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体系架构][基本概念]植被、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苔原、草原、草甸;土壤、土壤肥力(水、肥、气、热),有机质、矿物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循环。[基本原理]1.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自然环境要素。2.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自然因素;影响土壤水分多少的自然因素。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课时35植被1.植被与环境(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______,称为植被。(2)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______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______明显的垂直结构。特别提醒植物群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1)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我国北部某些地区的半流动、半固定沙地逐渐固定;转化为固定沙地,其植物群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草场退化,植物群落的组成也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荒漠化,草原退化成荒漠。2.森林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森林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______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______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______等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____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______森林常绿,乔木多______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__________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________,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________发叶,______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______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________、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____状,以抗寒抗旱特别提醒森林的垂直结构一般都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以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可以分成5~8层,各层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其他森林类型分层较简单。3.草原与荒漠类型分布气候特征植被特征草原热带草原热带________一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草原________,干季草类____;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____夏绿冬____________,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______荒漠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________为主,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思考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枯黄的原因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2.森林的功能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①林冠层: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②枯枝落叶层: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森林土壤土质较为疏松、团粒结构大,入渗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渗。故枯枝落叶层的蓄水减沙效益显著。③根系:固土,阻挡水流运动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3.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植被形态反映的环境特点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减少蒸发、减少热量散失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4.天然植被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2022·湖南地理)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3题。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50乔—灌—草30.339165.731.410.36200乔—灌—草34.009175.041.500.59350乔—灌—草40.339144.421.500.37500乔—灌—草46.6791418.511.412.56650乔—灌—草74.3391319.271.370.40800乔—灌—草68.6791315.231.381.02950乔—草45.009127.781.400.501100乔—草40.339163.061.580.661250乔—草34.339152.321.621.98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关键信息点拨]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______,______条件是植被生长的关键条件,河流沿岸水分条件较好,距河岸越远,水分条件越______。胡杨为乔木,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与灌木、草本相比,乔木根系较__________,水分竞争能力较强。该地地下水埋深较______,______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下水。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即土壤容重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______,结合表格信息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容重大致先______后______,可得出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______后______。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即土壤电导率越高,土壤含盐量越高,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可得出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从表格可以看出,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______后______,海拔变化规律不明显;群落结构由“乔—灌—草”变为“乔—草”,可推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水分条件变差,灌木在水分竞争中能力较弱,灌木逐渐消失。答案1.______2.______3.______考向1通过“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考查“区域认知”(2023·四川绵阳期末)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特有的植被类型。中新世后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原有森林大幅消退,数量稀少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存活并繁衍,成为该地区优势植被。川滇高山栎是其建群种,从河谷至雪线均有分布,极低温下仍终年常绿。如图示意高山栎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回答1~3题。1.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其东南边缘的优势植被最可能为()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2.影响海拔3.2km以下地区川滇高山栎植株高度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条件 B.热量条件C.河谷风速 D.人类干扰3.为维持终年常绿,雪线附近高山栎与低海拔地区高山栎相比()A.叶片较厚 B.叶片宽阔C.叶片较绿 D.枝干弯曲考向2通过“植被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考查“综合思维”短命植物是一类特殊的草本植物。它们早春萌发,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这类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学者这样描述短命植物的生长情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有较多积雪。开春后,短命植物迅速生长。4~6月,沙漠里草绿花鲜,繁花似锦……”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气象站10月至次年9月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4~6题。4.短命植物只在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是()①降水丰沛②土壤水分较多③热量适宜④日照充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5.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A.根系短浅 B.多肉有刺C.叶面阔大 D.植株粗壮6.制约7月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干旱C.温度D.放牧
课时36土壤1.土壤的组成组成特征作用关系矿物质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______: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2)土壤质地:不同______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剖面层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______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______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特别提醒土壤的颜色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____________、生物、______、地貌、时间、人类活动。4.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③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_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2)养护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______。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______结合,通过________、种植绿肥、作物______、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特别提醒土壤的养护(1)休耕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2)轮作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1.土壤形成过程2.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包括本地风化物和外来风化物(经外力搬运、沉积),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肥力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①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②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气候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①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②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利于积累;③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变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地貌①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②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性质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土壤酸碱度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土壤温度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②“支”:地面辐射、蒸发。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2022·山东地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地形D.岩性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关键信息点拨]该区域位于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气温______,利于土壤腐殖质积累。该景观图为一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尺度________,水平方向上的热量、降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小。从图a可看出从丘陵顶部到溪流沿岸海拔逐渐降低,依次分布着森林-灌木-草甸,溪流处地势最低,土壤中水分最________,发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边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____________,发育森林。图b四幅土壤剖面图进行对比,与①③④相比,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________层最厚,缺失______层。依据所学知识可推测该地______条件较好,湿生草甸植被茂盛,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没有足够空间产生淋溶层。答案1.______2.______考向1通过“土壤的性质”考查“综合思维”河岸带是介于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键交错带。广西漓江上游河岸带典型地段内,随距河岸距离增加依次分布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等4类水文环境,因受河水影响程度的差异,其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下表为“漓江河岸带典型地段内某月4类水文环境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水文环境砾石滩草地灌草地疏林地土壤含水量(%)13.5221.4324.0116.86土壤颗粒组成砂粒(%)88.4481.5977.7074.99粉粒(%)6.1710.0012.1614.07黏粒(%)5.398.4110.1410.94土壤有机质(g/kg)23.7226.3826.7632.681.该地土壤颗粒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A.较粗河水侵蚀 B.较粗河水沉积C.较细河水侵蚀 D.较细河水沉积2.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原因可能是()①地势相对较高②旱季时取样③土壤颗粒大④水淹时间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考向2通过“土壤的形成因素”考查“区域认知”(2023·河南洛阳模拟)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3~4题。3.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海拔大于1000m,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的理由是()A.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B.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C.气温高,矿物质风化快D.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
课时37整体性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______、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①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②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内容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的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____,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________、保持性质____的功能举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__________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____________、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意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变化性统一性内容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______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形成了________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响应特点①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______。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为例:(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案例①: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案例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3.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图1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1)图2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4分)(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10分)[关键信息点拨]时间是冬半年,区域是美洲中部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明确本区域的地形特征。海洋表层风场包括风速及______的空间分布,箭头表示风向,箭头长短代表风速大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主要以______风为主,从高纬度吹来,气温较______;N处箭头比陆地北侧长,说明南下冷空气经甲地后风速显著______。海平面气温分布表示的是海域表层的气温,不是水温;从图中可以看出N地气温明显偏________,类似的还有东南侧一处低温区。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说明甲处风力较______。观察图中等高线与风向,可知美洲中部有一列山脉,与风向近乎______,阻挡冷空气;甲处位于鞍部,是冷空气经过的窄谷,可形成________效应,加大风速;冷空气越过鞍部后下沉,会产生______效应,但鞍部海拔低,增温幅度______。观察图中风向与海陆轮廓,可得出N海域盛行______岸风,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同时形成________渔场。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1通过“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考查“区域认知”(2023·江苏南通市模拟)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生态系统依河而生,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柽柳(乔木或灌木)和芦苇(草本)等植被,形成了一条东西宽十千米,南北长三百多千米的绿色走廊。下游河道两侧100~150m内是柽柳和芦苇的交界处。下图示意下游河道两侧不同距离内植被覆盖度、平均高度、平均物种数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1.与距河道10~100m相比,距河道150~500m()A.地下水埋深较深,主要分布着柽柳B.地下水埋深较深,主要分布着芦苇C.地下水埋深较浅,主要分布着柽柳D.地下水埋深较浅,主要分布着芦苇2.近年来,随着克里雅河断流情况的不断恶化,下游河道附近()A.植被平均高度下降B.植被覆盖度上升C.浅根植被快速扩张D.植被物种数增加考向2通过“发生发展的统一性”考查“综合思维”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域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并对我国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据此完成3~4题。3.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A.我国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B.我国西南地区多阴雨天气C.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D.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4.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A.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B.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C.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D.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答题指导7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水热条件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热差异①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②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③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④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生存空间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天敌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物种丰富人类活动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物种丰富注: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越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2.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自然原因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存竞争,动物进化缓慢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人为原因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3.物种灭绝的原因(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环境。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乃至濒临灭绝。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1.(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梵净山是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其主体是不易被溶蚀的变质岩。年降水量1100~2600毫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孑遗有多种古老珍稀物种,生态学家称其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为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目前梵净山海拔1300~1400米处集中分布着天然珙桐林。2018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独特的森林景观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下图为梵净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1)说明梵净山成为“生态孤岛”的自然原因。(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测梵净山大面积存在天然珙桐林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当地的有利影响。(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3·广东佛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为指定区域内的全体植物、动物和由其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等。澳大利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老大陆的特殊进化过程,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特有性极高。但自18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累计引进130多种外来物种,很多已经成为危害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有害入侵物种。其中兔子于1859年引进,1881年已基本蔓延至整个新南威尔士州,1883年该州颁布澳大利亚第一部针对该农业害兽的《兔子滋扰法》。近200年来,澳大利亚有百余种动植物灭绝,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二严重的国家。(1)简述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兔子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害兽的主要原因。(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测澳大利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困难。(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体系架构][基本概念]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热量、水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雪线、林线;地带性、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基本原理]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地域分异的原因。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考点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差异(1)形成①同纬度地区地区沿海地区大陆内部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________强烈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______水分湿润→干旱景观______区景观干旱区景观②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__________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______不同的景观。(2)空间尺度空间尺度特征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______分异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________的差异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分异基础________变化水分变化分布规律______向延伸、______向更替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典型地区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及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________地区举例特别提醒自然地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任何一个自然地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地带及其气候、植被、土壤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地区陆地自然地带典型植被典型土壤低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热带荒漠土中纬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温带荒漠土高纬度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苔原带苔原冰沼土冰原带冰雪裸地未发育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是看自然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的变化。(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方法技巧自然地带成因记忆法(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地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地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自然地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洋流 B.地形洋流C.纬度大气环流 D.地形大气环流[关键信息点拨]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确定图示区域位于东欧平原,受______带控制,地形以______为主,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气候的海洋性更明显,主要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__带。观察图中自然带的分布,①②③④自然带______方向延伸、______方向更替,体现的是______地带分异规律。答案1.______2.______考向1通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查“综合思维”2021年10月1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下图)。据此完成1~3题。1.研究人员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武夷山山麓地带的自然地带是()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研究人员发现,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东北虎豹三个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有明显不同,这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3.造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景观产生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热量C.水分D.洋流考向2通过“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查“区域认知”(2023·天津滨海新区模拟)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据此完成4~5题。4.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A.印度半岛 B.新西兰北岛C.马来群岛 D.马达加斯加岛5.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 B.光照C.地形 D.热量考点2地方性分异规律1.概念:受______、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______的地域分异。2.实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温带湿润区植被高而陡的山坡________、灌木低洼的河谷________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局部水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的分布。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类总结如下:因素分布地区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实际状况)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地处来自海洋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流经,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高山植物区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低纬和高纬呈南北延伸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为海洋,陆地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地理位置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022·全国文综甲)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1~3题。1.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2.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3.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关键信息点拨]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______,冬季受______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草原靠近山林,可推知草原位于山地的________坡、迎风坡,相比北坡而言,南坡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______,较温暖。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坡度不大,利于水分下渗,坡面______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与缓坡相比,河谷地带距河流更______,地下水埋藏较浅,地下水位较______,更有利于浅根系草本的生长;同时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鼠类打洞、啃食,鼠害很轻,对草场的破坏较小。答案1.______2.______3.______考向1通过“巴塔哥尼亚荒漠广布的成因”考查“区域认知”某科考队于11月份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荒漠广布,河流却以外流河为主。科考队员遇到当地牧民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下图为“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图”。据此完成1~3题。1.荒漠地区的河流一般多为内流河,而该地区外流河较多,与其相关的是()A.地下水补给较多 B.地形平坦C.陆地东西方向狭窄 D.流域面积广2.巴塔哥尼亚荒漠广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海陆位置3.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定期迁徙的时间和方向,最可能的是()①大约11月份,由安第斯山地迁徙到大西洋沿岸②大约11月份,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③大约5月份,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④大约5月份,由安第斯山地迁徙到大西洋沿岸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向2通过“丹霞地貌区植被的分布”考查“综合思维”福建武夷山丹霞地貌发育,该地貌景观主要特点是: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植物种类和数量呈现出山麓和山顶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读“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4.该丹霞地貌演化的时间顺序是()A.a-b-c-d-e-f B.b-c-d-a-e-fC.c-b-d-a-e-f D.c-b-d-a-f-e5.下列关于武夷山植被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山顶平缓光照强,土壤保水性差B.山腰石壁陡峭,热量条件欠稳定C.山麓土壤肥沃,水分充足D.相对高度造成植被差异
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3.分异规律:山麓与______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5.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思考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垂直带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海拔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1)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2)山麓的垂直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陆地自然地带相一致。(3)山地垂直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4)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2.雪线(1)概念:终年积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热融化、蒸发)。(2)影响因素:雪线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具体情况如下:因素影响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坡度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反之偏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3.林线(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与最热月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绿化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济宁学院《综合英语I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英语听力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急性胰腺炎护理
-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 2024年公司人力资源部年度工作总结
- 心梗病人危险期护理
- 翻译三级笔译综合能力分类模拟题34
- 选矿厂车间安全培训
- 二零二四年度文化主题乐园建设合同2篇
- 【签证在职收入证明模板】中英文版在职及收入证明(父母在职收入证明).doc
- 裸露土地绿网覆盖施工方案
- 数学画图坐标纸(可直接打印使用)2页
- 毕业设计(论文):关于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
- 有丝分裂课件.上课
- 车管所机动车抵押登记质押备案申请表
- DB11∕1761-2020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
- 磁制冷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影视视听语言拉片作业
- FIDIC银皮书1999年(官方Word版)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EPC Turnkey Projects 1999(银皮书)
- 六十四卦分金爻线选吉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