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_第1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_第2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_第3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_第4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线练习-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分类模拟41

一、名词解释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英运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通过甘地拟订的《不合作运动纲领》。其内容主要是抵制殖民政府办的学校、政府官职、法庭,抵制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职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等。同年12月,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决定开展不合作运动,目标为自治。于是,全印度立即掀起第一次反英不合作斗争,罢工、罢课、罢市、集会和游行遍及全国各地。1922年2月12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赞同甘地的决定,结束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5日,《甘地一欧文协定》签订,不合作运动再次中断。此后甘地在1932年、1940年、1942年又多次发动不合作运动。

[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世纪20—30年代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条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都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五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了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解析]道威斯计划是“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

3.纳粹党

纳粹党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一译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德语简称的音译。该党思想体系的基础是:种族主义情绪、普鲁士军事传统、反理性的政治浪漫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普遍不满。该党统治期间,建立了法西斯军事专政,并被宣布为唯一合法政党。纳粹党对外以领土扩张为宗旨,以优秀种族日尔曼最终统治劣等民族为目标,肆意对外侵略,直至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被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为非法。

[解析]纳粹党前身为成立于1918年的德意志工人党,由慕尼黑锁匠安东·德雷克斯勒创立。1919年希特勒加入,1920午改称纳粹党,1921年始归希特勒领导。希特勒亲自设计了党旗党徽,1933年获得政权,迄1945年终止。

4.《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是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1931年9月18日,日本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制造“九一八”事变。根据消息,当时首相田中义一在1929年曾向天皇献呈秘密奏折。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而若要征服中国,必须先征服满蒙。1930年,日本的外务省向中国国民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的。

[解析]《田中奏折》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它被认为是反目情绪的根源之一。

5.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施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1934—1940年卡德纳斯任总统,实行土地改革,把1800万公顷的土地分给80多万户印第安和梅斯提索农民;设立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帮助和鼓励农民组织合作农场;修订全国劳工法,根据企业的财政状况迫使企业主支付高的工资,使部分工人的工资有所提高。1937实施铁道国有化,1938年3月把英、美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同年4月,把原来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允许工人、农民、合作社参加。

[解析]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为墨西哥比较稳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6.《洛迦诺公约》

《洛迦诺公约》即《相互保证公约》,1925年10月16日,由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莱茵保安公约》,它规定:德、法、比保证德法、德、比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条约》中关于在莱茵区实行非军事化的协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等。公约宣称其目的是“巩固欧洲的和平”,实际上是英、法企图固定战后德国西部边界,把德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首先进军莱茵区后,并于1939年4月26日宣布废除该条约。

[解析]公约具有反苏的意义,欧洲希望祸水东引。公约不保证德波、德捷边境安全,它是绥靖主义的先驱。

7.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使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解析]鲁尔危机是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8.杨格计划

杨格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11日至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七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1874—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了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解析]该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

9.国会纵火案

国会纵火案是德国法西斯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案件。1933年2月27日夜,德国纳粹分子焚烧柏林国会大厦。次日,纳粹头目戈林诬陷纵火事件是德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纳粹政府通过紧急法令,取消有关结社和言论自由等宪法条文,取消共产党和进步党派报刊,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保共领袖季米特洛夫和德共领袖台尔曼相继被捕。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露法西斯主义反动本质和血腥暴行,在国际舆论支持下,法西斯不得不宣判他无罪。

[解析]该事件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

10.大清洗运动

大清洗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展的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由于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

[解析]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11.“啤酒馆暴动”

“啤酒馆暴动”是希特勒取得纳粹党领导权后,公开进行反对德国政府的活动。1923年的鲁尔危机导致德国经济崩溃、政局动荡,巴伐利亚邦与中央政府矛盾尖锐,希特勒企图乘机夺取政权。1923年11月8日,巴伐利亚邦长官卡尔在慕尼黑一家名叫贝格布劳凯勒的啤酒店发表施政演说,其他巴伐利亚领导人也要参加,希特勒决定带领一批冲锋队员绑架他们,胁迫他们发动暴动。暴动失败,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

[解析]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最终政变失败,希特勒等数位纳粹党领袖被逮捕。

12.阿姆利则惨案

阿姆利则惨案是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印度阿姆利则群众的事件。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对象,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法案导致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全国哗然,群起反对。旁遮普的反帝斗争尤为激烈,4月13日,约5万人在阿姆利则市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英、印军队的戴尔将军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因而造成惨案。

[解析]大屠杀不但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民更加激烈的反抗。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13.日本“二二六”事件

日本“二二六”事件: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政局愈加动荡不安。而在军部内部,也分裂出更为激进的皇道派和较为持重的统制派。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军官纠集第一师团和近卫师团的1400余名官兵发动兵变,迅即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和首相官邸等政府中枢机关,杀死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重伤侍从长铃木贯太郎,首相冈田启介也险些丧命。兵变使日本政府机构一时瘫痪。天皇起初慰抚,继而调兵围剿,宣布其为“叛军”。

[解析]此次事件令日本朝野大为震动,事后统制派以“肃军”为名,一面清除皇道派势力,实现军队的一元化统制;一面胁迫政府接受军部的各种要求,扩大军部的政治发言权,使日本政治迅速滑向天皇、军部法西斯体制。

14.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挽救当时陷入严重危机中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

罗斯福曾通过国会制定《紧急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等许多法律。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予最低限度的救济。这些措施对缓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曾起了一定作用。

[解析]由于新政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改善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告终。

二、史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民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依据有关材料,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

[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工业化建设漠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农、轻、重严重失调,这也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

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什么方针的引用对这途径的选择起了决定作用?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首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因为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增强了综合国力。

3.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造成的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工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必须保证工、农、轻、重比例的平衡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论述题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问题解决的过程。

(1)巴黎和会规定:德国先付20亿金马克。1926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赔款总数为1320亿金马克,42年年限。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威斯计划”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规定德国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了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条约》签订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解析]“一战”后协约国集团极力维持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而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集体安全问题。

2.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1)在经济上,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这一模式在保证工业化的迅速完成,尽早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斯大林模式有着更多的弊病:强制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看,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于重工业的原因。

(2)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逐渐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制度。

(3)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特殊情况下的畸形现代化。苏联当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残余的国家,又要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卫国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解析]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3.论述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

(1)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的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的“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2)失败原因:“非暴力”只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群众进行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

[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殖民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重要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I)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曾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城市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甘地比较注重实际,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级、不同种姓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因此,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1947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2)甘地虽然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限之内。加之他在反英斗争中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印度被誉为“圣雄甘地”。1893—1914年他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即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5.怎佯评价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在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在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解析]凯末尔主义的六项原则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

6.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危机的根源: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基本的矛盾,同时也与“一战”后的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①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这突出表现在:贫富差距加大,有限的大众购买力与高比率的投资能力二者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世界经济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够维系长期的经济扩张。

②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一是纷乱的国际政治,特别是欧洲政治。二是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债权国,雄踞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而且在海外,美国有大量的投资贷款,这使得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美国。所以一旦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便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③伴随着19世纪20年代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促使大危机严重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

(2)主要表现:

①股票市场崩溃,由此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

②各国工业生产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

③危机也蔓延到所有农业部门,包括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部门。

④大危机造成了大量人口失业。在美国,1933年失业工人达1700万人,失业率为24.9%;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

⑤危机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造成了人们的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

(3)危机的后果:这次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内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进行调整。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经济领域,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政治领域,在危机的打击下,各国当权者纷纷寻找出路;在社会领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反对资本主义的示威游行、罢工运动和农民运动,甚至暴动此起彼伏。

②危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危机导致各国政局动荡,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其中德、日法西斯组织和势力发展最快,先后控制了国家政权,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大萧条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做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各种大规模的重整军备的计划。

[解析]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7.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1)背景: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①整顿金融:改革银行制度,放弃金本位制,促使美元贬值;②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③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④实行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

第二阶级:①颁布《社会保险法》《华格纳法》《公平劳动标准法》;②进一步推进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3)影响:①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8.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什么?

(1)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根源。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长期的专制文化侵蚀下,一部分落后群众跳不出旧思想意识和习惯的束缚,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宣传。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全部保留下来,旧官僚、旧军官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着军政大权,因而在官僚阶层中也形成了一种对民主自由的轻视、对权威和极权主义的渴望。这些都是法西斯上台的深层历史原因。

(2)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任何政治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一战”后的德国为纳粹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纵观希特勒上台前的纳粹运动的两次高潮,都是发生在经济危机之际。严重的经济危机使魏玛共和国政府束手无策,在短短的4年间(1929—1933)经过4次更迭。纳粹党正是在魏玛共和国千疮百孔的肌体上滋生、繁殖起来的一个毒瘤。纳粹运动能在两次危机中得以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利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煽动他们攻击和反对共和国。希特勒别有用心地宣传,德国“一战”中的失败是“十一月革命”造成的,是“十一月罪人”背叛了德国,而魏玛共和国是十一月革命的产物,所以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罪责应由共和国承担,其目的就是为纳粹上台扫清道路。

(3)希特勒的欺骗宣传,骗取了部分群众的支持,是他上台的又一重要原因。20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一战”后,强加于德国的被列宁称之为“强盗和掠夺的条约”——《凡尔赛条约》,使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而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希特勒利用人民的这种情绪扛起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他利用民族主义进行煽动,抓住《凡尔赛条约》大做文章,号召人们起来撕毁条约,进行民族复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利用“社会主义”进行欺骗,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向工、农等各阶层大开空头支票,他让人们相信他上台会给德国人民带来工作、面包和幸福。被危机推入绝境的广大下层民众,从希特勒的欺骗宣传中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把他当成了救世主,纷纷涌向纳粹党。由于希特勒和纳粹党善于伪装,富有极大的欺骗性,因而其影响超过了其他政党,得到了迅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