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王帝道》的史事、人物与史事_第1页
《史记王帝道》的史事、人物与史事_第2页
《史记王帝道》的史事、人物与史事_第3页
《史记王帝道》的史事、人物与史事_第4页
《史记王帝道》的史事、人物与史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记王帝道》的史事、人物与史事

唐初历史学家擅长研究历史、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隋书》史论以秦、隋二代历史相比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的总论,是就一个皇朝内部的历史进行比较;《南史》、《北史》各朝本纪后论,一般也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本文讨论的《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虽然比上述各书都早,但就作者的运用来看,已显示出这方面的自觉意识;而在历史比较的形式上,也比上述各书来得丰富,因而可以视为这一时期历史比较方法之运用上的代表作品之一。《帝王略论》五卷,唐初虞世南(558—638年)撰。刘知几著《史通》,曾在自注中有所征引以叶氏排印本为据,《通历》卷四至卷十共七卷中,引《帝王略论》凡三十四首。本文论《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即根据于此。因《通历》一书世不多见,故于论述中将适当保持《帝王略论》佚文的完整性,以便于读者考察和研究一关于隋文帝的评价虞世南认为,有些君主在“平一天下”的前后,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或因思想情趣的转移,或因其受到自身的才能与智力所限,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下面是《帝王略论》关于晋武帝的一段议论:公子曰:武帝克平江表,混一宇内,可谓晋之明主乎?先生曰:武帝平一天下,非曰不然;至于创业垂统,其道则阙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规)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武帝平吴之后,怠于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内宠;用冯这一段话,指出了“平一天下”与“创业垂统”是不完全相同的两回事,打天下的人未必能守天下。这一点,唐初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唐太宗就跟群臣讨论过“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在这方面,隋文帝与晋武帝是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但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他评论隋文帝说:公子曰:隋文起自布衣,据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晋武,可为俦乎?先生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值周室之弱,负图作宰,遂膺宝器。留心政理,务从恩泽,故能绥抚新旧,纬宁遐迩,文武之制,皆有可观。及克定江淮,同一书轨,率土黎庶,企仰太平;自金陵绝灭,王心奢汰,虽威加四海,而情坠万机,荆璧填于内府,吴姬满于椒掖。仁寿雕饰,事埒陈宫,万姓力殚,中人产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蛊事兴,戮爱子之妃,离上相之母,纲纪已紊,礼教斯亡;牝鸡晨响,皇支剿绝;废黜不辜,树立非所;功臣良佐,剪灭无遗。季年之失,多于晋武,卜世不永,岂不宜乎这里,作者首先指出隋文帝并非是从一般“布衣”而登上皇帝宝座的,他是以外戚身份夺得统治权的。但是,隋文帝跟晋武帝有一点是十分相似的,即“自金陵绝灭,王心奢汰”,一面聚集财富,一面走向奢侈,以致“万姓力殚,中人产竭”,政治上的紊乱跟前期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他跟晋武帝相比,终究也还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季年之失,多于晋武”,比后者还要更加荒唐。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以隋代周时,虞世南已是二十三、四岁的青年人了,他在仕途上亲身经历了隋的统一、强盛和灭亡,他对隋文帝的评价实际上是当代人评论当代人,其感受自然分外真切。在对隋文帝的总的评价上,唐初史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出于魏征手笔的《隋书》史论说隋文帝“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说隋朝的灭亡“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二以同一案例来对比的视野这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包含作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从正面相比,是比“功业”和“功德”;从反面相比,是比其“残忍”的表现。《帝王略论》论东晋孝武帝与明帝相比,是这么说的:公子曰:中兴之政,咸归大臣,惟孝武为君,威福自己,外摧强寇,人安吏肃,比于明帝,功业何如?先生曰:孝武克夷外难,乃谢安之力也,非人主之功。至于委任会稽,栋梁已挠,殷王作镇,乱阶斯起,昌明之谶,乃验于兹。加以末年沈晏,卒至倾覆。比踪前哲,其何远乎在虞世南看来,臣下之功与“人主之功”是不应混淆的,这种严肃的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是很难得的。加上才能的平庸和“末年沈晏”,怎么能够以晋孝武帝与晋明帝相比呢。作者对于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陈文帝、陈宣帝,也是从“功德”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公子曰:陈文、宣二帝,功德云何?先生曰:梁季板荡,江东凋残,编户齐人,百不遗一。武帝经纶草创,而享祚不永,方隅犹阻,代敌未夷。文皇聪明睿智,纂承洪绪,群贤毕力,宇内克清;爵赏无偏,刑罚不滥;政事明察,莫敢隐情。国史以为承平之风,斯言得之矣。宣帝度量弘广,推心待总,可谓宽仁之主焉作者称赞陈文帝的“功德”,是着眼于他的武功、文治,而肯定陈宣帝的“功德”则强调他的“度量弘广”。这里虽然没有明确道出孰优孰劣,但还是比较了他们不同的特点。此外,作者对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递居宰相,二人功德,孰为先后”,也作了比较从反面相比,作者评价宋孝武帝和宋明帝具有很典型的意义。他写道:公子曰:(宋)孝武、明帝二人孰贤?先生曰:二帝残忍之性,异体同心,诛戮贤良,断翦支叶,内无平、勃之相,外阙晋、郑之亲。以斯大宝,委之昏稚,故使齐民乖衅,宰制天下,未周岁稔,遂移龟玉;缄象这样的君主,当然谈不上谁比谁贤的问题。以“诛戮贤良”为能事,以“断翦支叶”为快慰,这样的统治怎么能维持下去呢?!“鼎祚倾渝”,实在是咎由自取,谈不上是他们的不幸。这些评论,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一腔正义之情。以上这些历史比较,都是就一个皇朝之内、以前后不同的君主来相比的,这同以一个君主的前期和后期的思想、行为相比的方法,视野当然要宽阔多了。然而,如果进而以不同皇朝的君主相比,那就需要作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一点,《帝王略论》的作者也是做到了的。三关于历史比较。这也是由“知子之鉴,无乃异乎”所示的《帝王略论》中关于这种历史比较的方法,有更多的运用,比较的内容也显得更加丰富,比较的层次也有所提高,因而越发显示出作者历史知识的渊博和历史见解的卓越。例如,关于宋高祖可以同前朝哪个君主相比的问题,作者的分析就十分精采:公子曰:宋高祖诛灭桓玄,再兴晋室,方于前代,孰可比伦?先生曰:梁代裴子野,时以为有良史之才,比宋祖于魏武、晋宣。观彼二君,恐非其类。公子曰:魏武一代英伟,晋宣频立大功,得比二人,以为多矣,季孟之间,何为非类?先生曰:魏武,曹腾之孙,累叶荣显,濯缨汉室,三十余年;及董卓之乱,乃与山东俱起,诛灭元凶,曾非己力。晋宣历任卿相,位极台鼎,握天下之图,居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逆节,建瓴为譬,未足喻也。宋祖以匹夫挺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于庸蜀,擒姚泓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州,枭卢循于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宏远,则汉高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短祚,志未可量也虞世南不赞成前代史家裴子野的历史比较,并陈述了这方面的根据。接着,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出身、创业、度量、谋略几方面考察,认为刘裕有“汉高之风”、“光武之匹”。在门阀观念很盛的历史环境里,作者能提出这样的看法,确乎难得。这一方面是作者的见识所致,又一方面也得力于他的比较的方法。从下面的一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进行这种历史比较的时候,很注意掌握分寸,是不轻许于人的。他论陈高祖说:公子曰;陈高祖起自草莱,兴创帝业,近代以来,可方何主?先生曰;武帝(按;即陈高祖)以奇才远略,怀匡复之志,龙跃海隅,豹变岭表,扫重氛于绛阙,复帝座于紫微;西抗周师,北夷齐寇,宏谟长算,动无遗策,盖开业之令主,拨乱之雄才:比宋祖则不及,方齐高为优矣这个地方是把比较的范围限制在“近代以来”,但也还是涉及到宋、齐、陈三朝。作者肯定陈高祖是“开业之令主,拨乱之雄才”虽比齐高帝“为优”,但却“不及”宋高祖。一种历史比较中存在的分寸感,在这里表现得很强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这种分寸感往往是跟考虑历史的进程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在他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中看得格外清楚——公子曰;魏之孝文,可方何主?先生曰;夫非常之人固有非常之功,若彼孝文,非常之人也。公子曰:何谓“非常之人”?先生曰: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这是从民族关系上,特别是从“声教”方面高度评价了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并把他称为“非常之人”和“命代之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者能够对民族关系有这样积极的见解,对所谓“异族”统治者作这么高的评价,同他着眼于从历史进程上考察问题、比较历史人物的方法是相关联的。文中没有专讲赵武灵王的事功,但从行文的口气来看,作者对赵武灵王也是极推崇的。上文已经讲过的作者论隋文帝“季年之失,多于晋武”,这也体现着历史比较中的分寸感;不过不是从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而是从他们对历史发展的阻滞来说的。在这一类的历史比较中,作者一方面是注意到从历史进程来评价君主,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他们在某个重大政治举措中的得失来评价他们。他论北齐武成帝传位一事与北魏献文帝传位一事是这样说的:公子曰;武成传位可与魏文献(按;当作献文,此误)俦否?先生曰;古人云;“知子莫若父。”献文之谢百群,克固皇家;武成之委万方,倾覆宗社。知子之鉴,无乃异乎在封建社会里,皇位传袭是极其重大的政治事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曾经闹出过许多乱子,但也有处理得好的。作者提出“知子之鉴,无乃异乎”,在当时的政治中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请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献文传位的:公子日;魏献文禅位厥子,其义云何?先生曰;《易》称;“圣人之大宝口位”又曰:“何以聚人曰财。”夫万乘之尊,鸿名也;四海之大,大宝也。鸿名大宝,三五之君尚步驱于兹;献文忘情九县,脱屣万几,传位嗣子,克昌鸿业,窅然汾水,不亦美乎这些议论,显然是把献文传位的事情过于理想化了。事实上,献文传位的主观动机和后来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所达到的社会效果未必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作者是把着眼点放在传位后的客观效果,从而反转过来对献文传位之举作出评价的,因而难免有傅会之嫌。不过如若从作者当时所处的现实来考察的话,这里很可能隐含着作者对于唐初李渊传位李世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从作者跟唐太宗的密切关系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末,《帝王略论》一书则很可能是唐太宗“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以上这几种历史比较,都是从纵向上考察问题,即涉及到一个君主的前期和后期,一个皇朝内不同时期的君主,以及不同时期的皇朝的君主。此外,《帝王略论》在进行历史比较的时候,也有从横向上来考察问题的,即以同一时期的不同皇朝相比较。四对于文泰时期的人物传家的建议这一类比较是由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分裂时期的客观情势提出来的,它在《帝王略论》中虽然所论不多,但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种历史比较,一是从君主个人扩大到整个皇朝,二是不仅要考虑到主观策略的制订,还要顾及到客观形势的估量,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作者对高欢与宇文泰的比较就是如此——公子曰:高氏负河海之利,周人固崤函之险,论其智略,孰者为优?先生曰:若语其封疆,料其士卒,则周强而齐弱,非徒雁行而已。文帝潜师至,果以少击众,虽周瑜之破孟德,谢玄之摧永固,无以加也。不然,何以能挪自行乘间而霸大业?!奇谋长算,固有以焉。但顾命犹子,自相吞噬,“知人”之哲,于斯谬矣这里所谓“高氏”、“周人”,实际是指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时期的东、西两个皇朝来说的,高欢和宇文泰既是当时这两个皇朝最有势力的人物,又分别是北齐、北周政权创立者;他们本人都不曾称帝,但都被他们的后人追尊以帝号。文中所谓“高氏”、“周人”和所说的“周”、“齐”,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作者认为,从地理条件看,齐、周各有优势;但从土地和军力来看,“则周强而齐弱”。但这里着重要比较的是“论其智略,孰者为优”的问题,故论中特别赞扬了周文帝(宇文泰)的“奇谋长算”。但作者对于宇文泰死前“顾命犹子”以致造成“自相吞噬”公子曰:高祖之神武才略云何?先生曰:神武(高欢)潜谋于永安之际,致捷于韩陵之间,冲天之势,固足伟矣。至于垂翅玉壁,税驾晋阳,雄图不展,智勇俱困.然进为徇魏之臣,退作肇齐之主,奇才大节,亦有可称焉周文帝有“奇谋长算”,齐神武是“奇才大节”,都有足可称道的地方;同样,周文帝有“顾命”之失,齐神武也有“智勇俱困”之时。可谓各有其长,亦各有所短。作者这样比较和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顾及到一个人的全貌的,因而是可取的。在关于“才略”、“智略”的比较当中,作者认为它们也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才能给人们带来成功,也就是说,任何“奇才”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客观情势而发挥作用。这个见解是很高明的。作者论司马懿的“文武之略”和诸葛亮的“节制”,就表明了他的这种见解——公子口: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非宣帝(按:指司马懿)之雄谋妙算,其孰能当斯勃敌者乎?!先生曰: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忌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委鞠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形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作者通过这一段议论表明:在蜀、魏较量当中,蜀败魏胜的历史结局,并不是司马懿的“雄谋妙算”能起到根本的作用,而是双方实力不等所致。作者是高度评价诸葛亮的“节制”的,但也认为他无力改变这种历史的结局;作者也肯定司马懿的“文武之略”所起的作用,但并不赞赏他的“文武之略”的种种表现形式。这些,显示了作者把历史比较与历史评价结合起来的意向和特色。他比较和评论北齐后主、北周宣帝的“昏乱”与误国,也具有这种特色五关于历史比较的方法问题本文开始已经提出,从作者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看,已显示出作者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本文以上所作的这些论述和引证,说明这个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作者的这种自觉意识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在《帝王略论》中所作的一系列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的设问。如:——晋景、文兄弟递居宰相,二人功德,孰为先后?——中宗(按:指晋元帝司马睿)值天下崩离,创立江左。俱为中兴之主,比于前代,功德云何?—中兴之政(按:指东晋),咸归大臣,惟孝武为君,威福自己,外摧强寇,人安吏肃比于明帝,功业何如?——宋高祖诛灭桓玄,再兴晋室,方于前代,孰可比伦?——(南朝刘宋)孝武、明帝二人,孰贤?——人君修道,与匹庶殊乎?——陈高祖起自草莱,兴创帝业,近代以来,可方何主?——陈文、宣二帝,功德云何?——(北齐)武成传位,可与魏献文俦否?——(北齐后主)高纬昏乱,匹与周之天元(按:指北周宣帝),孰者为愈?——高氏负河海之利,周人固崤函之险——隋文起自布衣,据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晋武,可为俦乎?在《通历》一书所保存的《帝王略论》的三十余首佚文中,就有这么多带有比较性质的设问,绝非偶然。这说明,作者在撰写此书时,是自觉地考虑到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