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武帝建立保正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汉武帝建立保正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汉武帝建立保正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汉武帝建立保正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汉武帝建立保正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汉武帝建立保正的几点思考

2000多年来,关于汉代学术的建立和学术的历史功绩有很多讨论。这些争议不仅涉及许多学术问题,而且牵涉到不少现实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类重大的历史争议似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准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深入讨论。谈到汉代太学,首先得说到古代太学与明堂、辟雍的关系。上古政教不分,“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以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自武帝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即为汉代太学成立之始。其依据主要有三条:一、《汉书·武帝纪》有批准”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且有“兴太学、修郊祀”的明确记载。二、《汉书》中的《鲍宣传》与《王褒传》都有关于太学的记载。三、《文献通考》引《汉书·儒林传序》“请因旧官而兴焉”一句有注曰:“旧官为博士之官,旧授徒之簧舍也。”亦可为证。这三条理由看似充足,但细考之下则难以成立。首先,武帝批准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不能作为太学建立的依据。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博士”一官由来已久:战国时即有博士,且有博士弟子:《汉书·贾山传》载“祖(贾)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史记·循史传》谓“公羊休,鲁博士也”。《龟策传》:“宋有博士卫平。”甚至秦时仍有“博士”“七十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兴,因秦制,员至数十人,武帝不过“始黜百家,专立五经博士”而已。实际上所置五经博士只是增设《易》、《礼》博士,因为文、景时早已有《诗》、《书》、《春秋》博士了。比起“文帝博士七十余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及《汉官仪》)已经大为减少。况且武帝时的博士亦如汉初一样,除了教授弟子外,也以相当时间、精力从政。《史记·三王世家》载“大司马去病请立皇子位……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请”,《汉书·张汤传》:“武帝时匈奴求亲,群臣上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武帝纪》“元狩六年夏,遣博士(栾)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终军传》“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等等。而《汉书》所谓“兴太学、修郊祀”只有《武帝纪》末的“赞”文中的泛泛颂辞,并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通观《史记》、《汉书》全无兴办太学一事的明确记载。《史记》所载历史资料止于太始元年(公元前九十六年,距元朔五年已有近三十年时间,而《武帝本纪》叙事亦至太初二年),全无武帝兴办太学的记载。作为一位亲受经学大师教授的弟子和实事求是的大史学家,如果历史上有这么一件大事,司马迁是不会不记载的。其次,《汉书》《王褒传》、《鲍宣传》的记载也并不可靠。《王褒传》确有“何武歌于太学下”的话,但30年代即已有人考辨过这一问题:“刘向数奏封事,因说成帝兴辟雍设庠序而未得。盖自武帝置博士弟子员至此已有十余年,并无专门养士教育之所。当时所谓太学仅以武帝建立之明堂为代表。何武歌于太学下,此太学即武帝时所立之明堂,盖兼作辟雍会士之用,故有太学之称。”再看《文献通考》所引的资料。马端临先转引了《汉书·儒林传》所记公孙弘之言“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然后注曰:“旧官为博士之官,旧授徒之黉舍也。”然《儒林传》既屡言“(公孙)弘为学官”,“其令礼官劝学讲议”,何以此处“旧官”又变成了“授徒之黉舍”呢?注文与正文在逻辑上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只要进一步详考我们就知道,《文献通考》在引用《汉书》等史料以考证汉代官学时,明确承认还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因而常常采取了一个诚实的学者应有的存疑态度。如引《汉书·礼乐志》时说:“辟雍,王莽时方立之,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不过令其授学,而择其通艺者擢用之,未尝筑宫以居之也。然考倪宽所言与河间献王三雍官之事,则辟雍似已立于武帝之时(原注:班固《汉书·武帝纪》有兴太学之说,然《董仲舒传》只言后武帝立学校之官,皆自董仲舒发之,明元未尝有庠序也。)至成帝时刘向所言,则专为庠序而设。然班固《礼乐志》言:‘世祖受命中兴,乃立明堂辟雍,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威仪即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兴,群下无所从说,而庠序未设之故也。’则知东都亦未尝以辟雍为庠序。然世祖建武五年已立太学,而固之时尚言庠序未设,何邪?当考。又按:徐天麟《西汉会要》言:《三辅黄图》‘汉辟雍在长安西北七里,恐王莽所立’,又言‘太学亦在长安西北七里哀平之际,大权已落于王莽。《平帝纪》说:“帝年九岁,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王莽秉政,百官总己,以听于莽。”“三年夏,安汉公奏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终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学宫。”《王莽传》又载:“(元始三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至此,太学方与三雍——明堂、辟雍、灵台正式分离(而迟至晋代仍沿古名称太学为“辟雍”)。“为学者筑舍万区”才正式建立了养士教育的最高学府太学。这一历史事实不仅《汉书》有明确记载,后来的不少史料也可以印证。《三辅黄图》谓“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太学亦在长安西北”(指唐长安城,此正为汉长安城南)。《太平御览》亦载:“王莽为宰衡时,起灵台,作长门宫,南去堤二百步起国学于郭内之西南,为博士之官。寺门北出,王于其中央为射宫,门西出殿堂南向为墙,选士肆射于此中。此之外为博士舍三十区”,“此之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会市……其东为太学宫。寺门南出,治令丞吏诘奸究,理词讼。五博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经三十,博士弟子员八百人,主事高第侍讲各二十四人。学士同舍,行无远近皆随衤詹,雨不涂足,暑不暴首。”(《太平御览》卷五三四)又《长安县志》卷十七《学校志》亦说“普宁坊有汉太学遗址”。而上述记载又恰好为当代考古发现所证实。5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汉代长安城南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报道日本考古学大系汉式镜第一卷第七十三图,始建国三年镜铭文:“新兴辟雍建明堂,然后举土列侯王,将军令尹民所行,诸生万舍在北方,乐中央。(日本)汉三国纪年镜图说第一,汉代纪年镜,版图第三,规矩兽带镜铭文说:“始建三年新家尊,诏书□下大多恩,贾人事市不财啬,更作辟雍治校官。五谷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士得蒙恩,宜官秩,葆子孙。”然而,尽管王莽建太学的历史依据远较武帝立太学充分可靠得多,但为什么历史上大多数人宁肯相信武帝而不肯相信王莽呢?这不能不说与正统观念有关。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就曾将这位“乱臣贼子”的“诵六艺以文奸言”与秦皇的“燔《诗》、《书》以立私议”相比。但是,实事求是地看,王莽在教育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功绩倒是应当引起人们充分重视的。作为一个统治者,王莽兴学当然也同样有其政治目的。然而较之武帝仅立五经博士与独尊儒术,王莽兴学的内容则要广泛得多。据《王莽传》记载,元始五年,莽“征下大知通逸经、古纪、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者数千人。”这里推崇的学问除了儒家学说之外,还包括了天文、数学、医学、音乐、历史与科学技术等广泛的知识领域,这与独尊儒术相比无疑是文化史上的一种极大进步。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先秦多元化文化的又一次复活。如果古代教育照这个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后世发展将更加富有创造性,尤其是科学技术将会有更为长足的进步。正统史学家斤斤计较于王莽的异姓篡位,殊不知当时著名的学者如桓谭、刘歆、扬雄等人都为其所用,这决不仅仅是“曲有礼意“(《王莽传》)所能解释的。在教育史上,王莽不仅创办了中央官学,而且建立了地方学校系统古代中国学在官府,“三代盛时,无不以吏为师”教育既以帝王的权威为准则,自然地学术也就需要相应的规范,这就是所谓“师法”与“家法”。从西汉开始,帝王为了保证思想上的大一统,就明确规定在经学教育中必须严守师法。《儒林传》载,武帝曾令董仲舒与谷梁学者江公论难:“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和帝时“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校雠家法,令(蔡)伦典其事”(《后汉书·宦者列传》)。东汉经学教育明确规定“立五经博士,务以家法教授”。恪守师法、家法的结果,造成了“师之所传,弟之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的僵化刻板局面。孟喜精通《易》学,时“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汉书·儒林传》)。张玄“试策第一,拜为博士。居数月,诸生上言,玄兼说严氏宣氏(‘宣氏’衍),不宜专为颜氏博士。光武且令还署”。严守师法家法的结果,不仅进一步造成了思想的禁锢,也助长了学术上繁琐章句的形式主义。前人早就批判说:“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至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定。”既要恪守家法陈说,又要做学问混饭吃,结果就只能是“繁其枝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言”。章句小儒自不必言,即使经学大师的著作,也往往难以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更为可叹的是,文士读经大多不是为了学问,而是将它作为一块敲门砖,而统治者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网罗社会精英,耗磨他们的意志,使之成为帝王的驯服工具。“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策射,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汉代从高祖开始就以“明法”为标准来奖掖文士,汉武帝则进一步以“明经”诱引文人。从公孙弘开始,布衣而“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于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博士“高者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而且将博士俸禄由四百石增至六百石,这样的制度给社会带来极大刺激:《尚书》博士夏侯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介耳!’”经学教育首先使先秦生气勃勃的开放型文化进一步向封闭型的保守文化转化。当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时,历史上遗留的大量文化资料仍然存在,仅从刘歆的《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大量的非儒家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遗产。然而官方经学教育却将文人的视野从自然与社会知识的广阔领域转向人文学科,进而又将这一范围局限在伦理道德,最后缩小到儒家仁义礼制的狭小圈子中。恪守师法家法更造成了思想上的进一步保守与禁锢,即使从儒家学术传统看这也是一种倒退。孔门弟子除五经以外也习六艺,其中就有实用技艺与才能的训练,如射御知识等的学习。儒家学派大师荀子更是具有批判精神,他也曾明确指出“《礼》、《乐》法而不悦,《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俗”(《荀子·劝学》)经学教育“学以干禄”的政策带来的另一恶果是引导文人将读书作为仕进的敲门砖,而不是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自汉代射科策士到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诱惑耗尽了读书人的精力,制造了无数的庸人与愚忠的典型。颜李学派大师李土恭曾说:“至于宋时,虚文日多,实学日衰,以诵读为高致,以政事为粗庸。邱浚为大学士,著《大学衍义补》,不务实行,但期立言。孙矿坐大司马堂上,手执书卷,时边事日亟,为侯执薄所效。此风一成,朝廷将相竟以读书著述为高。至于明末,万卷经书,满腹文词,不能发一策、弯一弓。甘心败北,肝脑涂地,而宗庙墟,生民矣!”理学被视为经学之后的又一里程碑,然而它对当时江河日下的局势起了什么作用呢?“宋儒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于国于民岂不哀哉!其三,经学教育还进一步使中国学术政治化,这对后世同样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来中国早期学术就已经有这种倾向,但秦汉以前,学术研究还有它相当的独立性,诸子与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大都并不依附于某一权贵。而汉代经学则完全变为了帝王统治的工具,经书也有了近乎法律的效力。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作为决断疑案的依据,朝廷还命人效仿,“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至陋巷问得失”。经师王式曾任昌邑王之师,后昌邑王以“行淫乱废”,王式亦被捕下狱。当问及他何以无谏书劝王时,王式回答道:“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通经致用”成了儒生的共识。古今文家虽有种种争议,但“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篇》当谏书”却是根本一致的。经师以“教”和“刑”作为软硬两手治国术奉献给帝王,这又反过来制约了他们的思想,造成了权势对学术亦如刑律对社会一般的权威。尤其是当皇帝作了最高裁决后,任何学术问题也就没有丝毫讨论的余地。博士辕固生曾与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杀桀纣是否是弑君的问题,话题一涉及到“高帝代秦”,景帝立即制止:“食肉者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以为愚。”司马迁的《史记》写到这里特别点了一句:“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言外是深有感慨之意的。在《后汉书·儒林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称述经学对文人思想改造的特殊效应,读来实在是发人深省: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知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经学教育造成的这种历史影响,较之希腊教育学术传统的影响,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古代希腊,由于学术一开始就与政治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因而取得了相对的独立价值。德谟克拉特有句名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