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礼学的宗教思想与实践层面的宗不复毁
为了庆祝他们的祖先,古代圣人建造了一座寺庙,并将他们命名为寺庙。(然而,王国维站在周礼的角度,批评殷代庙制,“自帝喾以下,至于先公先王先妣,皆有专祭,祭各以其名之日,无亲疏远迩之殊也”,又认为,“先公先王之昆弟,在位者与不在位者祀典略同,无尊卑之差也”,因此,殷人“祭法无远迩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汉人标榜“以孝治天下”,故体现在庙制上,最初不过取法殷礼,而遍祀先帝先妣,唯有取于亲亲之义而已。至元帝时,贡禹首建大议,定迭毁之制,既本周礼七庙之说,又格于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之政治现实,于是以“报功德”为论,提出“宗不复毁”之说。可见,祭祀之意本在于亲亲,然以宗尊而不毁,则又与亲亲原则似相违矣,故皮锡瑞以为,“立庙本为亲亲,非为报功德”。(一、郑玄同立七庙周人对亲亲之义的理解不同于殷人,可以说,其庙数制度贯彻了孟子所说的“爱有差等”原则。王国维认为,“是故遍祀先公先王者,殷制也;七庙、四庙者,七十子后学之说也”。(王国维,第299页)正因如此,孔、孟以后的儒家多主张“从周”,尤其在宗庙制度方面尽用周人七庙、四庙之说,就是基于周人对亲亲之义的特殊理解。不过,孔子以后的七十子后学对此颇有异说。案,《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云:“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据此,《公羊传》谓宗庙有迭毁之义,而毁庙之主藏于太祖庙,非别有祧庙以藏主也。又,《春秋公羊传·成公六年》云:“立武宫,非礼也。”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云:礼,天子、诸侯立五庙,受命、始封之君立一庙,至于子孙。过高祖,不得复立庙。周家祖有功,尊有德,立后稷、文、武庙。至于子孙,自高祖已下而七庙。据此,何休明言天子、诸侯皆立五庙,即以受命或始封君备一庙,并高祖以下四亲庙也。元帝时,韦玄成即用《公羊》说,而主张毁文帝太宗庙。至于何休谓周得立七庙者,盖以“祖有功,尊有德”故,则当袭贡禹以来诸儒臣之议也。周人既立天子七庙,则诸书多主此说,以为天子宗庙之常礼。《礼记·祭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此段最完整地概括了周代的祭法制度。据此,天子七庙不同于诸侯五庙者,郑注以为,乃别有二祧以藏迁庙之主,唯祷时得于坛、又,《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王制》此说颇不同于《祭法》。案,《祭法》言天子有七庙,以五庙之外别有二祧,是为七庙。然二祧之性质,似未明言。至郑玄始以二祧为文、武庙,实非亲庙,当不列于昭穆之序。然据《王制》之说,则以太祖庙外,别有三昭三穆,则似皆有亲庙性质也。然考郑玄之说,实主天子五庙之制也。《王制》注云: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大祖,后稷。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大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大祖,始封之君。王才之后,不为始封之君庙。据此,夏、殷、周三代皆立四亲庙,然周别有后稷、文、武庙,殷别有契、汤庙,夏唯有禹庙,非有定数,通而言之,实皆五庙也。可见,郑玄实不取《王制》“三昭三穆”之说,以为夏、殷、周三代皆备“二昭二穆”而已。又孔疏云:“按《礼纬·稽命征》云:‘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夏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钩命决》云:‘唐尧五庙,亲庙四,与始祖五。禹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周六庙,至子孙七。’郑据此为说,故谓七庙,周制也。周所以七者,以文王武王受命,其庙不毁,以为二祧,并始祖后稷,及高祖以下亲庙四,故为七也。”此外,《穀梁传》《礼记·礼器》《孔子家语》俱谓天子七庙,则后世多主此说者,诚以经典有据也。二、惠帝、元帝时期七庙、四庙关于殷代的庙数制度,大概有两种说法:其一,《尚书·咸有一德》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此言殷人之制,则七庙之制非始于周,可溯源于殷也。又,《王制》云:“天子七庙。”郑玄注云:“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大祖,后稷。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大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又,《礼纬·稽命征》谓“殷五庙,至子孙六”,《钩命决》亦谓“殷五庙,至子孙六”。据此,殷人立庙实有常数,或五庙,或六庙,以至七庙也。则殷人尚亲亲,亦当有祧庙之法也。其二,王国维据殷商卜辞所载,以为殷人无毁庙之法,则自帝喾以下,无论先公、先王、先妣,皆有专祭。又谓《吕氏春秋》所引《商书》“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以为与卜辞所纪事实全然不合,故以为礼书所谓七庙、四庙之说,“必已萌芽于周初,固无可疑也”。汉高帝十年(前197年),始立上皇庙,“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汉书》卷一下)惠帝即位,令叔孙通定宗庙仪法。据《史记·叔孙通列传》所载: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原庙起,以复道故。可见,按照叔孙通的说法,益广多宗庙乃“大孝之本”,就此而言,高帝以来遍祀先祖的做法,内中实有孝道的考虑,即本于亲亲之义也。其后,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有一游衣冠。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寝园,与诸帝合,凡三十所。一岁祠,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养牺牲卒不在数中。元帝时,汉代皇帝宗庙有京庙、陵庙与郡国庙三种类型,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加上太上皇、悼皇考庙,则有一百七十六所。盖殷代遍祀宗庙的情形虽不可尽考,然观汉初立庙祭祀的情况,或可推知殷代庙制大概,故王国维谓殷人无毁庙之法,实可信据也。汉末蔡邕尝有奏议曰:“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位,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立昭穆,不定迭毁。”(见汉人之鄙野,又见于诸帝生前立庙之举。清人赵翼有论曰:西汉诸帝多生前自立庙。《汉书》本纪:“文帝四年作顾成庙”。注:“帝自为庙,制度狭小,若顾望而成者。”贾谊策有云:“使顾成之庙为天下太宗。”即指此也。景帝庙曰德阳,武帝庙曰龙渊,昭帝庙曰徘徊,宣帝庙曰乐游,元帝庙曰长寿,成帝庙曰阳池,俱见《汉书》注。”(据周人之制,乃“思亲立庙”,即于先王死后而嗣子为之立庙,则本于亲亲之义也。至于汉初诸帝多生前自立庙,其义似与孝道无涉焉。三、遍立庙,并以民为本虽然“广多宗庙”符合孝道的精神,但是,据前引《韦玄成传》,每年祭祀所耗费的人力、钱财之巨,“一岁祠,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养牺牲卒不在数中”(早在武帝时,董仲舒就否定了郡国立帝庙的合理性。建元六年(前135年),辽东高庙灾,董仲舒即提出“高庙不当居辽东,高园殿不当居陵旁,于礼亦不当立”(据《汉书·韦玄成传》,元帝时,御史大夫贡禹奏言:“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天子是其议,然未及施行而禹卒。至永光四年(前40年),元帝下诏先议罢郡国庙,曰: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传不云乎?“吾不与祭,如不祭。”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诏书提到了罢郡国庙的几个理由:其一,汉初遍立宗庙的初衷,尝有“建威销萌,一民之至权”的现实考虑,显然,至元帝时,此种现实的利害因素已然不存在。其后,匡衡亦有类似说法,“将以系海内之心,非为尊祖严亲也”。(同上)其二,郡国立庙奉祀,乃“疏远卑贱共承尊祀”,非所以尊亲也。其三,《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则郡国祭祀帝后,非京师亲祭可比,实不合乎礼意。对此,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臣闻祭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于心也,故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京师之居,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尊亲之大义,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诗》云:“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臣等愚以为宗庙在郡国,宜无修,臣请勿复修。(同上)在朝臣们看来,古人立庙祭祀,王者(圣人)以“飨帝”,大夫(孝子)以“飨亲”,皆出于内在之孝亲之心;然唯立庙京师,且诸侯来助祭,始符合尊亲之义,又引《春秋》中“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之说,以支持诏令。按照《礼记·祭义》的说法,“大孝尊亲”,故遍立郡国庙以祭,虽合于亲亲之情,然使卑者主祭,且不亲祭,则失尊亲之义也。可以说,唯兼养亲与尊亲,方为大孝。显然,朝臣们在罢郡国庙问题上,取得了普遍的共识。于是罢高、文、武三帝之郡国庙,并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虽然朝廷上下在理论上达成了共识,并迅速得到落实,然至元帝晚年病重,梦到祖宗谴罢郡国庙,且其少弟楚孝王亦有此梦,遂欲复郡国庙。此时匡衡继韦玄成为丞相,“深言不可”,并在祷告高祖、孝文、孝武庙时,不仅重复了先前诏奏中提到的亲祭与尊亲两点理由,而且提到了未曾明言的现实考虑,即“祭祀之义以民为本,间者岁数不登,百姓困乏,郡国庙无以修立。礼,凶年则岁事不举,以祖祢之意为不乐,是以不敢复”(同上)。毫无疑问,匡衡的说法代表了朝臣们的普遍意见,故坚持罢郡国庙。其后,由于元帝有疾连年,最终尽复诸所罢寝庙园,皆修祀如故。不过,至元帝临终时,据《汉书·韦玄成传》,“初,上定迭毁礼,犹尊孝文庙为太宗,而孝武庙亲未尽,故未毁。上于是乃复申明之,曰:‘孝宣皇帝尊孝武庙曰世宗,损益之礼,不敢有与焉。他皆如旧制。’唯郡国庙遂废云。”大概元帝担心此后武帝因亲尽而毁,故接受了早先廷尉忠之说,强调武帝为世宗而不毁,至于一度修祀的郡国庙,则因元帝的临终觉悟而彻底被罢祀。至此,朝廷就罢郡国庙问题经历短暂反复之后,最终得到了解决。案,汉人标榜“以孝治天下”,然儒家讲孝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养亲与尊亲。体现在汉代宗庙构建的具体实践中,养亲首先体现为“以天下养”的郡国庙,然而,如此养亲却有卑亲之嫌,不符合“大孝尊亲”的精神。可以说,朝廷罢郡国庙,或许出于虚耗钱财的现实考虑,然借助儒家对于孝道的理解,而吸纳了尊亲的内涵,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仅于京师立庙奉祀帝后的宗庙构建问题。四、毁之祖庙与四亲庙汉代的宗庙遍祀制度,不仅体现为郡国立庙,而且亦无“亲尽宜毁”的做法。周人则不同,不仅庙数止于七,且七庙中又立二祧以藏迁主,唯祷或合祭时得事之。王国维论周代庙数制度,以为“既有不毁之庙以存尊统,复有四亲庙以存亲统”(王国维,第298页),既本亲亲义以立四亲庙,又本尊尊义以不毁祖宗之庙,如此情文俱至,非若汉初专尚亲亲而立庙无数也。无论天子为七庙或五庙,皆以庙数有定,则迭毁之义自在其中矣。据纬书及郑玄所言,殷时已有毁庙之法,则周人盖沿殷人旧制也,其后至秦时犹然。唯汉人笃尚亲亲,质朴无学,立庙无数,而无迭毁之法。至元帝时,御史大夫贡禹不仅上奏废郡国庙,而且主张“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汉书》卷七十三)。于是天子是其议,然未及施行而禹卒。案,贡禹主张立七庙,又以惠、景亲尽宜毁,则所谓“七庙”者,殆以太上皇、高祖、文帝、武帝、昭帝、皇考、宣帝为七庙之数也。永光四年(前40年),元帝诏罢郡国庙后月余,又下诏曰:盖闻明王制礼,立亲庙四,祖宗之庙,万世不毁,所以明尊祖敬宗,著亲亲也。朕获承祖宗之重,惟大礼未备,战栗恐惧,不敢自颛,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汉书》卷七十三)诏书将宗庙区别为两类,即万世不毁之祖宗庙与四亲庙,其中,祖宗庙体现了“尊祖敬宗”的精神,而亲庙则体现了“亲亲”的精神。显然,诏书试图依据周礼来建构汉代的宗庙制度。对此,丞相韦玄成等人奏议曰: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庙而迭毁,毁庙之主藏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一禘一祫也。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祭义》曰:“王者禘其祖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而不为立庙,亲尽也。立亲庙四,亲亲也。亲尽而迭毁,亲疏之杀,示有终也。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成王成二圣之业,制礼作乐,功德茂盛,庙犹不世,以行为谥而已。礼,庙在大门之内,不敢远亲也。臣愚以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庙皆亲尽宜毁,皇考庙亲未尽,如故。(《汉书》卷七十三)玄成的奏议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太祖不毁。始受命王、始封君俱为太祖,于周而言,则以后稷为诸侯始封君,而文、武为始受命王,皆不毁。详玄成之意,似谓高帝以始受命为太祖,而无始封君,故不为其祖立庙,遑论太上皇耶?其二,太祖以下,唯立四亲庙,更迭而毁,不违背亲亲的精神。其三,高帝为始受命王,宜为太祖庙不毁,其余如太上皇、惠、文、景等,即便“功德茂盛”,皆当“亲尽而毁”,至于宣帝、悼皇考、昭帝、武帝诸庙则构成四亲庙,故不毁。案,贡禹主张天子七庙,若孝文虽亲尽,然为太宗而不毁,则主张“宗不复毁”之说也。可见,玄成之议实不同于贡禹。盖玄成谓周虽有七庙,然以后稷始封,而文、武为受命王,故不毁,则实主张天子五庙也;又谓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亲尽宜毁”,则即便如文帝之“功德茂盛”而称太宗,犹当“亲尽宜毁”也。据此,玄成反对“宗不复毁”之说,即以始受命王为太祖,备四亲庙,是为天子五庙也。对此,皮锡瑞以为,成公六年《解诂》谓“天子、诸侯立五庙”,则玄成之议,又与《公羊》说同也。然许慎谓贡禹习《公羊》,竟与玄成异耶?皮氏又曰:郑君据《礼纬·稽命征》云“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夏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钩命诀》云“唐尧五庙,亲庙四,与始祖五。禹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周六庙,至子孙七”,故注《王制》“天子七庙”曰:“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大祖,后稷。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大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郑君之说,亦与《解诂》合。是古天子不皆七庙。(《皮锡瑞全集》第4册,第50页)皮氏以为,郑康成用《公羊》说,亦以天子不过五庙,至于殷、周庙数有六庙、七庙之异者,亦以祖有不同,非因宗不毁也。据此,康成亦无“宗不复毁”之说,宜其与刘歆、王肃之说不同。可见,玄成实据《公羊》,主天子五庙之说,皮锡瑞因谓“汉议庙制,玄成之说最正”。至于贡禹之论,皮氏以为,“贡禹治《公羊》者,岂不知《公羊》之义?天子、诸侯立五庙,受命、始封之君立一庙,乃以古者天子七庙为通制,又以孝文不在毁庙之列。禹固非曲学阿世者,盖有依违不得已之意焉”。(同上)学者固有不得不屈于时势者,则皮氏之说,可谓“君子辞”也。据《汉书·韦玄成传》,当时朝臣在宗庙迭毁问题上颇有异论,丞相韦玄成等四十四人主张天子五庙,则太宗亦因亲尽而毁也。此外,又有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文帝有“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等功德,宜为太宗之庙;而廷尉忠以为,武帝有“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之功德,宜为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以为,“皇考庙上序于昭穆,非正礼,宜毁”。可见,较诸朝臣在罢郡国庙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而在宗庙迭毁问题上则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元帝“依违者一年”,才下诏曰:盖闻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尊尊之大义也;存亲庙四,亲亲之至恩也。高皇帝为天下诛暴除乱,受命而帝,功莫大焉。孝文皇帝国为代王,诸吕作乱,海内摇动,然群臣黎庶靡不一意,北面而归心,犹谦辞固让而后即位,削乱秦之迹,兴三代之风,是以百姓晏然,咸获嘉福,德莫盛焉。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世世承祀,传之无穷,朕甚乐之。孝宣皇帝为孝昭皇帝后,于义一体。孝景皇帝庙及皇考庙皆亲尽,其正礼仪。(《汉书》卷七十三)可见,立祖宗庙,体现了“尊尊之大义”;而存四亲庙,则体现了“亲亲之至恩”。不难看出,元帝诏书折衷了玄成一派与许嘉一派的观点,确立了太祖、太宗庙不毁的地位,“世世承祀,传之无穷”;又采纳尹更始一派之说,以宣帝为昭帝后,则皇考庙虽在四亲庙之列,但不在君统昭穆之序。至于廷尉尹忠主张以武帝为世宗,则因武帝尚未亲尽,诏书将此问题搁置起来。对此,玄成等奏曰:祖宗之庙世世不毁,继祖以下,五庙而迭毁。今高皇帝为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景皇帝为昭,孝武皇帝为穆,孝昭皇帝与孝宣皇帝俱为昭。皇考庙亲未尽。太上、孝惠庙皆亲尽,宜毁。太上庙主宜瘗园,孝惠皇帝为穆,主迁于太祖庙,寝园皆无复修。(同上)可见,玄成代表朝臣完全接受了诏书中对此问题的处理,即确立了太祖、太宗庙“世世不毁”以及四亲庙迭毁的宗庙制度。此外,诏书以宣帝为昭帝后,但在汉人看来,昭、宣在血缘上却属于祖孙关系,故俱为昭。案,《公羊传》谓“为人后者为之子”,《穀梁》《左氏》亦用此说,然而,当时儒臣格于亲亲之义,虽以亲尽废太上皇庙,犹以武、昭、皇考、宣诸庙备四亲庙也。此种做法显然有悖于《春秋》经义,不过,却在后来的何休、范宁与杜预注中得到了体现,即以血缘定昭穆,而与君统无涉焉。其后,匡衡继为丞相。时元帝寝疾,欲复郡国庙,匡衡乃祷于高祖、孝文、孝武诸庙,不但自陈罢郡国庙的理由,又告谢毁庙曰:往者大臣以为,在昔帝王承祖宗之休典,取象于天地,天序五行,人亲五属,天子奉天,故率其意而尊其制。是以禘尝之序,靡有过五。受命之君躬接于天,万世不堕。继烈以下,五庙而迁,上陈太祖,间岁而祫,其道应天,故福禄永终。太上皇非受命而属尽,义则当迁。又以为“孝莫大于严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同。礼,公子不得为母信,为后则于子祭,于孙止,尊祖严父之义也。寝日四上食,园庙间祠,皆可亡修。皇帝思慕悼惧,未敢尽从。惟念高皇帝圣德茂盛,受命溥将,钦若稽古,承顺天心,子孙本支,陈锡亡疆。诚以为迁庙合祭,久长之策,高皇帝之意,乃敢不听?即以令日迁太上、孝惠庙,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将以昭祖宗之德,顺天人之序,定无穷之业。今皇帝未受兹福,乃有不能共职之疾。皇帝愿复修承祀,臣衡等咸以为礼不得。如不合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之意,罪尽在臣衡等,当受其咎。今皇帝尚未平,诏中朝臣具复毁庙之文。臣衡中朝臣咸复以为天子之祀义有所断,礼有所承,违统背制,不可以奉先祖,皇天不祐,鬼神不飨。六艺所功,皆言不当,无所依缘,以作其文。事如失指,罪乃在臣衡,当深受其殃。(同上)匡衡在祷文中陈述了始受命祖不毁以及亲尽宜毁的理由。不过,其中并未涉及“称宗不毁”的问题。至元帝崩后,匡衡奏言中有“案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亲未尽。孝惠、孝景庙亲尽,宜毁。及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祠,请悉罢,勿奉”(案,许慎《五经异义》云:《诗》鲁说:丞相匡衡以为殷中宗、周成、宣王,皆以时毁。《古文尚书》说:经称“中宗”,明其庙宗而不毁。谨案:《春秋公羊》御史大夫贡禹说:王者宗有德,庙不毁。宗而复毁,非尊德之义。(见许慎谓匡衡习《鲁诗》,陈寿祺以为传写之误,当习《齐诗》也;又谓贡禹习《公羊》,然不见于本传。然《异义》明言贡、匡之主张不同,即匡衡以殷中宗、周成、宣王皆以时毁,则虽宗犹毁也;若贡禹以为不毁者唯宗,所以尊德也,其说与《古文尚书》说同。可见,匡衡与玄成之议相同,皆无“宗不复毁”之意。然据蔡邕奏议所言,则以贡、匡之议为同,俱持“为宗不毁”,其说非也。至成帝时,复高后时擅议宗庙之令,又再复太上皇寝庙园,而以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并食于太上寝庙如故。其后哀帝即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言再议宗庙迭毁问题。于是,光禄勋彭宣、詹事满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主张唯太祖、太宗庙不毁,其下亲尽宜毁,武帝虽有功烈,而为世宗,然“不得与祖宗并列”,亦当亲尽宜毁。其实,早在成帝时,武帝已亲尽,其毁与否已然成为问题,只是碍于成帝禁止擅议宗庙,依旧庙祀而已。因此,哀帝时重新兴起的宗庙迭毁争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作为世宗的武帝,即应该遵循“亲尽宜毁”的原则,还是依从“宗不复毁”的原则?此时朝臣多遵循韦玄成、匡衡以来的“正论”,唯以祖宗庙不毁,然而,另有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独持异议,曰: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王舜、刘歆此番言论,其用意是从功德上将世宗与太祖、太宗并列,“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如是,太祖、太宗既得不毁,则世宗自当不毁矣。可以说,贡禹所持的“宗不复毁”之说,其实为刘歆之论开了后门,质言之,太宗因“德至厚”而既得不毁,则世宗“功至著”,自当不毁矣。刘歆等进而论曰:《礼记·王制》及《春秋穀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此丧事尊卑之序也,与庙数相应。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春秋左氏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大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繇是言之,宗无数也,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毁;以所宗言之,则不可谓无功德。《礼记》祀典曰:“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或说天子五庙无见文;又说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毁其庙,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迭毁之礼自有常法,无殊功异德,固以亲疏相推及。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文虚说定也。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用众儒之谋,既以为世宗之庙,建之万世,宣布天下。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考刘歆之说,包括如下几个要点:其一,《王制》与《穀梁传》有天子七庙之明文,其与诸侯五庙有差者,德有厚薄而有尊卑之序故也。其二,先帝有功德则宗之,此宣帝所以尊武帝为世宗也。其三,《王制》七庙之说,谓“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则哀帝时,武帝庙犹在昭穆之序,不在“亲尽宜毁”之数。其四,提出“宗无数”之说,则凡称宗者皆不当毁,所以劝功德也。因驳玄成、匡衡等旧说,谓五庙说不见于经传,且为宗犹毁“非尊德贵功之意”。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实践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大学《基础护理学基本技能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学院《现代生物科学导论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海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天津市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2025海南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装配式建筑识图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四川新农村建设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川西部分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我和我的祖国拼音版
- 2023年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考试参考题库(400题)
- 徒步行军pt课件
-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设备缺陷管理规定国网(运检3)(文号国家电网企管
- 输血科(血库)仪器设备使用、保养记录表
- 《目标管理》PPT课件
- 膨胀玻化微珠无机保温砂浆检测报告
- 最新询价函模板非常详尽1[共9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