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北师大版生物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2021年春北师大版生物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2021年春北师大版生物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2021年春北师大版生物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2021年春北师大版生物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春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

教案・教学设计

第7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了解地球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演示”实验投影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

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

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

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

生羊等。

这就是“自然发生论”。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

形成的。雷迪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烧瓶”实验。他将肉汤

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

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

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

成。于是“生生论”产生了。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

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

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

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

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

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

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

汤。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

命。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

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

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2节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一一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马的进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关桦尺蛾数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1.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

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

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

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

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

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

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2.地球上的生命史

第2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

(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

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

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

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

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

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达尔文是由人工选择领悟到自然选择的。在紧接自然选择之后讲述人工选择,使学生能

更全面地理解自然选择的含意和人工选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教材一开始即指出,在

自然界里,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是各种自然条件,而在人工饲养和栽培的情况下,

对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却是人的意愿,从而在学生已经学过的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突出

了人工选择的特点。然后再具体地讲述人们在长期的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过程中,如何有意

识地给予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有计划地根据人的意愿,不断地择优汰劣,并运用新技术来培育、

改良动植物,以创造出人类需要的新类型来。再在这基础上引导出人工选择的概念。最后以

人们实践中运用人工选择的方法创造新品种的实例予以说明。

第3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四种类人猿和人类的关系,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古猿到人类的具体进化过程和原因。

3.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4.能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和类人猿同祖的观点,树立人类起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L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及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渡和人猿分界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

了解人类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类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讨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哪一类?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

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学生讨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

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

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

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

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人的进化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阅读、应用等体验对生物进行分类,并应用对生物的分类

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时件中,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

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教学过程:

问: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

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

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

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

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展示图片(课本P29图)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

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一一种)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很正确,但是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

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观察图片(课本P33、P34图)

图上的植物是什么?(红苕、红薯、白薯、山芋、地瓜)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薯,但它有多个名字。

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马铃薯、山药)

它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山药,这一名多物。

这样是否方便?(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

立了双名法。

举例说明双名法。

第2节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原生生物的特征及其主要类群;

2.掌握原生动物的结构特征、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掌握藻类的结构特征、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与讨论各类原生动物和藻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生生物的学习,体会生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树立辩证

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原生生物的特点及其分类依据;

2.原生动物是能摄取食物的原生生物;

3.藻类的生活环境;

4.藻类的类别;

5.藻类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来学习能摄取食物的一类原生生物:原生动物。原生动物个体十分微小,用

肉眼难以看清楚,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

让我们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从池塘里取来的一滴水,你看见了什么?同学们可能看到了

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这些小生命中有的就是原生动物。

学生观察后总结:原生动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身体一般只由一个细胞组成。

让学生说出1—3种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原生动物。教师用挂图讲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和

对人类的危害。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进行总结。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藻类植物有的生活在淡水里,有的生活在海水里。淡水藻类常见的有水绵,海藻常见的

有我们食用的海带、紫菜。下面就来研究这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

问:春天或秋天,晴天时,在野外的池塘和小河沟中,你们是否见过漂浮水面的绿色丝

团?

捞起绿色丝团,用手摸摸,有黏滑的感觉,那丝状物就是水绵。下面同学们用手摸摸培

养皿中的水绵,是否有黏滑的感觉。

观察:水绵藻体的显微结构。(出示挂图,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提问观察结果:

1.水绵有无根、叶、茎的区别?(没有)

2.水绵细胞的结构有何特点?(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观察:海带和紫菜的颜色和形态。(学生分组观察)问:

1.海带和紫菜有无根、叶、茎的区别?

2.海带和紫菜分别呈什么颜色?

我们见到的海带和紫菜,好像有根、叶、茎的区别,其实它们的藻体不分根、叶、茎。

像根的部分叫根状物(起固定作用);像叶的部分,叫叶状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海带和紫菜不呈绿色,是因为它们的叶绿体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

藻黄素或藻红素,所以分别为褐色和紫色。

教师补充: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藻类植物可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并且是地球上氧气的重要来源。

2.海藻的药用价值很大,例如海带体内含有丰富的碘,长期食用海带,能预防和治疗“大

脖子病”。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苔辞、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掌握各类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3.归纳出植物类群进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植物器官的方法。

2.学会制作植物腊叶标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唯物思想。

2.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热爱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掌握苔辞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

的类群;

3.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苔葬植物和蕨类植物

1.引入

播放一段植物类群的录像,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据植物科学家估计,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3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

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

2.观察植物系统进化树,学生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

3.实地观察、辨别各种植物类群的特征

“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引导他们

描述每种植物的形态结构,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不同植物的差异。学生活动完成后,及时

组织好全体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总结归纳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最后学生形成共识。

4.观察苔碎植物

(学生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的葫芦群和墙蹄。)培养皿中放的植物,就是苔解植物。

(利用谈话法小结苔解植物的主要特征。)

问:与藻类相比,葫芦辞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归纳:苔解植物是绿色多细胞植物,一般有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

问:苔薛植物的茎、叶上有无“筋络”?

(归纳:苔解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问:苔解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藻类(水绵)有什么不同?

(归纳:苔薛植物生活在阴湿陆地)

补充苔碎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①保持水土。

②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③是植物界的拓荒者。

5.观察蕨类植物

(学生观察铁线蕨。)

提问:

(1)铁线蕨的叶片为什么呈绿色,它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2)叶柄很硬,它的内部有什么组织?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总结:

①叶内不仅有机械组织,还有输导组织;

②具有真正的根、叶、茎;

③根、叶、茎中有输导组织和发达的机械组织。

第2课时种子植物

前面学过的两大类植物,抱子比较显著,能脱离母体而发育,统称抱子植物。从本节课

开始,我们要学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与抱子植物的区别在于:能够产生用于繁殖后代的种

子,它们是真正的陆生植物。种子植物适应干旱陆生环境的能力很强,分布极广泛,种类繁

多。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那么,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究竟有什么

区别呢?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松树雌球果和枣树的果实。

观察:用解剖刀剖开枣,观察成热的松树雌球果和枣。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含有种子。(同属于种子植物)

不同点:松树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枣树的种子外有果

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属于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占全世界的一半,

裸子植物的资源十分丰富。我国还有一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裸子植物,例如我们刚观察

过的银杏、水杉,还有银杉、秃杉(出示我国珍稀裸子植物的挂图)。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占地球上植物种类的2/3

左右;分布广泛,各种环境中都有它们存在;结构和功能既完善又复杂,是地球上最高等的

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被子植物的概念:你吃桃和枣的时候,发现它们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被子植物的特征是什么?根据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

植物。

展示图片,学生总结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不同点并举例,老师作评。

第4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

类和形态、生理特征,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不同类群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他们的形态、结构、生理

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了解,进一步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

学习,深入理解动物系统进化树的含义,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

的关系的学习,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L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无脊椎动物

谁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

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的一一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那么,这么多

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的顺序学习的,对不对?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顺序来学。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

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

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课本P46图)

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己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

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学生举

例。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同动物

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总结: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下面,我们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一一腔肠动物。观看录像,展示种类繁多,非常

美丽的腔肠动物。边看,教师边解说。看后,学生说出腔肠动物中的代表动物。总结腔肠动

物的主要特征:有口无肛门,辐射对称,身体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消化腔组成。

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同学观察回答:身体是扁的。)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一一扁形动物。

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

活史。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出示人蛔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观察人蛔虫形态,总结线虫动物的

特征:细长的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我们再来研究一类动物一一软体动物。这类动物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

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观赏软体动物的录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出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还有哪些你熟悉的软体动物。

出示蚯蚓,沙蚕和水蛭的挂图,学生观察,说出它们共同的特征: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

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动爬行。

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

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在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在地球上种类最

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请同学看我这个标本盒

中是什么动物?对了,是节肢动物。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节肢动物

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些节肢动物?观察它们,找出一种你熟悉的节肢动物,总结出它的形

态结构特点;说出其身体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蝗虫的身体是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

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

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可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学生讲,老师点评。

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身体不仅由许多体节构成,

而且还分部。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3对足、两对翅。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极为密切,有利有害”。据科

学家调查统计,与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约1万种,尽管大力防治,但

在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被害虫毁掉,如蝗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等。也有许多昆

虫是有益的:有很多昆虫是植物传粉的媒介(这一点在植物学知识中已学到了);有的昆虫

可用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水栖昆虫是淡水鱼类的食物;昆虫

本身或其产物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蚕丝、蜂蜜、蜂蜡等早已为人类所利用。

同学学习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后,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对人类

有利的昆虫,消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同学们观察图片(课本P54图),是否认识这2种动物?(海星、海胆)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它们又属于哪类动物呢?(棘皮动物)

第2课时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

类、鸟类、哺乳类等,学生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点。

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鱼类)

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

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

类:即淡水鱼和海水鱼。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一一青鱼、草鱼、就鱼、

鲸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

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鳗鱼叫“胖头鱼”,雉鱼叫白鲤。

介绍海水鱼,如:带鱼、鳄鱼、马面鲤、鲍鱼、始鱼等。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

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

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

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

椎动物---两栖动物。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和结构特征。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

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鲤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接着,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

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

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介绍爬行动物,了解龟和扬子鳄,和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龟大多栖息在河流、

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体表覆盖坚

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扬子鳄是我国特

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

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一一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鸟

类约有9000多种。这些鸟类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形态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呈现出一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看鸟类多样性的录像。

然后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鸟类。

学生总结鸟类的特征,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鸟和护鸟的意识。

想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动物?(哺乳动物)

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总结:它们大多体表长有毛,胎生,哺乳,恒温。

讲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水、光、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总结环境中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进一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说出水、光、空气对于生物的影响;

2.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老师出示森林或草原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章节标题,学生观察、回答。

老师提问: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提问: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

2.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讨论:你能举例说明水对于生物有着怎样的作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细胞的成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等,总

结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提问: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不是越多越好?你能举出例子么?少了呢?

引导学生总结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出示草原旱季与雨季的图片,说明水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并总结。

提问:

1.光合作用除了需要水作为原料外,还有其它必需条件吗?

2.光仅仅对于植物是必需的吗?

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介绍阴生与阳生植物,长日照与短日照植物。学生思考、回忆、回答。出示北方针叶树

与热带雨林阔叶树的图片,提问:针叶树适合生活在北方,阔叶树适合生活在热带,是哪种

生物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学生思考,回答。

提问:生物因素会对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回忆种间关系与种内关系。

讨论:生物间的关系怎样体现了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讨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环境?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之后,认识到多种多样的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那么生

物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了解生态系统的概

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同时又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联系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

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

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活动“分析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大草原美丽的景色。

刚才同学们通过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到大草原呈现出的和谐的生态环

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各种类群,虽然各个类群之间的

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共同点: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存,离开了这

个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就会死亡。例如:鱼儿离不开水,离开水鱼就会缺氧而死,可见生

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成分是什么?

又有何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一一生态系统概述。

(-)学习新知识:什么是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的科学,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生活在凯巴森林的各种生物。

教师讲述:凯巴森林的故事。(课件展示)像凯巴森林这样,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又

包括了每种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小结: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展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

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设问: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课件展示)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滴池塘水、一个树洞,大到一片森林,整个海洋都可

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

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图片了解一下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教师展示课件:生态系统多样性图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教师讲解:无论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物部分(某一区域内

的所有生物),二是生活环境,既非生物部分,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结合实例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展示)

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草原、湖泊、海洋、农田以及城市等生态

系统。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类型。

那么,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包括哪儿种?非生物部分又包括哪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

一个活动:分析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展示课件: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学生分组并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植物、动

物、大型真菌)

(2)除图中所表示生物外,这个森林中还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各种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

(3)凯巴森林中的生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土壤、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等)

教师展示课件:凯巴森林中的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那么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处于

什么样的地位,作用又是什么呢?(课件展示)

请同学先阅读课本69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学生认真阅读后积极讨论。教师展示

课件: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生物部分:

1.生产者:(绿色植物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2.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等)

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3.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等)

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次利用。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联系诗词案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

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三)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有何关系?展示课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紧密联系,彼此

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具体关系我们将在下节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进一步进行探究。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并且通过对凯巴森林里生物

及环境的分析,知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

分、土壤、温度等。

教学反思:

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整堂课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在

学习过程中,除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外,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锻炼了学生观察、

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创设了与主题相关的情境,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食物链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

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

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

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

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

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1)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

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

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

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

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

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两个概念之间

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

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

分析讨论活动。

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r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一一碳循环

四、教学过程: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

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窕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

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

-无机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

非生物成分有机物质(腐殖质等)

-气候因索(阳光、温度,水等)

绿色植物

生产者

生态系统化能合成生物

组成成分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旖鹤编「清费者次级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工腐生性微生物

,看-腐食性动物

3.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生产者是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

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

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

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

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

材“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

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

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5.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教学结束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方

式进行反馈测试。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应首先强调说明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样也是生态

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总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分析

太阳能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以及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的传递、消耗的大致过程怎么样?

由此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况,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来分析生态系

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的(起点);并沿

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环节传递(渠道),最后以呼吸热形式逸散。这是能量流动的总的

过程。

在能量流动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即生

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由此突出生产者在生

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能量金字塔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即沿着食物链的各

个环节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这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一

能量金字塔。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一一为人类自身服务,引导学生分析

认识到:通过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的方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列举实例或教师自己列举实例具体说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首先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教学。

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过程。碳循环的教学应加强直观性,可以利用教材上“碳的循环”图解来进行,

即引导学生观察''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首先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部位和存在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无机环境和生物

群落两个部位找出碳的存在形式。然后让学生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要

求答出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

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

用),此外还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或化石燃料的燃烧。之后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

群落之间的运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生产者、消费者到分解者,应让学生分析出碳在生

物群落之间的运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最后教师可以以黑板板图的形式画出碳循

环的图解。

--------大气中二H化碳

绿色馆君

I食物链

,化石燃料

—一各一级—清蕾一一者I.一.«

碳循环图解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内容的严谨性。本节教学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态系统的

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学

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使得学生有明确、正确的

理解。

2.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视野,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尤其注意

把“人自身”引入生态系统,不但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奠定基础,也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奠定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与外界有物质、能量、

信息的交流,才有活力,才能发展,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

3.注意本节课题教学的实践性,有条件的要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如校园、野外、公

园等处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受到能力的培养和观点的

教育。

【小资料】

食物链与食物网举例:

1.达尔文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猫与牛”的故事。英国的

牛主要靠优质的红三叶草为饲料,而红三叶草的兴衰与给它传粉的丸花蜂有很大关系。奇妙

的是,丸花蜂的多少,又决定于田鼠的数量,因为田鼠吃蜂房和蜂幼虫,田鼠势旺丸花蜂便

衰败。而猫吃田鼠,猫多了,田鼠就少了,丸花蜂就多了,红三叶草就兴盛了,牛就养壮了。

有趣的是当时英国海军的主要食品是牛肉罐头,看起来,英国海军的强大,猫应立一功。一

切生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表面看起来不相关的生物却盛衰依存,

祸福倚伏。

2.食物链的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1942年首先提出的。他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

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地吮吸花蜜,冷不防

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

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

近旁的长蛇猛地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

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大自然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

生物金字塔:

大草原上草丛一望无际,各种各样的昆虫随处可见,无需查数,鸟雀要比昆虫少,鹰比

鸟雀少得多。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研究了这种现象

后,提出了生物金字塔的概念。下面是生物金字塔的例子。

1.生物数目金字塔:人们对一片草地上草牧链的所有生物成员作了统计:

生产者(野草)5842424株;

消费者I(草原动物、昆虫)708624只:

消费者H(肉食动物、吃昆虫的小鸟)354904只;

消费者in(肉食动物、吃小鸟的鹰)3只。

2.生物重量金字塔:人们对一片海域中生态系统作了统计:

生产者(大叶藻)4800万吨;

消费者I(吃大叶藻的小鱼虾)1200万吨;

消费者n(吃小鱼虾的大鱼)17万吨;

消费者III(吃大鱼的鱼)3万吨。

3.生物能量金字塔:在某一生态系统1平方米的面积上:

生产者(植物)净生产的能量是36922千焦;

消费者I(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6178千焦;

消费者II(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280千焦;

消费者川(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25千焦。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

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

的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

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

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

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

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

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

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

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

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

点。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

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

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

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

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

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

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I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一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

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

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如

食物链:植物f昆虫f食虫鸟f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

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

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

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

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

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

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

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

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

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

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可以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

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

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一一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