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压迫的劳动妇女谈谈春宝娘的多重奴隶身份及文化意义《为奴隶的母亲》人物形象分析_第1页
一个被压迫的劳动妇女谈谈春宝娘的多重奴隶身份及文化意义《为奴隶的母亲》人物形象分析_第2页
一个被压迫的劳动妇女谈谈春宝娘的多重奴隶身份及文化意义《为奴隶的母亲》人物形象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被压迫的劳动妇女谈谈春宝娘的多重奴隶身份及文化意义《为奴隶的母亲》人物形象分析

20世纪30年代,柔石在其小说《奴隶母亲》中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奴隶母亲,并以其不受限制的工人女性的典型例子。在他们的多重奴隶身份中,这个形象具有明显而丰富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涵。首先,以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小说主人公春宝娘是统治阶级压迫的奴隶。春宝娘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劳动妇女,丈夫是个皮贩,兼做农活,是插秧的好手,勤劳善做,却无法养家活口,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被迫把她出典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地主,她不得不抛下自己患病的丈夫和仅仅五岁的儿子,去做地主泄欲生子的工具,不仅受着老地主肉体的蹂躏,还受着刁钻狠毒的地主婆的精神折磨。她给地主生了儿子,茹苦含辛地把孩子带到一岁多的时候,便被地主扫地出门,痛苦地离开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而她原来的儿子,自己日思夜想的春宝,身子竟和三年前一样短小,对她象路人那样陌生,孩子心灵和肉体受到巨大创伤。现在,自己生养的两个儿子,一个永别了,一个陌生了,她那炽热的母爱被命运无情地摧残了、剥夺了,伴随着她余生的将是对春宝的无限负疚和对秋宝的无尽思念。她以被侮辱为代价换来的依然是没有尽头的奴隶生活,疾病和贫困仍然象暗夜包围着她。作品通过春宝娘个人及家庭的不幸,反映了旧中国的农村破产,农民无以为生的社会现实。在旧中国,封建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受着超负荷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希冀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求得生存发展已不可能,封建统治阶级不仅剥夺了他们的物质财富,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小说在这个层面上,暴露和批判了典妻恶俗赖以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罪恶。其次,从“典妻”这种文化色彩浓烈的风俗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看,春宝娘又是旧习俗的奴隶,是旧文化的奴隶。作品写的是“典妻”故事,作为一种野蛮的婚姻恶习在一定地域里,它是被普遍认可接受的,即妇女被典的命运是天经地义的,是很自然的。这种恶习所透露出来的对妇女的歧视,反映了一定地域的集体无意识。进一步看,“典妻”恶习虽然有明确的地域特点,受一定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简单因素影响,但深层次上却和整个民族的旧的伦理道德相通。马克思主义很重视两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认为两性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形态的两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更深刻更集中地揭示一定社会和时代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典妻”虽是男女间的事情,却与爱情毫不相干,它的目的是为了生子续后,自然要挑有生育能力的年青妇女。这样被典的女人就完全可能处在既有前子又有后子的尴尬境地和复杂矛盾中,其结果必然是母爱被剥夺。《为奴隶的母亲》就是从最动人,也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母爱入手,写了旧习俗对这位爱子心切而又无权利做母亲的“母亲”的伤害和摧残。别人要求她为人家生孩子,反而剥夺了她与自己孩子团聚的权利。生了儿子,又不许尽母亲的责任,永远和孩子分离,在饱受肉体的蹂躏后,再受精神苦役的折磨。对母爱的剥夺,实质是对女性做为“人”的否定,因为母爱不仅仅是女性的基本权利,也是她们最本能最自然的天性,是她们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当她们连最基本的生命形态都无法保障,被剥夺时,她们的尊严、人格、意志、权利等便不复存在。丈夫用不着妻子同意,甚至根本无需和妻子商量就可以决定她的命运,象出租工具一样供人使用;而地主又以同样形式,花钱典工具一样把她典来供其泄欲生子。没人把她作为有感情、有尊严、有人格、有意志的人看待,没人关心她的疾苦、愿望、感情,她的生存价值仅仅是因为她有着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旦这点价值丧失了,她便象废弃的工具被人抛弃。在这里,劳动妇女的全部价值仅仅是被异化为工具,人变为非人,“典妻”恶习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即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歧视,这男尊女卑的等级压迫。旧中国劳动妇女正是在残酷的阶级压迫的现实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的交错中沦为非人的。从表面看,“典妻”使女性失去了“贞节”,不符合传统道德中“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观,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一致的,不过是这种道德的发展。“从一而终”也好,“典妻”也好,都是以等级制,即夫为妻纲,男尊女婢为前提,以不承认妇女的人格权利为特征的。当这夫为妻纲的伦理等级制纳入了整个封建政治文化的等级制后,妇女的悲惨命运就这样被历史地注定了。小说中的丈夫虽然可怜,但在弱妻面前尚有架子可摆,有气可出,可以拿妻子换回一百元钱,可怜的妻子的苦衷却向谁诉说,又向谁发泄呢?当一顶轿子把脸色枯萎得象一张干瘪的黄菜叶的母亲抬回家时,身子和三年前一样短小,那个八岁的孩子正是自己梦里都想见的春宝时,当她看着依然是暴躁沉郁的丈夫的脸色时,我们只感到一种压抑,一种悲哀。在这浓重的悲哀中,自然会想起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等级制的控诉:“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卓,卓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灯下漫笔》)。此外,作品还以现实主义精神,揭示出春宝娘的另一种奴隶地位——自身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的奴隶。由于长期浸染在封建文化道德的生存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影响,春宝娘和许多劳动群众一样,还处在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中。她对不幸命运没有丝毫反抗,一味顺从忍耐苦熬,指望生了秋宝命运会发生意外的变化,地主会让她在这个新家长久住下去,永远和儿子在一起,哪怕必须对地主娘低声下气,做女佣,听儿子叫自己“婶婶”。这一厢情愿的梦想,说明她对自己的奴隶地位缺乏清醒的认识。她想用劳作和忍耐换取稳固的奴隶地位,而在别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人物身上的精神弱点,把悲剧的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它使我们不仅注意到形成悲剧的客观原因——政治的、文化的,而且从劳动妇女和劳动群众自身的精神中寻找主观原因。五四新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自觉的一翼,除了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呐喊外,还重视人民群众自身的思想启蒙。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和小生产意识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束缚和严重危害,成为进步作家着力关注的内容。鲁迅是这个历史任务的自觉开创者,为我们塑造了阿Q、祥林嫂、闰土、华老栓等一系列艺术典型。柔石继承了这个传统,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着对劳动妇女及劳动群众自身弱点的思考和批评。他们的精神弱点,阻碍着自觉意识的觉醒,这比物质的匮乏和贫困更使人感到痛苦和焦虑。如果说春宝娘在与地主关系中的奴隶地位,主要表现了现实的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那么,在“典妻”恶俗中春宝娘被随意支配的奴隶地位,则表现了传统文化中奴役与被奴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