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贝在南朝至隋唐石窟中的分布及功用_第1页
螺贝在南朝至隋唐石窟中的分布及功用_第2页
螺贝在南朝至隋唐石窟中的分布及功用_第3页
螺贝在南朝至隋唐石窟中的分布及功用_第4页
螺贝在南朝至隋唐石窟中的分布及功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螺贝在南朝至隋唐石窟中的分布及功用

蜗牛是嘴唇振动和发出的乐器。它是用海生软体动物的旋转硬壳作为干燥和切割口制成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贝”、“蠡”。《通典》载:“贝,大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这种乐器源于印度、东南亚诸国,在印度是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吠陀时代就已有在祭仪、祈祷之际吹奏。在召集人群或征战时,也多吹螺贝。在两大史诗中,将军都用鼓和螺号来指挥军队,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罗摩衍那》中特别强调鼓和螺号:“大鼓小鼓螺号声一起震响,士兵们作狮子吼自壮。”在《摩诃婆罗多》中,克里什纳在战场上吹的螺贝特称之为“潘恰巾亚”,阿尔久纳则特称为“武瓦达塔”。印度很早就有早晚吹法螺以礼佛的习俗:东晋法显《佛国记》中曾详细记述了西北印度那竭国人用法螺礼拜佛舍利之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有乌场国吹贝礼佛的仪式;在印度阿施陀壁画中,也有将法螺作为佛祖出行仪仗。法螺随佛教传入我国,汉译佛典多有记载,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中(如《序品》、《方便品》、《化城喻品》等)、求那跋陀罗译《大法鼓经》等均多次提到法螺。法螺最早由印度传入西域的龟兹,再经龟兹传入内地。从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我们发现的龟兹乐器中就有“贝”等吹奏乐器。《隋书·音乐志》载:“(龟兹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北凉、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及龙门石窟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像。早期敦煌壁画中贝多出现在天宫伎乐、飞天伎乐之中。北凉、北魏、西魏及北周时期的洞窟上部周边的天宫乐伎,天宫乐伎指壁画中天宫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的天人,以显示天界佛国就是到处飘荡着顶极非凡音乐的世界。敦煌莫高窟早期的每个洞窟中几乎都有天宫乐伎,法螺这种乐器也频繁出现,多与其他乐器排列在一起合奏。早期的敦煌音乐图像壁画石窟有272窟和275窟,这两窟与268窟并称为“北凉三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始建于北凉时期。北魏、西魏时期,石窟壁画中的伎乐有了很大发展,不仅有天宫伎乐、飞天伎乐,而且出现了化生伎乐和金刚力士伎乐。海螺也频繁出现,伎乐吹奏的姿态各一,有的侧身吹奏,有的歪头吹奏,有的挺胸吹奏,富于变化。第251窟的天宫伎乐是北魏早期风格的典型代表,东西南北四壁的上部画天宫乐伎,北壁的一身天宫乐伎在吹奏海螺,他低头、举臂、侧身演奏,形象逼真。254窟天宫乐伎演奏的乐器多达42件,为北魏时期洞窟中乐器最多的洞窟。仅南壁就有13件乐器,有琵琶、阮咸、箜篌、横笛、筚篥,海螺、腰鼓等。234窟伎乐天,这是一排画在凹凸画上面屋字中的天人,有节奏地拍打着腰鼓和吹奏着海螺,似乎有乐声萦绕在我们耳边。第435窟天宫门除了圆拱形门外,又出现了另一种汉式宫阙门。天宫伎乐的宫门由单一的西域圆拱形变为汉式宫门和西域圆拱形门相间排列的形式。东壁有20身飞天乐伎中,其中排箫、筚篥、海螺、横笛等多种吹奏乐器。西魏大统四年第285窟天宫“千门”消失,伎乐腾空飞升,加入乐神乾达婆、歌神紧那罗的行列,一边飞舞一边奏乐,变成了飞天伎乐;还出现化生伎乐,西壁11身化生乐伎,排列呈月牙形,有腰鼓、横笛、筚篥、直颈琵琶、排箫、海螺、曲颈琵琶等6件乐器。北魏、西魏时期,乐器的种类以及乐器组合配置等,大大超过了北凉,排箫、笙、五弦、阮咸等中原固有乐器数量增加,组合形态也趋于多元化。但是乐伎的形象仍然是高鼻凹眼的西域胡人,这说明当时敦煌煌地区的音乐主要是西域各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北北周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天宫门消失,仅保留了凹凸凸状的天宫花栏墙,十余件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初步步建立,吹奏乐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应用更为广泛。。天宫乐伎在唐代以后消失了,经变说法图都有有专门的礼佛乐队表演,乐队规模有二至二十余人不不等,基本是缩减了的隋唐宫廷燕乐乐队编制组合式式乐队,是人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种舞蹈形式。乐乐器种类繁多,运用广泛,敦煌壁画音乐的风格已经经形成。其中有螺贝这种乐器的壁画,数目不少。在在经变乐伎中,大大拓宽了海螺的表现领域。如莫高高窟220窟乐舞图,窟中有唐贞观十六年(642)的题题记,是莫高窟的经变中有纪年题记最早的一个洞窟。。其北壁《药师净土变》中间有舞伎4人,两侧乐队队共28人。所奏乐器有羯鼓、都昙鼓、腰鼓、横笛、、鼗鼓、答腊鼓、锣、贝、拍板(三页)、竖箜篌、钹、、笙、筚篥、排箫、竖笛、拍板(五页)、尺八、锣、、花边阮、方响等。南壁中央的下部有《西方净土变》》,,乐伎16人(其中歌伎2人),乐器有横笛一、竖笛笛二、排箫二、笙一、贝一、琵琶一、竖箜篌一、筝一、、羯鼓一、腰鼓一、答腊鼓一、方响一。莫高窟172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表演,中间舞伎伎2人,一人击腰鼓,一人反弹琵琶进行对舞。两侧侧有乐伎16人,左侧所奏乐器有答腊鼓(揩鼓)、细细腰鼓、鸡娄鼓、都昙鼓、横笛、海螺、拍板、排箫;;右侧所奏乐器有筝、琵琶、阮、竖箜篌、拍板、箫、、筚篥、笙。这幅壁画所展现的场面,实际是盛唐中中期规模较大的宫廷乐舞表演形式。中唐112窟南壁壁《金刚经变》中,舞伎位中部,乐队位于左、右两侧,,分别演奏横笛、海螺、筚篥、拍板;笙、箜篌、琵琵琶、羯鼓。唐代的壁画中,有排箫、阮咸、拍板、笙、、方响、筝等中原乐器,这说明唐代中原音乐又转而而向西流传。中唐以后,敦煌石窟舞乐中贝这种乐器就已很很少出现,但在晚唐时又一次出现。在晚唐的85窟北壁东起第一幅《思益梵天请问经变》中,舞伎1人,乐伎16人,分两侧排列,有弹拨乐琵琶三、竖箜篌一、凤首箜篌一、筝一、阮一,吹奏乐有横笛一,竖笛一、筚篥一、笙一、贝一;打击乐有羯鼓一、鸡娄鼓及鼗牢一、拍板一、铜钹一。北壁中央《东方药师经变》有舞伎2人,乐伎16人,有弹拨乐琵琶二,五弦、竖箜篌各一,吹奏乐有横笛、筚篥、贝各二,竖笛、排箫、笙各一,打击乐有腰鼓、拍板各二,铜钹一。榆林窟34窟五代南壁《西方净土变》壁画中的16人乐队分两组排列,前组演奏拍板、排箫、笙、横笛、筚篥、琴等,中间双人舞伎;后组演奏拍板、方响、排箫、海螺、横笛、筚篥、琵琶等,中间一舞伎。笛、筚篥、贝各二,竖笛、排箫、笙各一,打击乐腰鼓、拍板各一,铜钹一。榆林窟19窟南壁五代时的西起第一幅壁画中的24人乐队分两组排列,前组演奏着拍板、铜钹、排箫、横笛、筚篥、琵琶、阮咸、筝等,中间双人舞伎,后组演奏着拍板、方响、横笛、海螺、排箫、筚篥、琵琶等。中间一舞伎。另外,在敦煌莫高窟还有不鼓自鸣中也有贝这种乐器,把各种乐器系以彩带,悬浮于空中。寓意天宫仙乐,自鸣于天宫,表示佛国天界的欢乐和对佛的礼赞、奉献。在莫高窟第217窟北壁盛唐时期《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各种不鼓自鸣的乐器飘飞,如腰鼓、齐鼓、鼗鼓、鸡娄鼓、手鼓、军鼓、笛、箫、箜篌、笙、琵琶、古筝、海螺,均系着彩色飘带互相交错,极富韵味。唐宋以后,敦煌壁画中再少见到被这种乐器了,只是在千手千眼观音的手中偶尔能见到,但不再是乐器,而是法器。北魏佛教主要取法于凉州佛教,北魏政权攻灭北凉,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第一期为北魏文成帝时期(460—465),第16—20的昙曜五窟,内容上多侧重于习禅僧人谛观的形象第二期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465—494),此时期的窟多为双窟或三窟联合而成,如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等几对双窟;以及第11、12、13窟这一组三窟,它们集中分布在石窟群的东部和中部,占全部大型窟总数的70%,中期12个洞窟中,除了第3窟,全部有伎乐形象,乐器雕刻共计450余件,24种。其中刻有螺贝的石窟数量也很多。云冈第6窟的伎乐雕刻图像最多,在浮雕的佛传故事场面“乘象降胎”描绘菩萨在“弹琴鼓乐,弦歌之声”(《修行本起经》卷上)中乘白象降胎的场景中,右上角有5个伎乐人:吹排箫、笛、贝,击细腰鼓、小鼓。东壁最上层浮雕伎乐天。共11人:击鼓、弹琵琶、吹排箫、吹箫、弹筝、弹阮、吹贝、击铜钹、舞者2人、弹琵琶。南壁最上层东、西两部浮雕伎乐天。东7人:打细腰鼓、吹排箫、吹笛、吹贝、弹阮、弹琵琶、拍掌;西7人:拍掌、吹篪、吹贝、弹琵琶、打细腰鼓、吹排箫、击鼓。两个吹螺的伎乐人同时出现。西壁最上层南部有一组浮雕伎乐天共9人:打细腰鼓、敲铜钹、舞、弹琵琶、吹筚篥、吹箫、吹排箫、弹箜篌、吹贝。3个吹螺的伎乐人同时出现,这在其他洞窟是很少有的。第7窟后室南壁门拱上方,“云冈六美人”雕刻的下方,正中饰摩尼宝珠,两侧各有北魏伎乐天2人,演奏筚篥、横笛、贝、排箫。云冈第9、10窟又称“中兴双窟”,均雕凿于冯太后当政的太和盛世。第9窟有乐伎两组,前室北壁上层17人,窟门上明窗及东西两半上层刻有一排尖形龛,共三组,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乐团。明窗上层有5个小龛,龛内个浮雕伎乐天人,分别吹贝、弹竖箜篌、吹排箫、吹筚篥、弹琵琶,明窗东西各6各龛,分别打细腰鼓、担鼓、吹贝、横笛、弹琵琶、筚篥;弹箜篌、打羯鼓、吹横笛、打细腰鼓、吹筚篥等。第10窟共有乐伎图4组,乐器图象42件。北壁中部明窗上部有伎乐天5身,分别演奏琵琶、横笛、吹贝、细腰鼓、弹箜篌,两侧各有伎乐天6身,分别演奏细腰鼓、横笛、筚篥、琵琶、排箫、吹螺贝;弹箜篌、吹筚篥、横笛、弹阮、细腰鼓、排箫、琵琶。第12窟是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俗称“音乐窟”。据统计仅这一窟里,各种大小乐器就有17个种类、47件之多。第三期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到孝明帝时期(494—524),如第4、14、15窟以及第11窟以西的崖上小窟等。云冈三期的开凿是在孝文帝迁都后,多由中下阶层官员及佛教信徒开凿,规模远远不能与盛期相比。孝文帝推行汉化,对音乐进行改造,云冈中期始见的笙、琴、筝等中国本土乐器增多,乐舞雕刻内容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贝这种外来乐器还是有所出现。第30窟窟顶上有6身演奏乐器的伎乐天,呈飞行状,分别演奏:筚篥、法螺、排箫、横笛、双人鼓。38窟中有一组伎乐所持乐器丰富,有12种乐器:直项琵琶、曲项琵琶、箜篌、筝、筚篥(2)、排箫、横笛(2)、笙、法螺、腰鼓、大鼓、钹。第61窟第1组南壁西侧尖楣圆拱龛楣外第1人所持乐器为法螺。从龙门石窟来看,吹贝的伎乐形象极少,北魏仅有两个,至唐代,吹贝的伎乐却已绝迹了。古阳洞是北魏早期开凿的代表性洞窟,乐器雕刻在慧成龛、南壁龛、北壁龛,共21种19件乐器。慧成龛是洞窟的主要部分,所以,雕刻乐器的数量和品种最多,佛背光外圈有形态优美、凌空飞舞的伎乐天共9身,分别吹排箫、吹笛、吹箫、吹筚篥、吹贝、、弹四弦琵琶、拍铜钹、打细腰和杖鼓。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乐队组合。路洞是龙门石窟中北魏开凿的最南边的一个窟,也是北朝阶段在龙门开凿的大型窟最晚之一例。前壁门右侧伎乐天现仅存6身:依次为吹螺贝、吹笛、吹排箫、吹筚篥、弹筝、拍铜钹。。巩县石窟中贝的形象反而比龙门石窟多。巩县石窟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与云同、龙门是年代蝉联,一脉相承的。规模不大,现存五个洞窟。在第1、、3、4各窟壁脚下均有浮雕伎乐人。第1窟西壁佛龛下有一组浮雕伎乐人,共12人,乐器有横笛、阮咸、、箜篌、竖笛、排箫、贝等。第3窟东壁壁脚下浮雕伎乐人6人,分别鼓瑟、打细腰鼓、打羯鼓、吹排箫、、吹横笛、吹贝。第4窟西壁壁脚下浮雕伎乐人8人,,分别吹奏筚篥、排箫、琵琶、贝、龙首笛、笙、羯鼓。与龙门石窟不同,巩县石窟中已经没有了伎乐天,只有伎乐人,并且全部处壁脚下,上面雕满层层佛像或供养人,恰好反映了乐伎人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应该是佛教日益中国化和世俗化、与中原传统的音乐日益融合的反映,是现实佛教音乐文化的折射。麦积山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的浮雕伎乐天。。共12人,左边6人:吹笛、击铜钹、击细腰鼓、、弹竖箜篌、弹筝、吹筚篥。右边6人:吹贝、吹角、、吹排箫、弹阮、击鼓、吹角。晚唐时期的四川大足石窟中也出现贝这种乐器。大足石刻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期”。四川唐五代石刻造像也以这里最为丰富、保存最好。大足石窟乐器作为法器出现的有饶钹、连鼓、铎、法螺、角、金刚铃、磬等。在大足石窟北山佛湾第245龛(晚唐)《观无量寿佛经变》“不鼓自鸣”的天乐龛顶之上,祥云朵朵,缭绕成环,筝、笛、笙、排萧、铜钹、琵琶、拍板、法螺、圆鼓、方响、编钟、鞉牢等诸般乐器,以彩带相束,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尽皆无上妙音。另外,在四川乐至报国寺千佛崖五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龛正壁西方三圣下左右平台下,各刻有伎乐5个,共10伎乐,演奏乐器由左至右分别为筝、琵琶、横笛、拍板、吹箫、吹贝、齐鼓、箜篌等。螺贝的音高与螺壳大小有关,不同体积的螺贝可发高低不同的音,但螺壳大小无法以人力调节,故一支法螺只能吹奏一个单音天竺乐、龟兹乐以及后来的西凉乐是较早传入中原地区的西域乐舞,。前凉王张重华时,《天竺乐》就已传入凉州。《隋书·音乐志》载:“《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九种,为一部,工12人。”《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天竺乐、龟兹乐以及西凉乐中,贝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北魏使用的《西凉乐》,乐器有钟、磬、弹筝、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19种;使用的《龟兹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15种。上文提到,北魏灭北凉以后,虏获了大批的凉州僧众和工匠艺师到平城,开凿了云冈石窟。因此,云冈石窟中中的音乐元素中包含了大量的西凉乐。有学者指出,《隋书·音乐志》中所载西凉乐19种乐器中,筝、竖箜篌、琵琶、五弦、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