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浅析传记在我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_第1页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浅析传记在我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_第2页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浅析传记在我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_第3页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浅析传记在我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_第4页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浅析传记在我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浅析传记在我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

“传记”最初出现在汉代。“传记”一词出现在《史记历代》中。“诗经”说触骨和后稷没有父亲。今天的事件中有一个父,据说他有黄氏兄弟。如果你没有,这是多么糟糕?”。目录学最初是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创立,刘向负责为校订完成的书籍撰写叙录,简要概括书籍的主旨,修订错误,再加以编排,以上奏朝廷。刘向死后,他的儿子刘歆继承了他的事业,总括群书,著称《七略》,从此目录学发展开来。清代章学诚将其宗旨概括为八个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的发展渊源,可以反映出中国史学的发展情况。一方面目录学著作中收录的历代典籍能反映出历代典籍的保存、流失、亡佚情况,另一方面古籍目录中类目和提要等能够反映出其学术发展情况。刘向、刘歆父子“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鲜明地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宗旨。本文以三大目录学书籍为基础,按时间顺序,将传记的地位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附庸地位、开始独立、正式独立、日益完善。由此看出,传记这一门类是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独立的。中国最早的传记体例应当以《史记》和《汉书》中的史传为代表,它依附于历史著作而存在。中国古代的传记主要分为史学传记(即正史列传)和文学传记(即杂传)。在其最初产生之时,虽无“传记”之名,已有“传记”之实。《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于“六艺”中的“春秋”,《隋书·经籍志》中将其归于“史部”中的“杂传”。杂传体例的成熟,也标志着传记从史学向文学的一个过渡。《四库全书总目》中已经单独成类,为“史部”中的“传记”。一、独立的经部身份(一)《汉书艺文志》的六略目录在刘歆的《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及王俭的《七志》等目录书中,传记处于一种附庸地位。刘向、刘歆父子最早开始用七分法对文献进行分类。《七略》是他们二人学术成就的集大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国性综合目录,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录”按照梁人阮孝绪的说法是“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录为名”班固“删其要”而成《汉书·艺文志》,其目录分类中“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辑录”一类调整到其他大类中,所以《汉书·艺文志》只有六略。其中,将纪传史的创世作《太史公百三十篇》收录到春秋的二十三家中。南朝齐人王俭效仿《七略》的体例编撰了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七志》,全书采用的是“七分法”。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其各类云:“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传,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文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不管著者是采用“六略”还是坚持“七分法”,不管是传记还是史部,都没有形成自己单独的著述门类,或存在于“六艺略”的“春秋家”,或依附于“经典志”而存在。总之,传记是入经典类的,没有独立,处于附庸地位。(二)汉代经学的繁荣传记在这一时期依附于其他类别而存在,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古代儒术“独尊”的地位和学术界的“拜经”思想。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传记》中曾说过:“传记之书,其流已久,盖与《六艺》先后杂出。古人文无定体,经史亦无分科,《春秋》三家之传,各记所闻,依经起义,虽谓之记可也。《经礼》二戴之记,各传其说,附经而行,虽谓之传可也”。汉代时期经学繁荣,在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经书才是最实用的,其他书目都不如经书。经书成为一时的显学,史书尚不能成为显学。因此其他学说都只能作为经学附庸而存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史学的发展,不能给传记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学术环境。总之,儒术“独尊”和强烈的“拜经”思想,使传记无法摆脱经学的束缚,更不用说单独成类了。二、从经典到“历史”的转变(一)《七录》与史部的地位从荀勗的《中经新簿》、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和阮孝绪的《七录》中可以看出,传记已经开始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由“经”开始转入“史”,开始逐渐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秘书监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全书”东晋时期的李充为元帝作《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中经新簿》中的乙丙两部互换,变为“甲丙乙丁”,并更名为“经史子集”,于是四部之次序始定。虽然顺序上的变化不能完全说明其地位的上升,但是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史学的进一步重视,使得其成为仅次于五经的一个位置。阮孝绪曾做《七录》一书。该书已经亡佚,唐代释道宣的《广明弘集》收集了它的序,可从中了解其大致情况。该著作采用七分法,分为内外篇。其中内篇:一为经典志,二为记传录,三为子兵录,四为文集录,五为技术录。其中外篇:一为佛法录,二为仙道录。内篇中的记传录主要记载史学类著作,又进一步分为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而《七录》这种分类法又被后来的《隋书·经籍志》采用。从上几部著作中可以发现,随着史学地位的上升,“史部”开始日渐成熟并成为四大类之一。而传记作为其中一个细化的门类,虽无其名,已有其实,开始脱离“经部”,转入“史部”,日益独立。(二)原因这一时期,“传记”独立地位的取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谈不一称“虚薄”而质干宝《晋纪总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逐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其倚仗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2.关于史部的类目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焚书坑儒,导致大量史书的被毁。秦二世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治,尤其是图书典籍的收集。此外,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为图书的撰写和流传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接促使史学单独成类。随着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流变,“史部”这一大类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需要,这也为史部这一类进一步详细划分为不同的小类奠定了基础。史部成为四大门类之一的独立地位,为传记的独立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史部有了进一步细化各个小门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传记这一体例应运而生。三、“不同的传记”发表在正式独立的时代《隋书·经籍志》中“杂传”这种新的传记门类的出现和繁荣最终确立了传记在目录学中的独立地位(一)第一次出现“史”《隋书·经籍志》是唐代魏征编撰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目录学著作。《隋书·经籍志》的产生,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定,它结束了魏晋以来由于学术的变化引起不同的分类法的互竞、并立的局面,图书分类领域由此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在其“史部”的各细化门类中第一次同时出现了“正史”和“杂传”。《隋书·经籍志》的小序指出:“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避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仪倜傥之士,皆有记录”《隋书·经籍志》的小序对杂传的源头进行了如下阐述:“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岱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载笔之事,删采其要焉。鲁、沛、三辅,序赞并亡,后之作者,亦多零失。今取其现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二)杂传的数量大,创作规模大。《隋书经籍志》载杂传的出现和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是数量上的增多。《隋书·经籍志》中的杂传收录的书目有217部,1286卷。而整个史部才收录了417部书目,可见杂传的数量之多,创作规模之大。《隋书·经籍志》中,杂传形式大概分为四类:其一,个人传记,传主天上人间,无所不包,如《东方朔传》《仙人许远游传》;其二,一家的传记,如《桓氏家传》《王朗家传》;其三,同一类人物的合传,如《孝子传》《列士传》;其四,同一地区的人物合传,如《陈留耆旧传》《汝南先贤传》。由于杂传的数量如此之多,形式如此之丰富,能在《隋书·经籍志》中成为独立的门类,已成为必然。(三)杂传的人物性格传记独立地位的最终确立,也和杂传密不可分。杂传不完全等同于史传,它和史传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开放、自由,以人物为中心,几乎不受经学的任何限制。史传为“列传之属也,所纪者一人之事”这就通过对比传记和杂传的不同之处,将杂传表达人物的特点表述得更加精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偏好,能通过杂传这种体例更好地表现出来,也能更有效地表达出传主的人物性格。因此可以说,杂传在继承《史记》列传的基础上,又成为传记由史著到文学转变的拐点,对促进传记从史学化向文学化发展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标志着中国古代的传记体例在这一时期已经正式独立,在学术发展史上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四、一个人的成就是非凡的从《四库全书总目》这一目录学著作中,可以看出,传记已经自成一类,开始进入日益完善的地步。(一)《四库全书提要》的分目分类《四库全书总目》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编撰,随着考据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已经开始进入全面总结的阶段。《四库全书总目》在继承《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根据当时的图书典藏情况和学术水平,将四部分类法又推向了一个高潮。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大类下又设有若干小类,小类下又设有分目。四部有大序,各类有下序,每一步书都有提要,这是前代目录学书籍所不具备的。(二)魏晋以来记录方式的发期首先,上文已经提到的《隋书·经籍志》中“杂传”的出现和繁荣最终确立了传记在目录学中的独立地位。《新唐书·艺文志》中将“杂传”直接改称为“传记”,《四库全书总目》也沿用了这一用法,其史部共分为15小类,分别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类、目录、史评。“传记”已经单独成类,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依附于经部或者混入其他类别中,并且取得了与“正史”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传记继前代取得独立地位之后,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次,其传记小序中这样说道:“传记类一纪事始者,称传记始黄帝,此道家野言也。究厥本源,则《晏子春秋》是即家传,《孔子三朝记》其记之权舆乎。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至繁。盖魏晋以来,作者弥夥。诸家著录,体例相同。其参错混淆,亦如一轨,今略为区别。一曰《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二曰《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三曰《总录》,如《列女传》之类;四曰《杂传》,如《骖鸾录》之类。”再次,《四库全书总目》一直秉持着“合乎近密,离其疏远”最后,在目录学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传记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都呈现出了与以往很大的不同点。单独设史部之下的一个小门类,这在前代是绝无仅有的,这标志着传记已经进入了日益完善的阶段。五、史记的流变是史部的独立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三大目录学著作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探究“传记”这一体例从无到有、从附庸地位到独立成类的变化,可以看出“传记”的变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传记体例的作品数量越来越多,既包括史学类,又包括文学类;第二,传记的体例和内容随着时代和学术的变化而变化;第三,传记地位的变化与史部地位的变化几乎是一致的,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