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1页
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2页
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3页
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几千年来,人们以海洋为田,以船为家,以渔业为业。在长期与风浪搏斗和向江海取食的过程中,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使得勤劳朴实、坚韧拼搏、乐观豁达的疍家人,不论在服饰、饮食、居住,还是在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特的“疍家文化”。一、“舟嫌犯,妇子饮于洲岸。”封二图二阳江疍民主要生活在南海海边及漠阳江沿岸,沿海的居民多以捕鱼为业,内河的居民或者从事水上运输,或者以捕渔捞蚬为生,或者兼而为之。据《民国阳江志》记载,阳江疍民的生活状况是:“舟楫为宅,钓网为生,无冠履,不谙文字,性耐寒,虽隆冬霜霰,亦跣足单衣,无皲瘃色。婚娶率以酒相馈遗,妇子饮于洲岸。是夕两姓联舟,多至数十艇,赓唱迭和以为乐。洪武初年设立河泊所,岁征鱼课。然性畏见官,豪右有讼之者,则飘窜不出。其捕渔之利仅博一饱,贫之者一叶之篷不蔽,其身百结之衣难掩其骭。”(一)材料上,提供了丰富的织物疍家主要以船为生产、生活工具。解放前,阳江沿海渔船主要有七艕、围罟、拖船、押虾船、舢板等种类;后来,随着渔船吨位不断增大,疍民逐步由浅海作业扩大到深海捕捞,捕鱼捉虾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在漫长的闯浪耕海过程中,他们制作出了流刺网、抛网、拉地网、围网、马鲛网、白鱼罟网、鲨鱼纲、箭鱼纲、麻鱼纲、鱼笼和螃蟹笼等捕鱼工具;形成了绞罾、抛鱼、闸箔、罩鱼、装鱼、照鱼、捎鳝、捎鲦、摸鱼、掏蚬、扒白、辑虾、掘泥虫、挖沙虫、捞禾虫、毒鱼和炸鱼等浅海捕捉方法和拖网、围网、刺网、流刺、索罟等深海捕捞方式。风里来雨里去的劳作特点,使得他们穿戴的服饰必须方便劳作、抗风防水、易干耐用。由此,宽松的薯莨大襟衫、棒棒裤(也称“乓裤”)就成为了首选衣物。薯莨衫以白棉布作料,采用山上野生薯莨,绞榨出胶状汁液,将布料染成紫褐色,缝成对开或右襟的上衣,以布纽作扣;日常所穿的一般可以不染薯莨。棒棒裤也称直筒裤,裤身为黑色、裤头为白色,其特点是大裤脚、大裤裆,裤腰宽松,腰布前后折叠锲入裤腰即可。遮风挡雨的疍家帽与陆上人们使用的竹帽一样,用竹篾编织,上下两层竹篾骨架,中间夹以篱竹叶或者葵叶,帽檐用竹条围圆,帽面涂刷桐油。不同的是,疍家帽面至少涂刷三层以上的桐油,以抵御带有咸味的海水海风的侵蚀;帽面做成内凹帽碗,既遮光又防风。由于其状如铜鼓,阳江地区又称疍家帽为铜鼓帽。而旧时疍民使用的银链腰带,则包含他们的心酸。宽大的棒棒裤需要维系,他们的裤头带不是一般的绑带,而是用细银链做成,带中嵌有一块圆玉或者圆形大银元,这不仅仅是装饰,主要是因为生命无常,万一不幸遭遇海难,希望好心人能够用这点值钱的东西帮其处理后事,不致无葬身之处。此外,还有男性用的大矫扪,女性用的肚兜(又称“豆肚”)、头巾以及带小孩用的孭带等。这些服饰,一般都会辅以花纹图案,独特而精美。(二)通过煮食法生产加工疍家的餐桌上离不开他们每天的劳动所得——海鲜海味,因为其取之容易。此外,受时间、环境限制,疍民对海鲜的制作相对简单,讲究新鲜地道、原汁原味,以白灼、清蒸、清煲等方式为主,不大喜欢添加太多配料,更不喜欢加工成不同形状和性质的半成品或者其他品种。对于海鲜海味,家常的煮食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清蒸,加点姜丝或者豆豉,鱼肉鲜嫩,汁水清香;二是干煎或煎焖,先将鱼洗净沥干,在鱼内外涂抹少许盐粉,然后放置镬中慢火翻煎,或者半熟时稍加水焖焗,此法鱼品金黄,酥香入味;三是清煲,将洗净的鱼与姜片放入滚水煲中,保证了鱼的原汁原味,若是适量加水,则可以变成“生滚汤”,鲜香可口。而新鲜的虾、蟹、贝类,则几乎离不开白灼。疍民这样的生活传统,也影响了广东、尤其是阳江人的饮食习惯。虽然今天对鱼类的烹饪加工方法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对鲜美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以使得在阳江有这样的偏颇:不管鱼类到底是鲜活还是已经变质,“新鲜”都是阳江人对鱼的代名词,也成为阳江人对鱼的统称。(三)民的禁忌语一是与海相关的习惯用语。疍民日常接触最多的是与海相关的事物与现象,因此,他们常常以此表情达意,产生了一批带有海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联句,形象而生动。例如:歇后语“北津——闲港(讲)”,利用阳江话“港”与“讲”的同音,既概括了北津港由忙到闲的变迁,又表达了某人说话不算数,说了也是白说的含义;“六月赤——浑街擗(丢)”,这是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因为赤鱼腥味大,性热易上火,六月时大量上市少人购买,丢得通街都是。再如:谚语“第一芒,第二鲳,第三马鲛王”“白鲳鼻,马鲛尾”,是对鱼类品质的总结评价;“无怕粥水清,至怕无鱼腥”“三日无鱼虾,双眼朦查查”,这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疍民对鱼的重要性的概括;“涨潮潮不涨,渔船莫出港”“八月十五雷公响,过了十天台风上”,这是对气候天象的认识与领悟。二是禁忌用语。《礼记·曲礼上》曰:“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可见,禁忌习惯自古就有。凡事都图平安顺利,遇事祈求逢凶化吉,这是人之常情。面对茫茫大海,疍民形成了“求彩头,去衰运”的心理,行为处事更是谨小慎微,凡是犯忌讳的事不做,犯忌讳的话不说,即使有些非说不可的犯忌话,也只能用其他词语代替。禁忌语涉及使用范围、实施禁忌的主体、禁忌对象、禁忌替代形式等因素,简而言之,主要是音义两个方面。在语音禁忌上,如“盐”与“淹”同音,意在怕船被水“淹”了,一般渔民称“盐”为“咸”“上味”;因“调头”与“掉头”同音,出海捕鱼时船只因事调头返回,故一般称“转弯”。在语义禁忌中,如渔船在海上作业时,渔民禁止说“翻”“沉”“碎”“倒”“横”“撞”“破”等词语,认为这些字眼不吉利。其中“,翻”“倒”“沉”寓意着渔船在风浪中颠覆翻沉,因此,任何东西在船上都不能倒着放,如碗碟、杯具都不能倒扣。渔民在船上吃鱼吃完一面时,想吃另一面,不能说翻过来,只能说划过来、顺过来;而遇到翻船则一般称为“船低”了。当然,除了语言禁忌,生活中还有诸多其他禁忌,如女性不能踏船头金鼎、上落船要跨船波等。(四)阳明经:江咸水歌据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光良介绍:“咸水歌是疍民以生产生活为内容创作传唱的一种歌谣,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粤西阳江、广西北海、海南三亚陵水沿海地区,以珠三角沙田区疍民的咸水歌为代表作。咸水歌内容丰富,歌词质朴,音律动听,曲调婉转流畅。2006年,中山坦洲沙田咸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之后又有广州海珠区、东莞沙田镇、阳江东平、海南三亚、广西北海等地的疍民咸水歌,分别入选省(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阳江的东平、闸坡、溪头、沙扒等几大渔港区,历来流行以当地方言传唱的咸水歌。阳江咸水歌(又称阳江渔歌)注重原生态,别具海洋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歌曲节奏自由欢快,唱叹婉转自如,旋律悠扬动听;内容源于生活,歌词即兴随意,用语诙谐通俗;综合多种艺术手法,融合比兴、借喻、夸张,表演情感真挚动人。一般来说,阳江咸水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劳动生产(如劳动号子的捕渔歌)、生活交流(如男女恋爱、事情问答、相互唱和的时政歌、爱情歌)、民俗活动(如婚葬活动的仪式歌)等三类;有叹调、堂枚调、哥兄调等调式。阳江咸水歌多为清唱,没有音乐引子和伴奏,为了引人注意,往往开头会有根据具体对象而设的“呼语”,如“众人那、哥兄呀、阿妹呀”等。2003年以来,每年在闸坡举办“南海(阳江)开渔节”期间,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社团都会结合旅游推介,组织举办咸水歌(渔歌)演唱会。一直传唱的阳江咸水歌演唱活动愈见兴起,疍民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阳江市渔歌代表队曾获2012年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金奖;此后,闸坡渔歌手李小英获得全国渔歌大赛一等奖,东平陈昌庆在广东省的渔歌比赛中获得“歌王”称号;2014年,陈昌庆先生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非遗”项目阳江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二、汉江支流家族文化遗产与发展(一)家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广东省有疍民文化研究会,陈光良会长组织了各项研究考察活动,如2016年1月至8月,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理事会员到广东、海南两省部分市县(区)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疍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专题调研,重点考察“咸水歌、汕尾渔歌、水上婚礼、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情况。2016年9月23日至24日,由广东省社科联主办,中山市社科联、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承办的2016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三届疍民文化研讨会在中山举行。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陈光良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谭世宝、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晓辉等来自省内外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疍民人文历史、水上人家文化传承保护及发展思路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广东阳江市,2017年11月11日,社科联和市滨海旅游文化协会也在海陵岛试验区闸坡举行了疍家文化论坛,来自广州和阳江市研究疍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疍民代表等70余人共聚论坛,探讨了疍家历史文化、生存发展现状以及旅游开发等议题,呼吁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加强疍家文化交流。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徒尚纪,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吴水田等先后在论坛上宣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论文。这是阳江疍家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开端。但通过研究也可以发现,阳江市级没有相应的疍民文化研究会机构,有关活动更多挂靠于社科联等相关单位,需要保障对疍家历史文化、疍家人口变迁、疍家民间信仰等系统研究的经费,疍家民俗文化的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活动的开展也有待丰富与加强。(二)加强对家文化的拯救与保护由于历史变迁,特别是在现代文明和城镇化的冲击下,加之疍家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受人口迁移和族群认同问题的影响,目前社会上真正了解疍家文化的人不多,疍家文化正渐渐被淡忘,甚至有消亡的危险。因此,要加大对疍家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力度。疍家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今天可以发挥经济的价值。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光良教授曾提出,可将疍民“非遗”项目,如渔歌、咸水歌、薯莨衫(香云纱)、水上婚嫁习俗结合水边干栏屋、捕鱼采蚝、驾船出海、艇仔粥美食等开发利用,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三)文化旅游结合,带动旅游文化发展目前,对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的推广,主要通过南海(阳江)开渔节、旅游文化节进行。但是,节日的活动往往有时效性,延续时间不长。因此,有必要再建设几个像东平大澳渔家民俗风情展示馆这样的疍家民俗园区,使疍家民俗文化的推广活动能够长期开展,坚持文旅结合,带动旅游文化发展。在园区里,一是可以建设疍家文化设施,如博物馆、饮食风情街、渔家小屋等,供游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或享受渔家传统美食,或休闲度假。二是可以规划互动体验园区,建设疍家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