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器原始陶器·唐三彩·紫砂陶第1页红陶
因焙烧时,粘土中铁成份氧化,故器体展现出土红、砖红或褐红色。名红陶。分为泥质红陶(红泥)和夹沙红陶(陶土中掺加细砂)两类,一般装饰简单。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及龙山文化早期都有红陶,并且多手制而成。早期胎质疏松,薄厚不匀,晚期精巧细密。第2页
良渚文化红陶鱼鳍形足鼎
这件青浦县福泉山出土陶鼎,是公元前3123年至公元前2223年良渚文化陶器。腹下三足呈鱼鳍形,上刻数道直条纹。第3页裴李岗文化红陶罐第4页马家窑文化红陶双耳罐第5页红山文化红陶罐第6页仰韶文化红陶塑人头壶第7页商代夹炭红陶双耳罐第8页彩陶
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陶器。彩先绘在坯上,然后入窑烧成。触水不脱。一般在红地、橙黄地或灰地上,绘黑色或深红色花纹。图案最常见是多种几何形纹,其次是动物纹和植物形纹,人物纹样较少见。新石器时代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大溪和屈家岭等文化中都发觉有这种彩陶,具有相称高艺术水平。第9页小口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6023年)彩陶。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高46.2厘米,腹部两侧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重心在瓶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水约占瓶内容积2/3时,重心移到瓶下部,瓶子直立,瓶口便露出水面不再进水。此瓶制作内含科学道理。先秦时据此原理制造了欹[qī]器。空时候倾斜,注入适量水便直立起来,注水过量时就又翻倒了。《荀子·宥坐》说它“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古人用此哲理来进行教育,告戒人们要谦虚谨慎,不可自满。第10页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西安半坡出土。高16厘米、口径38厘米。砖红色胎,口沿绘线条图案纹,里壁绘人面纹和鱼纹,人面接近图案化,但人面基本形象仍保存着。人面和鱼纹都为黑彩。这种纹饰,组成了半坡彩陶文化独特格调,它既代表了当初绘画艺术水平,也体现出当初人们一种意识形态。这件彩陶盆是小朋友瓮棺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习俗,把夭折小朋友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人面鱼纹体现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冥界为夭折小朋友招魂。第11页
网纹彩陶船形壶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出土,该器作船型,杯型口,平肩,肩上两边各有二分之一环型钮,鼓腹,两端起尖角,平底。泥质红陶胎,器身表面不甚平顺,抚摸时有涩手感。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这一时期有许多陶器均以网纹或鱼纹为饰,似乎向人们揭示仰韶文化地域人类与黄河共生关系。
第12页新石器时代彩陶小口壶
第13页新石器时代彩陶双连壶
第14页新石期时代旋纹彩陶尖底瓶
第15页马家窑文化鲵鱼纹彩陶双耳瓶第16页庙底沟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第17页马家窑文化水波纹彩陶盆第18页
半坡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第19页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瓣纹盆
第20页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第21页
半坡文化彩陶鱼纹钵第22页庙底沟文化彩陶连叶纹钵第23页大汶口文化彩陶钵
第24页半坡文化彩陶三角纹钵
第25页半山文化葫芦纹彩陶双耳壶
第26页马厂文化蛙纹彩陶双耳罐第27页半山文化圆圈纹彩陶双耳壶第28页半山文化菱格纹彩陶双耳壶第29页大汶口文化彩陶罐
第30页齐家文化彩陶大双耳罐第31页半山文化棋盘纹彩陶双耳罐第32页彩绘陶
烧成后来进行彩绘陶器。色料附着性不牢,易于脱落。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遗迹已发觉有彩绘陶器,战国和汉代墓葬中亦有很精巧彩绘陶出土。第33页新石器时代彩绘陶鬲
第34页辛店文化加彩大陶鼎
第35页战国彩绘陶鴨形器第36页战国彩绘陶壶第37页汉代彩绘陶方壶第38页北朝彩绘陶牛车第39页黑陶黑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迹中,常有发觉。尤其是4523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典型代表物。它是用高温窦烟、渗碳办法烧制而成,无釉而乌黑发亮,一般陶胎较薄,胎骨坚密,漆黑光亮。最薄黑陶,有“蛋壳陶”之称。第40页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
新石器时代原始黑陶,出土于浙江余姚姚江边河姆渡村。高11.7厘米口径21.7-17.5厘米。河姆渡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5023年至公元前3323年。第41页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
此罐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圆口,直颈,鼓腹,圈足。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个小孔,以三个为一组,对称排列。腹上部饰压印钩连纹,腹中部饰锯齿形堆纹;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整个造型美观大方。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迹墓葬出土。时间约在公元前3823年至前3223年。第42页
大汶口文化(晚期)
黑陶镂孔高柄杯
该器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整,装饰朴素大方,颇具特色。反应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工艺达成了相称成熟阶段。时间约在公元前2823年至公元前2423年。第43页商代夹炭黑陶鼎第44页
商代雷纹黑陶提梁盉
第45页
陶器中呈灰色或灰黑色一般都称为“灰陶”。灰陶
第46页新石器时代夹沙灰陶猫头鹰型水浇
第47页商代兽面纹灰陶簋第48页汉代灰陶茧形壶第49页白陶
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一种素胎陶器。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制作基本采取手制,后逐渐采取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迹中皆有发觉。商代晚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商代后期遗迹与墓葬中多有发觉,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也相称精巧,胎质纯净雪白而细腻,器表多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一种极珍贵工艺品。第50页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水器或酒器。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高14.8厘米。这件白陶鬶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窑温烧制而成,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它出现体现了制陶技术又一新进步。第51页商朝白陶刻花尊
这一器皿上腹部除四周饰锯齿纹附加带条纹外,其间又分别拍印夔纹与饕餮纹,下腹部满饰拍印双勾纹与云雷纹。整器纹饰丰富,雕刻精细,体现出商代艺术重大成就。第52页
商朝白陶几何云雷纹瓿
这是一件小型白陶瓿。腹部纹满云雷纹,胎质雪白,制作精细,器形端正。纹饰线条粗细相间,刚柔结合,装饰效果很强,可与同步期青铜器相媲美。
第53页战国印席纹白陶大罐
高:37cm口径:24cm。该罐造型硕大、纹饰清楚,完美无缺,可谓难得之物。
第54页
唐三彩陶
唐代流行一种陶器,是在汉代单色釉陶基础上发明出来,制作时在白地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唐三彩说是三彩,实际有黄、白、蓝、绿、赭、褐、红等多种颜色。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唐三彩用途多作为明器随葬,有多种栩栩如生人物、动物俑,它以丰富生动造型,斑驳灿烂色釉成为中国艺术宝库奇葩。第55页唐代巩县窑三彩马
高84.5公分2023年4月纽约嘉士德拍卖会。估价:400,000美元。第56页唐代巩县窑三彩马
长52.1公分,
2023年4月纽约嘉士德拍卖会。估价:60,000美元。第57页
唐三彩仕女骑马俑
此俑胎呈白色。马伸颈昂首,双耳耸立,四足立长方形踏板之上,体态雄伟。浑身施白色釉,头部和鞍部施绿、黄彩釉。鞍上坐一仕女,头戴黑色防风帐帽,黛眉朱唇,身着袒胸窄袖黄衣,束绿色长裙,双手勒缰,神态悠闲。第58页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第59页唐代巩县窑三彩仕女俑
高39公分,2023年4月纽约嘉士德拍卖会估价:50,000美元。第60页唐代铜川窑三彩塔式罐第61页唐代巩县窑三彩带盖簋
第62页唐代巩县窑三彩鸭型灯座
第63页唐三彩熏炉
第64页唐三彩镇墓兽
第65页唐三彩武士俑
第66页宜兴紫砂陶
以本地特有紫砂泥作原料烧制而成。质地坚细、色泽沉静、制作精美。产品主要有茶具、花盆等,而以茶具成就最突出,用它沏茶不夺香,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且耐热保温而不炙手,并不易爆裂,被誉为“世界茶具之首”。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盛于明清。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是把紫砂器推进到一种新境界最早著名紫砂艺人,之后紫砂艺人名家辈出。1926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芝加哥国际博览会金质奖,1930年获比利时博览会银质奖。建国后,宜兴紫砂工艺取得更大发展,原料上发明了青蓝新泥色,装饰上除继承传统镌刻、模印浅浮雕、印花及贴花手法外,又新创了金银丝镶嵌、绞泥、化装土雕填等新工艺。第67页供春款六瓣圆囊壶高99毫米宽118毫米,此壶泥土纯净,色泽暗肝,造型规整,技艺手法娴熟,是件相称成熟艺术作品。底印: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明正德八年为公元1523年。
第68页时大彬款紫砂三足盖壶
时大彬最早一件作品。1987年,福建漳浦县盘陀乡庙浦明万历三十八年(1623年)卢瑞峰夫妇合葬墓出土。这件紫砂壶,泥呈粟红色,素面,无饰,但因泥坯不纯,烧结后就出现了梨皮样黄白色小斑点,且有手感。壶身作平底、圈足、鼓腹状,显得十分平稳。肩上口沿缀短颈一圈,颈上置一较高圜形壶盖,盖面与颈口子母扣合口,相接严实。盖顶仿照春秋战国盛行青铜豆、敦、鼎、缶,盖上环纽样式做出三个状似大指扁足作为装饰,并兼有放置壶盖作用。壶嘴稍稍高与壶口,好使壶内容量达成饱和。圈足内平底上刻有“时大彬制”四字,该壶出土时壶内还留有明代茶叶。经茶叶专家判定这是目前为止已知确定年代最早茶叶。福建漳浦县博物馆藏。第69页明时大彬款大提梁壶第70页明时大彬款六方壶第71页
此器为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清代紫砂壶。紫中透红。器身呈竹节状,圆口,腹、流、鋬、钮均仿竹而为之,与器身连接处均以浮雕竹叶点缀。腹部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铭,下署楷书"曼生"款。整器造型庄严,纹饰清楚流畅,浮雕精细入微,给人以妙手天成之感,堪称"曼生壶"中珍品。1977年上海金山王坫鋬山墓出土。
宜兴窑陈曼生紫砂竹节壶第72页曼生铭半瓢壶
这是清代江苏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金石学家、与宜兴相邻溧阳县知县陈曼生合作作品。通高7.2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0.0厘米。整体平滑光亮,腹底大,呈半瓢状。盖及盖钮与腹呈相同弧形。嘴短而直,近嘴处稍曲向上。柄向外回转呈倒耳状,典雅古朴,造型朴拙,制作精工,壶身一侧有陈曼生用刀刻铭文:“曼生督造茗壶弟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字样。另外,壶底有“阿曼陀室”铭款,柄梢下有“彭年”小印一方,这是曼生壶主要识别标志。第73页石梅铭方础壶
这件彭年制石梅铭圆角方础壶,是杨彭年和一位稍晚于陈曼生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销保价合同范本
- 农村临时建房承包合同范本
- 书画采购合同范本
- 出版合同范本填写
- 书赠与合同范本
- 农庄装修合同范本
- 出资借款合同范本
- 分体机空调保养合同范本
- 企业合作运营合同范本
- 产品收款合同范本
- 眼镜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
- 24年注安-其他安全-必背考点-王培山
- 《积极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9章 积极的爱
- 中医淋巴排毒
- 第四届档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资料-上(选择题)
- 文献研读课件
- 监理大纲工程监理方案技术标投标方案
- 住宅小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范本
- QBT 2460-1999 聚碳酸酯(PC)饮用水罐
- GA/T 1466.3-2023智能手机型移动警务终端第3部分:检测方法
- 【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