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度危险责任·
学习目标1、掌握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2、掌握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中高度危险作业的判断高度危险责任《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以下侵权责任属于高度危险责任:1、民用核设施发生核事故的致害责任(第70条);2、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第71条);3、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物致害责任(第72条);4、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以及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第73条)。高度危险责任二、高度危险责任的构成要件(一)从事了高度危险作业高度危险作业包含两层含义:1、具有高度危险2、作业的涵义应作广义之理解,既包括高度危险活动的开展、高度危险物品的保管,还包括高度危险区域的设立。高度危险责任(二)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了损害包括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但是,该损害必须是由高度危险作业所致,即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与高度危险作业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就要求损害必须是由于加害人从事的具有高度危险的活动或者持有、保管的具有高度危险的物品所致。高度危险责任三、高度危险责任的主体1、从事高度危险活动之人,如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的公司或
个人;2、占有或使用高度危险物品的人,如储存爆炸物品的企业;3、对高度危险物品拥有所有权、管理权或者进行合法占有的人;4、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品之人。高度危险责任《侵权责任法》确立的高度危险责任的主体如下:1、从事高度危险作业之人,包括民用核设施的经营人(第70条)、民用航空器的经营人(第71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的经营人(第73条);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度危险物存放区域的作业人(第76条)2、高度危险物的占有人或使用人(第72条)高度危险责任3、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时,管理人为首要侵权责任人,所有人在有过错的情况下与管理人负担连带责任(第74条)4、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时,非法占有人为首要侵权责任人,所有人、
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
高度注意义务的,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
责任(第75条)高度危险责任四、免责事由(一)受害人故意(二)不可抗力高度危险责任·
第二节高压电致害责任一、高压电致害责任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一)高压电致害责任的概念高压电致害责任是指因高压电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时产生的侵权赔偿责任。《触电解释》第2条第1款:“因高压电造成人身损害的案件,由电力设施产权人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高度危险责任(二)高压电致害责任的构成要件1、存在损害
适用危险责任的高压电致害责任中的损害只能是人身伤害,即因触电而受伤或死亡2、损害是因接触高压电造成的
受害人的损害与高压电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亦即受害人因高压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而遭受了损害。如果某人的损害是由于输送、储存高压电的设施本身所致,则不属于高压电致害责任而是地上工作物致害责任,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6条。高度危险责任二、高压电致害责任的主体(一)确定责任主体的原则《触电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因高压电造成人身损害的案件,由电力设施产权人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高压电致害责任的主体应为电力设施的所有权人。高度危险责任(二)电力设施产权的分界处只有明确了电力设施产权的分界处才能准确判明造成损害的电力设施的产权人是谁。所谓电力设施产权的分界处是划分相互连接的电力设施产权归属的分界点,分界点电源侧的电力设施归供电人所有,分界点负荷侧供电设施归用电人所有。《供电营业规则》第47条高度危险责任三、高压电致害责任中的免责与减责事由(一)受害人故意受害人故意是指受害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其行为会使自己遭受损害而追求或者放任此种损害的发生。《触电解释》既承认受害人的直接故意(第3条第2项)也承认受害人的间接故意(第3条第3项)。高度危险责任(二)不可抗力《触电解释》第3条第1项明确肯定不可抗力属于免责事由。(三)受害人违法行为《触电解释》除了受害人的犯罪行为直接认定为受害人故意(第3条第3项)而免除高度危险作业人的侵权责任之外,其第3条第4项还规定“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而遭受损害时,高度危险作业人不承担责任。高度危险责任(四)关于第三人过错能否免责的问题无论损害是完全还是部分由于第三人的过错引发的,都不能减轻甚或免除高度危险作业人即电力设施产权人的赔偿责任。高度危险责任·
第三节铁路路外致害责任一、铁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概念与类型铁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是指,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造成他人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高度危险责任按照造成的损害不同,铁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因铁路机车车辆运行造成车内乘客人身伤亡及自带行李损害的赔偿责任2、因铁路机车车辆运行造成铁路运输企业承运的货物、包裹、行李损失的赔偿责任3、铁路路外致害责任,指因铁路机车车辆运行而造成路外人员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害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高度危险责任二、铁路路外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关于铁路路外致害责任,《铁路法》第58条第1款第1句规定:“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32条第1款规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人身伤亡是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高度危险责任·
铁道部及铁路运输法院认为,从《铁路法》第58条的规定来看,铁路路外致害责任适
用的是过错责任,属于一般侵权行为。《铁路法》是特别法,《民法通则》是一般法,依据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的原理,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应当适用《铁路法》确定的过错责任原则。高度危险责任·
未来我国应当修订《铁路法》明确将铁路导致路外人员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规定为危险责任。高度危险责任三、铁路路外致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路外人员遭受了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二)该损害是因铁路的运营所致。高度危险责任四、铁路路外致害责任的免责事由(一)不可抗力《铁路法》第58条第1款(二)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铁路法》第58条;这一规定明显违反《民法通则》的基本精神,应当将其修改为受害人故意。高度危险责任五、铁路路外致害责任的主体依据《铁路法》第58条第1款,铁路路外致害责任的主体是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运输企业包括铁路局和铁路分局(《铁路法》第72条)。高度危险责任·
第四节民用航空器对第三人的损害责任一、概念与归责原则民用航空器对第三人的损害责任是指,因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或者从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上下落的人或者物而造成地面、水面上的民事主体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民用航空器的经营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民用航空法》第157条第1款)。民用航空器是指除用于执行军事、海
关、警察飞行任务外的航空器(《民用航空法》第5条)。高度危险责任民用航空器造成地(水)面上的第三人损害的情形分为以下两种1、国内的民用航空器在本国境内造成了地(水)面上的第三人损害;2、外国民用航空器在本国境内造成了地(水)面上的第三人损害。高度危险责任·
目前世界上惟一生效的关于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责任的赔偿的公约就是
1952年的《罗马公约》。该公约第1条第1款规定:“在地(水)面上蒙受损害的任何人,只需证明该损害是由飞行中航空器或者从航空器上掉下来任何人或物体造成的,就有权获得本公约规定的赔偿。”显然该公约采取的是危险责任原则。高度危险责任二、责任构成要件无论是我国的还是国外的民用航空器在我国境内造成地(水)面上第三人的损害,其构成要件均为以下两项。1、受害人遭受了损害;2、受害人的损害是由于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或者从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上下落的人或者物而造成的。高度危险责任三、责任主体《民用航空法》第158条四、免责事由(一)受害人故意(二)损害是武装冲突或者骚乱所致(三)国家机关依法剥夺了民用航空器的使用权高度危险责任五、赔偿范围关于民用航空器造成地(水)面上第三人的损害时,有关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民用航空法》未作具体的规定。《民法通则》、《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的规定完全可以运用在确定此类侵权行为当中,赔偿权利人能够获得的赔偿既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非财产损失,前者包括所受损害与所失利益。高度危险责任六、最高赔偿限额关于民用航空器造成地(水)面上第三人的损害时,航空器经营人的责任是否需要
有最高赔偿限额的规定,是导致1952年的
罗马公约不被许多国家所接收的主要原因。我国《民用航空法》对于赔偿责任限额没有作出规定。高度危险责任·
第五节核损害责任一、引言核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由于人为的原因或者人力目前尚无法完全控制的原因,核损害事故始终都有发生的可能,而且一旦发生,其损害将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如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苏
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就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高度危险责任·
核损害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后果,因此法律上既要严格地规范与管理核设施的运
营与核技术的利用,也要明确为核损害的
受害人及其他赔偿权利人提供有效的补救。高度危险责任二、核损害责任的概念与归责原则所谓核损害责任,它是指基于和平的目的运营核设施或利用核技术而对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时,该营运人或利用人依法
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因核燃料、放射性物质、核废料等具有放射性、毒害性、爆炸性或其它危害性,所以核设施的运营与核技术的利用当然属于《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度危险作业,因此适用危险责任原则。高度危险责任三、核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主体与免责事由(一)核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1、受害人遭受了损害。该损害既包括人身伤亡,也包括财产损失。2、该损害是由于核设施的运营或核技术的利用所致,即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高度危险责任(二)核损害的责任主体核损害的责任主体是核设施的运营人或者核技术的利用人。所谓核设施的营运人是指申请或持有核设施安全许可证,可以经营和运行核设施的法人(《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24条第3项)。高度危险责任(三)核损害责任的免责事由1986年3月29日《国务院关于处理第三方核责任问题给核工业部、国家核安全局、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的批复》中规定了以下几项:(1)直接由于武装冲突、敌对行动、暴乱引起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损害;(2)由于特大自然灾害所引起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损害。高度危险责任四、核损害责任的最高赔偿限额与责任保险《国务院关于处理第三方核责任问题给核工业部、国家核安全局、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的批复》中就第三方核责任的问题,规定了最高赔偿限额。该批复第3条规定:“对于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损害,营运人对全体受害人的最高赔偿额合计为人民币一千八百万元。对核损害的应赔总额如果超过前款规定的最高赔偿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提供必要的、有限的财政补偿,其最高限额为人民币三亿元。”高度危险责任·
至于核事故的责任保险,在1986年的大亚湾核电站开始建设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按照国家的要求承保了核责任险。但是,由于核事故的损害赔偿数额惊人,因此保险金额常常非常高,如我国核电站的保险金额最高的达16亿美元,最少的也在10亿美元左右。这种巨额保险赔偿金是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无法独自承担的。为增强核责任保险的实力,1999年5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了
中国核保险共同体。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本章提要1、道路交通事故2、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
学习目标1、掌握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2、掌握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中责任主体的确定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与机动车损害责任一、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是与水路交通事故、航空事故、铁路事故相对应的概念,它们都属于一个大的交通事故范畴之内。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5项)。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具有以下几项特征:1、由车辆造成的;2、发生在道路之上;3、因过错或者意外而造成的;4、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机动车损害责任(一)机动车损害责任的概念与特征道路交通事故并非一个侵权行为法上的概念,《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作出界定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交通事故预防、管理与统计。机动车损害责任才是侵权行为法中使用的概念,它是指因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而引发的赔偿责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损害责任具有如下特征:1、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是一项民事侵权责任;2、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仅指机动车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3、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中的过错仅限于过失,而不包括故意。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我国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法律体系《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地方性法规及司法解释。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该款包含以下含义:1、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首先应当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种赔偿是无过失赔偿,即不考虑任何一方的过错而给与的保险赔偿。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2、对于强制责任保险赔偿的不足部分,分别按照以下归责原则确定责任:
(1)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按照过错责任原则确定民事责任,加害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加害
人与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均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
的比例分担责任。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受害人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可以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即便损害完全是由于受害人的过错所致,而机动车一方没有任何过错的,也要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二节机动车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损害的赔偿责任一、构成要件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其构成要件如下:(一)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1、机动车的界定2、在道路上发生的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只有因机动车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时,才可能发生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进而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相关规定。(三)存在因果关系机动车一方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存在相当因果关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免责事由(一)受害人故意《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2款所谓受害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损失的情形包括:1、受害人的自杀与自残行为;2、受害人虽非自杀或自残,但是其为了其他目的而故意主动的去碰撞机动车,即现实中所谓的
“碰瓷”行为。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不可抗力《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明确规定不可抗力是否能够作为机动车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损害时的免责事由,学界存在不同观点。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赔偿责任的减轻(一)减轻的事由《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第2句规定:“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二)减轻的比例
《江苏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52条第1款,《上海市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73条第2款。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第三节机动车之间发生损害的赔偿责任一、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二)造成了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三)存在过失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免责事由由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此《民法通则》确定的免除过错责任的事由皆可适用,如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等。由于意外事件导致损害,就意味着加害人对此没有过错,因此在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意外事件能够免除加害一方的责任,但是不能免
除机动车一方造成对方车内乘客的人身损害的责
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赔偿范围的具体确定方法对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应当按照“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至于如何按照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目前各地法院的做法主要是依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来确定。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第四节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一、引言《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调整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一项最重要的规范,然而该条在确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却只是使用了
“机动车一方”、“有过错的一方”等模糊词语,未具体规定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适用危险责任的主体限于机动车保有人(一)比较法的考察从比较法上看,就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如何适用危险责任原则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别责任存在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一种立法模式认为,无论是机动车的保有人还是驾驶人都属于严格责任调整的主体,机动车的保有人与驾驶人承担连带责任。第二种立法模式认为,危险责任仅适用于机动车保有人,他们才是受到道路交通法律上确定的危险责任调整的主体。至于非保有人的机动车驾驶人只承担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责任。第三种立法模式认为,只有机动车的驾驶人才是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适用法律特别规定
的过错推定责任,其他人即便是机动车的所有人、占有人除非适用雇主责任,否则仅承担过错责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如何理解《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所确立的危险责任适用对象并不是无论何时都必须谨慎行为的任何人,它只施加在那些其所从事的危险通常已经由法律精确定义了具体特定人身上。各国法律对于这些人的称呼多种多样,如保有人(Halter)、监管人(gardien)、占有人(bezitter)、持有人(Inhaber)等等。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笔者倾向于使用“保有人”这一概念,以使得它与我国现行法中具有不同含义的管理人、占有人的概念相区分。对于非机动车保有人的驾驶人而言,无论其在驾驶机动车的过程中造成的是其他机动车一方还是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损害时,均应适用过错责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机动车保有人的一般判断标准(一)比较法上机动车保有人的界定就机动车保有人的含义而言,各国法虽稍有差异,大体上仍然相同,主要是从危险责任的法理(即前述的风险开启理论、风险控制与分散理论以及报偿理论)出发加以来界定。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我国司法实践采取的界定机动车保有人的标准《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
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以及《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
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采取了运行利益说与运行支配说。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所谓运行支配通常是指,可以在事实上支配管领机动车之运行的地位。运行利益是指因机动车运行而生的利益。换言之,某人是否属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于事实上位于支配管理的地位和是否从机动车的运行中获得了利益两个方面加以判明,即某人是否是机动车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以该人与机动车之间是否有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关联性加以确定。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四、机动车保有人的具体判断问题(一)作为机动车保有人的所有权人当机动车的所有权人驾驶机动车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损害时,其作为机动车的保有人应当适用危险责任。当机动车的所有权人有数个(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时,该机动车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应为该数个所有人,他们就受害人的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机动车名义所有人与实际所有人不一致时保有人的认定1、未办理机动车所有权转移登记时保有人的认定;2、借用他人身份证购买机动车时保有人的认定。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机动车有权占有人中的保有人判断1、机动车分期付款中保有人的认定2、机动车使用租赁中保有人的认定3、机动车融资租赁中保有人的认定4、机动车借用中保有人的认定5、机动车挂靠时保有人的认定6、承包关系中保有人的认定7、修理关系中保有人的认定8、质权、保管关系中保有人的认定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四)机动车的无权占有人中保有人的判断偷开他人的机动车造成损害时,由于偷开者并不以剥夺机动车权利人的支配控制力为目的,他并不因此成为机动车的保有人,机动车的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仍归属于其所有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故而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其他权利人仍是机动车的保有人,应负危险责任,但偷开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过失责任。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第五节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涵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具有以下特征:(一)强制性1、保险合同的订立上的强制性2、最低投保金额的强制性3、合同条款的强制性4、保险费率的强制性5、保险合同撤销、解除上的强制性6、保险合同终止时保险人的通知义务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公益性1、对保险合同条款的审查;2、保险公司的经营遵循“不盈不亏”原则。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为第三人利益性1、赋予受害人直接针对保险人的保险金给付请求权;2、加害人故意造成的损害也纳入强制责任保险的范围。3、保险人针对被保险人的抗辩权不得向第三人行使;4、保险标的的转让时无须经过保险人同意保险合同继续有效。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
与费率(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依据《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第23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费率1、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2、统一的基础保险费率3、“奖优罚劣”费率浮动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四、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赔偿责任的情形(一)受害人故意(二)被保险人的原因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
第六节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一、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意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给付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以及《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第24条的规定,在符合法定情形下,救助基金先行垫付的只是受害人的人身伤亡的抢救费用或者丧葬费用,至于其他的损害,无论是人身伤亡方面的还是财产损失方面的都不能由救助基金给付。第十四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第25条规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以下几类:
1、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2、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3、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4、救助基金孳息;5、其他资金。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
本章提要1、消费者保护与产品责任2、产品责任与瑕疵担保责任·
学习目标1、掌握产品责任的涵义2、掌握产品责任与瑕疵担保责任的区分3、掌握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与免责事由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中的产品责任一、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保护与产品责任消费社会的特点:1、生产高度技术化、产品功能日益复杂化;2、商品的流通形式多样化、环节多层化;3、消费社会是高度分工又紧密结合的社会;4、大规模的生产与大规模的消费;5、大公司、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我国的消费者保护、产品安全与产品责任法律体系消费者保护:避免消费者因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服务或其他交易方式、行为而受到损害。产品安全:确保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安全、无害的。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第二节 产品责任的概念、性质与归责原则一、产品责任与产品瑕疵担保责任产品责任是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时,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产品不符合约定或法定质量时,产品销售者应承担的违约责任。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作为侵权责任的产品责任与作为瑕疵担保责任的产品责任,有以下区别:1、合同关系有无上的不同2、责任主体不同3、责任构成要件上不同4、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5、举证责任不同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论产品的生产者,还是销售者,他们就产品之缺陷造成的损害,均应向受害者承担无过错责任。1、产品的生产者是适用无过错责任的第一位主体;2、产品的销售者向受害人承担的也是无过错责任;3、过错仅决定生产者、销售者的内部追偿;4、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时,承担了赔偿责任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可向其追偿。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
第三节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一、产品的界定(一)产品的概念与特征在我国法上,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产品质量法》第2条2款)。由此,受《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应具备以下两项特征:1、经过加工、制作;2、用于销售。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产品质量法》明确排除适用的几类产品1、建设工程2、军工产品3、核设施、核产品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缺陷的界定(一)缺陷的涵义《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1、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1)产品不符合生产者所处的行政区域的强制性地方标准是否可以认定属于缺陷产品?(2)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推荐性标准时是否可以认定属于缺陷产品?(3)产品违反企业标准、国际标准是否属于缺陷产品?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2、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项因素加以判断:(1)损害是否因受害人对产品的正常使用或者可以合理预期的使用方式而引发的;(2)生产者对于危险发生的预防成本的大小;(3)普通的使用者对该产品安全性的期待与内在危险的认知与避免能力。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缺陷的分类及其意义依据引发产品缺陷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警示缺陷。区分的意义在于:1、是否进行产品的召回上不同;2、判断产品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或制造缺陷要比判断产品是否存在警示缺陷更加困难;3、免责事由不同。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1、设计缺陷
产品的设计缺陷是指是指由于产品的设计原因而产生的缺陷,包括未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虽遵守
此等标准却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2、制造缺陷
产品的制造缺陷是指因为产品加工、装配等制造上的原因而违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3、警示缺陷
也称指示缺陷、说明缺陷或告知缺陷等,是指因产品的标识标注、使用说明中缺少充分、妥当的说明或警告而存在的缺陷。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三)举证责任当受害人提起产品责任诉讼时,并非不负担任何举证责任,而完全由产品的生产者证明其产品没有缺陷,但是受害人对于产品缺陷的证明程度不应要求过高,也就是说,受害人只要能够提供初步的证据表明产品存在缺陷:1、原告如何对产品的缺陷加以初步的证明?2、被告负有证明产品没有缺陷的举证责任。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三、缺陷产品造成了损害(一)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是任何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就产品责任而言,只有产品的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才可能承担侵权责任。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就产品的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受害人应当负初步的举证责任,即证明产品的缺陷与损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即可,而由作为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被告提出详尽的证据来证明产品的缺陷与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
第四节产品责任的主体一、生产者的确定因产品的缺陷造成损害时,产品的生产者是第一位的责任人。所谓产品的生产者就是指加工、制作产品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1、存在缺陷的只是产品的一个部件或者原材料时如何确定生产者?
2、将商标授权他人使用时该他人生产的产品致人损害时商标所有人是否属于生产者?3、产品的进口商是否能够视为产品的生产者?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销售者产品的销售者是指任何将产品投入流通领域的非产品生产者的民事主体,包括产品的批发商、零售商、以提供产品为目的而履行劳务合同的人、提供产品以换取任何非金钱代价的人(如商品的奖券)、提供产品以履行任何法定义务的人、提供产品作为奖品或捐赠的人。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视为产品销售者的情形:(1)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消法第37条)。(2)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追偿(消法第38条)。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
第五节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一、人身伤亡《产品质量法》第44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第42条二、财产损失《产品质量法》第44条第2款三、惩罚性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侵权责任法》第47条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
第六节减责与免责事由一、免责事由(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第十五章 产品责任二、减责事由受害人重大过失《民法通则》第131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第十六章动物损害责任·
学习目标1、掌握动物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2、掌握动物损害责任的责任主体与免责事由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
第一节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一、动物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于动物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比较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种立法例认为,动物致人损害时,其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绝对的无过错责任。代表国家主要是法国、意大利、荷兰等。第二种立法例在区分不同类型的动物基础上分别确立了相应的归责原则。代表国家或地区包括德国、美国、希腊、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民法通则》第127条采取的是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采取了多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二、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一)必须是饲养的动物《民法通则》(包括《侵权责任法》)要求必须是“饲养的动物”,原因在于:只
有饲养的动物而非野生的动物致人损害时,才能找到责任主体即饲养或者管理的人,
要能让这些人承担责任。因此这里的重心
在于“饲养”而非“动物”。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二)造成了他人损害饲养的动物造成了他人损害,意味着两个层次的涵义:1、饲养的动物的行为与他人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2、该饲养动物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是该动物本身特有的危险性的现实化。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
第二节责任主体与免责事由一、动物损害责任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将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规定为“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侵权责任法》第78条也采取了同样的规定。动物的饲养人主要是指动物的所有人,而“管理人”则是指虽非所有人但对动物进行实际的控制与管理的人。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1、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是否仅指动物的直接占有人?2、动物逃逸期间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3、抛弃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4、动物互相争斗引发的损害?5、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二、减责与免责事由(一)受害人过错《民法通则》第127条第2句规定:“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8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的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第十六章 动物损害责任(二)第三人过错《民法通则》第127条第3句规定:“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3条采取的也是此种规定:
“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承担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
本章提要1、雇主责任·
学习目标1、掌握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及理论基础2、掌握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尤其是雇员与雇佣活动的判断3、掌握雇主与雇员承担连带责任的要求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
第一节概述一、雇主责任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一)雇主责任的概念雇主责任(employer’s
liability),也称使用人责任或用人者责任。广义的雇主责任包括两种情
形:1、雇主对于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自身遭受的伤害(suffered
by
them)承担责任;2、雇主就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caused
by
them)承担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雇主责任产生的理论依据
1、报偿理论。雇主通过雇员的行为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加了获利的机会,基于风险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雇主
不仅有权获得雇员从事雇佣活动带来的利益,也又义务
就雇员致人损害的风险加以承担。
2、控制理论。雇员作为受雇于雇主之人,其行为受到雇主的监督与控制,只有雇主才能通过各种措施有效的监
督与控制雇员的行为,令人不至于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
人损害。
3、风险分摊理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雇主比雇员具有更强的赔偿支付能力,而且通过产品、服务的定价与保
险机制,雇主也可以有效的将大部分因承担雇员致害责
任而遭受的损失在社会成员中加以分散。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我国现行法对雇主责任的规定《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9条对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承担方式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三、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一)比较法上不同的立法模式1、过错推定责任2、无过错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我国法采取无过错责任《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第1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第9条第1款第1句:“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三)法人侵权责任与雇主责任区分的不合理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与第9条分别规定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从事侵权行为时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侵权责任与雇主责任。此种区分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产物,徒增理论与实务上的困惑。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四)单独规定无偿帮工致害时被帮工人责任的不合理性除区分雇主责任与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人员的侵权责任之外,《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3条还对无偿帮工人致害时被帮工人的
责任作出了单独的规定。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
第二节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一、加害行为人是雇员(一)判断“雇员”的一般标准1、存在私法上的合同关系;2、该私法上的合同关系内容为劳务的提供与接受关系;3、劳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是否存在人身依赖性。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特殊情形下是否属于雇员的判断问题1、师父与学徒关系由于雇佣关系与师徒关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况且师父的监控能力还要高于普通的雇主,在学徒致人损害时,师父当然要按照雇主责任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2、多个雇主一个雇员受雇于多人时,何人是该雇员的雇主?这种情形多发生合伙的情形中。3、出借受雇人当雇主(一般雇主)基于契约或其他关系将其雇员交与他人(临时雇主)使用,该雇员执行职务时造成他人损害时,何人承担雇主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4、雇员再行选任雇员当雇主甲的雇员乙在从事雇用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再行选任雇员丙,而丙从事雇佣活动时致人损害,此时丙究竟是甲还是乙的雇员?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雇员从事了侵权行为雇主责任为替代责任,即将他人从事侵权行为的责任施加在另一人身上,因此雇员的行为本身须构成侵权行为。至于雇员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是否需要过错应依据法律的规定加以判断。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三、必须是在从事雇佣活动中的侵权行为(一)判断“从事雇佣活动”的一般规则只有当雇员的侵权行为发生在从事雇佣过程中的时候,雇主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否则,该侵权行为只是雇员的个人行为,与雇主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对于“从事雇佣活动(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的判断极为重要。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由《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第2款的规定,可知雇员从事的以下活动属于雇佣活动:(1)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2)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雇员行为。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越权行为是否属于从事雇佣活动的具体判断1、违背雇主内部的职务分工2、虽属于执行职务但是其执行方式超越授权3、职务给予机会的行为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
第三节雇主责任中的责任承担问题一、责任承担的主体从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来看,雇主责任的责任主体一般都是雇主与雇员,即二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第1款第1、2句规定: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
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
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十七章 雇主责任二、雇主的追偿权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第1款第2、3句,当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
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的,可以向雇员追偿。从理论上说,此种追偿是全部的追偿,二者之间不存在分摊的问题,因此属于不真正连带债务。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比较复杂,雇主对于雇员究竟行使全部还是部分的追偿应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判断。第十八章监护人责任·
本章提要1、监护人责任2、监护制度·
学习目标1、掌握监护人责任的概念与特征2、掌握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3、掌握监护人责任的构成要件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
第一节概述一、监护人责任的概念及意义监护人责任,也称法定代理人责任,它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其监护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对于监护人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
133条设有专门的规定。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监护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行为要承担责任的主要理由在于: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既容易遭受他人的侵害,也时常具有侵害他人权益的危险;2、仅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自就加于他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既无法有效的保护受害人,也给这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施加了过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他们未来正常生活与成长。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二、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关于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比较法上有不同的立法模式。(一)过错责任德国、比利时、希腊、卢森堡、意大利、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采取此种模式。(二)混合责任区分不同的被监护人而分别确定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时的归责原则。荷兰采此模式。(三)无过错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2条第1款:“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
任。”第2款:“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
第二节监护人责任的构成要件一、必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突然陷入无意识状态或精神错乱的人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
第三节监护人责任的承担问题一、监护人的范围与顺序(一)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既包括法定监护,也包括指定监护。(二)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民法通则》第17条第十八章 监护人责任二、监护人的责任承担问题(一)监护人不明确时的责任主体;(二)数个监护人的责任承担问题;(三)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时的责任承担问题;(四)单位作为监护人的对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
本章提要1、物件损害责任的规范意义2、物件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
学习目标1、掌握物件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2、掌握物件损害责任中责任主体的确定规则3、了解高空抛物致害责任的解决方法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
第一节 物件损害责任概述一、物件损害责任的概念物件损害责任,也称建筑物或者其他工作物损害责任,它是指建筑物、构筑物、林木及其他人工构造物致人损害时的侵权赔偿责任。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物件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物件致害责任适用何种归责原则,比较法上有不同的模式。《侵权责任法》第11章规范的物件损害责任,采取了包括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以及公平责任在内的多重归责
体系。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1、适用过错责任的情形《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1款延续了《民法通则》第125条的规定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2、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形(1)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第85条);(2)堆放物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第88条);(3)林木折断造成他人损害(第90条);(4)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第91条第2款)。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3、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1)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第86条);(2)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第89条)。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4、适用公平责任的情形《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
第二节 适用过错责任的物件损害责任一、《民法通则》第125条的规范目的《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1款规定:“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规定来自于《民法通则》第125条。《民法通则》施行二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第
125条符合我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一条科学合理的规定。因此《侵权责任法》继续保留了这一规定,仅在文字表述上稍微进行了修改。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25条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而非无过错责任原则,但该条也不同于《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过错推定。受害人仍然需要证明施工人的过错,只是此种对于过错的证明采取的是客观标准而非主观标准,即只要证明施工人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即可,无须证明其他。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三、构成要件1、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2、从事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活动3、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4、造成他人损害四、责任主体“施工人”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
第三节适用过错推定的物件损害责任一、《侵权责任法》第85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
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
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一)归责原则本规定实行过错推定,即如果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其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方式通常是证明不存在维护或管理上的瑕疵。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构成要件1、致害客体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2、发生脱落、坠落;3、受害人遭受损害。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侵权责任法》第88条“堆放物倒塌造成他人损害,堆放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
任。”本规定吸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6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合理经验,将堆放物品致害的情形单独规定,并明确了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三、《侵权责任法》第90条“因林木折断造成他人损害,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一)规范目的此规定传承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6条第1款第3项、《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实行的是过错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只能能够证明不存在树木管理上的瑕疵,方能免责。所谓管理上的瑕疵是指,因树木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没有适当履行管理之责使得树木存在倾倒、折断或者果实坠落致人损害的危险状态。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四、《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2款“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管理人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五、免责事由1、没有过错2、不可抗力3、受害人故意4、第三人的过错行为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
第四节适用无过错责任的物件损害责任一、《侵权责任法》第86条第1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第2款:“因其他责任人的原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他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侵权责任法》第89条“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
第五节适用公平责任的物件致害的情形一、立法背景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先后发生多起,从高层建筑中向外抛掷物品导致他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的案件,比较典型的如
“重庆烟灰缸案”、“济南菜板案”、“深圳玻璃案”、“南京的砖头案”等等。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二、立法争议《侵权责任法》起草过程中,对于建筑物不明抛掷物、坠落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宜规定由
建筑物使用人承担侵权责任;一种意见认
为,应当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对被
侵权人给予补偿。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三、规范目的《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
偿。”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在于:填补被侵权人的损失,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合理分散损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四、适用条件1、限于从建筑物中抛掷的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2、必须是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五、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1、是建筑物使用人而非所有人;2、必须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即与损害具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第十九章 物件损害责任六、免责事由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除外。第二十章医疗事故责任·
本章提要1、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概念2、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学习目标1、掌握医疗事故侵权责任中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过错的认定及举证责任2、掌握医疗事故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
第一节我国医疗纠纷的现状与成因一、关于医疗纠纷的几组数据(一)医疗纠纷投诉比例上升较快2007年医疗纠纷的投诉共3137,2008年为3858件,增长23.0%。(二)人民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全国各级法院2007年受理的医疗损害案件为1.1万件,而2008年则增加到1.38万件。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三)人民群众对于医院与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上升一份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二、医疗纠纷多发的原因(一)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缺陷1、医疗费用增长超过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高昂的医疗费用刺激了患者针对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不满情绪。2、医疗资源分布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农村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医疗服务质量差,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尚不发达,导致医疗资源供求上的紧张。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二)医疗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的调查统计显示,由于医院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占326所医院总
纠纷的31.1%。(三)医务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述调查显示,326所医院中因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存在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占29.6%。其中有
49.5%出现过治疗时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甚至十分粗暴野蛮的情形。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四)患者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93.8%的纠纷中存在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的情形;希望少付医疗费用的占51.5%,无理取闹的占49.5%,对治疗不满意的占37.6%。国际上公认的医疗确诊率为70%,急症抢救成功率为75%。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
第二节 医疗侵权责任概述一、医疗纠纷的类型(一)医疗侵权责任纠纷
医疗侵权责任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因不法侵害患者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而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纠纷。(二)医疗违约责任纠纷
1、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合同义务而引发的违约责任纠纷;
2、因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合同义务而引起的医疗机构追究其违约责任的纠纷。第二十章 医疗损害责任二、医疗侵权责任的概念(一)《侵权责任法》之前的医疗损害责任二元模式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包头轻工校车削加工技能(劳动版)教案学习情境二车削台阶轴类零件-子学习情境一认识车刀
- 《麻绳》小班美术教案 - 幼儿园美术教案
- 《液压传动》教案(劳动版)
- 临时广告投放合同
- 城市轨道交通招投标详解
- 生态农业发展公益林管理计划
- 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信息保护规定
- 餐饮业宿舍电费管理规则
- 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协议
- 企业社会责任激励管理办法
-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无人机高效配送方案
- 毛细支气管炎护理查房课件
- EHS(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 GB/T 10476-2024尿素高压冷凝器技术条件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2024-2030年中国金融BPO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策略研究报告
-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针灸学)
- 茅台红酒推销文案策划案例
- 期中达标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一年级上册
- 二年级《公共安全教育》全册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六三制2024)教学设计合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