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贸易与清代苗族政治地位的崛起_第1页
木材贸易与清代苗族政治地位的崛起_第2页
木材贸易与清代苗族政治地位的崛起_第3页
木材贸易与清代苗族政治地位的崛起_第4页
木材贸易与清代苗族政治地位的崛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材贸易与清代苗族政治地位的崛起

清水江是湖南省元江上游的一个湖泊水系。它是贵州苗族地区通往长江中下游的重要运河。清水江流域重峦迭嶂,气候湿热,出产优质楠、杉、柏等大木,称“苗木”,至今为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始于明代,至清代乾隆以后达到繁荣。木材贸易的繁荣与人工林业的兴盛相辅相成。在林业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苗族社会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苗族社会形态由农村公社转化为阶级社会,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由土司到地主乡绅。本文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试对清水江下游木材贸易背景下苗族社会生态的演变进行探讨。一、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历史由来清水江流域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镇抚云南,需要保障由湘入滇的军事交通线的安全,于是在贵州广建卫所,实行军事屯垦制度。明初在今清水江下游的锦屏、天柱及毗邻的黎平3县建立了10个千户所,分别是天柱守御千户所、汶溪后千户所、平茶守御千户所、黎坪守御千户所、中潮守御千户所、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铜鼓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新化屯千户所、平茶屯守御千户所,其中天柱、汶溪2所隶湖广靖州卫,其余8所隶湖广五开卫。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铜鼓守御千户所升为铜鼓卫大批汉族移民的到来,必然给偏僻的苗疆带来商品意识。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与清水江便利的水道为木材贸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锦屏文斗《姜氏家谱》记载,文斗在元时,“丛林密茂,古木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诚为深山箐野之地乎!”又据锦屏民间文献《三营记》记载,明朝时,黎平北路之清水江,“其余营寨兵丁流落此境,各相掘地,竞垦田土,专以栽杉耕种为业。”说明清水江流域人工种杉的历史始于明代。锦屏县龙里长官司《杨氏族谱》记载的一段家族记忆,显示清水江的木材贸易始于明代中期或更早:“成化十一年(公元1476年)七月十二日,有家丁子名唤保贵(及其)仔二人,拐带宝印(龙里土司官印)走往清水江,地名革漂。幸有龙里所舅公王君臣在彼处做木商,遇着方印一颗,回家报到我祖杨礼公。父子四人商议,才把龙虎寨官田一段出售,获银一千七百两,亲自打发秀文公与王君臣去到清水江革漂取得方印回家落业。”这段家族记忆中的王君臣为龙里千户所军籍,是龙里长官司杨氏土官姻亲,他至迟于明朝成化十一年(公元1476年)就在清水江边经营木材生意。明朝皇木采办的带动,也是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明实录》记载,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朝廷在清水江流域采办皇木,用于修建皇宫,“工部以修乾清、坤宁宫,任刘丙为工部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贵州等处采取大木,而以署郎中主事伍全于湖广,邓文璧于贵州,李寅于四川分理之”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向雍正皇帝上奏,陈说开辟清水江流域的重要意义:“且九股苗界之清水江,平萦宽阔,向可通舟。由清水江而上,可直抵黄平州之重安江;由重安江而上,另有小河可通平越府之黄丝驿;由黄丝驿至贵阳省城则不过百余里。由清水江而下,可通湖广之黔阳县,直抵辰州、常徳两府。又清水江旁支另有溪河一道,少加开浚亦可通广西,其间桐油、白蜡、棉花并毛竹、桅木等项出产甚多。若能将生苗招抚,安设营汛,俾无阻扰,使楚粤远近商客得以上下贸易,诸货流通,就黔省而论,裕课便民,更无有出于此者。此臣以为八万古州之必应取,即官民绅士亦无不以为必应取而引领翘望者也。”在对苗疆用兵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从湖南运送军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及贵州巡抚张广泗主持疏浚清水江航道,“雍正七年鄂文端与巡抚张广泗题请开浚,自都匀起至楚之黔阳县,止凡一千二百余里,于是复有舟楫之利”。为了规范木材市场秩序,雍正年间,贵州巡抚张广泗在锦屏设弹压局征收木税,法定王寨、茅坪、卦治三寨开设木行,依次轮流值年,称“当江”二、乡土社会管理的散乱元代及明初,今清水江下游锦屏、黎平一带属思州宣慰司管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朝在贵州实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行动,废除了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分设八府在封闭的山地自然生态环境下,清水江流域的传统苗族侗族村寨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村社自治部落。虽然苗侗村寨在形式上属于土司管辖,但村寨内部事务诸如土地、婚姻等纠纷调解一般就在村寨内部解决,很少上升到土司管理层面。苗族土司凭借朝廷权威对所辖村寨实施象征性的管理,主要职能是代朝廷征收赋税。土司对苗侗村寨的管理,主要通过委任乡约的形式来实现,乡约也即村寨头人,一般是村寨或宗族中比较有威望的人,如下面一份龙里司委任乡约文书:贵州黎平府龙里长官委佳池寨乡约状署贵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正堂杨为给委乡约以□责成事,照得佳池寨路通河道,公事殷烦,不有乡耆,难以统率。兹查尔姜佐章为人诚实,办事公平,合行给委为此牌,委尔姜佐章执照,俟后凡有公务,务须上紧办理,无得委靡不前,亦不许勾唆词讼,欺压善良,经发觉,决不姑宽,凛慎毋违,须至委牌者慎上述文书中,土司告诫乡约不许勾唆词讼,也就是希望村内纠纷都由乡约调解,而不希望民间纠纷上升到土司衙门,说明土司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是松散的。当苗民抗交赋税时,土司可以去请朝廷官兵来镇压,但往往要自筹经费,为朝廷的军队筹措粮草。如锦屏龙里长官司杨氏土司家谱收录了一份《开辟龙里司履历》,记载了杨氏土官三大房族集资雇佣军队攻打苗寨的经过:至万历十六年,婆洞苗民作反,杀死起龙官,又杀杨威、杨显,又杀族内通彪爹,又杀家丁长脚、银保、进禄七人。百姓连夜攻司,要来夺印。起凤请房族商议,详文报上朝廷到旨。三房共请弯曲兵马征不服婆洞。三房着饷,上下三等铺摆,一等四两,二等三两,三等二两,着银已定。又去请蒙家兵复征苗民,服管也。三房着饷一等五两,二等四两,三等三两。又康熙三年请麻阳兵破美罗苗民,未曾服管也。是通族复征,方才服管,纳粮上草。又于康熙七年请冶家兵打稳斗(文斗),苗民不服。后又请总库兵马并三房齐去,方才平服,纳粮上草。又于康熙十六年打叩闻,也是三大房着饷,上户一两五钱,中户一两,下户七钱。请旨讨印,三房又助一百,上户八钱,下户四钱。又讨康熙印(朝廷颁发给土官的印),通族又助银一百一十五两,上户八钱,中户五钱,下户三钱。上至光福(即明初龙里司第一任土官杨光福)以来,屡代房族,或死难,或着银而贫,或用力而遭困苦,无非总是要保全官印之事。从本叙事中“通族又助银一百一十五两,上户八钱,中户五钱,下户三钱”来看,以中户集资5钱为平均数计,康熙年间龙里司杨氏土官三大房族有200余户。按5口之家计,有1000多人口,确实是人多势众。以至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文斗苗寨不服,龙里司请了总库兵马和三大房族齐去,终于把文斗打服,纳粮上草。但他毕竟只是所管辖的48个村寨部落中比较强的一个部落而已,他的统治权威随时可能受到其他村寨部落的挑战。根据杨氏家谱记载,龙里司衙门于明初建衙于龙标邑之南门外,后迁官团寨,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又迁地茶,清初重迁龙里所附近。可见,苗族土司的统治权力是薄弱的。在晚清咸同苗民起义之中,清水江流域苗族土司势力遭受了灭顶之灾,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如锦屏亮寨长官司家谱《龙氏迪光录》记载,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十月二十七日,“苗匪”王士珠率数千人攻打亮寨土司,“人民逃散,妇女老幼如蚁而行,行李狼藉,坠甑不顾,贼随后追赶,喊声震天,烧毁房屋,凡庵庙皆毁。”“七年,湖耳司属金山寨有花苗一股,与清台长发苗匪百余合伙,顷刻千余,二月初八日至亮寨司,喊声震天,炮声彻地,冲至司署,打碎房壁四十九间,无完片,掳掠近邻衣服、猪、牛、器用而去。初十日又至;十五日姚大王至;二十三日石将军至;二十四日元贞皂隶贼至;二十五日黄白弄冲贼至;龙二王又至。索马索钱,或捉人取赎,必饱所欲而后巳。蹂躏万端,官府不能救,欲逃无路,欲死无益,如此之祸,世所罕有。”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九月十二日与贼大战,被贼杀毙二处居民四五十人,烧毁亮寨房屋十余重,贼亦死者二三十人。幸湖南统领田镇讳心恕者(即贵州提督田心恕,时任总兵)至速,攻破汉寨。贼大奔溃,死者无数。追至里古州,贼众星散,地方始安。”亮寨长官司最后一任土官为龙家谟,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承袭,为明初以来龙氏第20任土司。龙家谟之后,清政府不再任命土司承袭,亮寨土司遂废。三、治民主事事务所致平鳌充分清代乾隆以前,清水江下游苗族社会形态尚处于农村公社阶段。农村公社是介于原始氏族公社与阶级社会之间的桥梁,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农村公社是一种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社会形态。一旦引入商品经济,公社就面临解体。“公社的产品愈是采取商品的形式,就是说,产品中为自己消费的部分愈小,为交换目的而生产的部分愈大,在公社内部,原始的自发的分工被交换排挤得愈多,公社各个社员的财产状况就愈加不平等,旧的土地公有制就被埋葬得愈深,公社也就愈加迅速地瓦解为小农的乡村。”契1:张化寨众姓人等山林断卖契立卖山场约人张化寨众姓人等,为因军需洁繁,缺少夫马费用。协同公议,只得将与平敖寨共山一所,坐落地名党亚他,其山左抵露猛冲,右抵乌松朱,原系两股平分,凭中将张化寨范姓一股,出卖与平敖寨姜绍议,国昌、天时、文德、向之、明德、国珍、文遐八人名下为业。当日三面议定山价银八两正,凭中交足,不欠,众姓领回应用。其山自卖之后,任从姜姓八人世代子孙栽杉蓄禁,修理管业,张化众人不得异言。今恐无凭,立此卖山书契,永远为据存照。凭中:范继留、玉保、起相、子龙、起祥、元才代书:黄有恒乾隆三十四年(公元一七六九年)二月十八日立契2:平鳌寨与扒洞寨瓜分公山合同立分山合同字贴众人等,并扒洞共五甲有山一所,下边小名拖边榜,上边小名乌格溪,山属宽旷,无奈人多事碍,荒芜日久,目触心伤。是以齐集公议,莫若瓜分,任其勤惰。勤奋者应获厚利,惰者亦无怨尤。平鳌四房编为两大甲,廷议、德中一大甲,文德、绍虞两大甲。扒洞继爵半甲。廷议、德中分落拖边榜,左抵难界凭顶,直上透顶为界,右抵冒造冲,中下凭冲直到河,沿上破犁嘴贯顶为界,右至岑究冲分界,大甲半甲管业。自分之后,务要各管各业,不得翻悔。今欲有凭,立此分山合同二约存照。代笔:南昌府平城县唐孔连契3:本寨众人卖清河塘约立卖清河塘约人本寨众上人等,为因红苗作反,老爷派我寨火绳八盘,众人无处(所)出处,众上自愿将河边地名塘叫做顽列,出卖与本寨姜廷德名下为业,当时议定价银四钱整,银契两交,不欠分厘。自今以后,任凭廷德下塘毒鱼管业,而寨内人等不得异言争论塞塘之事。今欲有凭,立此卖字存照。中人:姜文德、文献乾隆六十年四月十二日书契1记录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张化寨众姓人将张化寨与平鳌寨的公山中范姓所占股份出卖与平鳌寨姜姓众人的经过。契2记录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平鳌寨与扒洞寨将两寨共有的荒山进行瓜分的经过。契3则反映了乾隆末年湘西、黔东腊尔山区爆发了苗民起义(即乾嘉苗民起义),官府向清水江流域苗民摊派军需物资,加池苗寨需交火绳8盘,由于无银筹办,只得将本寨公共池塘出卖与地主姜廷德。随着森林、荒山、河流、池塘等公共土地资源的私有化,清水江下游苗族农村公社瓦解了。四、单位与少数民族土地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水江下游苗族的地主制经济迅速发展了起来。以锦屏加池寨为例,农村公社瓦解后,在苗族中产生了一批地主,其中姜佐章是加池寨较早的地主之一。前述姜佐章曾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被龙里司委任为乡约,他在乾隆、嘉庆年间兼并了大量田地和山林。仅以《清水江文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为据,姜佐章的土地兼并情况初步梳理如表1、表2所示。表1显示,姜佐章购买田产35宗,其中22宗的产量为207把,其余13宗未写产量。“把”是糯禾的计量单位,糯禾即糯稻,是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的稻谷品种。当糯禾成熟时只摘穗不脱粒,禾穗捆成把挂在禾架上晾干,食用时才用石碓脱粒脱壳。由于山田极不规整,所以苗族无亩分概念,计算田块大小时只说收禾多少把,一般一把有60多斤。传统糯禾的产量很低,一般4把多就可折合山田1亩,则207把约合50亩。另外13宗虽未写产量,但交易额为249.6两,约占有产量的22宗交易额的一半,则可推算姜佐章这35宗田契购买的田产约75亩。另外,姜佐章是土著苗族,应该还有相当数量的祖遗田产,其个人名下田产至少在100亩以上。这对于山多田少的清水江流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大的地主了。表2显示,姜佐章购买山林25宗,总交易额为398.65两,不足田产交易额的一半。但这并不能说明山林的兼并没有田地的兼并严重。乾隆年间及之前,清水江下游苗族的山林所有权首先来自对无主山林的先占或对村社公山的瓜分。苗族有先占传统,对无主山林可以指手为界,纳入村社或家族所有,后到的移民只能依附土著大寨,佃种或购买他们的土地。比如岑梧村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即附籍黎平府,输纳火烟钱粮,应该是来得比较早的移民村寨,但却依附于平鳌寨。而平鳌距离岑梧有10公里。岑梧村民陆秀裕所写的《岑梧村志》记载,平鳌方圆几十里曾是无主地,然而平鳌开山祖智叟吧高瞻远瞩,深知人是会发展的,竟于其周围的十至二十里之外,俱先早早下手打桩标明为他所有。岑梧的远祖双元公及其后代不得不依附于平鳌,不论水稻也好,高山作物也好,林木也好,所有收入,都得交给平鳌一半。如不顺从平鳌,砍柴时被抢斧头、烧炭时被抢炭,放牛时被牵牛另外,姜佐章还从事高利贷经营。在文书梳理中发现姜佐章放债17笔五、佃山种杉—林业租佃制的发展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的动力来自于租佃制的发展。如果缺乏足够的佃农,地主就只能将土地抛荒或低价出卖,从而抑制土地兼并。清水江流域山多田少,田地面积不足山林面积的十分之一。除少数地主家庭的土地需要实行租佃制经营外,大多数家庭的田地往往可以由几个兄弟家庭组成的联合家庭伙耕,收获按股分配;或互助换工,所以田地的租佃制不很普遍。然而在木材贸易的带动下,广阔山地的人工种杉需要大量劳力,远非土著居民所能胜任。清水江苗族的人工种杉方式,前3年需要套种小米、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以便疏松土壤,有利于树苗快速生长。一般3年成行,5年成林,18年就可砍伐出售。前3年套种的粮食收入归佃户所有。树木5年成林后,地主佃户要签订分成合同,一般分成比例为地主占六成,栽手占四成。林粮套种方式及林木分成办法对无地耕种的佃农有较大的吸引力,从遗存的契约文书来看,清水江下游地区佃山种杉的佃农,不仅来自省内其它地区,而且有许多来自省外,省外又以湖南省的会同县、黔阳县、麻阳县、辰溪县等地居多。佃户不得进寨居住,只能在山中搭棚,称棚民或蓬民,如下面两份租佃契约:契4:天柱县龙、刘、罗三姓人等山林佃契立准字人平鳌寨姜腾芳、姜番皎、姜氏蜜白。为因分得众山一所,坐落地名播格,作六大股均分,腾芳等所占四股。乃因山坡隔越,人多事碍,不得亲自栽杉种粟。所有天柱县龙、刘、罗三姓人等相求,今我众等自愿书立准字与天柱县刘再举、罗朝显、罗朝充、龙朝显、龙公朝等名下栽杉种粟。限至三年杉木成林,二彼方立合约。若杉木不栽,另招别人,龙、刘、罗等三姓不得异言。其三姓人等居住山内,务要朝夕殷勤,不得妄为停留面生歹人,[不]乱放火,各守礼法。今欲有凭,立此准字存照。于凭中刘廷邦代笔姜之祯乾隆五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契5:湖南会同县唐如连山林佃契立讨字人会同县一里七甲唐如连,今因家务贫寒,盘(搬)移贵州黎平府平鳌寨,问到维周之山耕种包谷,岩架斗寸,无法起朋(棚)。惟周同客(即佃客)相求姜兴文兄弟等之山,土名格里党,起朋(棚)住坐。日后客人(佃客)多事,在与惟周、客人二人一面承当,不与兴文兄弟相干。外有挖种杉木,不要挖根打桍。如有打桍,不许客人挖种。今欲有凭,立出字为据。凭中:姜化龙,林必富嘉庆元年四月初三日立契4、契5反映了外县及外省佃客到锦屏县平鳌寨佃种山林,在山中搭棚居住的情况。当蓬民借住地主山中时,都要被告诫不能为非作歹,不能停留面生歹人,以免连累主家。如果遇到治安形势严峻,蓬民就要受到牵连,有时还要被驱逐出境。如下面一份契约:契6:舒长伍限字立限字湖南人舒长伍,今搭棚在加池河塘木植生意,并系招主。蒙黎平府黎大老爷为饬札到格翁寨彭守道等,又札加池寨姜之模、之琳等,今劝我众姓人立限迁移。我等舒姓人等自愿于六月内(搬迁)别处,再不久住于此,如有过限,任凭授札并地方人等处罪,舒姓人等立限是实。道光拾伍年五月二十八日亲笔道光年间部分篷户被驱逐,和该期清水江下游匪患猖獗有关。由于木材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湘赣移民到清水江流域贸易或佃种山林,有些不法之徒也混迹其中,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对篷民采取防备的心态。有些篷民不能得到主家的担保,就只能搬迁出境了。当然,篷民只是佃农来源的一部分,大部分佃农还是来源于如前述岑梧村这种依附大寨的小寨村民。六、地主乡绅,为之减兵道光年间开始的清剿匪患行动为苗族地主乡绅政治地位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特别是参与镇压咸同贵州苗民起义,使他们得以跻身国家政治、军事舞台。清代锦屏民间文献《三营记》记载:“道光初年,有湖广恶匪号称草上飞、落地飞、独眼龙、搜山豹、红岩儿、听风消、番天亮、水上漂、坐地虎、一支虎、千里眼、千里马、杨进伢崽、金乔伢崽、陈大汉、邓瑞阳、杨答答毛、杨顿牯牛、瓦上霜、随风走等数十人,占据平略、张化、南包地方,串拴沿河一带地棍,掳掠妇女,霸斫杉木,强放木排,劫寨拱屋,捆人索价,偷牛盗马。沿河一带受害者数百家,记赃数十万。”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冬月,文斗、平鳌、岩湾、加池四寨联合,卖木见十抽一,集资组建乡兵,以“聚匪抢劫”等情控告,屡请差兵严拿。“数年之久,结成巨敌,被伊屡次黑夜入各寨纵火,有不能两立之势。嗣得道宪、府主清廉爱民,赏准‘格杀勿论’告示,并饬差兵协同四寨团丁出至平略严拿,杀死三人,生拴十余人,得歃血名簿一本,色线号钱数十,捆解至城枭首,余党远窜,始得安然。四寨公私上四十余禀,银钱费四千余金。”此次剿匪行动花费了4寨白银4000余两,主要是通过卖木见十抽一即10%的卖木收入筹集的。可见木材贸易为地主乡绅势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咸丰元年,府主胡文忠公(即晚清名臣胡林翼)亲自下乡,札各处建碉,设团防保甲事件,巡至文斗、瑶光,知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