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武帝的六十四调与十二笛
南朝的梁启彦是一位丰富的故事和历史人物。他武功卓著,精通文史,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曾手笔辉煌。但是,普通人最耳熟能详的,还是那个先后出家当了四次和尚的梁武帝。从音乐史研究的角度,梁武帝与音乐有关的事迹,就是他制作的四通十二笛。梁武帝的四通十二笛,在梁武帝《乐社大义》和《隋书·音乐志》、唐杜佑《通典》中都有详细介绍,梁武帝《钟律纬》、《旧五代史·乐志下》等也有提及。近代音乐史家和乐律学家,如王光祈、杨荫浏、吴南薰等,都对这一律学成果有过述评;某些研究生也在论文中对此成果作了介绍和分析。然细察诸家之述评,似乎都没有将这一成果的本质说透。本文拟重新研读文献,兼及诸家对梁武帝的述评,谈谈自己对四通十二笛的看法。为方便行文,先将文献中对四通十二笛的描述引出。《乐社大义》为梁武帝亲撰,《隋书·音乐志》和《通典》的文字皆出于此。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玄英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二曰青阳通:太簇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钟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洗弦,用二百一十四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三曰硃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无射弦,用一百四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因以通声,转推月气,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又制为十二笛:黄钟笛长三尺八寸,大吕笛长三尺六寸,太簇笛长三尺四寸,夹钟笛长三尺二寸,姑洗笛长三尺一寸,中吕笛长二尺九寸,蕤宾笛长二尺八寸,林钟笛长二尺七寸,夷则笛长二尺六寸,南吕笛长二尺五寸,无射笛长二尺四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用笛以写通声,饮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不和韵。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四通十二笛。为了方便论述,我们先来看四通。一、梁武帝在京房准上的“和”对于梁武帝的这一创造,杨荫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纲》讲了三点:1、梁武帝的四通用的是三分损益法。2、梁武帝只制作了黄钟一支律管,“他用黄钟定弦,从弦上得十二律之音”。3、以弦音为依据在笛上开孔。“在笛上开孔时,即以弦上的声音为依据。”第一点,四通的弦长由三分损益法获得,是没有问题的。不但弦长,丝数也是,《钟律纬》已有说明。杨先生讲到了弦长的三分损益,但认为丝数是弦长寸数的三倍,虽然数是合的,但没有直接说明丝数的三分损益关系。应该指出,梁武帝注意到弦的粗细与长度的匹配,并把丝数算得如此精细,是一种理论贡献。另外,杨先生还校勘了几处不准确的数字,第三点,弦的音高定准了,用来作笛上开孔的标准,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践中要做很多次实验,才能确定孔位。这里说了“用笛以写通声”,但梁武帝到底有没有这样做?后文论述。比较复杂的是第二点。用黄钟律管定好黄钟弦的音高,并依此找出其他律高,如果在京房的准上,是很简单的,因为他的所有的律都是在一条弦上产生的,而这条弦的张力是不变的,所要解决的只是弦长问题。在古琴上也是没有问题的,用某条弦上的泛音为标准来调另一条弦的空弦音,是古琴基本的调弦方法。这时七条弦长度相等(粗细与音高匹配),只需要改变另一空弦的张力,即可达到目的。更早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均钟木,也比较简单,弦长相等,只需改变其他弦的张力即可。但是在四通,事情要复杂得多。因为,通上调音要受到弦长和张力两个要素的制约。四通每条弦长度和粗细都不同,即使忽略掉粗细的因素,还要考虑张力,只改变长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可见,如果梁武帝制作四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调音,那就是舍易取难了,把调一条弦即可完成的工作变成了调十二条弦。另一个问题是通的构造。通既然有“临岳”,当有面板;长九尺,宽九寸,当是一长方形的盒子。如果在这个盒子上张十三条弦,应该和京房准的形制差不多。通的全长已定,但是弦长不同,怎么截取?按理当设柱或码子,还要有轸,就如筝、瑟那样。京房的准十三弦,只在中央一条弦下画出六十律的位置,按照记号取音。由于没有用柱或码子,其余的十二弦实际上没有派上用场。如果用了柱或码子,十三弦就可以全都用上,可以完全实现四通的调音功能。而梁武帝却把在一件器具上能实现的功能分派到四个器具上面,岂非弃简就繁?梁武帝是在研究过京房的理论以后才开始制作四通的。他在《钟律纬》中说:“京房六十律,依法推迺自无差。但律吕所得或三或六,此一不例也;而分焉上生,乃复迟内(与应钟同律位)上生盛变(与蕤宾同律位),仍复上生分居至此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梁武帝将京房准一分为四,且四通调弦时既要调整弦长又要调整张力,徒增许多麻烦却对于调音理论和技术无实质性推进,他到底意欲何为?王光祈也没有参透梁武帝四通的奥秘。他说:“吾人对于梁武帝四通十二笛之乐制虽暂时不能得其要领,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两种趋势:第一,以弦定律之举,自京房而后,渐为识者所承认,梁武帝即其一例。第二,对于古代三分损益之理加以怀疑,另用新法,以立乐制。如何承天、梁武帝以及隋之刘焯即其一例。”本人推测,梁武帝制作四通,固然可以将其作为定律工具使用,来制作一套用于演奏的笛,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附会历法,以十二同其数,实现“随月用律”,从立冬所在的冬季开始,完成一年的轮转,透露出的是天人合一的乐律观念。“转推月气,悉无差舛”,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推测的依据如下:一、有关四通十二笛的文字,最早出现在《乐社大义》一书中。这本书是梁武帝亲撰,但已佚,被其他文献引用的部分被马国翰辑在《玉函山房辑佚书》3函第7册。关于这部书的性质和来龙去脉,马国翰在序录中这样说:“《乐社大义》一卷,梁武皇帝撰。帝有《周易讲疏》已著录此书。名‘乐社’者,按《周礼·夏官·大司马》‘先凯乐于社。’帝以武功得天下,功成作乐。观其乐舞,先武后文。‘乐社’之义,或取于此也。《隋唐志》并十卷,今佚。”早在《吕氏春秋》中,作者就将十二律和四季、十二月联系在一起,作为该书前半部分的纲目。后来的《礼记·月令》照搬了《吕氏春秋》,加固了这种理论。遵循这种理论,在以后的礼乐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随月用律”的观念和做法。郑祖襄教授认为:“随月用律的观念与实践,至迟出现于南朝。”二、在《钟律纬》一书中,梁武帝开场先说了这些话:“案,律吕,京、马、郑、蔡至蕤宾并上生大吕,而班固《律历志》至蕤宾仍以次下生。若从班义,夹钟唯长三寸七分有奇。律若过促,则夹钟之声成一调,仲吕复去调半,是过于无调。仲春孟夏正相长养,其气舒缓,不容短促。求声索实,班义为乖。郑元又以阴阳逐生者,止是升阳,其降阳复将何寄?就筮数而论,乾主甲壬而左行,坤主乙癸而右行,故阴阳得有升降之义。阴阳从行者,真性也;六位升降者,象数也。今郑迺执象数以配真性,故言比而理穷。云九六相生,了不释十二气所以相通。郑之不思,矣已明矣。案,京房六十律,依法推……”这段话,说实话笔者并非全懂,甚至标点也无把握。大概因为是辑佚文字,总觉非常别扭。但是,如果要找出这一段话的关键词,那就是气、阴阳、升降、筮数、乾坤、左行右行、真性、象数、十二气。在论京房的那段话里,先讲了“房妙尽阴阳”,又讲“各以律本所建之月,五行生王,终始之音,相次之理,为其名义,名之为‘通’。通施三弦,传(转)推月气,悉无差舛。即以夹钟玉律命之,则还相中。”前文已经分析,如果只是为了调音,梁武帝完全不需要做四通。像京房那样,一条弦足矣。即使要每弦一音,只要把十三条弦都用上即可。总之,从技术角度,梁武帝的四通乏善可陈。其之所以要制作,除了要将其作为调音工具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附会历法。杨荫浏、吴南薰先生只从技术角度评述四通,王光祈先生甚至连技术问题也没看透,不能不说是一些遗憾。下图明示梁武帝原意:二、管口校正确定说中的问题梁武帝的十二笛,更加令人琢磨不透。笛应该有孔,但是他压根没有提孔的事。结合历史脉络看,这时的笛应该是竖笛,与荀勖笛相同。他只给出笛的长度,也说明这一点,因为竖笛从吹口到末端都是有效长度。十二支笛的长度数据已见前文,杨荫浏先生对其作出了如下分析:“梁武帝十二笛的长度,从黄钟至夹钟,递减二寸;从夹钟至姑洗,只减一寸;从姑洗至仲吕,又减二寸;从仲吕至应钟,都只减一寸。但这不过从大体上作区分,为各笛限定一个产生高低音域的约略的可能性而已。笛上各孔的诸音,均与开孔的地位及所开之孔的大小有关。这两点,则显然是依通上的弦音而定。”杨先生认为笛上的孔是依据通上的弦音而定,是有文字证据的,理论上也是可行的。荀勖的笛是经过计算而得到的开孔位置,但是到了梁武帝这里,没有作任何关于计算的交代,而只是在此之前讲了四通,并讲了“用笛以写通声”。这种以管定律,以弦定音的做法是有传统的,最早实践可追溯到曾侯乙编钟的调音。如果梁武帝真的以通定笛,弃荀勖而取先秦之法,是因为荀勖制笛方法失传?还是梁武帝认为“以耳齐其声”更加可靠?不得而知。但是,他真的这样做了吗?按照弦音定笛音首先要确定笛长,即首先把筒音(笛体中声)调准。否则一个对不上,全都对不上。筒音高度取决于笛长。梁武帝已经把各笛长的数据摆在那里,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数据的来路。黄钟长三尺八寸,不知出自何处。吴南薰先生曾想尽办法找到它的出处,他说:“固然笛长的定法,不能算有条有理,但是梁武六十律的评求,实可看作笛长本于京律的柄据。”4×9寸(黄)+2寸=3.8尺(黄笛)4×8.43寸(大)+2.28寸=3.6尺(大笛)4×6.52寸+1.92寸=2.8尺(蕤笛)4×6寸+3寸=2.7尺(林笛)4×4.995寸+4.02寸=2.4尺(无笛)这里乘号后面的寸数是京房的律长;加号后面的寸数,是吴先生用来凑梁笛长度的数,他叫做“差”;等号后面是梁笛长度。吴先生在这里采用了将京房律长乘以4,然后差多少补多少的办法来求得梁笛长。这个差大小不一,有2,有2.28,有1.92,有3,有4.02。吴先生说:“就使把十二个差,统作为2寸,想所余的1寸或2寸,也无大碍于音。不过,认这差为管端补正时,有效管长就是四宫律加2寸;换句话,笛体中的宫声,约要降低一个大半音,只能跟西洋的补正法一样,不能与荀勖的办法看作一例。”总之,梁武帝笛长渊源不明,吴南薰先生的凑数也难说合理。现在来看这些笛长生成的筒音音高之间关系。音程关系取决于振动体的长度比(反之为频率比),但是管律还要考虑到管口校正问题。梁武帝的黄钟笛长三尺八寸,其2/3为二尺五寸三分,在弦律,这应该是林钟的长度,但此处是笛,减去管口校正数,笛长应该短于这个数;但是梁武帝的林钟笛长度却是二尺七寸,反倒更长。三尺八寸之8/9为三尺三寸八分……,在弦律,这应该是太簇的长度,但此处是笛,减去管口校正数,笛长应该短于这个数;但梁武帝的太簇笛长度是三尺四寸,也是更长。同理,南吕笛的长度,应该短于2尺二寸五分,但此处是二尺五寸,长得多。既如此,筒音之间的音程与通上的弦音肯定不和。其他笛的长度,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已经显示在管长数据和杨荫浏先生的分析之中,即:“从黄钟至夹钟,递减二寸;从夹钟至姑洗,只减一寸;从姑洗至仲吕,又减二寸;从仲吕至应钟,都只减一寸。”但是,如果跳出对律制律高的关注,我们看到了“12”这个数字。它对应的是四通上的12条弦,是一年的12个月,是礼乐中的“随月用律”传统。十二笛与四通的“转推月气”,在这里实现了接轨。由此想到荀勖,他的十二笛是否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作?梁武帝是想学荀勖的做法?但毕竟荀勖按照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把笛做出来了,而梁武帝却好像只做成了十二支竹筒。以上是梁武帝四通十二笛的全部内容。如上分析,四通的设计,在技术上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虽然可以作为律准使用,但是从其排列情况看,更明显的目的在于符合一年中的四个季度,反映出的是“随月用律”的律学观念。而他的十二笛,不但谈不到进步,简直是一片混乱。能够从中看出的,也只是符合一年中的12个月,反映出的是同样的乐律学观念。将四通和十二笛合在一起考虑,反倒觉得它们的实用功能成了陪衬。如前所述,附会历法的做法历史悠久,而且附会的还不止历法。将各种学术整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一个特点,是中国乐律学的特色。所以梁武帝附会历法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历史地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诸种关于四通十二笛的记载和研究中,这一点没有被明确说明。笔者通过技术分析,认为梁武帝所关心的不只是技术,而是考虑了更多。如此就可以全面认识梁武帝的乐律学成果。三、梁武帝的乐律学资料四通十二笛的问题已经讨论完毕,八十四调问题算是一个余论。曾几何时,梁武帝被与八十四调扯上了关系。《中国音乐词典》“八十四调”条这样说:“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的《万宝常传》以及《音乐志》开皇七年乐议中郑译的话。另一说以为起源于梁武帝(《五代史》张昭乐议);郭沫若以为此说史无实据。”如黄先生所说,郭沫若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一文中说:“……这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促织说课课件
- 《人力资源诊断》课件
- 成才教育课件-赵智昌
- 《走近法律》课件(政治人教版七年级下) - 副本
- 《短期经营》课件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件-丧礼与丧服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课件第2课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 《养老资料》课件
- 课件-配变终端安装(拆除)作业指导书(试行)
- 《建筑施工总平面图》课件
- 数电课程设计出租车计价器讲解
- 国际学术会议海报模板30-academic conference poster model
- 案例二-ARMA模型建模与预测指导
- 物业消防系统承接查验表
- 完整版场记单模板
- 实木家具工艺标准(全流程)
-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词类活用(课堂PPT)
- 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模板2
- OPERA系统培训ppt课件
- 电镀工艺-电镀镍
-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