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写作背景(见课后注释①)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进。就读的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1926年3月18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呜呼!三月一十八!

作诗:刘半农作曲:赵元任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队伍请愿惨案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场全文结构给每一节拟一个小标题,注意各标题之间的联系。一.介绍写作原因。(纪念死者)二.阐明写作目的。(不致忘却)三.追述生前事迹。(展示形象)四.概括遇害事实。(凶残、下劣)五.详写遇害经过。(控诉、赞颂)六.总结沉痛教训。(劝诫、牢记)七.热情讴歌赞颂。(激励前行)(一)交代写作缘由。(二)记叙烈士事迹。(三)揭示教训意义。文章的感情线索基调:悲愤(痛惜爱国青年死难)(愤慨反动政府之残忍、反动文人之下劣)唤醒庸人,呼唤革命,揭露敌人,激励猛士。精读第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1、开头用“中华民国”等方式交代时间意图何在?2、开追悼会时,鲁迅为什么“独在礼堂外徘徊”?

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了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程度副词,更加愤怒到了极点深深地体味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这段话的含义是:1.表示更深入地体味这极度的悲惨和黑暗。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3.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以血来偿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的革命者直接面对,不回避看到黑暗腐败的政局而忧国忧民、为祖国和人民哀痛英勇斗争,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的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和其他死难烈士,表达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

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唤醒麻木的国民,要人们牢记血债

悼念死者

揭露敌人唤醒庸人写作缘由刘和珍事迹?神情举止的词语?品质、精神、性格?●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责任感强●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危难中相互救助。——“欣然”前往爱国热忱,善良勇敢★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温和善良“微笑”、“温和”“反抗”;“黯然”、“泣下”精读第三、四、五节,把握刘和珍形象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

一是为了表现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

二是反衬敌人的凶残和恶毒。

第四节写刘和珍等的遇害和爱国学生所受的诬蔑。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分几层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诬蔑中伤-反思缘由“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第七节出现了同样的句子,这里的“中国人”也是同样的意思吗?

前者是特指反动派;后面的“中国人”是泛指所有中国人,既包括反动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国民。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预示着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逆来顺受,不敢反抗,最终将走向灭亡。无话可说?默无声息的缘由?沉默:爆发,灭亡?反动政府:残忍走狗文人:无耻白色恐怖武力镇压+思想控制物极必反警告反动派呼唤后死者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问:1、此段中五个“她”分别指谁?

2、作者为什么将这段经过写得这样详细?均指刘和珍揭露敌人的凶残的暴行,写出爱国青年的勇敢、友爱。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__反语,旨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政府“三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分析第六节1、鲁迅支不支持徒手请愿?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______1、在反动派眼里不算什么2、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3、唤不醒庸人的觉悟指陈西滢之流的走狗文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巨大的流血牺牲历史只前进一小步人类历史发展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空谈》)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既然有了血痕……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烈士的革命精神同青山永存,“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运用陶诗的意义: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找出课文中与陶潜诗呼应的句子,并指出作者引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