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柏拉图与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比较
灵魂是人类探索的主题。苏格拉底更多地从自然界探寻人类的灵魂,苏格拉底之后,灵魂更多地与人性、德性、理性相连,具有了认识论意义。柏拉图从认识论角度解释灵魂,认为灵魂不朽、具有理性,能追寻真理和善。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继承发展柏拉图灵魂思想,其“太一”“理智”“灵魂”三位一体的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理论。为适应基督神学思想,奥古斯丁对柏拉图灵魂观进行适当改造发展。本文通过对比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灵魂思想和奥古斯丁著作中的灵魂观念,试图找到两人灵魂观的联系和区别。一、奥尔弗斯教中的“二元论”思想“灵魂”一词最早出现在《荷马史诗》中,书中称灵魂是一束苍白的光影,与肉体类似却不是生命。这种观点已隐现出“二元论”思想。之后,奥尔弗斯教中人的“神性”与“凡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朽与灵魂轮回说、苏格拉底对灵魂的探讨都影响着柏拉图的灵魂观,理性、真理、道德成为柏拉图灵魂观的重要部分。柏拉图的灵魂理论主要见于《斐多篇》《斐德罗篇》《会饮篇》《国家篇》《美诺篇》及《蒂迈欧篇》。(一)灵魂与神的分离灵魂是什么?柏拉图说:“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一切形体的,是形体的变化和移动的主要发动者。”柏拉图重灵魂轻身体。他提出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优于身体且统治身体。《蒂迈欧篇》柏拉图谈论宇宙生成时认为,创世者创造宇宙时把自己的理智放到灵魂中,再把带有理智的灵魂放到身体里。创世者按一定的比例创造灵魂后,再生出有形的宇宙和天,当灵魂的中心与宇宙的中心交叠在一起时,灵魂的自动性让其向宇宙各个角落扩散,于是灵魂充斥着整个宇宙。灵魂带有理智,在所有被造物中是最优存在。造物主把宇宙灵魂按照不同比例分配到诸神、飞禽、走兽中,让诸神管理其他灵魂。人和动物的灵魂是那些羽翼不丰满,在追求真理途中堕落到肉体的劣质灵魂,受困于身体又统治身体,缺乏善和真理。当这种灵魂与肉体结合后会沾染到肉体的恶而永远不能返回真理世界。柏拉图承认灵肉分离,主张灵魂不朽。《斐多篇》指出:“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他对立面中产生,而不会从其他来源中产生。”(二)灵魂观与道德论柏拉图把灵魂分为“宇宙灵魂”和“一般灵魂”,又在一般灵魂中区分出“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宇宙是由多个灵魂共同控制的,有善有恶,善的灵魂能维持宇宙秩序。《斐德罗篇》中柏拉图用“灵魂马车”来比喻神和人灵魂的运动:灵魂运动其实是一位驭手和两匹飞马共同驾驭一驾马车,诸神灵魂马车的驭手和飞马最优秀、最健全、最完善。人的灵魂马车的两匹马一优一劣。所有灵魂都朝“大草原”运动,因为草原的草能给灵魂以理性滋养,使灵魂羽翼健壮丰满,但不是所有灵魂都能达终点,一些灵魂飞翔途中沾染罪恶负重前行或损伤了灵性羽翼,就会陨落到人体内。以上论述可看出,柏拉图认为灵魂也有等级和优劣。随后,柏拉图根据灵魂能见真实存在的程度将人分为爱智者、统治者、商人、教练、祭司、诗人、匠人、蛊惑民众的政客、僭主九类。灵魂的优劣直接导致人的优劣。那些追求纯粹智慧的哲人是最接近善的,他们的灵魂羽翼最容易恢复并返回原点。越接近恶的灵魂等级越低,越难以恢复羽翼返回天界。《国家篇》论述了灵魂的三部分:理智、激情、欲望。这三部分对应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灵魂与其三个部分并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一种“复合式的活动机能”,它更像一个灵魂在不同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样态。这便是灵魂的“三重性”。在这中间,理智与欲望对立,激情介于二者,可与理智结合对抗欲望,也可被欲望所蛊惑反抗理智。灵魂中理智占上风的人是爱智者,对应城邦中的领导者,拥有智慧德性;灵魂中激情占上风的人是爱胜者,对应城邦中的士兵,拥有勇敢德性;而充满欲望的灵魂最低级,是爱利者,对应城邦中的工人和农民,他们需要节制。至此,柏拉图把灵魂观与道德论联系在一起,认为灵魂的激情结合理智产生人类的善,激情结合欲望产生人类的恶。柏拉图试图引导人们走真正善的道路,避免人们将恶当做善来追求,那么如何去恶扬善呢?柏拉图认为必须让理智控制灵魂,协调灵魂三个部分,这样才能过上求真求善的生活。“灵魂回忆”表明,灵魂有学习能力,这是从认识论角度阐述灵魂能力的。如果灵魂作为认知主体,那么柏拉图的“理念”和至善就是灵魂的认知对象。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是真实和虚幻的对立。可感世界如柏拉图“洞穴比喻”中那些虚幻的影子,可知世界则是囚徒走出“洞穴”后理智认识的真实世界。可感世界“分有”和“模仿”可知世界,可知世界是可感世界的“理型”,而灵魂居住在“可知世界”。从灵魂分类可知,柏拉图肯定爱智者是求真知的人,能通过灵魂认知过上至善生活。但柏拉图后期灵魂观把灵魂的认知能力从爱智者扩大到城邦其他成员。所以,为了挽救城邦道德沦丧、维护城邦秩序,使每个人都能通过灵魂认识真理和善,柏拉图在《国家篇》中给出了灵魂净化的途径——教育。体育和音乐教化灵魂的激情和欲望,使其能更好地达到勇敢和节制,是在可感世界基础上的净化。算术、几何等知识针对灵魂在可知世界的认识,使灵魂感受抽象的认知。辩证法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使灵魂达到可知世界的“理性”认知。这些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就是柏拉图的“灵魂净化”理论。二、从物质转向精神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天主教思想家,其灵魂观必然具有护教主义色彩。在奥古斯丁早年的思想中,灵魂和天主都被认为是物质,受到柏拉图主义,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奥古斯丁对灵魂的认知从物质转向了精神。他的所有著作都有对灵魂的探讨,其中专门论述灵魂的著作有《论灵魂的宏量》《论灵魂及其起源》《论灵魂的伟大》。(一)奥古斯丁关于灵魂的定义维克多依据《圣经》中上帝创世的故事提出,灵魂是上帝造人时吹出的气息。奥古斯丁坚决否认灵魂起源于上帝气息之说。《论灵魂及其起源》中奥古斯丁反驳,灵魂和上帝不是同一的,灵魂并非上帝的一部分或神的“流溢”物,而是上帝从绝对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圣经》中的“气息”(希腊文译为ipnoe)一词拉丁文可译为“气息”(flatus)、“灵性”(spiritus)、“呼吸”(inspiratio),经文中的说法只能说明人的智慧来自上帝,不能说明灵魂出自上帝。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对灵魂做出了定义:它是赋有理性的特殊实体,以适应对身体的支配。奥古斯丁在灵魂定义中提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灵魂支配身体。他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混合而成,肉体与灵魂结合不仅不会污染肉体,反而会让灵魂得到更好的运动,肉体就像灵魂的跑马场。灵魂和肉体都是实体,只不过灵魂是精神性实体,肉体是物质性实体。他虽称灵魂高于肉体,但没有完全否定肉体地位,这与普罗提诺的观点相左。“灵魂是在原理意义上的实体,它使有关的物体是其所是。”世上存在恶人,但上帝全知、全能、全善,如何可能造出恶人?对奥古斯丁来说,这又将是一个挑战。如果承认肉体的地位,否定肉体对灵魂的污染,那么灵魂岂不是自带罪恶?奥古斯丁绝对不会承认灵魂有罪,他认为灵魂是绝对善,因为灵魂同身体一样由上帝所造。《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沾染罪恶,自此,人类带有原罪。这是神学体系下对人类“恶”的解释。奥古斯丁则运用普罗提诺“恶是善的缺乏”论证人类恶的起源并非身体沾染罪。他认为,事物总是向善,等级越高的事物是等级越低的事物存在的依据。如果一个事物不趋向于比它更高的事物,反而趋向低级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就会呈现出“趋向非存在的存在”(二)灵魂心灵“三一”结构与意识我们如何能认识上帝?奥古斯丁把这一认识能力归于“心灵”。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灵魂最优越、最高级,唯有灵魂才能体认上帝。心灵存在于灵魂中,是其核心,因此,灵魂有时等同心灵。奥古斯丁论述了灵魂的结构,他从爱本身、爱的对象、爱的主体来论证灵魂(心灵)的“三一”结构。当说“爱自己”时,爱的主体和爱的对象发生重叠即都是“我自己”,爱者和被爱者是同一个事物并且“心灵与意志统一,爱就等于爱者”《论灵魂的广大》中详细描述了灵魂的七种认识能力。由于灵魂是特殊精神实体,“广大”一词的理解只限于灵魂力量大小。根据能力大小,奥古斯丁把灵魂的能力分为七个等级:“生机”,赋予人和植物生命、成长和繁衍;“感觉”,人和野兽独有的感知、感性能力;“技艺”,人特有的语言、行为技能及记忆等能力;“德性”,让灵魂飞升的美德与公正力量;“宁静”,灵魂净化得到的绝对喜悦与安宁;“接近”,渴望完善和真理的能力;“沉思”,灵魂与天主结合,抵达神的住所的能力。三、柏树和奥格斯丁的灵魂观念(一)灵魂与肉,恶乃神之善,善之缺乏第一,时代背景不同。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家,处在雅典城邦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时代,其灵魂观与城邦治理、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是其国家思想和理念论形成的基础,并且为理念论服务,有辩证哲学的特征。奥古斯丁作为早期基督教神学家,他所做的便是将古希腊辩证哲学式的灵魂观与基督教思想结合,这无疑是希腊哲学与神学结合的一次试验,因此他的灵魂观具有基督宗教的特征。第二,“灵魂”的起源和属性不同。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绝对理性,不可分割、是单一的结构,其不生不灭;奥古斯丁主张理性灵魂不朽,灵魂是上帝的造物,是上帝“无中生有”,虽高于肉体但也兼具被造物的易变性。柏拉图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用“洞穴比喻”否定现实世界。一切可感事物最终都会消失,就像肉身腐烂,不腐的只有灵魂,它不可见却真实存在。就如其理念论中“相”与“具体”的关系,灵魂是“一”,是纯粹的绝对。奥古斯丁坚持灵魂是上帝被造物中间最优越的一类,它也是易变的,不会拥有上帝的完善。相对于上帝的完满,灵魂和肉体都是“缺乏”。第三,“灵肉”地位不同。柏拉图重灵魂轻肉体,灵魂观具有二元对立特征。他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灵魂被归为理念世界与身体分离。只有那些“羽翼不丰满的灵魂”才降落至肉体,受到肉体的禁锢和污染。灵魂对肉体行使支配权,肉体只能是灵魂的负担。奥古斯丁灵魂观体现《圣经》中的灵肉整合思想,他肯定肉体地位,正视肉体对灵魂的积极影响,认为灵魂高于、优于肉体,但肉体也成就着灵魂。灵魂的堕落不是因为肉体,而是内心的情欲。第四,对“灵魂”是否有善恶之分的意见不同。柏拉图主张灵魂有善恶等级之分,神的灵魂至善,等级高,人的灵魂存在恶等级低;他认为那些有益的灵魂是善的,有害的灵魂是恶的。人的灵魂沉沦与肉体结合,所以灵魂中的理性战胜不了激情和欲望,人就过上不正义的生活。奥古斯丁认为灵魂无善恶之分,现实的恶是“善的缺乏”。奥氏所认识的世界都是上帝所造,因上帝是全善,所造之物也都是善的,恶只是善的缺乏状态,能更加衬托善。灵魂的上升是向着上帝的全善,下降则是向着相反的“缺乏”,从而表现“恶”的性质。由此得出柏拉图论述人的“恶”来自灵魂三重结构的不合理分配和灵魂本身的恶;奥古斯丁的“恶”来自“善的缺乏”。(二)质构相似的初构第一,两者灵魂观都承认灵魂高于肉体且相对优越,都把灵魂当做一种特殊实体性存在,虽然柏拉图更加注重精神实体。两者都把灵魂与理性联系起来,认为灵魂是具有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租赁及装修改良合同
- 2025-2030年中国石斑鱼市场运行状况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直线电机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极箔产业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物业管理租赁委托收费协议书
- 石油勘探开发合作合同
- 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合作协议
- 桶装水供应协议书
- 摄影行业拍摄效果保证协议
- 生物技术产业投资合作合同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公司厂区保洁培训
- 江苏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4年防盗门销售合同范本
- 支付令申请书(2025版)
- 《干细胞及其应用》课件
- 课题申报书: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路径探究
- 麻醉护士的 工作职责
-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 旅游健康与保健知识
- 亚朵酒店前台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