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新探_第1页
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新探_第2页
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新探_第3页
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新探_第4页
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新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新探

历史学家对西汉政府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研究。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它。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和亲的若干问题略作探讨,并与某些观点商榷。一、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从高祖提出和亲政策至武帝拉开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时(公元前133年)止,是西汉政府与匈奴和亲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汉政府首倡和亲,匈奴单于接受和亲。现在,我们来分析它的历史背景。首先,从匈奴族方面来看。众所周知,匈奴族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漠北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干旱,严寒与暴风雪给匈奴族的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祸害。为此,匈奴族总是力图向南扩展,希望取得漠南广阔的肥沃土地做为牧场。这就是说,匈奴具有南侵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要。秦汉之际,匈奴族已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匈奴冒顿单于东败东胡,西服月氏,南灭楼烦、白羊,北攻丁令、坚昆,并乘楚汉相争、中原内乱之机,重新占据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的整个北方。西汉政权建立后,匈奴势力已伸入今之山西、河北的北部。西汉政权建立前,匈奴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到西汉政权建立初期,已发展到“精兵四十万骑”其次,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初年,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史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那么,匈奴统治集团为什么愿意接受和亲呢?究其原因,有三方面:第一、西汉初期,匈奴族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广阔的统治区,为了巩固它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继续扩大地盘,除了不断完善其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外,还得辅之以政治方面的统治。貌似庞大的西汉政府对匈奴提出和亲,把汉女及大量的丝织品、酒等物资无偿地奉献给匈奴统治集团。尽管西汉政府在主观上是为了阻止匈奴的南侵,但在客观上却不能不被视为是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一种贡纳关系。这等于公开承认匈奴的强大,西汉的弱小,宣布西汉屈服于匈奴。贾谊曾说:“今匈奴嫚娒侵掠,……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和亲政策成为匈奴统治集团扩大政治影响,巩固统治的极好武器。匈奴统治集团可以利用和亲宣扬国威,对其统治下的异族人民尤其是西域诸国形成一种威慑力量,提高匈奴在诸属国中的威望。宣帝时,南匈奴的贵族们反对呼韩邪单于归汉时说:“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由此可知,匈奴统治集团对政治影响的重要性是有充分的认识的。《史记》记载,武帝大败匈奴后,汉使赴西域,西域诸国常“禁其食物”“不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楼兰、姑师等小国竟公然“攻刼汉使”。而“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各国传送食,不敢留苦”第二、接受和亲,匈奴单于不仅可以娶到为之喜慕的汉女,而且可以得到西汉“岁以千金”的馈赂,同时还可进行关市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第三、接受和亲,对匈奴的继续南侵不具有太大的约束力。在西汉前期实行和亲的六七十年间,匈奴仍然多次进犯边境,北方人民深受其害。文帝时,贾谊指出,匈奴的南侵,使“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以上三方面是匈奴统治集团接受和亲的原因,它集中地体现了匈奴统治集团与汉和亲的政治目的,它与西汉政府企图通过和亲遏制匈奴继续南侵,防止北方地区的人力、财产与耕地不断沦入匈奴手中,并进而使匈奴臣服的政治目的是针锋相对的。正因为如此,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在西汉前期都使用和亲与战争两手策略相互斗争,以期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可以得出“和亲无益”的结论呢?不能,我们既然承认匈奴族是我们古代多民族的国家中的一个成员,就不能只谈和亲政策的实施对西汉有没有好处,还必须看到它对匈奴所产生的作用。大家知道,通过和亲,匈奴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进步,匈奴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果说,西汉从和亲中得到的好处是微茫依稀不易察觉的,那么,匈奴从和亲中所得到的益处,不是十分显著的吗?诚然,匈奴的这种“利益”,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在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措施而获得的。由是可见,对一个民族有益的政策或措施,未必是正义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非正义性,而否定它在一方面所发生的有益作用。其次,实行和亲,对西汉来说,取得了使匈奴的南侵稍有节制的效果。史载,高祖“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西汉前期,西汉政府中的不少人如刘敬、董仲舒、韩安国、汲黯、狄山等都是主张和亲的,他们那些不适应形势的变化,一概反对武力反击的见解,虽然未免迂阔,但却不能说他们的主张全无道理。他们当中除刘敬外,其余四位都是武帝时期的人。他们所以有此主张,与和亲政策的积极作用给予他们的启示是分不开的。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高祖、文帝、景帝都是较有政治才能的封建君主,如果实行和亲对西汉全无益处,他们何以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行这一政策呢?那岂不是既会损坏汉在周边诸国中的威信,又要白白地赔掉汉女和大量的玉帛么?景帝时期,匈奴经常“小入盗边,无大寇”那么,匈奴统治集团为何要对其南侵的活动略有节制呢?这是因为只要匈奴统治集团牺牲一点南侵的利益就可从和亲中换来更大的好处。如果连这点牺牲也不愿付出,和亲则将被破坏。西汉前期在和亲过程中不是屡次出现这种现象吗?权衡利弊,匈奴统治集团自然不愿因小失大,这就是它对南侵活动有所节制的原因所在。再则,实行和亲,促进了汉与匈奴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沟通汉族与匈奴族双方间的了解与感情是有益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和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才能显示其成效。在文帝时期可略见萌端。公元前162年(后元二年),西汉政府与匈奴单于恢复和亲并立盟约云:“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对犯约的“亡人”要处以死刑由上可知,西汉前期和亲政策的实施,对西汉方面也有益处。“战争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二、实现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汉宫女王嫱(字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对西汉后期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变化,起了怎样的作用呢?有的同志高度地评价了它的历史作用,认为,尽管在昭君出塞之前,已存在着实现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的客观形势,但它并没有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是昭君的出塞实现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并维持了中国北方地区数十年的和平众所周知,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入朝汉帝,率南匈奴归附了汉王朝。此后,直至王莽当政之前,南匈奴不但再也不曾与汉王朝发生过军事冲突,而且还配合汉王朝击败了北匈奴郅支单于。从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3年的十八年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对汉王朝始终是友好合作的,并没有因为他不是汉婿而对汉王朝有丝毫不敬。在呼韩邪单于归附的初期,中国北方还存在着战争,但那是在汉王朝与北匈奴郅支单于之间进行的。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虽然还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着相当的军事戒备,但它并非为了对付呼韩邪单于,而是因为西北一带还活动着敌视汉王朝的北匈奴的势力。其实,有否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军事戒备,并不能作为衡量北方地区和平是否实现的根据。因为,在昭君出塞以后,汉王朝也仍然在北方边境线上保持着相当的军事戒备王昭君的出塞,无疑的会增进呼韩邪单于对汉王朝的感情。然而,呼韩邪单于及其治下的南匈奴与汉王朝之间所存在的友好关系,却不是通过它来实现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时,昭君的出嫁呼韩邪单于,绝不可能改变北匈奴郅支单于统治集团敌视汉王朝的政治方向。因此,只要存在着北匈奴的南侵势力,即使让王昭君或别的汉女在早些时候出塞,也不可能实现中国北方地区的和平。历史事实是,在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当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势力被彻底消灭、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之时,中国北方地区的和平就已全面实现。和平的实现比昭君出塞早了三年,怎么能说是王昭君的出塞实现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呢?为了正确地评价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有必要弄清实现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并使之维持下去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汉王朝没有夺取匈奴土地的欲念。西汉后期,匈奴由于在武帝时期军事上连遭失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先是五单于的纷争,后又形成南、北两匈奴的分裂局面,力量大为削弱了。在这一时期,汉王朝却保持着政治的稳定,因此,尽管汉王朝已转入全盛时期的末期,不易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是汉对匈奴的军事优势还是存在着的。呼韩邪单于的臣僚们在讨论归汉的问题时,不是都承认汉是强盛的吗(24)?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在这种形势下,汉与匈双方都无力发动攻击对方的战争(25)。这一时期汉与匈奴双方斗争的战略地位已发生了转化。汉从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匈奴则从主动地位转向被动地位,整个斗争的形势是汉强匈奴弱。不少同志看到了这一点,并认为是实现西汉后期北方地区和平的首要条件。但是,为什么当汉强匈奴弱时就能实现和平,而当汉弱匈奴强时则无法实现和平呢?却不见回答。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汉与匈奴双方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如前所述,匈奴族的游牧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它具有南侵的愿望和需要,而奴隶制度的建立又使匈奴统治集团把掠夺看成是比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所以,只要匈奴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经济结构不变,只要汉弱匈奴强的客观形势存在,匈奴的骑兵就不会在长城边上绝迹。汉王朝的情况则不同。广大汉族人民所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它需要较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恶劣的漠北被汉王朝视为畏途,认为:“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众不足为强”第二、汉王朝因势利导,实行羁縻政策,灵活运用各项具体措施,恩威并重,使匈奴统治集团深感与汉对抗将自取灭亡,归附汉王朝则有较好的出路。这首先表现在坚决消灭与汉对抗的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势力。郅支单于在呼韩邪单于归汉后,竟然惨杀前去谋求正常关系的汉使(27),甚至率兵攻劫早在武帝时期就已归附汉王朝的西域诸国,后来终于被汉所杀。郅支单于势力的破灭,不仅使西汉时期匈奴的最后一部分与汉对抗的军事力量覆灭,实现了北方地区的和平,而且对呼韩邪单于的进一步靠拢汉王朝,巩固汉与匈奴的友好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史载,当郅支单于被杀后,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于是上书入朝,求为汉婿,并表示愿代汉保卫“上谷以西至敦煌”的边境其次,对已归附的匈奴贵族尽量给予籠络。呼韩邪单于首次入朝时,“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戾绶”以及各种礼器、兵器、车马、钱、黄金、锦帛等。“又转边谷米█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公元前49年(黄龙元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入朝,汉“礼赐如初,加衣百一十袭、锦帛九千匹、絮八千斤”(34)。元帝初年,匈奴困乏,呼韩邪单于上书求助、于是,“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复次,汉政府还及时地处理了可能导致汉与匈奴关系恶化的事件。公元前28年(河平元年)匈奴右皋林王伊邪莫演背着单于,欲降汉。汉王朝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受之,则将“令单于自疏,不亲边吏”,造成汉与匈奴友好关系的破裂,于是不予接受此外,汉王朝对一些与匈奴有关而真相不明的事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元帝初年,郅支单于杀死汉使谷永,初时“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瓯脱皆杀之。呼韩邪单于使来,汉薄责之甚急”。后来还是“赦其罪,勿令自疑”。防止了单于因疑虑而反叛。汉王朝实行这些羁縻政策,对实现和巩固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第三、汉王朝在北方边境线上保持了必要的军事戒备,使匈奴统治集团深感若举叛南骚,不但无机可乘,无利可图,而且将招来杀身之祸。汉王朝在讨论是否接受呼韩邪单于的代保北方边境的问题时,从军事、地理形势诸方面作了认真的分析,郎中侯应认为:“如罢备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第四、长期的民族交往有利于汉与匈奴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实现和巩固。从汉初开始,汉族人民和匈奴族人民双方之间利用“和亲”政策就有了接触和初步的了解。呼韩邪单于归汉后,汉族人民和匈奴族人民和睦相处。他们交换各种产品,交流生产技术和经验。汉的穿井、筑城、建房、计算方法等技术传入匈奴。匈奴的良马和养马技术传给了汉族。这种民族交往,有利于加深汉族和匈奴族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有利于发展双方的社会经济、文化。不言而喻,它对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的实现和巩固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第五、与汉王朝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有利于匈奴统治秩序的巩固。西汉后期,匈奴内乱纷争,国力日削。呼韩邪单于为其兄郅支单于所败,被迫归汉,后来虽蒙汉力复统一了匈奴,但匈奴社会秩序尚不稳定,保持与汉王朝的友好关系,成为匈奴贵族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呼韩邪单于之妻颛渠阏氏在呼韩邪病危时说:“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综上所述,可知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实现友好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不能认为是由于王昭君的出塞,才实现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样说,丝毫也没有贬低或抹杀昭君所作出的贡献。应当说,昭君及其后代为密切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做出很多有益的贡献。我们认为,若要准确地评价王昭君的历史贡献,是应当这样表述的:昭君出塞对巩固和发展早已实现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我们不能把昭君出塞的评价看成是西汉后期汉与匈奴之间和亲的全部历史作用。有些同志把昭君出塞视为和亲的全部内容,似乎和亲仅是限于婚姻关系。显然,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昭君出塞仅仅是西汉后期汉与匈奴进行和亲的一项内容,而和亲还有其他各项内容即汉对匈奴的赏赐、汉与匈奴的关市贸易等等。三、汉朝时期,都有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亲是西汉王朝除了武帝、昭帝时期外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它的措施在不同时期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但是,在阶级社会中,民族矛盾、民族偏见是不可能消除的。和亲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是取决于汉王朝的统治者和匈奴统治集团的态度。伴随着双方国势强弱对比和双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情况的变化,这一政策的贯彻还会遇到内部或外部的阻力,还会出现摇摆、反复甚至遭到破坏。从汉王朝方面来说,不管是在国势较弱,屈服于匈奴的时期,还是在国势较强,控制着匈奴的时期,都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思想。武帝时期,在朝臣内部就曾发生狄山与陈汤之间、韩安国与王恢之间对是否实行和亲政策的争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虽然主张和亲,其目的并不是要争取实现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平等友好关系,而是要造成汉王朝统治匈奴的局面。如高祖时刘敬倡言和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渐臣”匈奴(46)。文帝时,贾谊认为汉王朝的皇帝是“天下之首”,而匈奴及其他少数族是“天下之足”,认为汉王朝统治少数族是理所当然的事。反之,则是“倒悬”,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虽然也主张使用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去羁縻匈奴,但他却希望通过这种和平手段以达到“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的目的由上可见,汉王朝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虽然对和亲持有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抱有严重的民族偏见和大汉族主义的观点。朝官是如此,地方官吏自然不能例外。虽然史载语焉不详,我们却能从一些间接材料窥知一斑。《汉书》记载,元帝时“上郡属国降胡万余人亡入匈奴”西汉政府与匈奴通婚,只是把汉女嫁给匈奴单于而已。这种婚姻固然能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但它毕竟是个别人的事,与广大汉族和匈奴族人民没有直接的密切关系。汉王朝对匈奴的赏赐,只限于匈奴单于及其上层人物,匈奴族人民很难从中得到好处。汉王朝规定对匈奴关市贸易由官方管理,双方贸易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里,于专门指定的地点进行。汉人倘擅自与匈奴贸易,则惩以重罪。以上各种局限性,大大地削弱了和亲的积极作用。汉王朝内部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它的实行和亲政策的局限性,是潜伏在汉王朝方面的破坏和亲政策的一种消极因素。从匈奴方面来说,匈奴统治集团的接受和亲是为了巩固或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