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社会空间认识思想与政策_第1页
西汉社会空间认识思想与政策_第2页
西汉社会空间认识思想与政策_第3页
西汉社会空间认识思想与政策_第4页
西汉社会空间认识思想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社会空间认识思想与政策

几年前,作者对西汉的城市发展和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当时,我对西汉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缺乏深入的了解。经过反复思考,得出以下结论。西汉地区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定是中央当局对地方空间的控制和占用的结果。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空间的概念和帝国对空间控制的目的。一、西汉“治”“废”“置”西汉时期,广泛流行的区域观念有这样几种:《禹贡》及《职方氏》的“九州观”西汉时期两种九州观念依然存在,即夏九州与周九州。“夏九州”指《尚书》“禹贡九州”:冀、兖、青、扬、荆、豫、雍、徐、梁;“周九州”指《周礼》“职方九州”:冀、兖、青、扬、荆、豫、雍、幽、并,西汉则以两种稍异的九州作为十四州部划分的基础。此外,司马迁经济区(或物产区)秦始皇总结周代失国之因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遂实行郡县制,但仍二世而亡,高祖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籓翼之卫”,所以速亡,为此“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面对西汉中央与异姓、同姓诸侯王国之间以及新旧贵族间的种种矛盾,中央权力层出现了一批能言善辩的能臣谋士,如娄敬(即刘敬)、贾谊、晁错、主父偃等,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实现国家控制的思想策略,不仅被记入史册,且被统治者逐步付诸实践。1.建立汉家中心(1)定都关中。娄敬通过对洛阳与关中形势之比较,结合当时空间形势发展向高祖刘邦提出了“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的疑问,其原因是洛阳“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关中之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且秦之故地“资甚美膏腴”,为天府之国;此外,都关中还可以“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最终促使高祖定都关中,建立了200余年的汉家基业。(2)与匈奴和亲。高祖刘邦从平城战败归来,面对匈奴“冒顿单于兵强,控弦四十万骑”强大兵力的威胁,娄敬提出的应对办法就是和亲,他立足于当时中原及匈奴的社会现实,提出“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的长远计划,具体则“以適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辩士风喻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孙敢与大父亢礼哉?”最终实现“毋战以渐臣”的目的。通过这一方式,使帝国在百废待兴之时获得稳定发展的时机,对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有较为重要的作用。(3)移民实关中———强本弱末之术。娄敬从匈奴和亲归来,就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和“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的实情,提出了“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的政策。这一政策既可以“备胡”,又可以在诸侯叛乱之时用之“东伐”,所以“此强本弱末之术也”,结果向关中移民十余万口。2.长沙王忠附于梁面对匈奴侵边、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的现象,得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以及“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的认识,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1)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面对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以及对中央朝廷造成的困扰,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此建议即源于对长沙王国的认识,长沙国是惟一一个异姓诸侯王国,此地偏处南边之地,自然环境较差,地瘠民贫,且区域面积狭小,因此长沙王才能最终得以保存下来,实非长沙王忠附之故。其进一步的解释是“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若“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还必须“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而对“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则“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其间“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这样做的结果是:“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最终实现“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的目的。(2)以亲制疏。配合“重建诸侯少其力,”他又提出“以亲制疏”的策略,即“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实即以文帝三子(梁王、代王、淮阳王)监控其他诸侯王国,实现藩屏中央之目的。3.景帝时,“又因诸侯之乱,则复其家。”封王先后提出了移民实边、削藩策等策略。(1)移民实边。文帝时匈奴更加强大,多次侵扰边境,多次派兵抵抗但效果不佳。为此,晁错提出徙民实边之策。“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最终“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2)削藩。景帝时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此时诸侯国势力已强大到不能够控制的局面,晁错提出“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的建议,其目的是“以尊京师,万世之利”,否则“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然此举侵犯了诸侯王的利益,该政策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晁错亦因此丧命。但这一政策在武帝时得以改进和落实。4.实茂陵—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武帝时提出推恩、实茂陵之策。(1)推恩令。主父偃总结前代故事,认为晁错直接削藩引起了诸侯的叛乱,又不能不削,因为当时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提出如果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则“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2)实茂陵———关中。“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西汉时期对于当时形势之论述尚有他人二、长安前空据文献记载和已有研究成果,西汉城市经过200年的曲折发展,最终发展为三个等级、七种类型。第一等级也是第一种类型是指都城长安;第二等级是指103个郡国级城市,其中由于三辅治城与都城合而为一,故该级城市有100个。本级城市包括两种类型,即郡守治所(郡治)和诸侯国都城(王都);第三个等级是指县级城市,《汉书》高祖继帝位之后,就有定都长安与洛阳的争议,即上文娄敬与高祖的一番对话,后经张良肯定,最终定都长安,就是空间权衡的典型案例,长安及其所在关中平原成为国家政治统治的中心。关于这一点已有诸多论述自不赘述,这里重点以郡国级和县级城市发展为例,分析帝国是如何围绕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东方六国和周边地区势力,加强对东部诸侯国及周边区域空间控制的。1.西汉中央王朝设置的需要楚汉战争中,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封国制。在汉军攻占的一些地区恢复和开置了部分秦郡,如:高祖元年(前206),置渭南、河上和上郡;高祖二年,置河南、河内、中地、北地、陇西、河东、上党和太原郡;高祖三年,置常山和代郡。豫章分自秦庐江郡,武陵分自秦黔中郡。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直至高祖六年封刘喜为代王时仍为遥领。由于异姓诸王掌握着兵权和占有相当的空间范围,他们的存在也就严重危及了西汉中央王朝的统治。西汉统治层在总结秦亡教训之中,逐一铲除异姓诸王成为既定国策。高祖前后用了7年时间,基本消除了异姓诸侯王国,又在对相应地区调整的基础上分封同姓王作为屏藩捍卫帝国边境之安全的地方势力,“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诸侯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与秦郡相比,则有些“矫枉过正”2.增置诸侯王国这一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一的诸侯王国区域的消失,其间夹杂了汉郡;其二是诸侯王国数量的增加和辖区的缩小。均质的诸侯王国区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高后的掌权,诸吕相继为王以及文帝即位之后政治力量的改变,受贾谊“重建诸侯少其力”理论的影响,诸侯国区空间形势发生了变化,仅在齐地就分封了齐孝惠王诸子为王,一分为七:齐、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分解齐王势力。到文帝十六年(前164)时诸侯国总量增加到17个。景帝即位之后,为消除东方诸侯的实力,采取了与文帝不同的“削藩”之策,用直接削地的办法夺取诸侯王的封地。然而这一措施直接触犯了诸侯王的根本利益,引发了以吴楚为首的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7个诸侯王的叛乱。叛乱平息后,景帝乘势大幅度削减诸侯王国辖域,在诸侯国区域析置了大量新的诸侯国和直属中央的汉郡,到公元前153年底诸侯王国区内共有19个诸侯王国和43个汉郡,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空间构成,使得各诸侯王国的辖区越来越小。随后又于景中六年(前144)分梁为5国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权力中枢对诸侯王国的削弱继续进行,几乎与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同时,推行推恩之策,中央在“亲亲”的表象下实现其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最终使“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3.县级行政机构分布的变化—消弭边患,扩大版图———汉郡城市的增长西汉时期最大的边患无过于匈奴的侵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除采用“和亲”“移民”政策外,就是对其地进行控制和占领,设立新的郡县,使帝国版图在西北、西南、东南、东北方向得以拓展。西汉初年帝国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注定了帝国在将之所在区域纳入帝国统治体系时表现在去辱、发展边贸、宣扬国威等复杂因素下进行的。自对匈奴战争胜利设置的朔方、五原郡开始,到南方17初郡的设置,西汉国土面积净增加160多万平方公里,所以,在此设置的县级及其以上的行政机构治所成为西汉城市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沿河流、交通线依托已建立的据点城市采取了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综上所述,各区域城市发展差异显著。东部诸侯王国区郡国城市数量变化较大,由西汉初年10个郡国城市发展到西汉末年的61个;中部汉郡区,郡级城市增长非常缓慢,西汉200年间,仅增长了5个郡级城市,而且均发生在武帝时期;拓展地区自武帝建元五年(前135)开辟犍为郡始,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共析置郡国35个,至武帝后元二年(前87)仅有24个(参见表1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同时,它又是全社会整体利益与特定政治社区的局部利益之关系在权力关系上的体现。所以,当地方权力过于强大时,中央权力将采取压制与削弱措施。那么,西汉时期东部地区大量兴起的郡级城市与两者之间的权力关系配置有很直接的关系。东部诸侯王国区迅速增加的汉郡和版图日渐缩小的诸侯王国成为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诸侯王势力的衰弱,诸侯不再是中央集权的威胁。东部地区县级城市的增长这也正是帝国这一政策在深化的表现,武帝时期推恩令的颁布,使帝国得以通过分封侯城的途径,彻底地从实体上削弱了诸侯王国。4.西汉前期国家城市的数量结构西汉时期县级城市数量增长幅度较大,创造了城市迅速增长的奇迹。由西汉初年八九百之数增长到一千五百余,减去新拓展区域部分仍有一千二三,其间究竟如何变化的呢?经系统整理古籍、简牍及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汉郡区和西部拓展区的县邑、道城在西汉的变化并不大。就县邑城市而言,《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西汉新增城市仅有40个,其中华阴、湖、渭城、槐里、阳陵、真定6个只是更换名称,闻喜、获嘉城则是在更名的同时又设置了县的行政机关,其余所谓置、开、城则表示完全是新增的。新增城市只是西汉城市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很少的一部分。关于道城,《张家山汉墓竹简》侯国城市是西汉各类城市发展中变化最大的,经过对《史记》《汉书》中诸王子侯、功臣侯、外戚侯表的系统整理:西汉200余年间共有侯国城市791个,成帝元绥二年时仅有241个总之,西汉中期汉郡区新增城市数量多集中于京畿近郊的三辅地区(有20个之多),关中地区成为西汉时期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与京畿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直接的关系,其中强固根本是西汉帝国统治的一贯措施,也是帝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增强帝国核心的社会经济势力、增加人口数量以达充实之目的,一方面可以抵御北部匈奴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抑制东部旧贵族。国都区域城市的增长不单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反应,反过来又要影响区域社会、环境的发展,继而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面貌。在对西汉时期东部及部分西部地区侯国城市时空发展特征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帝国在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了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以在诸侯王领土范围内得到封地,“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三、汉初较高层次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秦汉以“若干石”的俸禄额度来标志官僚等级,是所谓“禄秩”,以地方官员禄秩高低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要素,是在帝国早期没有可以直接用来划分城市等级情况下的最佳处理方式。《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了西汉高后二年中央直辖之下的265个城市及其最高长官禄秩情况。1.高等级城市集中于京畿之地。《张家山汉简》中记载了15个一千石的城市,分别是:京兆尹之长安、新丰,左冯翊之栎阳、临晋、频阳、郃阳,右扶风之槐里、雍、好畤,河南郡之雒阳,沛郡之丰、沛,广汉郡之雒,蜀郡之成都,云中郡之云中。其中有9个城市分布在西汉三辅地区,其余除丰、沛2个城市之外的4个都是各郡治所在之城市。这说明郡守尉治所一般设在该郡较大县中之史实。三辅地区的9个城市又各不相同:长安是都城所在地,雍、栎阳为秦代旧都,槐里(废丘,雍国都)、临晋(华阴,京辅都尉治所)为先秦旧城,新丰是专为太上皇所建之城,郃阳乃高祖兄之侯国城市;好畤为高祖祭祀之所,所以,城市地位均较特殊,由此也显示出西汉城市等级的确定体现出更多的人治因素。尤其高等级城市密集于三辅地区,不单出于保护京都安全、提高京畿政治之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繁荣和发展地方经济之需要。2.较高等级的城市集中于三辅及其他重要区域。《张家山汉简》中记载了54个八百石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如下郡中:左冯翊6、京兆尹5、河东郡5、南阳郡4、河内郡3、南郡3、汉中郡3、广汉郡3、云中郡3、沛郡2、巴郡2、五原郡2、右扶风1、上党郡1、东郡1、颍川郡1、汝南郡1、蜀郡1、犍为郡1、陇西郡1、安定郡1、上郡1、西河郡1,地望不详城市有2个。此等级城市主要分布地区处三辅及其附近的河东、河内地区,南阳、南郡区、汉中、广汉以及五原、云中北部边境地区都是都城之外及其重要的郡区。3.普通城市数量大,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是帝国统治基石,190个六百石之城,广布于河南郡14、南阳郡12、颍川郡12、上党郡10、上郡10、河东郡9、东郡9、西河郡9、河内郡8、北地郡8、弘农郡7、汉中郡7、右扶风6、汝南郡5、南郡5、巴郡5、五原郡5、左冯翊4、江夏郡4、魏郡4、武都郡4、天水郡4、安定郡4、陈留郡3、陇西郡3、蜀郡2、云中郡2、济阴郡1、武陵郡1、犍为郡1、淮阳国1、长沙国1,地望不详之城市有10。另外有4个五百石的道城(广汉郡、蜀郡各2)和2个三百石之城市(万年邑、黄乡长),由于数量偏少,是一些特殊之城,也一并归入此等级城市中。以区位理论分析,都城所在的三辅区位之重要自不待言,河东、河内处在由关西向关东的必经之道上,军事、交通地位非常重要,由此西汉初年,包括河南在内的三河之地是中央帝国与东部诸侯国的缓冲之地,但当帝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之时,帝国与东方的对峙线东移,即武帝时实行的广关政策,将函谷关移至河南新安,将三河基本包进帝国核心区,所以本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