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_第1页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_第2页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_第3页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_第4页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研讨培训第三章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研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一般规定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第四章

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第五章

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第六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三章冲击危险性预测、

监测、效果检验

(44-55条)第三章冲击危险性预测、

监测、效果检验

(44-55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局部预测)。区域预测即对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局部预测即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

[解读]

(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的规定。属于对《规程》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补充规定,强调必须。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第四十四条(2)依据:冲击地压矿井在水平、采(盘)区和煤层的开拓设计和开采的两个阶段,需要根据冲击危险性实施区域性防范措施,其依据是冲击地压矿井的区域危险性预测结果。在回采工作面、巷道和峒室的设计、采掘及维护两个阶段,也需要根据冲击危险性实施局部性防范措施,其依据是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工作面、巷道和峒室的局部危险性预测结果。冲击地压区域与局部预测要为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方案制定奠定基础。第四十四条(2)依据:冲击地压矿井在水平、采(盘)区和煤层的第四十四条

(3)实际执行要点明确了“区域”与“局部”范围和对象:

区域,即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

局部,即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明确了“预测”=“评价”:

评价,给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第四十四条(3)实际执行要点第四十四条区域预测局部预测开拓设计前采掘活动前时机目的指导区域防范指导局部防治开拓方式采掘部署开采顺序采煤方法与工艺采区巷道布置开采顺序煤层钻孔卸压煤层爆破卸压煤层注水顶板爆破预裂巷道防冲支护底板卸压保护层选择对象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工作面巷道硐室区域预测(评价)≠局部预测(评价)第四十四条区域预测局部预测开拓设计前采掘活动前时机目的指导区第四十五条[解读]

(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分类的规定。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十五条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等,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十五条[解读]第四十五条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第四十五条(2)执行要点:

强调了冲击危险性影响因素: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明确了预测方法: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明确了评价结果分级: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强调了分区管理原则: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十五条(2)执行要点:第四十五条采煤方法巷道布置顶板管理方法采掘顺序煤柱……地质因素开采因素管理因素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开采深度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煤岩层的结构特点顶板岩层的厚度断层煤层厚度变化褶曲……第四十五条采煤方法巷道布置顶板管理方法采掘顺序煤柱……地质因第四十五条地质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1W1同一水平煤层冲击地压发生历史(次数/n)n=00n=112≤n<32n≥332W2开采深度hh≤400m0400m<h≤600m1600m<h≤800m2h>800m33W3上覆裂隙带内坚硬厚层岩层距煤层的距离dd>100m050m<d≤100m120m<d≤50m2d≤20m34W4煤层上方100m范围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Lst,Ls<50m050m<Lst≤70m170m<Lst≤90m2Lst>90m3第四十五条地质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第四十五条地质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5W5开采区域内构造引起的应力增量与正常应力值之比

=(

g-

)/

≤10%010%<

≤20%120%<

≤30%2

>30%36W6煤的单轴抗压强度RcRc≤10MPa010MPa<Rc≤14MPa114MPa<Rc≤20MPa2Rc>20MPa37W7煤的弹性能指数WETWET<202≤WET<3.513.5≤WET<52WET≥53第四十五条地质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第四十五条煤的单轴抗压强度第四十五条煤的单轴抗压强度第四十五条弹性变形能指数第四十五条弹性变形能指数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1W1保护层的卸压程度好0中等1一般2很差32W2工作面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的煤柱的水平距离hzhz≥60m030m≤hz<60m10m≤hz<30m2hz<0m(煤柱下方)33W3工作面与临近采空区的关系实体煤工作面0一侧采空1两侧采空2三侧及以上采空34W4工作面长度LmLm>300m0150m≤Lm<300m1100m≤Lm<150m2Lm<100m3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5W5区段煤柱宽度dd≤3m,或d≥50m03m<d≤6m16m<d≤10m210m<d<50m36W6留底煤厚度tdtd=0m00m<td≤1m11m<td≤2m2td>2m37W7向采空区掘进的巷道,停掘位置与采空区的距离LjcLjc≥150m0100m≤Ljc<150m150m≤Ljc<100m2<50m38W8向采空区推进的工作面,停采线与采空区的距离LmcLmc≥300m0200m≤Lmc<300m1100m≤Lmc<200m2Lmc<100m3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指数9W9向落差大于3m的断层推进的工作面或巷道,工作面或迎头与断层的距离LdLd≥100m050m≤Ld<100m120m≤Ld<50m2Ld<20m310W10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工作面或巷道,工作面或迎头与之的距离LzLz≥50m020m≤Lz<50m110m≤Lz<20m2Lz<10m311W11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工作面或巷道,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LbLb≥50m020m≤Lb<50m110m≤Lb<20m2Lb<10m3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序号影响因素因素说明因素分类评估第四十五条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综合指数法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地质条件对冲击地压

危险状态的影响程度:开采技术条件对冲击地压

危险状态的影响程度: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综合评价Wt=max{Wt1,Wt2}Wt<0.250.25~0.50.5~0.75>0.75冲击地压危险等级无弱中等强第四十五条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Wt<0.250.25~0.50第四十五条Wt危险等级

建议措施<0.25无冲击地压危险按无冲击地压危险采区管理,正常进行设计及生产作业。0.25~0.5弱冲击地压危险要考虑冲击地压影响因素进行优化设计,还应满足:配备必要的监测检验,治理设备。制定监测和治理方案,作业中进行冲击地压危险监测、解危和效果检验。0.5~0.75中等冲击地压危险考虑冲击地压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合理选择巷道及硐室布置方案、工作面接替顺序;优化主要巷道及硐室的技术参数、支护方式、掘进速度、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护距离及方式等。还应满足:1.配备完备区域与局部的监测检验设备和治理装备。2.作业前对采煤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区、掘进煤层巷道迎头及后方的巷帮采取预卸压措施。3.设置人员限制区域、确定避灾路线。4.制定监测和治理方案,作业中进行冲击地压危险监测、解危和效果检验。第四十五条Wt危险等级

建议措施<0.25无冲击地压危险按无第四十五条Wt危险等级

防治措施>0.75强冲击地压危险考虑冲击地压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合理选择巷道及硐室布置方案、工作面接替顺序等;优化巷道及硐室技术参数、支护方式和掘进速度等;优化采煤工作面顶板支护、推进速度、超前支护距离及方式、采放煤高度等参数。还应满足:配备完备区域与局部的监测检验设备和治理装备。作业前对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掘进煤层巷道迎头及后方的巷帮实施全面预卸压,经检验冲击地压危险解除后方可进行作业。制定监测和治理方案,作业中加强冲击地压危险的监测、解危和效果检验措施;监测对周边巷道、硐室等的扰动影响,并制定对应的治理措施。设置躲避硐室、人员限制区域、确定避灾路线。如果生产过程中,经充分采取监测及解危措施后,仍不能保证安全时应停止生产或重新设计。第四十五条Wt危险等级

防治措施>0.75考虑冲击地压影响因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区域监测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局部监测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解读]

(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矿井建立区域和局部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建立区域和局部监测制度的要求和方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第四十六条(2)实际执行要点强制性:必须建立,区域监测与局部监测相结合,具有不可替代性。明确了区域冲击地压危险性监测范围及方法: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明确了局部冲击地压危险性监测范围及方法: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第四十六条(2)实际执行要点第四十六条

区域监测主要采用微震监测法,

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能兼顾全矿井范围内其它具有诱发如采空区塌陷、区域断层地震等破坏性动力灾害的区域。第四十六条区域监测主要采用微震监测法,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第四十六条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第一组第二组第十组第十一组组更换第四十六条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第一组第二组第十

[解读]

(1)本条是关于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布置与功能要求。第四十七条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对微震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并确定微震发生的时间、能量(震级)及三维空间坐标等参数。第四十七条[解读]第四十七条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微震覆盖范围要求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其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由于采掘活动区域的实时变动,微震监测台网也应实时进行调整,并且每两年至少对微震台网进行一次优化布置。监测区域震动信号范围监测目的采区大于500m范围的震动信号(低频)评估多个工作面开采影响区内的冲击危险性回采工作面500m范围内的震动信号(中频)评估本工作面开采影响区内的冲击危险性掘进工作面200m范围内的震动信号(高频)评估本掘进工作面影响区内的冲击危险性第四十七条覆盖范围要求由于采掘活动区域的实时变动,微震监测台网也应实时第四十八条采用钻屑法进行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确定。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的参考指标。[解读]

(1)本条是关于采用钻屑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采用钻屑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的具体要求。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采用钻屑法进行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钻屑法: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为42~50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变化规律以及打钻过程中的有关动力效应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煤粉量: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钻屑法记录表第四十八条钻屑法记录表第四十八条钻屑法及其冲击地压危险判断标准钻屑粒度:根据钻屑粒度判断冲击地压危险动力效应:根据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第四十八条钻屑法及其冲击地压危险判断标准第四十八条31第四十九条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局部监测时,应当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应力传感器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等参数,实现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掘进工作面每掘进一定距离设置顶底板动态仪和顶板离层仪,对顶底板移近量和顶板离层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回采工作面通过对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分析采场来压程度、来压步距、来压征兆等,对采场大面积来压进行预测预报。[解读]

(1)本条是关于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局部监测的布置与功能要求。

第四十九条31第四十九条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局部监测时,应当根据冲击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应力传感器应深入至巷道帮部应力集中区,帮部压力传感器最大深度一般不小于巷高的2倍。浅部传感器埋深一般位于b与2b之间,深部传感器埋深一般位于2b和3b之间。对于巷帮塑性区宽度较大,应力集中区远离巷帮的巷道,应适当增大埋深。

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应力传感器应深入至巷道帮部应力集中区,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同一测区内不同埋深传感器沿巷道走向间距不大于1-2m不同测区内相同埋深传感器沿巷道走向间距不大于20m重点监测区域应缩小测区间距。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同一测区内不同埋深传感器沿巷道走向间距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掘进巷道测点滞后迎头距离不大于50m已成型巷道(大巷、回采巷道、上山、下山等)或硐室布置时间应早于周围采掘活动开始前30天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掘进巷道测点滞后迎头距离不大于50m第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布置在具有冲击危险的巷道内。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布置在具有冲击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应力指数:测点垂直应力与煤的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应力指数:测点垂直应力与煤的单轴抗压强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第四十九条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顶板的突然破断是诱发矿井冲击地压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动态监测、检测井下岩体变形,可以测定顶底板运动和围岩变形规律,确定弹性能聚集分布区域,预测井下冲击地压的危险性。顶板下沉及离层监测顶板变形监测,按测量方式为直接式测量与间接式测量。所谓直接式测量是通过仪器仪表直接测量下沉量,间接式测量是将下沉量转变为相应的光信号、电信号、磁信号等,再由数据采集设备将这些信号还原为位移值,使得矿井巷道顶板位移的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目前,国内多数矿井都在采掘工作面区域安装了能够在线实时、自动测定和记录顶底板位移的变形监测系统,并根据传输到地面的变形数据评价冲击地压的危险性第四十九条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顶板的突然破断是诱发矿井巷道围岩变形监测巷道围岩的变形是岩体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判断岩体应力变化和岩层破裂的依据。国内外现有的巷道围岩变形量测量方法及仪器按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机械式测量仪器、电测式测量仪器、超声波测距法、激光测距法、光学测绘仪器、近景摄影测量法等。第四十九条巷道围岩变形监测巷道围岩的变形是岩体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判断地表下沉监测冲击地压危险性矿区地表的移动或下沉变形是煤层开采上覆岩体结构受力变形演化的综合反映,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垮落、断裂、离层、弯曲以至地表形成塌陷。特殊的地质岩层特性往往能造成更大的能量瞬间释放,触发冲击地压,同时造成剧烈的地表下沉。因此,地表下沉监测成为监测冲击地压危险性的有效手段。第四十九条地表下沉监测冲击地压危险性矿区地表的移动或下沉变形是煤层

[解读]

(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矿井建立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的规定,是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的细化和补充,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建立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的实施步骤。

(2)实际执行要点A

分析冲击地压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第五十条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冲击地压发生类型,选择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可以用实验室试验或类比法先设定预警临界指标初值,再根据现场实际考察资料和积累的数据进一步修订初值,确定冲击危险性预警临界指标。第五十条[解读]第五十条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冲煤体释放能量为主的冲击地压

参与释放能量主体:煤体弹性能量的急剧释放煤体抛出量:1~100吨巷道破坏长度:1~50米破坏半径:1~40米震级:1~2.4ML震动时间:<6秒煤体释放能量为主的冲击地压参与释放能量主体:参与释放能量主体:顶底板岩层和煤层共同参与,以岩层释放变形能为主煤体抛出量:100~600吨巷道破坏长度:30~150米破坏半径:30~80米震级:2.4~3.2ML震动时间:5~30秒顶底板释放能量为主的冲击地压

参与释放能量主体:顶底板岩层和煤层共同参与,以岩层释放变形能参与释放能量主体:断层位移释放能量煤体抛出量:>800吨巷道破坏长度:>150米破坏半径:>80米震级:>3.0ML震动时间:>30秒断层释放能量为主的冲击地压参与释放能量主体:断层位移释放能量断层释放能量为主的冲击地压实际执行要点当确定监测方法后,需要合理设定预警临界指标,可根据实验的方法或工程类比的方法确定一个临界初值。实验的方法:可采集监测区域煤岩样进行力学测试,采用现场监测量相同的仪器进行室内试验数据采集,分析煤岩试样冲击破坏前监测量的变化规律,通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预警初值。第五十条实际执行要点第五十条工程类比的方法:

可采用条件类似的矿井监测临界值作为监测预警临界初值;再根据现场进行一段时间监测后实际资料和积累的数据进一步修订初值,确定冲击危险性预警临界指标。第五十条工程类比的方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有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必须建立实时预警、处置调度和处理结果反馈制度。[解读]

(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危险监测预警专职人员与制度管理的规定。相对《规程》而言,是新增条款。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有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技术人员要求培训要求:专门经过专业培训能力要求:胜任冲击地压监测与预警人数要求:满足24小时实时监测与预警的要求制度要求冲击地压实时预警制度在井下现场或井上监控室发现冲击地压危险监测指标超过临界值或现场有明显的动力现象可能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时,应立即发出冲击地压危险警示,停止井下作业,撤出人员,并逐级向防冲办、防冲副总、总工程师、防冲行政领导汇报。第五十一条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技术人员要求第五十一条制度要求冲击地压预警处置调度制度接到防冲预警通知后,要由防冲副总及以上分管领导及时组织相应部门及人员分析现场实际冲击地压危险情况,对冲击危险进行认定,确认实施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按冲击危险防治方案和措施实施防治工程,并进行防治效果检验,直至解除冲击危险。冲击地压预警结果反馈制度现场解除冲击地压危险后,应将处置结果及时逐级反馈到防冲办、防冲副总、总工程师、防冲行政领导,由防冲副总及以上分管领导及时组织相应部门及人员分析现场解除冲击地压危险情况,最后向现场施工单位反馈冲击地压危险预警已解除,安排正常施工生产。第五十一条制度要求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进行日常监测,防冲专业人员每天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监测数据、生产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编制监测日报,报经矿防冲负责人、总工程师签字,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解读]

(1)本条文是关于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日常监测的规定,是新增条文。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进行日常监测,防冲专业人员日常监测的重要意义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进行监测,是对区域冲击危险作出预警的前提。通过冲击地压日常监测实现冲击地压预警,可使冲击地压防治具有针对性,从而降低防治工作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防治工作及投入。及时预警冲击地压危险,有效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效果,避免或降低冲击地压危害。第五十二条日常监测的重要意义第五十二条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责:防冲专业人员:综合分析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监测数据与生产条件等、判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编制监测日报防冲负责人、总工程师:签字审核、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第五十二条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责:第五十二条冲击危险日常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微震监测法、应力监测法、钻屑法、电磁辐射法等。冲击地压矿井应确定冲击危险的监测方法及冲击危险判定指标,根据防冲设计、规程措施等要求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日常监测。第五十二条冲击危险日常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微震监测法、应力监测法、钻屑法[解读](1)本条文是关于冲击地压危险现场处置的规定。是《规程》二百三十六条的细化和扩展。

第五十三条当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监测数据超过冲击地压危险预警临界指标,或采掘作业地点出现强烈震动、巨响、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判定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按照冲击地压避灾路线迅速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并报告矿调度室。第五十三条[解读]第五十三条当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监测数据超过冲击地(2)本条文制定的由来或依据

冲击地压发生前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例如监测区域内煤岩体应力升高往往导致微震监测、应力监测、钻屑法监测数据等超过冲击危险预警指标,或者采掘作业地点出现强烈震动(煤炮)、巷道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当出现上述现象时,一般可判定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具有冲击地压危险,为了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应通知生产单位立即停止现场作业,组织人员迅速按冲击地压避灾路线撤出危险区域,并汇报矿调度室。

第五十三条(2)本条文制定的由来或依据第五十三条由于冲击地压容易诱发瓦斯突出或造成瓦斯浓度超限,导致次生灾害事故发生。因此,判定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具有冲击地压危险并组织人员撤离的同时,必须及时切断危险区域的设备电源。第五十三条由于冲击地压容易诱发瓦斯突出或造成瓦斯浓度超限,导第五十四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实施解危措施时,必须撤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所有与防冲施工无关的人员,停止运转一切与防冲施工无关的设备。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对解危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