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十七义士主君的悲剧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以聂政刺韩傀和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例_第1页
日本四十七义士主君的悲剧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以聂政刺韩傀和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例_第2页
日本四十七义士主君的悲剧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以聂政刺韩傀和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四十七义士主君的悲剧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以聂政刺韩傀和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例

春秋时期时期,社会上有很多复仇的东西。“当时,许多流浪汉经常以报复和怨恨为己任。”。”而日本江户时代武士为主君复仇之事也绝不少见。二者虽具有某些相通之处,但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必定使两者的复仇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印记。刺客聂政的故事大家想必都有所了解,这里简单一提:韩傀为韩国的相,严遂即严仲子也很受韩哀侯重用但与韩傀有隙。某日韩傀在朝堂上怒斥严遂,严遂拔剑相向因有人阻止才得以解开。严仲子怕被害被迫流亡在外,他来到齐后结识聂政,倾力结交。聂政在其母亲去世后为严仲子杀死韩相后自杀。聂政虽然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往往在刺客行列中被提及,但他为义去行刺又为老母阿姊计,“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惨烈如此,也当得一侠字,因此这里将其作为一侠士来对待和分析。在我们的东邻岛国江户时代的日本也有一段复仇事迹在日本人民中间广为流传,那就是“赤穗四十七义士”。江户时期,幕府将军德川纲吉举行仪式迎接御使,命令赤穗藩主浅野长炬为“御使走役”。但浅野不熟悉典礼规程,将军便命熟悉朝廷礼仪的幕府中枢吉良上野介辅助他。但浅野未向吉良行贿,吉良便故意把错误的仪式教给他,结果导致浅野丑态百出。浅野恼羞成怒在幕府拔刀砍伤吉良。因在幕府轻易动刀,浅野被将军勒令切腹,其在赤穗的领地亦被没收,原浅野家的武士被遣散。其后四十七名流浪武士卧薪尝胆﹑抛妻别子,麻痹吉良,终于在雪夜杀入吉良家,割其头颅,祭祀浅野,然后束手就擒,最后四十七名武士被判全部切腹。那么同为复仇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复仇文化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呢?一对“忠”的要确定是:“应当策略”的最高道德律令首先关于复仇动机:聂政作为一名“布衣之侠”,毫无疑问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诸如智﹑勇﹑忠﹑孝﹑义等。“此外它的诚信观念,义勇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游侠有道德感召力,唯此他们才愿意仿效孔门弟子季路,杀身成仁,死而不悔”。“士为知己者死”是刺客处世所奉的最高准则。刺客﹑门客作为士的一部分又深受君主中心伦理的影响。严仲子作为贵族多次屈身结交并为聂政母亲奉送百金以祝寿。虽然聂政固辞不受但其心中则抱定这样一种信念“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政将为知己者用”。一旦知己关系确立作为侠则只要自己以为需坚执之事,需推诚投效之人都会不折不扣去做,虽死也不改初衷。忠,尤其是义——即“应当如此去做”是聂政等人最高的绝对道德律令。我们可以这样说聂政为了报知遇之恩而秉承游侠的基本道德“义”去为严仲子报仇。“花属樱花,人属武士”。“四十七义士”作为江户时代的武士,武士道则是他们的金科玉律。集中表现武士道德观的《山鹿语类》在论武士之职时说:“得主人而尽奉公之忠;交朋辈厚信;独慎身,专在于义”。佛教给予武士道卑生而亲死的心境,由神道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予了服从性。“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悔就是武士道的最高渊源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及朋友之间的五伦之道”。另外在当时的日本如果问“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什么?”回答说“报主君之仇”。而新渡户稻造则认为武士的基本道德就是忠。这样看来四十七武士的复仇是为了尽对主君的忠。如此看来中日两国对轻生死,讲忠义的道德观念都是比较推崇的。然而四十七武士复仇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用血来洗刷主君所受的侮辱。日本传统上多教并行而“构成‘耻感文化’基础的是多神教的宗教观”。“受辱即应报复”的观念在日本传统社会深入人心。如此,耻辱感在武士心中无上的地位也是推动他们复仇的一大动力。二日本文化的成因其次复仇中的“忠”与“孝”:聂政起初并没有答应复仇请求的原因就是他母亲还在,他要尽孝道。“在中国,儒教把对父母的服从作为人们的首要义务,而在日本却是把忠放在首位”。可是日本位列儒家文化圈之内受儒学影响必定颇大。“在混杂着儒释道三教的中国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古代天皇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日本精神,形成‘武士道’则是江户时代的事”。的确在日本历史上“自镰仓中期以后,武家社会进一步强调从者为主尽忠的忠节观念,并使之渗透到底层”在江户时代就形成了完整的武士道。而日本社会“在社会伦理方面,把对主君无条件的服从﹑效劳的忠放在首位”。四十七义士“他们为了‘义理’,抛弃了妻子,离开了儿女,失去了(杀死)了父母。”其中一位浪人为筹经费把妻子卖入妓院,另一位则杀死了他的丈人。武士道在忠﹑孝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忠,把生命看作是臣事主君的手段,而其理想则放在名誉上面。除了要离这个类人能干出杀妻﹑子并焚毁的事来外,这在中国显得不可思议。虽然日本受儒家影响很大,普罗宁可夫甚至说“儒教是武士道的道德伦理基础”但是“忠”与“孝”的孰先孰后则反映出中国的“有仁之忠”与日本的“无仁之忠”的不同。三日本的切腹:切腹,利益为人,或以孝为先复仇的结局:二者刺杀成功后都自杀而死,然而两者是有不同的。聂政刺杀成功后在受伤之余还自毁脸面,划破肚皮才死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这么惨烈呢?《战国策》中提到他为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这里又印证了中国人心中孝为先的道德理念。而四十七义士束手就缚,被判切腹,结局同样的惨烈﹑悲壮。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日本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切腹自杀的。在日本人中间流行的是灵魂寓于腹部的信仰。“我打开我的灵魂宝库,给您看它的样子吧,是浑浊的还是清白的?请您自己来看吧,切腹作为中世纪的发明,它是武士用以抵罪﹑免耻﹑赎友,或证明自己忠实的方法。”由此可以说“四十七义士”最后用他们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忠,也用来偿还了他们触犯国法所欠的债或者说所犯的罪。四对“义与忠”的态度二者的评价:在我们古人看来,报仇是正义的行为,《春秋公羊传》谓:“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周官》谓:“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聂政等人持贬抑态度的。司马迁这样评价道“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扬雄《法言·渊骞》云:“聂政为严氏犯韩,刺相侠累,曼面为姊,实壮士之靡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七》中认为其行为不合儒家仁义之道。但更多的人则欣赏其所作所为,认为“他们虽行迹各异,但感于恩义,忠于然诺,轻死生,忘安危,以慷慨激烈的情怀,用热血作拼死的一搏,实在是“天地间别是一种激烈性情。”(凌雅隆《史记评林》)。聂政这一类人具有司马迁所称道的侠义品格“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受其驱,赴士之厄困”,是值得我们赞扬的。与之对应在日本对于四十七义士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当时的儒学家荻生徂徕认为“四十七义士”的复仇行动属“不义之举”,私怨破坏公法。但是室鸠巢则认为是忠义之道,“前代未闻,忠义凛凛有益名教之举”并著书《赤穗义人录》予以褒扬。事实证明后者代表了社会主流意识。在义士、江户人民甚至幕府看来,“四十七义士”的复仇是理所应当的。四十七武士的墓世代是令人向往的朝圣地,成千上万的人前去祭奠留下自己的名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