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杖_第1页
丝绸之路上的杖_第2页
丝绸之路上的杖_第3页
丝绸之路上的杖_第4页
丝绸之路上的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杖

慷慨的汉武帝两次把张骞送到西部地区,最终在七千里外的中国与西亚、欧洲和北非之间的贸易交流。经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到达罗马帝国,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南行甚至越过巴基斯坦,至波斯湾头,远至印度河口卡拉奇。以后,中国人又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征服了号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走出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山脉;踏平了冰峰峡谷、沙漠戈壁的艰难;横过“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岑参)的悲壮,穿越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生命极限之地。使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开天辟地互相交流和影响,此后,任何文明的发展也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这是时代英雄的创举!中国的丝绸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生活和文化。出现了雅典女神、意大利女祭司的轻柔飘逸,露体动人的绝美艺术形象。中国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物产和技术西传入欧,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纷纷传来,中亚、西亚的穿著、饮食等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都源源进入中原,出现了很多“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这些石窟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文明、友谊的道路,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至今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光明之路。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但是,有谁能想像得到,这么一条横贯中欧大陆,纵贯千年历史的瑰丽之路,她的涓涓细流的起源却是从汉字“杖”开始的。没有这个“杖”字的文化作用,也许历史不是这样。我们就从“杖”字的文化说起。一、汉语方面的“材料”,易产生“致事”京剧《杨门女将》里,佘太君见皇帝时,手里拄着一根手杖,俗称“龙头拐杖”。一般人觉得这是正常的事情,佘太君老了自然就拄杖了。其实,这可不是随便的事,这是古代一种敬老的制度。杖,现称“手杖”,俗称“拐杖”。古代又叫“扶老”。杖虽然在现在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东西,在古代却是一种表明身份的器物,而且是皇帝制定的一种敬老的制度,即“赐杖”制。《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ji“致事”,“致”,退还的意思,“事”,指君主交给的工作。《礼·注》说:“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这是一种退休制度。周代官员退休没有一定年限,想退休就自己向君主提出。“大夫七十而致事”,就是七十岁的时候,向君主提出退休,但是后面说“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谢”,辞却义,意思是,没有得到君主的辞却(不允许退休),就被恩赐几、杖,让这位七十岁的老大夫还继续工作。杖,就是手杖,扶助老人行走的用具。几,是一种小桌子,样子和字形相仿,古人用来凭靠休息。《尚书·顾命》中说,周成王在弥留之时,召见群臣,发布顾命诏书时,因为已经没有力量了,但是又必须坐着,就“凭玉几”,依靠着玉作的几来支撑。古人工作用的是大桌子,称之为案,凡是和工作有关系的都和“案”字连接。几、杖两物连用,就是老人起居的用具。君主恩赐几杖,这不但是关心,也是荣誉。顺便说一下,这种“致事”,古代还有一种叫“致仕”。《公羊传·宣》元年:“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传·注》:“致仕,还禄位于君。”把禄位完全还给君主,回家当老百姓。但是这也必须是自己提出来,君主接到这种申请后,如果同意,给以一定的恩赐。后世谈年老告退,经常用的是“致仕”,少取“致事”。“赐杖制度”是,当朝为官者到七十岁还请他坚持工作,皇帝就赐给他一柄手杖。这开始的意思是为了帮助老人行走,到后来,由于是皇帝恩赐,就含有身份的象征了。《礼记·王制》说:大夫“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周代的杖是不能随便用的:五十岁,君主被允许他在自己的家族范围内使用手杖。这个“家”,是大夫的封邑,又叫做“食邑”“采地”,这不但是自己家族的势力范围,而且有自己供祖宗神位的家庙。到六十岁,请他在乡内使用杖。称之为“杖乡”。这个“乡”的范围,各个朝代不一样,在周代相当可观。周制,人员组织的数字喜欢用五,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计算起来,乡的范围为一万二千五百家。能在这么大的范围用杖,是很荣耀的。所以以后,就把“杖乡”当作六十岁的代名词。南朝梁任昉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北周庾信诗:“杖乡从物外,养学事闲郊。”都是指六十岁。唐皇李隆基歌曰:“处处祠田租,年年宴杖乡。”这里的“杖乡”用以代表年事已高的老臣。可见,时至唐代,还保存这种赐杖制度。七十岁,朝廷就赐杖以示尊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杖,称之为“杖国”。“杖国”一词汇流传后世,成为了七十岁告老的代名词。上官仪《代刘幽州请致仕表》:“加以钟漏以殚(dan),齿历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行之惧载深。”说的就是老年的状态,快到七十岁了,请求致仕。(《文苑英华》603)到八十岁就可以“杖于朝”了。能“杖于朝”的人,可持手杖,进入朝廷之中。前面说的佘太君就属于这种情况。唐朝韩偓诗曰:“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意思是,即使老了还想为国家工作。到九十岁的时候,连朝廷也可以不去了,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还要到老人的家去问,所谓,“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所以,手杖是尊敬老人的一种很尊贵的东西。是带有皇权色彩身份的象征。杖还有装杖的盒子,称“杖咸(han)”。“杖于朝”的老臣,只有在国家祭祀的大典中,才把杖放下,专门的人负责收在杖咸这专门的盒子里,等祭祀完,再还给老臣。《周礼·秋官·伊耆氏》:“掌国之大祭,共其杖咸。”意思是,在国家大祭祀时,要带着这个杖咸。《周礼·注》:“老臣虽杖于朝,事鬼神尚敬,去之,有司以此函藏之,既事乃授之。”因为鬼神祖先比皇帝还重要。这也看出杖是怎样的身价。《礼·曲礼》上还规定:“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只要接触老人,就必须带着几杖。为了敬老,对老人使用一切器物都连带地敬重起来。《礼·内则》记:“杖、履,祗敬之,勿靠近。”杖,几乎到了神圣的地步了,连靠近都不可以。“赐杖”制度以后沿袭了很久。到汉朝,汉孝文帝以德报怨,“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史记·十·孝文本纪》)吴王虽然装病不上朝,但是,孝文帝还是赠给他几、杖,以表示关心。汉孝文帝是汉高祖刘邦之子,子承父业,也继承了这一制度。这说明,在汉代严格地延续着这个制度。这已经不是敬老的问题,而是表示皇帝的权势,几杖更加融入了皇权的内涵了。谁能得到这个几杖,谁就会非常荣耀,所以几杖就焕发着荣耀的光辉,那么,几杖被朝野人员关注就很自然的。二、工具—“杖”融入了敬老的道德,有国家规定的规格为什么把手杖称之为“杖”?这与“丈”有关。《大戴礼·本命》:“丈者,长(zhang长,在远古之时就用于辈分高的老人。《尚书·伊训》中,伊尹对继承王位的商汤后代太甲训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教导他:树立爱心,要从自己身边的亲近人开始,树立尊敬,要从长辈开始。所以从周王朝以前的商王朝,就已经开始尊敬老人了。长、杖音类,古有“丈人”之称,是对祖父或老人的尊称。也有类似“丈丈”和“丈人行”这样的敬老的词汇。所以把帮助老人行走的手杖称之为“杖”,自然也有了敬重之意了。《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这里两个词汇都出来了。杖是神圣的,样子也有固定的形式,不是随便的。它和现在的手杖不一样,是长长的高过头的一跟长棍子。现在的手杖很灵活,在身体的中部,头是弯曲,可以方便地拄着,所以叫做“拐杖”。古代杖的头不是手的部位,苏东坡《赠王子直秀才》诗:“万里江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能挂一百个金属钱,很多了,所以手是拿着杖的中间部位。杖的文化内涵是那么神圣,它的制式和用料是十分讲究的。用料有三种:其一,古代有一种木叫藜,茎老可以为杖。古人有“杖藜”一说,《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xi也有赠藜一说,《晋书·山涛传》:“帝以赠涛,又以老母,并赠藜杖一枚。”杜甫《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用的是藜杖。其二,杖的制作材料是用灵寿木。灵寿木又称之为灵节,是树的名字。《山海经内经》:“灵寿实华,草木所聚。”他已经进入神木的范围了。《山海经·注》:“灵寿,木名也,似竹,有枝节。”《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汉书·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这就说明:一,灵寿木适合于制作杖;二,杖的样式是,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三,杖在古代是有严格的制的,不是随便什么形状,制作杖,必须“有合杖制”。所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植》:“湖南有灵寿花,数蒂簇开,视日如槿(jin),红色,春秋皆发,非作杖者。”告诉人们,这不是作杖的材料。由此也看出到唐代,依然延续着赐杖制度,所以在作杖时,还是严格地按照杖的制式制作,不能马马虎虎。这样长的杖,只是在平地或者显示自己身份时候才用,别的地方毕竟不方便,于是在需要的时候,古人就用“短策”,相当于现在拐杖。晋陆云《陆士龙·逸民赋》:“杖短策而往兮,乃枕石而漱流。”这是在山上使用。短策纯属于为了方便,没有身份的象征。由于赐杖制度的激励,又因为灵寿杖制作的精良,于是,就有歌颂灵寿杖的文章出现。东汉的李尤有《灵寿杖铭》(《艺文类聚》1210):亭亭奇干,实曰灵寿。甘泉润根,清露流茎。乃制为杖,扶危定倾,既凭其实。亦贵其名。其三,另一种制作杖的材料是用筇竹,称之为“筇竹杖”。晋朝戴凯之《竹谱》:“筇竹,高节,实中,状如人剡(yan《史记·西南夷传·集解》:“邛,山名,此竹节高实中,可作杖。”张守节《正义》:“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可为杖。”用这种筇竹作杖,不但是因为质地问题,还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山海经》载:“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多扶竹。”郭璞《注》:“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也进入了神木范围了。在晋朝有专门歌颂这种筇竹杖的文章。晋朝苏彦有《邛竹杖铭》(《艺文类聚》1216):安不忘危,任在所杖。秀矣云竹,劲直条畅。节高质贞,霜雪弥亮。圆以应物,直以居当。妙巧无功,奇不待匠。君子是扶,逍遥神王。到唐朝的,也见于李贺诗《巫山高》:“丁香筇竹啼老猿”。白居易的《长庆集·东城晚归》:“一条邛杖悬龟榼(ke黄庭坚诗:“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筇竹产地是邛山或者邛都。现在的四川邛崃县,位于四川西昌的东面。汉王朝用这种筇竹制作杖,作为皇家赐杖制度的用品,当时的汉王朝的官员是很重视这种筇竹杖的,也渴望得到它以显示自己的荣耀。三、“此其去、走”,我也去了这就涉及一个巨大的问题:张骞怎么会成功地打通去西域的道路?怎么会使汉王朝得以和西域诸地交往?这么巨大的问题却从这个小小的筇竹杖开始。东西有限,情节也有限,但是要弄清它的作用,就应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一说。匈奴自秦始,就是中原头疼的问题。汉武帝当然也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就想方设法对付匈奴。他找俘虏来的匈奴问,听他们说,匈奴打败了大月支国,把大月支国王的头拿来当作喝酒的大碗。大月支国逃跑后非常痛恨匈奴,想报复匈奴,只发愁没有人合作。“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zhi汉武帝抓住了这个信息,决定联合大月支国,一起对付匈奴,让匈奴腹背受敌,汉王朝就少受匈奴的侵扰。于是征召出使大月支的人员。但是,到大月支必经匈奴地域,很危险,几乎没人去。当时张骞身份是低级随从的郎,他敢应诏。张骞是很有魄力的。张骞带着一个原来的胡人党邑父做翻译和一百多人出发到陇西。在这以前,去大月支的道路,汉王朝只知道通过匈奴这唯一的路。否则的话,谁也不会冒这个危险取道敌国。果然,张骞到了匈奴就被扣留了,理由是:“月支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张骞十多年,“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张骞有汉武帝的重任在身,终于找机会逃走了。他只知道大月支在匈奴的西北边,只要向着西北走总会走到大月支。当他走了十几天后,却到了他从来不知道的大宛国。大宛国欲交好汉王朝,于是送张骞去了大月支。可是大月支已经无意报复匈奴,张骞无法,又不知道怎么回到汉王朝,只好闲居。他闲暇逛市场,逛到了附近的大夏国(阿富汗北部)。逗留了一年,决定返回汉王朝。怎么走?经过匈奴是不可能的了,只好取道终南山,经过羌族中。但是,途中还是被匈奴抓获。又被扣留了一年,正巧遇到匈奴本身大乱,他和胡妻、党邑父乘机逃走了,终于回到了汉王朝。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张骞出逃,走匈奴不成,走羌族中也不行,那么张骞走什么路回来的?再走原路返回还是会被抓到,所以他走的是一条新路。而《史记》只说“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虽然回来了,但是,联合大月支的目的没有达到。汉武帝也没办法,只能听听张骞带回来的新闻:大宛国有好马、安息国有葡萄酒、条枝国有水罐子那么大的鸟蛋、大夏人善于作买卖……如果,君臣谈话仅此而已,那么,张骞就永远不会被后人知道,更重要的是,中原和西北、西南各个民族的交往,不知道要推迟到何年何月。甚至于可能永远改变了而后中原和西北西南各个民族的关系的状况。万幸的是,在介绍了各个国家之后,张骞告诉汉武帝一件小事情,他在大夏国看到了两样东西: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gu由于筇竹杖是带有皇权色彩,所以才让身为汉朝官员的张骞格外的惊奇!在几万里之外,竟然能看到故乡之物,而且是皇帝制度下的荣耀之物,自然引起他的注意。由此,又引起他的大胆的想法,这些珍贵之物,是从什么道路来的!既然东西能来,人必然已经来过了。那么这就是一条汉王朝从来不知道的,通往西域的新的道路!张骞说:“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此其去蜀不远矣。”这个判断太重要了。这样。除了大月支之外,汉武帝今天才知道西边还这么多国家:大宛国、乌孙国、康居国、奄蔡国、安息国、条枝国、大夏国、身毒国……而且知道了除经匈奴到大月支之外,还有一条别的道路。“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wei这可是汉武帝的重大的设想。于是“乃令骞因蜀犍(qian开天辟地!并出四路,气魄之大,表现着汉武帝的信心与决心。这回的目的已经不只是为大月支一国了。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Ji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去联络乌孙国。这么浩荡的一个队伍,显示着汉王朝的繁荣昌盛。道路终于开通了!这就是横贯欧亚,纵贯千年的丝绸之路!以后,张骞到达乌孙国,以之为据点,放射性地“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tian汉王朝的信息几乎传遍了西域所有的民族、地区。乌孙国得到那么多的礼物,高兴,派向导护送张骞回汉王朝,并且,遣使节跟着张骞,到汉王朝,为了观看汉王朝的广大。这回张骞是满载而归。汉武帝高兴地拜之为“大行,列于九卿。”“大行”,是接待贵宾的高级官员,秦代称“典客”,汉代景帝时代称“大行”,到汉武帝改为“大鸿胪”,食俸禄二千石。张骞得到了崇高的荣誉,这是他应当应分的。可惜,张骞“岁余,卒。”但是,张骞的事业没有中断:“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属者,皆颇与其人具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中原自三皇五帝,殷商,周天子,春秋、列国、秦始皇、直至汉武帝,经历了数千年,到今天开始,才与西域通话,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开放,他的巨大意义,垂辉万代。司马迁没有忘记张骞的功劳,他斩钉截铁地说:“然,张骞凿空!”“凿空”,凿破混沌,开通道路。以后,汉武帝得大宛国汗血马、乌孙国西极马。汉朝人们和西域人有了这条道,于是络绎不绝,趋之若鹜。好像“赶大集”。“益发使抵安息、奄蔡、藜轩、条枝、身毒……使者相望于道。……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汉王朝与西域交往,如同走亲戚一样地频繁。另外在行政上,收获巨大:设置酒泉郡。设邛都。封滇国为王,纳入汉王朝版图。……汉王朝在通西域以后,取得了巨大无比的成果。张骞意外地发现了蜀布和筇竹杖。从而知道了到汉王朝的另外的一条道。这是筇竹杖引出的道。而发现筇竹杖是极其偶然的。历史常常在偶然中前进。设想,张骞如果没有看到筇竹杖怎么样?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有点后怕了。如果张骞真的因为没有发现筇竹杖而不能返回的话,那么,以后演绎出的通西域的这场气势恢弘的历史史诗,就被消失在这个筇竹杖的身影之后了。那将是多么惨痛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张骞发现筇竹杖,更感谢中华筇竹杖,以及感谢“杖”字融入的敬老制度的文化内涵。只因为“杖”字的文化内涵的高贵,才让张骞注意。由于张骞是汉王朝的官员,他不可能不知道汉王朝的的赐杖制度,这是皇权的象征。在那个崇敬天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