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十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十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十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十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十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第十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新之谓盛德”,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在于中国人的勇毅坚忍,也在于中国人永葆期待与希望的时间更新意识。中国人看起来持重保守,但渴求改变现状、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心性一直十分丰盈。我们从年节礼俗中就能充分感知到中国人的这一时间观念特性。中国历史上是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对时间的认知特别关注天文、气候、物候的季节变化,在四季流转中把握时间。同时,中国人又特别清楚地感知到四季岁时的循环不是追随旧轨的循环,而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时的循环是一种包含时间流逝的循环。中国人将岁时视作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是一个生命机体生长衰亡的过程,“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在四季与年度时间配合的循环中,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时间更新意识,发明了一系列蕴含时间过渡仪式的年节礼俗,在岁末年初、冬去春来的时节,中国人用它们来辞旧迎新。由于中国人的长期农业定居习惯,伴随着时间意识的是浓厚的伦理观念。在新旧交替转换的时间关口,中国人强调家族与社会集体的力量,驱走岁末冬寒,共同迎接新年新春。人们通过一系列或严肃或轻松的年节交往礼俗、祭祀礼俗与迎春礼俗,增进人世间情感与伦理关系,实现人与历史和自然关系的建构与连接,表达人们对新一轮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大年”是一个生动的民俗语汇,年是一个时间段落,它以除夕夜与新岁凌晨为中心,包括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个时间段。围绕着这三个时间段形成三大年节礼俗,辞年礼俗、团年与守岁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民间俗谚:“过了腊八就是年。”当家家户户和寺庙熬起腊八粥,空气中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时,年节就到了。辞年礼俗活动的中心是对一年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增进,通常以年礼馈送与聚饮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甚至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辞年礼以亲友间馈赠礼物为主,主要是晚辈看望长辈,平辈之间相互探望。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相互馈赠礼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寒时节传递情感温暖。传统的辞年礼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转变为具有慈善性质的新年礼俗,一种是富裕人家借辞年礼给贫弱亲友以物质资助,让亲友在亲情滋润中得到实际的帮助,另一更值得提倡的是政府与相关部门在岁末对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进行专项慰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酒食相邀”,岁末聚饮,送别旧岁,是辞年礼俗的重要形式,也是千年以来的年节传统。岁末冬寒,百姓人家和各行各业以年终聚会的形式联络情感,这种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称为“尾牙”。除了馈问与宴饮外,辞年礼俗还有对自然万物人格化的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洁净之意。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处于年根岁末,辞年礼俗更趋紧密。人们不仅抓紧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食品,同时祭祀天地自然,礼送百神上天,清洁环境,装饰门庭与洁净自身。团年与守岁礼俗是年节的重头戏,是年节通过仪式的关键环节。“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春节回家天经地义。团年礼俗中最主要的是共享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是凝聚中国家庭情感与信仰的精神圣餐。年夜饭的每一道菜肴都有丰厚的寓意与故事。要有头尾俱在的全鱼,以示年年有余;圆圆的红枣与丸子象征红火团圆等。《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备办菜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迎接新年。“年夜饭,回家吃”,是号召,更是行动,为新年的再出发提供精神力量。发压岁钱,是团年礼俗的内容之一。吃完年夜饭,就发压岁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是小儿最期盼的大年礼物。压岁钱(也称压崇钱)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明清以后,有特制线(类似今天的纪念币)与通行制钱两种,它的本义是在新旧时间更替中依靠家族集体力量保障幼儿平安到达新年。守岁礼,是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地守候新岁到来的礼俗。除夕夜守岁礼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有蜀之风俗,至除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明清以来,守岁礼俗中的家庭伦理内涵进一步加大,认为守岁可以为家中长辈祈寿。现在,守岁礼俗普遍伴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普遍遵循的新年礼俗,人们在通过旧年后重新获得生活时间,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朝廷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在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这是汉朝以来就有的政治传统。君臣度过年节之后重新归于政治秩序中,并以臣僚拜贺方式再次确定君臣之义。因此官方重视新年团拜,认为它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拜年主要是拜祖先、拜长辈、家庭成员互拜、拜贺亲朋乡党耆老等。迎春礼俗也是年节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尽春来的时节,人们迎来农历新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来,立春节气总在大年期间,迎新与迎春在年节礼俗中常常合二为一,新年中充满了迎春礼俗。年节中的迎春礼俗主要表现在贴春联、尝新尝春、饮春酒等。在中国社会,以时间更新意识为动力的年节礼俗构成年节习俗的主干。人们将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融入辞年礼俗、团年守岁礼俗与拜年迎春礼俗三大环节,将信仰与祭祀、自然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相互关联,使之在年节礼俗中浑然一体。正是这些严肃与丰富的礼俗将年节烘托成民族的盛大节日。春节新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她生动呈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集全球华人情感的重要时机。传承新年礼俗、珍重新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共享与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中国人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使我们在享受公历便利的同时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时间。(摘编自萧放《传统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时间更新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对时间的认知有关。B.辞年礼俗是年节礼俗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慰问与聚饮改善各种人际关系。C.年夜饭的菜肴有丰富的寓意和故事,共享年夜饭是一家人情感和信仰凝聚的活动。D.拜年庆贺礼俗以相互礼拜的方式来庆贺新生,官方和民间的拜年都有一定的规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年节礼俗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新的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B.由《风土记》的记载可知,守岁礼成为全国通行的礼俗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C.庄重严肃的礼俗仪式饱含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也包含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意识。D.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辞年礼俗的是(

)A.过了腊八,人们带着鱼、肉、好酒等礼物,去看望亲戚中的年长者。B.人们到集市购买春节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给小孩子添置新的衣物。C.人们认真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剃头理发,沐浴净身,换门神,挂钟馗。D.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问好,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4.本文在介绍“过大年”时思路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诗如何表现人们的时间更新意识。【答案】1.B2.B3.D4.①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过大年”分为辞年礼俗、团年与守岁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三大年节礼俗,再分别介绍其内容,富有层次感。②围绕“过大年”,以时间为线索,分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个时间段展开说明,脉络明晰。5.这首诗歌中人们用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富有代表性的春节活动来辞旧迎新,表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新一轮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其目的就是通过慰问与聚饮改善各种人际关系”错误。从原文“辞年礼俗活动的中心是对一年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增进,通常以年礼馈送与聚饮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甚至传统社会君臣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来看,辞年礼俗的目的很多,选项的表述以偏概全。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守岁礼成为全国通行的礼俗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错误。原文中“除夕夜守岁礼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有蜀之风俗,至除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记载的是蜀之风俗,而不是全国通行的礼俗。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属于拜年庆贺礼俗。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过大年’是一个生动的民俗语汇,年是一个时间段落,它以除夕夜与新岁凌晨为中心,包括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个时间段。围绕着这三个时间段形成三大年节礼俗,辞年礼俗、团年与守岁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可知,第一、二段先总说“过大年”分为辞年礼俗、团年与守岁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三大年节礼俗;由“民间俗谚:‘过了腊八就是年。’当家家户户和寺庙熬起腊八粥,空气中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时,年节就到了。辞年礼俗……”“‘酒食相邀’,岁末聚饮,送别旧岁,是辞年礼俗的重要形式,也是千年以来的年节传统”“除了馈问与宴饮外,辞年礼俗还有对自然万物人格化的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洁净之意”可知,第三至五段介绍辞年礼俗;由“团年与守岁礼俗是年节的重头戏,是年节通过仪式的关键环节”“发压岁钱,是团年礼俗的内容之一”“守岁礼,是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地守候新岁到来的礼俗”可知,第六至八段介绍团年与守岁礼俗;由“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普遍遵循的新年礼俗,人们在通过旧年后重新获得生活时间,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迎春礼俗也是年节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第九、十段,介绍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本文在介绍“过大年”时先总说,后分说,富有层次感。围绕“过大年”,从除夕前的腊八、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小年、、除夕夜到新年,以时间为线索,脉络明晰。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场景,诗人抓住春节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祈愿。“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新桃换旧符”是典型的迎春礼俗,这些严肃与丰富的礼俗将年节烘托成民族的盛大节日,表达了人们对新一轮岁时生活的美好期待。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炖马靴迟子建父亲说头道岭有条母狼,它双眼瞎。他们不止一次撞见它与乌鸦同食腐肉,看着它被漆黑的乌鸦给挤在一角,像条瘪了的布袋。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从此,它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后来,瞎狼在他们视野里消失了,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到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当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袭击守备队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不清了。他说那天是小年,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父亲说雪花纤尘不染,就像老天送来的润眼膏,无比清凉。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的密营出发,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当队伍冲向弹药库和粮库时,没想到这两座库居然还有碉堡的功能。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只有五个人撤了出来。父亲撤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始终在追捕他,两个人之间的周旋和战斗,进行了大半夜。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一枪,穿过了他制造运动假象时用树权挑起的秋衣,后面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作为火头军,父亲行军打仗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那铁锅与他的背一样宽。除了手枪,他还携带一把三寸长的钢刀。此外他棉军服的里子,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在雪地艰难跋涉约两里路后,他听到背后隐约的狼嚎。雪越下越大,敌手紧追着父亲,他们就这样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父亲实在走不动了,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飞雪中林木模糊,可狼的叫声愈发清晰。父亲饿得肚子咕咕叫。他打算与敌手决一死战。如果幸运,再燃起一堆火化,点雪水喝。对付狼,火光就是子弹。我觉得父亲无数次唠叨的这个故事,没啥新奇。但我对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厌倦,就像对一首喜欢的乐曲,不管循环播放多少次,依然爱听。父亲说他卸下锅,手握钢刀,身体绷紧,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他打着寒战,牙齿磨得咯咯响,不知他是被疼痛折磨的,还是因为憎恨父亲。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是一支轻便灵活的三八式步骑枪。父亲说那是女战士最喜欢的一款枪。他最终靠着这支枪,俘获了母亲的芳心,当然这是后话。父亲说本来可以一刀子扎在敌手心口上,让他立即毙命。但见他气息奄奄,挺不了多久了,再说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就准备先点火。他从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把锅支上,放上雪,生起火来。躲在灌木丛后的狼,交替发出叫声。父亲看到灌木丛里始终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父亲说,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啥有一条狼的叫声,令他有熟悉的感觉。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死了。父亲说这时雪停了,老天爷不撒纸钱似的雪花了。他再次搜敌手的身,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个金属外壳的镜盒。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里面竟夹着张相片,是个穿印花和服的姑娘,她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想,这相片中的人,也许是敌手远在家乡的恋人,而她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父亲将镜盒放回了敌手的口袋。父亲突然发现,敌手穿着马靴。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他划开靴帮,撩猪毛似的,将靴筒绒毛在火上处理掉,再用刀子,将它一遍遍地刮着,除掉绒毛烧后留下的灰烬,再尽力刮掉所染的颜色,让牛皮恢复本色。一双马靴,经他分解,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使它们更为清洁,然后加柴调旺篝火,把马靴皮下到锅里,开始炖马靴了。这口锅散发的水蒸气,被篝火映照得像一条腾空的金龙。马靴的味道渐渐散发出来,初始是糊味,跟着是膻味,半小时后,牛皮仿佛被熬煮得苏醒了,淡淡的香气出来了。父亲用桦树枝做筷子,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努力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吃人。他说的人,是否包括敌手?这个话题我始终没敢问。父亲本来是想向着四道岭的密营方向撤退的,他渴望在那儿与离散的战友汇合。他不想天亮前出发,雪夜的森林,就像打了数不清的烟幕弹,分辨不出东西南北。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走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借着残余的篝火,父亲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使劲拽着前狼的尾巴,这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最终瞎眼狼将前狼生生地拖回了灌木丛。父亲长吁一口气,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揣进裤兜,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越走越没有方向。就在父亲走投无路时,他听见了背后走兽的声音,还是那两条狼!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他说,瞎眼狼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每到小年,父亲都要讲一遍这个故事。后来的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洗尘似的,快乐地躺倒,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父亲离世后,每年这时,我也给儿子讲这个故事。我怀疑过,父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北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还在,弹孔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儿子每次听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总要骂张学良,说当年他要是带领东北军抵抗侵略军的话,日军不会轻易占领东北。发完牢骚后,他常会打电话叫外卖,外卖的主角是鱼皮冻。我想他是用他的肠胃,帮助他的精神,记忆这个故事吧。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东北抗联与日军作战为背景,再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历史风貌,意在展现残酷战争、严苛生存条件下的英雄群像。B.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与人、人与狼、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塑造了具有生存智慧、强烈生存信念和道德感的父亲形象。C.在艰难的军旅生活中,父亲仍挂念着给瞎眼狼留点骨头。这一不计回报的善意,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生存奇迹的发生预留了可能。D.准备炖马靴前的一系列动作,与父亲火头军的身份相吻合,表明了父亲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冷静积极的态度同困难作斗争。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照片中穿印花和服姑娘的细腻描写,让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增加了真实感。B.小说运用华丽典雅的语言描写父亲与敌人对峙的场景,却又没有过度渲染,富有表现力。C.面对历史战争的重大题材,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以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呈现人的精神。D.小说双线并行,明线是父亲自己的经历,暗线是母狼的故事,这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8.瞎眼狼“藏在心底的光”,也藏在父亲心里。“光”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我”在转述“炖马靴”的故事时,不时穿插“我”的揣测、点评等与故事看似无关的闲笔。这些闲笔有什么作用?【答案】6.A7.B8.①极端艰难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希望。最初父亲对于瞎眼狼、后来小狼对于瞎眼狼、最后瞎眼狼对于父亲,都代表着生存下去的可能。②父亲思想深处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③狼对父亲有感恩之心。9.①补充小说的情节,扩大叙事空间。如父亲将枪送给母亲,暗示了父亲后来会安然脱险。②突出人物形象。如“我”对父亲投喂两头狼原因的询问,展现了父亲的人道主义精神。③丰富小说的主旨。如对日本姑娘照片的描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儿子叫鱼皮冻外卖的情节,暗示了下一代对革命精神的继承。④调节叙事节奏,使紧张气氛得到松弛,避免了叙事的单调。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我”表达对听“炖马靴”后半程故事的喜爱,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意在展现残酷战争、严苛生存条件下的英雄群像”错误。小说主要展现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的人性与尊严,没有对英雄群像的描写,主要形象是父亲与瞎眼狼。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华丽典雅的语言”错误。结合“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此外他棉军服的里子,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等很多处语言分析,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光”,是明亮的,往往象征着希望。由“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从此,它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到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当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父亲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使劲拽着前狼的尾巴,这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最终瞎眼狼将前狼生生地拖回了灌木丛”“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天连阴了三天,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可知,最初父亲对于瞎眼狼、后来小狼对于瞎眼狼、最后瞎眼狼对于父亲,“光”都代表着生存下去的可能,是极端艰难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希望。由“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从此,它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到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当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吃人。他说的人,是否包括敌手?”可知,父亲思想深处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由“他说,瞎眼狼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天连阴了三天,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可知,狼对父亲有感恩之心。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由“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是一支轻便灵活的三八式步骑枪。父亲说那是女战士最喜欢的一款枪。他最终靠着这支枪,俘获了母亲的芳心,当然这是后话”可知,补充小说的情节,扩大叙事空间。如父亲将枪送给母亲,暗示了父亲后来会安然脱险。由“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吃人。他说的人,是否包括敌手?”可知,突出人物形象。如“我”对父亲投喂两头狼原因的询问,展现了父亲的人道主义精神。由“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里面竟夹着张相片,是个穿印花和服的姑娘,她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想,这相片中的人,也许是敌手远在家乡的恋人,而她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儿子每次听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总要骂张学良,说当年他要是带领东北军抵抗侵略军的话,日军不会轻易占领东北。发完牢骚后,他常会打电话叫外卖,外卖的主角是鱼皮冻。我想他是用他的肠胃,帮助他的精神,记忆这个故事吧”可知,丰富小说的主旨。如对日本姑娘照片的描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儿子叫鱼皮冻外卖的情节,暗示了下一代对革命精神的继承。穿插“我”的揣测、点评等还可以调节叙事节奏,使紧张气氛得到松弛,避免了叙事的单调。由“我觉得父亲无数次唠叨的这个故事,没啥新奇。但我对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厌倦,就像对一首喜欢的乐曲,不管循环播放多少次,依然爱听”可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我”表达对听“炖马靴”后半程故事的喜爱,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拙庵记宋濂京口徐君德敬,为中书管勾,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宴坐诵古人言。宾客不交,请托不通,自号曰“拙庵”。袭封衍圣公鲁国孔侯希学,书“拙庵”字以遗之,德敬复征文于余。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瞷其貌,已尽其肺肝。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他A人B有C识D洞E察F纤G微H揭I首J知K尾L问M白N意O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等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B.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字含义不同。C.乃,文中为判断动词,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字用法不同。D.足,文中为名词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希学为宋濂的“拙庵”题字,宋濂也为“拙庵”写记,这让“拙庵”更有人文底蕴。B.世人圆滑机敏,谈吐恣意,与作者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不知禁忌形成鲜明对比。C.对圣人之道不懈追求,揣摩其内涵,接受其润泽和熏陶,这是作者“不拙”的方面。D.文章结尾直接点出徐德敬具有“大巧若拙”的大智慧,字里行间蕴含作者敬佩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宾客不交,请托不通,自号曰“拙庵”。(2)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14.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人有所拙必有所巧”的?【答案】10.DHL11.B12.A13.(1)他不结交宾客,请别人办事也不通门路,自己给这间屋起了个名字叫“拙庵”。(2)如今德敬居官任职,处于高位,诵读古人之言并且用笨拙来自隐才能,这大概是对天意机敏吧?14.①作者用理论阐释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论证“人有所拙必有所巧”,②先简单阐释了对当下笨拙就一定对古代机敏,对欺诈笨拙就一定对智慧机敏,对人事笨拙一定对天意机敏,再列举了“苏秦、张仪在言辞上机敏却在大道上笨拙,孟子在出仕为官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打算上笨拙”的事例,论据充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别人很有见识,能清楚地察觉细微的事物,提起开头就能知道结尾,询问白色就能推知黑色。“他人有识”,“识”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揭首知尾”“问白意缁”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故DHL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谢,文中指‘道歉’”错误。“谢以不知”的“谢”,拒绝;句意:我用不知道来谢绝。“多谢后世人”的“谢”,告诉、劝告、告诫;句意: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C.正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D.正确。“树之以桑”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种上桑树。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宋濂的‘拙庵’”错,“拙庵”是徐德敬的,并非宋濂所有。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交”,结交;“请托”,请别人办事;“号”,起名;(2)“处势”,处于高位;“自晦”,自隐才能;“殆”,大概。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二段,“余,天下之拙者也……世之人舌……余则不能”,用别人之巧与自己之拙进行对比,引出第三段“然吾亦有不拙者……”。第二段的对比为下文写自己之巧作铺垫。第二段“余,天下之拙者也……”,第三段“然吾亦有不拙”者,引出第四段结论“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将自己之拙与自己之巧进行对比,体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而德敬岂有是乎”“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将自己之拙与德敬之拙进行对比,突显德敬的超越常人之巧。“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苏秦、张仪在语言方面机敏却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安危考虑上笨拙。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参考译文:京口人徐德敬,担任中书省的勾管,住在京城,生活在一间居室,不用白土粉刷也不装饰房屋,只能够抵御风雨罢了,居室四周放满图书,在房屋中放置一床榻,静坐诵读古人之言。不结交宾客,不通晓请别人办事,自号为“拙庵”。袭封鲁国衍圣公孔子封号的孔侯希学,写了“拙庵”二字送给德敬,德敬又向我征求文章。我是全天下的笨拙的人。徐德敬哪里比得上我笨拙呢?世人的舌头修长并且圆滑,快捷得就像转动的珠丸,恣意谈吐,就像黄河冲出昆仑山向东流去。我却不能这样。别人询问我机密,我用不知道来谢绝;别人给我看机密,我瞪着眼睛环顾四周,不能够明白他的旨意;别人夸奖的的东西,我纵然想说,但舌头大得就像舂米的木棒,不能够说出;别人忌讳的事情,我不能克制,开口一说,正好触犯别人的禁忌。他人有能力,能清楚地察觉细微的事物,刚接触开头就能知道结尾,询问一下白色的就能知道黑色的。还没有进入庭院,已经看到了形状;刚刚看到外貌,就已经全都揣测出内心;福刚隐约的到来,就挺身而出承受;祸刚隐隐地出现,就能预先防备躲避藏匿起来。我昏乱糊涂,没有生活智慧,什么都不想。别人笑话我,我认为高兴;别人生我的气,我任性地直接跑掉。这两方面,是我最大的愚笨。徐德敬难道有这些吗?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圣人去世之后,到现在已过千载,道保存在经书里边,就像高山那样崇高,大海那样幽深,遥远模糊没有边际,深远的样子没有路途。众人在它的外边游弋却不能进入它的内部,舔舐它的肌肤却不能体味它的美味。我却能搜寻揣摩切磋剔除,观察它的轨迹踏寻它的踪迹,进入孔子孟子的门庭承蒙他们的教诲。这不认为是机敏是不可以的。周公已经去世,社会的根本被摧毁,体制破败。我掌握它的要领来推动它,德行完美政令兴起,礼制形成音乐完备。这不认为机敏是不行的。但是徐德敬哪里有这些呢?大概人有笨拙的地方就一定有机敏的地方,有机敏的地方就一定有笨拙的地方。对当下笨拙就一定对古代机敏,对欺诈笨拙就一定对才智机敏,对人事笨拙一定对天意机敏;苏秦、张仪在语言方面机敏却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安危考虑上笨拙。我实在是以我的笨拙为乐,大概我将要保全我的天性没有空闲时间考虑社会杂务了。如今德敬所居的位置和所处的地位如此,长诵古人之言,却以笨拙来自隐才能,这大概是对天意机敏吧?对才智机敏吧?对古代机敏吧?这样,那么德敬的机敏也很厉害啊,超过一般人很多了,怎么可以不记下来呢?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闺怨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注】①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代思妇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思念。B.沈诗用雁足传书之典,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添人无尽愁绪。C.王诗首句的“不知愁”。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天真烂漫的形象。D.这两首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表情达意含蓄细腻。16.诗歌是抒情的艺术。王诗中的女主人公内心情感富于变化,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王诗先写女子赏春时的快乐,青青柳色使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远在边地的丈夫的无尽愁思,最终有了因让夫婿求官而远离自己的悔悟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议论……含蓄细腻”错误。第一首诗以抒情为主,第二首诗写景、抒情,均没有“议论”;“含蓄细腻”有误,第一首直接抒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由“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可知,少妇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故先写女子赏春时的快乐,但青青柳色使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远在边地的丈夫的无尽愁思。由“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可知,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最终有了因让夫婿求官而远离自己的悔悟之情。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生动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极具吸引力,颇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妙。(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3)“流水”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早已成为文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或表达对生活、自然的喜爱,或寄寓时间流逝、年华不再的感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示例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示例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示例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琵,琶,坼,乾,坤,鹭,鳜。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展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国共两党革命摇篮。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为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黄埔精神。近一个世纪之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实现,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①,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携手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作为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的黄埔精神在反“独”促统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走进新时代,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两岸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大陆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加充满信心。虽然当前两岸关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前进道路也不可能②,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两岸关系由和平统一迈向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两岸中国人应当大力传承与弘扬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认清“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③、人心所向,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奋发有为的旺盛斗志,积极投身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征程,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创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热血青年奔赴黄埔,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与原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①齐心协力②一帆风顺③大势所趋19.回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革命摇篮。20.原句中的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可以突出表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可以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可用“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形容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第①空,语境指前进道路不可能非常顺利,可用“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第①空,语境指“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局势发展的趋向,可用“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一是“展望历史”搭配不当,改为“回望历史”。二是语序不当,“国共两党”应放在“培养”前面。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中,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强调无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强调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之多,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字笔画与构件的形成及变化有两个支配原则:①,二是整字优先。书写便捷是汉字笔画与构件形成的主要支配原则,“便”是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捷”是书写快速。现代汉字单一笔画有右横折而无左横折,有左竖折而无右竖折,就是因为左横折、右竖折,需要从右到左书写,不符合生理习惯。“便”也是为了“捷”,因为符合生理习惯就快,不符合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