与柏壁、肆卢、河内等镇的州郡化路径相同,即通过析置所在政区的郡县组建州级政区,同时废除军镇建置。如李润镇(二)军镇的州化与北魏地方行政制度前文讨论的“改镇立州”与“废镇立州”军镇虽具有改革路径及结果的差异,但皆在政区地理层面创立新州,这构成军镇州郡化的主要内容。舍此而外,“废镇存州”虽未在政区设置层面造成倾动,但仍具有州郡化的内涵。严耕望指出,北魏前期与州郡并置且同治所的十一军镇“不统土地与人民”,“太和中叶皆已废镇仅置州矣”在州、镇同治政区,镇将兼任刺史,后因军镇之废而失去镇将之权以及镇府僚佐,但其刺史职权、州佐仍得以保留,所以军镇的州郡化具有解构北魏地方行政制度的功能。以地方行政制度研究见长的严氏,似乎忽略了这一问题。镇将因州郡化而进入州郡行政系统,不过,军镇系统的副将、僚佐等,原本与州郡行政系统不存在关联,所以在军镇州郡化进程中失去军镇体制支持之后,面临身份与政治命运的再选择。这种政治问题普遍存在于军镇州郡化的三种路径之中。据学界研究,被军镇系统管理的镇民、镇兵并未因军镇州郡化退出当地,而是变换身份,成为州兵、城民,进入州郡行政系统三等诸镇,置镇将、副将,长史,录事参军,仓曹、中兵、长流、城局等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市长,仓督等员。三等戍,置戍主、副,掾,队主、副等员。严耕望认为《百官志》所载“当就魏制而简化之”,其中“长史,录事参军,仓曹、中兵、长流、城局等参军事”等职与州府佐相同,并将镇府僚佐与孝文帝设计的州府佐制度联系军镇州化的演进路径北魏前期的军镇体制居于地方行政的核心位置,但在该位置上所具有的权力形态及演变,一直未被完整揭示。军镇因“镇将+都督诸州军事”的设置而凌驾于州郡之上,其后,在政区与地方行政运行机制上衍生了另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