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千年不变局”,农村的中心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农村,现在还是中国的命根。”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经济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形态的总体概括。1927年中国大革命结束后,先是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一论战已经涉及农村经济性质的讨论。继之掀起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对于农村经济性质的讨论就更加直接和全面了。对此,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即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主义经济、商业资本经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中以资本主义经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最有影响。而所有争论的背后,其实都与革命前途和革命方式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学者持半殖民地半封建说,他们主要与资本主义说进行了争论。后者的代表人物有两类:一是被称为“托派”的领袖陈独秀和严灵峰、任曙等,认为自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封建自然经济崩溃,城市商品经济支配了乡村,中国包括农村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中国革命必须超出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范围,不仅要推翻地主和帝国主义统治,还要打倒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学者受到斯大林观点和中共中央决议的影响,但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新思潮派”学者在探究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时,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了农村经济性质。王学文指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在沿海大都市和少数地方,基本上还处于萌芽状态。半封建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并束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帝国主义支配下,中国经济还具有半殖民地性。与新思潮派学者相比,“中国农村派”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性质做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他们特别明确,生产关系是决定经济性质的基本因素。以上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否定了资本主义性质说的推翻资产阶级论,支持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论。二、中国为什么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学者阐释中国农村经济的总体性问题,而且是农村经济演变的结局性问题,与中共革命道路和所依靠的主体力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中国农村经济性质不同,其他学者与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农民生活水平有着基本相同的判断,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柯象峰估计,在贫困线以下的中国农民约占3/4,不下2.6亿人。当然,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看法更甚。陈翰笙认为:“对于中国说来,不再需要指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这一人所熟知的事实;重要的毋宁是分析和弄清楚生活水平的趋势。”“现在农民的经济地位,还不如在纯封建制之下的经济地位。”他还以广东番禺县为例,指出在过去30年内,“农村工资的下降,确凿地证明了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关键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他学者如卜凯、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吴景超、杨开道等,既有单因论,也有双因论和多因论。单因论者涉及以下诸方面:人口对耕地的压力,生产技术低下,帝国主义者侵略,国内政治不良,天灾人祸,军阀混战,佃农制度,田赋积弊等。双因论者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帝国主义者经济的榨取和豪绅、高利贷、军阀之超经济剥削,帝国主义侵蚀与封建势力剥削,帝国主义侵略、国内政治紊乱等。多因论者,为3种以上乃至七八种、十多种,最多者达到15种,其实主要是对以上单因论、双因论的综合。马克思主义学者多持双因论,认为中国农民贫困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这一判断与以上有的学者的双因论并无根本的差别,但论证更加深入,理论性更强。他们主要与以卜凯为代表的“技术派”和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了争论。薛暮桥认为,促成中国农民贫困化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地主豪绅的各种半封建剥削,其导火线是灾荒的蹂躏和世界经济恐慌的袭击。由此,农业生产力的衰落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农民生活陷入最悲惨的境地。针对“技术派”强调生产技术落后的观点,薛暮桥指出,生产技术的落后固然是农村破产的原因之一,但它自身又是受了陈腐的生产关系约束的结果。不肃清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和剥削,是不能解决农民问题的。千家驹也认为,导致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统治和封建势力的剥削,二者是合为一体的。针对“改良派”提出的中国农村的病根是85%以上的农民“愚穷弱私”的观点,千家驹指出,仅知道“愚穷弱私”的表象是不够的,要真正探究“愚穷弱私”的社会经济基础,就不能不承认资本帝国主义长期的经济侵略与国内封建势力残酷的剥削是造成中国今日农村现状的主要原因。这一对农民贫困化原因的分析,与对农村经济性质的判断是一致的,为中共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论和所依靠的革命主体力量提供了依据。三、反对人满为患也非粮食不足之主张土地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它不仅“为中国农村经济以及整个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他学者如孙倬章、陈长蘅、卜凯、翁文灏等,大多赞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巨大,人均耕地已不能维持农民最低限度的生活。为此,还提出了解决人口压力的各种办法,以节制生育的呼声为最高,此外还有两种或多种办法相结合的思路,譬如垦拓荒地、促进中国工业化、增加农业生产、移殖边疆等。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学者反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否认人满为患和人均耕地不足之说。冯和法指出,中国人口并未超过土地所能供给的粮食,否则中国就应该是野无荒土了。事实上,中国不仅有大量荒地,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还在逐年减少。与人地比例关系不同,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土地分配关系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认识。其他学者认为农民之所以耕地不足,除了人口压力,土地分配不均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李景汉就指出:“农民土地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耕地的不足,但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由于耕地的分配不均。”问题的关键已经不是土地分配是否集中,而是如何解决土地分配集中的现象?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他学者的基本看法,是依据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用“税去地主”和“买去地主”的和平手段,来实现“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却认为,以上和平手段并无实施的条件,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不过在不同阶段,主张又有一定的变化。土地革命时期,吴黎平指出,通过最彻底的土地革命,实现土地国有,将地主的土地分与农民。以上变化,与中共革命的土地政策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土地革命时期“土地国有”的提法反映了当时偏“左”的倾向。四、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程度很在农村经济性质和土地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者还关注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问题。狄超白说:“在中国的农村社会里,主要的阶级关系是地主与农民的直接对立。”关于租佃关系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的认识并无差别。其他学者如蔡树邦指出,佃农人口占农民人口的一半,是农民中最受压迫最为痛苦者,“佃农问题实为目前中国社会的中心问题底中心问题”。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程度,主要不在于地租形态,而是地租率、附加条件以及由此反映的主佃关系。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多有共同点,即地租剥削严重,主佃关系紧张。其他学者如归廷辁指出,地租率低者百分之三四十,高者达百分之七八十。佃户每年除缴田租外,所得的报酬微乎其微。与土地分配问题一样,对于地租制度的弊端,其他学者多持改良的减租态度与租佃关系相比,借贷关系对农民没有那么重要,但“比较佃租更加来得普遍”。农民借贷的主要来源是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也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地主阶级。与租佃制度一样,对于高利贷,除了抗战时期以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一样都持取缔态度。此外,还都主张建立信用合作社等现代农业金融机构,以缓解高利贷剥削。应该说,现代金融的低利借贷有利于农民,但距离农民的借贷需求仍相距甚远,甚至转变为高利贷。其他学者如符致逵指出,农村合作社多为豪绅阶级所主持,银行对合作社所给予的低利资金往往被土劣自借或冒名借去,转以高利贷与农民,以达其剥削之目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地主与农民对立关系的分析,为中共革命对象的确立和广大农民的动员提供了依据。五、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观点农家经济是中国农村经济最直接的体现,其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其经营方式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共革命过程中经济建设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前途问题。中国农业生产的显著特征是小农经营的普遍性,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认识一致。其他学者如冯静远指出,“中国农民一般所有的土地,均不足10亩,而这过少的土地又分散在数处,小农经营的普遍,可以想见”。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也给出了几乎相同的意见,即生产方式落后,在外国和本国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遭遇解体的状态。其他学者如方显廷指出,以前几占满乡村的手纺业,在国外机纺纱及国内机纺纱的竞争下,已受淘汰,寂焉无闻。但对于如何解决小农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其他学者就有一定的区别了。其他学者大都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前途一定是大农经营或集合经营。李景汉指出,小农经营未来必然趋于没落,被大农场所取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站在中共革命的角度,对农家经济的前景进行了阐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认识上有所变化。土地革命时期,吴黎平认为,土地国有之后,美国式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绝少可能的,中国农民经济最可能的前途是苏联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转入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应当说,薛暮桥的主张是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不仅反映了中共革命经济建设的出路,也预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由上观之,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宏观与具体问题都做了探讨,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稚嫩乃至教条之处,但仍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同样的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他们与其他学者所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