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的历史地位_第1页
西汉王朝的历史地位_第2页
西汉王朝的历史地位_第3页
西汉王朝的历史地位_第4页
西汉王朝的历史地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王朝的历史地位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快速发展的统一王朝。它以重建唐朝的形式保存了秦朝的第一个统一历史成就,并将统一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结构。西汉王朝之所以统一强大,并积极地影响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其前期治国方略的两次转变关系密切。一统一统治方略秦国在统一六国前夕,秦王嬴政与相国吕不韦曾围绕统一后的治国方略有过交锋。嬴政摈弃了吕不韦的顺应自然、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采纳了韩非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速亡。西汉王朝建立后,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略,避免重蹈秦之覆辙,巩固新王朝的统治。经过政治家反复论证,最终把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方略,从而使生产恢复,政治稳定,新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倾家钓国而为秦之相国,后被嬴政尊为仲父。当时,统一已成必然之势。统一后采取何种治国方略治理国家,是政治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秦王政倾向于法家的君主专制理论,相国吕不韦倾向于道家的顺应自然、与民休息的主张,双方分歧很大。所以,吕不韦组织大量人力编纂《吕氏春秋》,劝戒嬴政,并为其设计了一套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但事与愿违,嬴政不仅没有接受吕不韦的主张,反而借与此同时,嬴政对韩非的君主专制思想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韩非认为:“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之不明也”,“万承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1](《孤愤》)。所以,“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他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1](《五蠹》)他这种君主个人专制独裁,通揽一切大权,钳制人们思想的主张,完全适应了嬴政的思想机制,嬴政最终全盘接受了韩非的君主专制集权的思想。吕氏败亡后,嬴政把韩非的专制集权理论片面地予以发挥,肆无忌惮地滥施专制君主的淫威,“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2](《卷六·秦始皇本纪》)。他独揽大权,钳制舆论,实行残暴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天下群起响应。秦始皇妄想的传之“千万世”,以至“无穷”的嬴氏王朝,二世而亡。这是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秦亡汉兴,新王朝纠秦之弊,把君道无为、求贤纳谏、顺应民心、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确定为治国方略,稳定了局面,恢复了经济,奠定了西汉王朝数百年统治的基础。二确立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西汉王朝是在秦末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探究秦亡之因,免蹈秦之覆辙,确保长治久安是汉初政治家的共识。建汉之初,陆贾就向刘邦提出了“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的警醒。他认为:“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决不能继续实行秦之暴政。因为“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只能导致百姓困穷[3](《无为》)。治国之道,务在化民,只有实行以无为为特征的道家思想,才能适应新形势,得民心,定大局。很明显,改变秦之治国方略,采用适应新形势的治国方略,已经提上新王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而黄老思想恰好符合新王朝的统治机制,最终被确立为新的治国方略。经过高、惠、文、景几代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帝时,全国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探究黄老思想被确立为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黄老思想之所以被汉初统治者确立为治国方略,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关系很大。黄老思想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吸收了先秦各学派的思想营养,积极发挥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在治国方略方面,它继承发扬了《老子》中“清静无为”、“崇俭禁奢”、“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主张“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强调“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做到“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而“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4](《君正》P13)。这是积极的更高层次的治国方略。其次,黄老思想被确立为治国方略,与汉初君臣多楚人是分不开的。黄老思想在楚地流传时对刘邦等人的影响颇大。刘邦、萧何、曹参、王陵、周勃、陆贾等皆为沛县人。沛县在战国时即属楚国。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老子、庄子皆楚人。道家学说在楚有深厚的基础。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品中有《黄帝四经》和《老子》的合抄本,就充分反映了黄老之学在楚地流传的情况。因此,以楚人为主体的汉初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崇尚,即与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在多年的战乱之后,对于文化素养较差的汉初君臣而言,简约易行的黄老思想则很易于被接受。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认为,黄老政治“其实易行”。曹参用此术治齐,“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后继萧何为汉廷丞相”、“不治事”[2](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把在齐国治理中颇有成效的黄老思想推行于全国。再次,崇尚黄老思想是政治斗争的需要。纵观西汉前期历史,政治斗争表现得复杂且险恶,尤其在吕后当政时,诸吕专横,朝臣若想有为即被斥不用,无为不治成为大臣们自保的主要策略,也是部分大臣欲擒故纵的有效策略。吕后死后,陈平、周勃诛除诸吕,共立“仁孝宽厚”的代王为帝。这件事被王夫之称为“老氏之术”的胜利。他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王夫之甚至认为,在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文帝行政,只能忍让谦下,无为处静,只有这样,才能调和矛盾,稳定政局。最后,黄老思想被确立为治国方略,是当时的客观形势所迫。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生产破坏、经济凋敝、民人穷困的局面。“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甚至“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5](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实行秦之暴政,不仅百姓不能休养生息,就是统治者也难有作为。统治阶级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这不仅符合广大百姓的心愿,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心愿。司马迁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2](卷九《吕太后本纪》)。这充分说明久经战乱之后,休养生息,清静无为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共同心声。只有实行黄老政治这一较为宽松的方略,才能有效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有效地巩固新王朝的统治。历史事实证明,黄老政治的实行,社会效果极为明显。惠帝、吕后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2](卷九《吕太后本纪》)至武帝初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5](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力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2](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谓大见成效。三治法治人并重,又分三对三大论道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政治,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繁荣了社会经济,到武帝时,西汉王朝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形势,黄老政治无为放任的缺陷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政治需要,必须摈弃黄老思想。最终,具有积极进取思想特征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新的治国方略。黄老思想在政治上的弊病是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来的。西汉王朝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同姓王,这虽然是巩固刘家天下的需要。但是,各王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对中央王朝是极大的离心力量。中央王朝所采取的黄老思想这一治国方略的无为放任的政策,又促使了王朝势力的恶性膨胀。早在文帝时,贾谊就在《新书》中指出:“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这是对文帝的警醒,也是对黄老政治所带来的的弊端的清醒认识。但文帝采取姑息态度,最终在景帝时酿成了“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分裂问题是武帝即位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是黄老思想难以胜任的。诚然,黄老政治的推行,确实带来了地方的繁荣,但也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司马迁的认识非常深刻。他指出,由于一系列宽松政策的推行,“于是,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致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2](卷三十《平准书》)。富商豪强采取种种手段敛财,致使“县官大空”,或“富埒天子”,或资财“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2](卷三十《平准书》)。逐渐形成对立于中央王朝的势力。他们利用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争夺社会财富,“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当然,治国方略的转变与现实的政治斗争不无关系。武帝当年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就是根据儒家《公羊春秋》所提出的“当立子”。“子以母贵”的主张。这是武帝崇尚儒学、喜好《春秋》,把儒术确立为治国方略的历史诱因。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窦氏把持朝政,利用黄老思想包庇诸侯分裂势力,与中央王权相抗衡,而武帝雄才大略,急欲有所作为,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这是儒术被确立为治国方略的政治诱因。不可否认,“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制”的儒家学说更适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而董仲舒所倡导的公羊儒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则更适合武帝的思想体制。董仲舒是武帝时期的公羊儒大师。汉武帝即位后,曾多次下诏举贤良文学对策,提出了“符命”、“天人之道”“灾异之由”等问题,这是只言人际关系、罕言天道的孔孟之儒难以回答的。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态,以武帝早已倾心的《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道家的部分思想,形成了被武帝独尊的新儒学思想体系,适应了武帝统治的需要。当然,董仲舒也宣扬君臣上下,仁政德化等政治主张,所不同的是,他不是空谈仁德,而是把道家的神灵之天与自然之天糅合起来,建立起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思想为核心,以儒家的君臣父子、仁政德化观念和黄老家道法自然、君道无为为宗旨的思想体系。其一,董仲舒把反映自然规律的阴阳五行观念与人类的社会关系进行比附,以阴阳五行来论证“三纲”、“五常”伦理观念的永恒合理性。他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7](《同类相动第五十七》)。“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7](《基义第五十三》)。他认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7](《天辨在人第四十六》)。“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7](《五行对第三十八》),“事君,若土之敬天也”,“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7](《五行之义第四十二》),从而论证了封建伦常等级关系是天经地义的。其二,董仲舒把五行与阴阳相配,来说明阴阳消长的动力和事物发展的次序。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胜,使阴阳消长,四时转换,四政迭用。通过五行相生、相胜的依次循环,社会得到净化和完善。五行相生,人们崇尚仁义礼智信,灭邪恶;五行相胜,人们反对奢侈和朋比为奸。这是通过五行循环和阴阳消长理论来阐发政治观点。以整顿吏治,使上下同心,君臣相谐。其三,为了加强君主的地位,董仲舒进一步阐释了“受命说”和“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来指导万物和人类,君主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王者承天意而从事”[7](《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一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君主必须服从天意,积善修德。君行仁义,天降符瑞以鼓励,君行不义,天则降灾异以谴告之,甚至剥夺其君位。天人之间之所以能相互感应,是因为天人是同类。其四,董仲舒部分地吸收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主者法天之行……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者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7](《离合根第十八》)。他强调君主无为的重要性,认为“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7](《保权位第二十》)。所以君主必须“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养神,寂寞无为,休形无见影,掩声无出响,虚心下士”[7](《由上可见,董仲舒的这种儒学思想,完全适应了汉武帝加强王权,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一国家,欲有作为的思想机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汉武帝时得以确立,是经过无数代贤才的不懈努力。从虞夏至秦汉,这些贤才积善累功,施德于民,终于在秦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