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乐的分野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_第1页
礼与乐的分野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_第2页
礼与乐的分野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_第3页
礼与乐的分野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_第4页
礼与乐的分野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与乐的分野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

根据礼仪礼仪运动,“习俗开始了,所以习俗开始了。”。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段话,首先说明了“礼”起源于上古时代日常生活的饮食之间,并没有什么神秘;其次,说明了即使在“汗尊而抔饮”的简陋阶段,也是“蒉桴而土鼓”,礼与乐是相并而行的;最后,它还说明了举行礼和乐的目的,是为了“致其敬于鬼神”。因此,礼乐的起源,一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是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与祭神分不开,是由于祭神的需要。这就因为上古时期的原始人类,他们的生活与祭神的宗教迷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祭神成了他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奴隶社会阶级分化以后,祭神和打仗,成了奴隶主贵族垄断的两件大事。《左传》文公二年即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正因为这样,所以与祭神(祀)和打仗(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礼”与“乐”,也就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了。拿“礼”来说,最初就是指奴隶主祭神的仪式,作“案殷虚卜辞有这就很清楚了,古时的“礼”,指的就是行礼之器,所谓“盛玉以奉神之器谓之在奴隶社会中,等级是很森严的,所以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礼;也就有严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规定:《大戴礼记》:“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德之本也。郊止天子,社止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庙。”(《礼三本篇》)“礼”就是这样“以别贵始”,其目的是为了“别尊卑”,达到“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地位等级的差别,决定了祭祀等级的差别。祭天的“郊祀”,只能由天子来祭;祭地的“社祀”,则到诸侯为止;“道”这种除丧服的祭,也就到大夫士为止。至于一般劳动人民,也就是“待年而食者”,则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任何的祭祀,甚至连祭祖宗的“宗庙”都不能立。参加祭祀,就是行礼。劳动人民没有资格参加祭祀,所以也就没有资格行礼了。“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的“礼”,事实上是奴隶主贵族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儒家的著作,早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因为“礼”是“治人之道”,所以过去的统治者一直非常重视:《左传》昭公五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国语·鲁语上》:“夫礼,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事者也。”这些,都说明了“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礼”不能独行,必须和“乐”配合在一起。这就因为祭神必须娱神,娱神必须有歌舞和乐舞。在礼的进行当中,如果没有乐相配,不仅将失去礼的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礼的节奏和顺序,也将无法控制。正因为这样,所以有礼的地方,必须同时有乐。“三礼”里面,无论举行什么样的祀典或礼节,没有不伴随着乐的。因此,对于古代社会来说,乐是附从于礼的。言礼就包含得有乐在里面。我们无论是要了解当时音乐的情况,或者探讨当时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应当把礼和乐联系起来谈。例如《周礼·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六律”、“六同”等,指的是音乐;“致鬼神示”、“和邦国”等,指的是礼。通过音乐,以达到礼治的目的。这就是当时对于音乐的看法。由于祭祀是当时最大的礼,所以音乐与祭祀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的祭祀都按照不同的音乐来进行。《大司乐》说: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这些话,说明了古时的音乐,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必须根据不同的祭祀,按照事先规定好了的礼节,演奏事先规定好了的音乐。祭天神时,所用的乐,无论歌、舞、乐章、乐调以至乐器等,都不同于祭地示的,也不同于祭祖先的。《大司乐》继续说: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征,姑洗为羽,靁鼓靁鼓,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簇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灵鼓,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征,应钟为羽,路鼓路鼓,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以上的话,说明了乐备而礼具。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演奏了不同的音乐,然后天神、地示或人鬼就会降临,从而举行不同的礼。不仅祭祀的礼,离不开音乐;王、诸侯、大夫、士等,他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王的一举一动,都有音乐相伴随。《大司乐》就说: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王大食,三侑,皆令奏钟鼓。其他诸侯、大夫、士等,也都各按等级,各有不同的音乐。他们朝觐、宴会、迎送宾客等,都按照一定的礼节进行,而这一礼节又是具体地通过音乐来进行的。因此,古代礼、乐不分。礼仪举行的过程,常常就是音乐演奏的过程。所谓“礼乐相须为用”,就是这个意思。《论语·学而》中,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人认为:“此文内和即指乐”《仪礼》这部书,讲的是具体的礼节和仪式。这些礼节和仪式是怎样进行的呢?是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进行的。例如“燕礼”,根据注解:“燕,安也,饮酒以安之也。燕有四等: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一;饮四方聘使,二;聘使还国,三;君无事而饮,四。”因,燕礼完全是一种宴饮的礼节。而这一礼节的进行,处处离不开音乐。根据《仪礼》的记载,先是“乐人悬”,宾主献酬之后:乐正先升,工四人,二瑟……入,升自西阶,北面东上,坐。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立于悬中,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蕈》、《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宾醉,北面坐,取其荐脯以降,奏《陔》。这样,燕礼的过程,事实上就是音乐演奏的过程。音乐是为礼服务的,而礼也就表现在音乐的当中。一举一动,合乎音乐的节奏,也就合乎礼了。燕礼如此,其他飨礼、射礼等等,无不如此。例如飨礼,《礼记·仲尼燕居》中,曾经这样加以描写:大飨有四焉……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大飨”是诸侯相见之礼。他们之间,从进门到出门,都要“行中规,还中矩”,而这个规矩,都是由音乐来指挥的。从这里,可见音乐在礼的当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不懂得音乐,也就不懂得礼;去掉了音乐,礼也就无从进行了。因此,郑樵《通志》说:“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乐略·乐府总序》)在儒家看来,礼、乐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仲尼燕居》就说: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礼乐”就是这样,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制度。但是,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社会历史条件与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一局面,在音乐当中明显地反映了出来。首先,装点奴隶主贵族“礼仪三千”的礼乐制度,维持不下去了。原来为王家服务的音乐家太师挚等,甚至不得不散到民间。原来为周天子所垄断的音乐,再也不能为他们所垄断了。《论语·八佾》所记载的“季氏八佾舞于庭”,就是一个例子。佾是舞的行列,按照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八六十四的舞佾。季氏是鲁国的大夫,不过是天子的陪臣,可是竟然也用起天子的舞佾来了。“三家者以《雍》彻”,这又是一个例子。三家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雍》是《诗经》中《周颂》的一篇。按照礼的规定,应是天子祭完宗庙毕,彻去祭品时才唱《雍》这首歌。可是,现在三家也居然唱起来了,这难道不是对于周礼的破坏,对于周天子垄断音乐的冲击吗?不仅这样,随着当时各国的交往增加,商业发达,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在奴隶主贵族的“雅乐”之外,另外出现了“新声”、“新乐”。“新声”、“新乐”愈来愈流行,不仅在民间占了优势,甚至也冲进了贵族统治阶级,一些贵族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也喜欢“新声”、“新乐”了。例如:《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所谓“郑卫之音”、“世俗之乐”等,指的都是新兴起来的“新声”二“新乐”。这些新声、新乐,是不受或至少不完全受礼的限制和束缚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朝觐聘问这样一些大典,也常常违背了礼乐制度的规定,演奏了一些不符合礼的要求的音乐。《国语·鲁语下》叔孙穆子聘晋的故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叔孙穆子聘于晋,晋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问焉,曰:“子以君命镇抚敝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寡君使豹来继先君之好,君以诸侯之故,贶使臣以大礼。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臣以为肄业及之,故不敢拜。今伶箫咏歌及《鹿鸣》之三,君之所以贶使臣,臣敢不拜贶。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对于繁琐的奴隶社会的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末年时的晋悼公,已经搞不清楚了。因此,他会对来聘的使臣,演奏了一些照礼的规定所不应当演奏的音乐。而这个使臣叔孙穆子,却很讲究这一些,所以他只接受了一些礼所规定的音乐,而对于礼所没有规定的音乐则不敢接受。晋悼公派人来问他,他还发表了以上的一通议论。但议论尽管议论,事实却说明春秋末年时,礼乐制度已经不再那么严格地遵循了。到了战国时,那就更不用说了。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究竟是继续主张和维护“礼乐”制度,还是反对和取消“礼乐”制度呢?于是,就在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大致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