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刘彻墓中的霍去病_第1页
西汉武帝刘彻墓中的霍去病_第2页
西汉武帝刘彻墓中的霍去病_第3页
西汉武帝刘彻墓中的霍去病_第4页
西汉武帝刘彻墓中的霍去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武帝刘彻墓中的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刘哲的著名将领。作为一名18岁的将军,他领导军队打了五次仗,打败了匈奴,并为西汉取得了伟大成就。他被授予大郎骑士精神的称号。不幸于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死去,年仅二十四岁。武帝很伤悼,“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史记·骠骑将军列传》)。《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当时人,目睹这些情况,所记冢象之说,应当是真实的。霍去病冢,在陕西兴平县东北约九公里地的武帝茂陵东北一千米处。靠西为卫青冢,象庐山。霍冢封土东西宽73、南北长105、高约25米。1957年整修时,探知封土表层下堆有大量细砂,似为积砂葬,这种积砂墓在咸阳附近西汉墓中常见。《史记索隐》引崔浩云“去病破昆邪于此山,故令为冢象之,以旌功也。”冢的顶上,原来比较尖削嵯峨,竖石耸列,大概就是象征祁连山的。《索隐》又引姚氏案语说“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也。”《汉书》颜师古注也说“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直至今天,该冢上仍然大石遍布,形态各异。起初或者就是祁连山的模型。两千多年来的自然和人为扰动,已非原貌。除石人、马外,还可以辨认出有其它动物形象。这些石刻,以前只知道有九件,1957年整修时又发现七件,共是十六件:1、怪人长2.22、宽1.2米,厚0.65米,为白砂石。头大,身极短,与头略等,似左掌外竖胸前正中,故有称“矮人”或“熊”、“残野人”。2、怪兽吃羊长2.74、宽2.2、厚1.15米,为白砂石。有称猛龙吃羊,头上双角弯弧,有说是软角,作食羊状。3、卧牛长2.6、宽1.6、高1.20米,为细灰砂石。色较深,因为石质砂粒均匀,故雕刻较光圆。有称“牯牛”。4、人抱兽长2.77、宽1.72、厚0.70米,为白砂石。人的腰部束一细带,有称“野人抱熊”或“猩猩”。5、卧猪长1.63、宽0.62、高0.55米,为浅灰砂石。有称“小猪”或“卧豕”。6、起马长2.4、宽1.5、高1.65米,为白砂石。有称“躍马”作欲起势,故有称“初起马”。7、站马长1.9、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腹下雕一手持弓箭的长须仰面跼蹙长发老人、有称“马踏匈奴”或“马踏老人”。因曝露日久,马身石质有部分剥蚀掉。8、卧马长2.6、高1.14米,为灰白砂石,砂粒较细匀。马尾挽结,也有石片剥落。9、卧虎长2、高0.84米,为石砂石。以上九件,为1957年以前已知道的。前有人描述报导,今省。1957年整修时又发现七件:10、卧象长1.90、宽1.02、高0.69米,为灰白色细砂石。头向左偏,长鼻拖在前伏的左腿上,为圆雕。作卧形。11、短口鱼长1.17、宽0.47、高0.58米,灰白砂石。脊、尾和右侧均凿平,凿痕清晰可见,脊上凿痕略带弧度,横凿。脊上有一道宽约1厘米纵形略带黑色石瑕,分石为左白右青。口向后引较短,眼在口后,口、眼清晰,作直陈形。12、长口鱼长1.15、宽0.42、高0.54米,为白砂石。脊、尾和左侧均凿齐,脊上凿痕为横直形,左侧凿痕为竖直形,与前件斜形不同(两鱼尾部同为交叉凿,不是利用石材自然形,而是有意凿断)。由口唇向后35厘米处,向下凿去前部约高9厘米部分,是有意加工,似因该鱼品种故。脊上有宽1—3厘米白色石瑕一道,由口、尾绕经腹部。后部也有两道白色石瑕。13、獭长1.60、宽1.10、高0.60米,青绿砂石,遍体有小白点丝及指尖大小的凹坑,加上云母片,在太阳光下看去,非常美丽。因为石质深绿带青,在这批石刻中最突出。背、腹前后有一道宽0.5—2厘米的白色石瑕,头上有一片白石。大口露出六枚大牙,后有尾斜拖于地,似有左后腿卧地,右后腿因石残破不知,左前肢似有雕刻,不清,右前肢风蚀更甚,不清。两眼较低,眼后又有两个大圆圈,不知是象什么。因为头较小身大,背稍隆起,近龟形,故以前有取名蛙或蟾的,或指此物,但蛙不能有尾及大齿。为伏卧形。14、蝠长2.82、宽2.30、厚0.60米,白灰砂石。上面背部光平,只在石的一角雕出圆眼、篆书形八字鼻、半月形口和桃叶形耳,其它部位未加工。有称“蝙蝠”,略近圆形。15、左司空刻石长2.30、宽2.20、厚0.66米,灰砂石。一侧阴刻有篆书“左司空”三字,左侧上留有17个开凿的残孔痕,顶上光平,右侧未加工,不见有其它象物雕工,石兽说误。16、平原刻石长2.73、宽1.16、厚0.62米,灰砂石。两侧平齐,下缺损右角成斜面,顶上有并排径、深各8厘米两圆孔,相距15厘米似有套接部分。面上较平,中间下部阴刻有隶书“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一行十字。末三字横读,上七字为竖行。石面不光平,字画浅而小,不易辨认,末三字已有磨损,看不清。石为长方形,极似一方碑。最近,冢上东西放有许多由上面翻下的大石块,个别还能看到雕凿的痕迹。东边一件灰白砂石,长两米多,宽约1米,厚60多厘米,为一长方形,正面似雕作双手拊于腹前,右上左下,左手由三道凿痕显示指形,其它部分不明显。冢西边有一似人或马腿的残小部,大部分残破不见,可能还埋在冢上土中。冢上北边近顶处有大石斜置,雕有似后世马身上装饰。是否都属于冢上原来西汉石刻,有待以后证实。估计石刻超过二十件。原来冢上大石林立,所见大的有4米多长,小的半米多(很少),平均一般都在2米以上。有近圆形、多边形、半圆形、长条形等各式各样自然河滩石,个别也有四楞形。总数约有百块以上。有些石上留有未凿断的凿孔,有的凿有两道。以平面为多,高大体圆的少,全为砂石质,都含有云母片,还有多有少、有大有小的不同。砂粒有粗有细,有的同一块上也不相同。这些石材,就是所谓的“麻砂石”,在秦岭北鹿的河道和山口河谷中都有分布。这批石刻,当创作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死后不久,是我国已知保存比较完好时代最早的一组大型雕刻艺术珍品。由于司马迁没有写明这批石刻制作的取象用意,后世便出现了不少推测,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可信的公认看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姚氏案语说“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也。”据顾铁符先生考证,姚氏可能是南北朝时陈的姚察;这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霍冢石刻情况的。唐颜师古注《汉书》也只说“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也。”均没有说明这些石刻的取意。近些年来,国内外不少人都很注意这批石刻,从内容、形式、雕刻技术等各方面提出并讨论了它的渊源取意的各自看法。外来说的主要一点是说,霍冢这批石刻中有十二属相中的猪、牛、马、羊等象生,所以,它应当是十二生辰。而中国起码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纪就有了十干和十二支的纪年文字,一直延续到近代,试问当时还有那个国家有这样的纪年和文字?十二生肖就是由十二支的文字形象演变而来的,并没有受到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关于十二生肖的问题,那是属于古文字学范围,不是本文讨论重点,留待以后专文讨论。至于说牛、马、猪等蹲的姿态和有些挣扎的作风形象,属于斯开泰文化,这纯粹是不了解这批石刻的取意所致。我国的传统说法,认为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在祁连山抗击匈奴的功绩,特在霍的土冢上堆石象征祁连山,并雕刻各种大型动物石像置冢上,作为装饰。这一说法,也不全对。既是表彰,就不能说是装饰。我们如果把已知道的十六件加工过的石刻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是随葬制度的一种新情况、新形式、新创造。我国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有了对死者随葬一些装饰品及生活用具的风习,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还保持着这种随墓坑埋葬的情况,不过随葬物有了狗、马和人。到了夏商时候,各种祭祀之类彝器增加,有的就不只放在墓室的椁室内,除在“二层台”上的以外,在壁龛内或墓道内也有埋葬,尤其是殷商时候,竟发展到墓坑以外,另设专葬坑以埋葬人、马、牛、羊、猪、猴、鹿等生物。还有车等生活用具,现在考古界称专埋禽兽的叫“殉兽坑”。专埋人殉的叫“祭祀坑”或“排葬坑”。还有“车马坑”,器物也有专设坑的。殷周时期的陶制生活用器,到春秋时,有了陶木代器人马生物形象殉葬出现,这是埋葬制度上的一大改革,一大进步。直到秦汉时候,仍保持这一埋葬风习。就连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尽管“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也仍是限于地下。今天所见的几千件高大如真的秦俑马,也在地下。汉初继续着这一风气制度,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只有到了西汉武帝,才突破了以前的那种地下埋葬制度,采取了山地下搬移到地上,并改用石刻永久保存表彰的形式。《汉书·贡禹传》说,武帝死后“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乌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这些多是活的动物和实用物品。《汉书·成帝纪》也说元帝死后“有司言:乘舆车、牛马、禽兽,皆非礼,不宜以葬,奏可。”可见元帝以前各帝,都埋有这些生禽实物。只有元帝渭陵,因有司反对才没有埋。不但皇帝如此,就是贵戚大臣也是如此。如《汉书·霍光传》说“霍光薨,枞木外臧椁十五具”。所谓的“外臧椁”,可能是埋在墓室以外的随葬坑。茂陵以东的随葬墓区,钻探出有几十个随葬坑,可能就是属于这类“外臧椁”。这正是贡禹说的“皆虚地上,以实地下”的众庶葬埋风习,没有什么旌表意义,只是愚昧的显示富贵。霍冢上的这些石刻,正像霍光给武帝陵所埋的那些“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之类一样,只是没有武帝那么多,把活的生物改用石刻象生代替罢了。武帝为什么不给用真实生物而要改用石刻象生呢?《史记·骠骑将军列传》云:“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齐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可知这位青年将军,不以钱财生活为意,志在建功立业。武帝针对他的这种个性,不用埋在地下使人看不见的一般形式,改用大型石雕象生,竖在冢上,以示旌表。因为他不贪享受,所以不埋这些生物,又因为他有享受这些生物埋藏的资格,所以就用石刻表示于外,以矜殊荣。冢象祁连山,是显示功绩,石象生表示犒赏、报酬,以示荣宠。不如此,不足以表示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这样一位功业盖世的爱将的悼念。这些石刻的每一种,就像殷周时的一个“殉兽坑”或西汉时的“外藏椁”。这并不排斥墓室内还埋藏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由以上的理由,我们便不难解释除“马踏匈奴”外,为什么那些能够立的、跑的象生,都雕成睡的、卧的、爬的或挣扎的姿态,就是因为这些石刻,不是装饰艺术品,而是象征性的生物埋藏时的状态。这批石刻,可辨识的象生有14件,其中一件雕两形的有3件,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形。现在冢上还有许多大石,有的埋在土中,是否尚有未被发现和辨识的其它象物,有待于今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关于两件刻石题记,“左司空”一件,有人谈过,不再多说。至于“平原”一石,导师陈直记为八字,是因石刻初出土时,将末三字误作一“造”字。“宿”字未认清,第七字疑为“耳”字。徐森玉先生依拓片考释出“宿”字,及第七字为“牙”。第二字的“原”字,徐先生疑惑,引东汉碑文证明应是“原”字,按古无原字,隶定时将篆书泉字写成原字。西汉以后,“泉”、“原”并行,此属古文字学范围,这里不谈。末三字横读,徐先生怀疑与“宿伯牙”是否同籍。又疑末三字“霍巨孟”是因后加时限于刻石地位而只能横刻,所以没有刻原籍地名。这一猜想,值得研究。如果这三字与上七字不是一回事,而是“当时后加”的话,在那样大的一块石上,那里都能找到竖刻几十个字的位置,为什么一定要挤在下边呢?何况那是在此石的正面,再大一点再多一点的字也能容纳下。可知它与上面七字是一回事,不是后加的。霍巨孟是什么人呢?徐先生以霍光字子孟加以怀疑,确是值得注意的,不过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时恐难搞明白。关于这十字的刻款形式,倒是值得研究。端方《陶斋藏石记》中,以集有许多汉代的髡钳砖文,最早有东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九月二十七日京兆长安左章髡钳,死在此下左章”葬砖文,末二字与其它字方向不同,横刻在年月上,成丁字向。同样形式的,在人名后有一死字,或“死在此下”。这是埋在地下或置于墓上的,就像插在葬地上的木楬,就是后来的碣。“死”即葬字的省写。秦陵出土有类似的瓦书刻志,如“东武遂赣榆岠”,前三字和后三字方向相反,分为两行。所以突出死者名字,就是为了易于辨识的标帜。可知这种葬志文式,秦时已经出现,汉代比较流行。霍冢此石,可能也属于这类,不过改为石质罢了,如此,则是后世碑碣的滥觞。因为这批石刻是象征性的象生作品,雕琢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如象的体形,在这批石刻象生中最大,可是只有1.89米长,马长有2.60米的,最小的猪也长1.63米。并不是要求完全与实物形体大小接近,只要有个轮廓形象辨识清楚物象就行了。故出现有圆雕、半圆雕,或者浮雕等。有的甚至利用石材自然,雕出象生的口、眼或其特点,就算成品,其它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