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兴衰与汉代死亡信仰_第1页
汉画像石兴衰与汉代死亡信仰_第2页
汉画像石兴衰与汉代死亡信仰_第3页
汉画像石兴衰与汉代死亡信仰_第4页
汉画像石兴衰与汉代死亡信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画像石兴衰与汉代死亡信仰

汉代的图像是汉代的石雕艺术,用来雕刻墓庙、墓门、墓、棺材等建筑。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画像石大约兴起于西汉早中期,西汉末东汉初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晚期臻于极盛,东汉末年则走向衰亡,其间经历了约三百年的发展进程。对于汉画像石兴盛的根源,学界存在诸多说法,如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汉代推行的“以孝治国”政策、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等等。而本文认为,推动汉画像石兴盛的根本动因乃是汉代生死信仰尤其是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演变,即是宗教原因,而非经济、政治抑或其他原因。一、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之背景已为汉画像石盛行提供了社会的环学界一般认为,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汉画像石的兴盛。如信立祥、王建中、蒋英炬等皆持相似的观点。据考古资料显示,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大致为四个区域。第一个分布区集中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是汉画像石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第二个分布区集中于豫南与鄂北一带,是汉画像石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带;第三个分布区集中于陕北、晋西北一带;第四个分布区集中于四川、滇北一带。也有学者认为汉代推行的以孝治国政策直接推动了汉画像石的兴盛。如蒋英炬等认为,汉画像石因汉代的厚葬之风而兴盛,厚葬之风则因汉代的以孝治国政策而盛行。的确,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十分注重孝道并采取了“以孝治国”之策。如西汉文帝在其临终时仍不忘嘉奖孝者,下诏“赐诸侯王以下至孝悌力田金钱帛各有数”厚葬说乃是学界较为流行的观点。如信立祥曾提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汉画像石流行的背后,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就是两汉时期疯狂推行的厚葬风俗。”厚葬之风的盛行确实是汉代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起时段与汉画像石大致相同,即大约也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如据《晋书·索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享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而就汉画像石的兴盛时段来看,其与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基本是同步的,也即从西汉武帝直到东汉中晚期同样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基于此种现象,许多学者将汉画像石的兴盛归结于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而我认为,汉代厚葬之风并不能成为推动汉画像石的根本动因。因为,所谓厚葬乃是指墓葬过程中的靡费现象,而汉画像石的使用本身就是厚葬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既然画像石的使用本身就是厚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那么二者便具有同一性,故厚葬之风不应成为解释汉画像石兴盛的原因,而我们所探寻的推动汉画像石兴盛的根本动因实际上也同样是引起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的原因。台湾学者蒲慕州曾指出:“厚葬久丧的行为不能完全由风气奢华、经济富裕,甚至孝道思想所解释。人之所以愿意厚葬死者,总是基于某种对灵魂或死后世界之相信。汉代并非厚葬风俗之起源时代,亦非对灵魂及死后世界信仰之开始,但是汉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却明显的比前代更为清楚。……汉代厚葬风气的形成与这种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的具体化应该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二、汉武帝求仙活动的兴盛我国灵魂不灭的观念由来已久。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形成了魂魄的观念。如《左传·昭公七年》载子产之语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到了西汉初年,这一信仰却一度沉寂,究其原因则是深重的内忧外患使得汉初的几位君王无暇顾及求仙问鬼之事。为了增强国力、巩固边疆,文景二帝励精图治,推动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一个疆域庞大、经济富庶、思想统一的帝国已经形成。但也就在武帝的帝国之欲得到满足之后,他开始将目光转而投向了追求长生不死。武帝在位期间曾掀起了狂热的求仙活动,致使汉代的生死信仰有了迅速的复苏并发生了重大的升级。这一变革可从这一时期神仙信仰与冥灵信仰的变化中看到。首先,神仙信仰有了重大升级,这集中体现在:其一,武帝在位期间展开了时间更长、规模更大、频率更高的求仙活动。据史籍记载,汉武帝求仙时间长达五十年之久,其求仙的频率与规模皆远超秦始皇。余英时先生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汉武帝求仙的狂热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求仙的地理范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广;二是其在求仙中更允许这种个人的追求影响帝国的对外关系。与此同时,汉代的冥灵信仰也在武帝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这一时期,崇鬼观念尤盛。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皇帝初即位,犹敬鬼神之祀。”可以看到,汉代的生死信仰尤其是神仙信仰在武帝时期有了重大的升级。而这一变革则主要是由以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所发起的。武帝之后的西汉中后期,汉代的生死信仰得到了继续的推进。西汉进入中兴时期,宣帝同样热衷于祀神求仙活动。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时,南郡获白虎,献其皮牙爪,上为立祠。又以方士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又祠太室山于即墨,……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云阳有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又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于肤施。”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民间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以“祠西王母”为口号的群众造仙运动。而这场运动则又标志着汉代生死信仰的再一次升级。如据《汉书·哀帝纪》记载:“(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新莽时期,王莽对鬼神的迷信继续推动了汉代生死信仰的发展。据《汉书·郊祀志》记载:“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台成万金,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又种五粱禾於殿中,各顺其色置其方面,先鬻鹤髓、毒冒、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以乐为黄门郎,令主之。莽遂崇鬼神淫祀,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鸟兽三千余种。后不能备,乃以鸡当鹜雁,犬当麋鹿。数下诏自当仙。”东汉中晚期,成熟的道教典籍与道教团体开始出现。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综上所述,从西汉武帝开始,汉代的生死信仰尤其是神仙信仰有了明显的升级。经过西汉中晚期的持续发展,西汉末东汉初,神仙信仰已有了广泛的普及,早期道教典籍与道教团体已具雏形。而到了东汉中晚期,成熟的道教典籍与道教团体已经形成。一言以蔽之,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晚期,汉代生死信仰经过了一个持续发展并最终导致早期道教的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三、汉画像石图像内容的同步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对汉画像石的兴盛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汉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是基本同步的。其次,汉画像石的图像内容几乎是同步地反映了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基于这些特征,我认为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乃是汉画像石兴盛的根本动因。以下就这两点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前文述及,汉代生死信仰在武帝时期有了重大升级,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汉画像石兴起的重要时段。据考古资料显示,汉画像石的第一个分布区(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第二个分布区(豫南、鄂北一带)为汉画像石最早兴起的地带。第一个分布区较早出现的汉画像石有:山东滕州岗头1号石椁墓画像石、山东枣庄小山1号与2号石椁墓画像石、山东临沂庆云山2号石椁墓画像石等。其中山东临沂庆云山2号石椁墓画像石形成于西汉武帝后期武帝之后,汉代生死信仰在宣帝、成帝等的推进下得到了持续的发展。而这一时期,汉画像石也在题材内容、构图形式、雕刻技法等方面经历了一个由简趋繁的发展进程。就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的汉画像石而言,大约是在西汉末东汉初,汉代生死信仰有了再一次的升级,神仙信仰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这一思潮也引起了汉代墓葬制度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的墓葬形制出现了大的变化,小型的石椁墓逐渐为大型的洞室墓所取代。蒋英炬、杨爱国指出:“这个阶段画像石墓的墓葬形制,除有少数的石椁墓遗存外,已基本演变为洞室墓,有着明显的仿效生活居宅的第宅化趋向。”东汉中晚期是汉代生死信仰持续发展与早期道教逐步形成的时期。而与此同时,汉画像石也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像内容更为丰富,边饰花纹也趋于繁复。如1959年出土于山东省安丘市董家庄的安丘汉墓中室室顶北坡西段画像即是其中一例。画面的左边饰卷云纹、水波纹、垂幛纹和锯齿纹,下边无卷云纹,但有双菱纹。画像刻乐舞百戏图。左上方二人踏鼓对舞,左者执便面,挥长巾,其左二人坐观,右三人坐于席上击铙、鼓伴奏。乐舞者下二羽人玩六博,四羽人围观;其左一人跪者执物向一侧立者进奉,另一羽人作舞;其右二人捧物左向跪,一骑者及二吹管、荷殳步卒左向行、右下边二翼兽衔鱼及一仙人戏翼兽左向行,其后一兽、一鸟及一人执笏左向跪。右边一人手托十字形大橦,二童沿杆而上,六童在橦杆上表演倒立、倒挂,橦顶方板上一童倒立,其右侧一人表演飞剑掷丸,一人倒立,六人坐观,并有一羽人右向行,右下二翼虎左向行。综上所述,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晚期,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同样经历了一个由简趋繁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显然与汉代生死信仰的演进过程是基本同步的。而在另一方面,汉画像石的图像内容也几乎是同步反映了汉代生死观念的变迁。就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而言,武帝时期汉画像石开始兴起,而与此同时,展现汉代人的生死信仰已成为汉画像石图像艺术的基本主题。如前文所列举的庆云山2号石椁墓画像石所刻画的祠堂建筑与亡灵形象则反映了汉代人灵魂不灭的观念与“视死如视生”的生死信仰。再如山东枣庄小山2号石椁墓南椁室北侧与南侧板画像分别刻画了亡灵在祠堂内接受生者祭拜的场景,这些图像同样展现了汉代人的冥灵信仰。西汉武帝热衷于求仙,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求仙热潮。而就在稍后的宣帝、元帝时期,表现升仙思想的题材已出现在该地域汉画像石中。如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出土的西汉元帝时期的汉画像石西汉末东汉初,神仙信仰已在民间有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西王母信仰也已广为流传。而就在这一时期,汉画像石出现了大量的表现神仙信仰的题材,如1994年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城东北洪山村的东汉早期画像石、1983年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敬老院的东汉早期画像石、1960年代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嘉祥村的东汉早期画像石,等等东汉中晚期是汉代生死信仰持续发展并推动早期道教逐步形成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汉画像石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该时段汉代生死信仰的特点。概括起来,这些特点包括:其一,汉代冥灵信仰的世俗化特征,这一点可以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中的基本题材“祠主受祭图”的变化清楚看到。前文已经分析,“祠主受祭图”乃是汉画像石中展现汉代冥灵信仰的重要题材。到了东汉中后期,画像石中的“祠堂建筑”除了表现为单开间的厅堂式建筑或简单的“前堂后室”式建筑外,还表现为结构复杂的建筑群,而建筑内的墓主人也开始享受着觥筹交错、莺歌燕舞的贵族生活。如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龙阳店镇的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即是其中一例。该画面从下到上可分两层。下层为上下两列车马出行图,上层刻一庞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的主体是“前堂后室”式建筑,附属建筑包括水榭、偏楼、纺织房、兵器库等。建筑内不仅刻画了墓主及其女眷,还刻画了众多的侍者、宾客,甚至家奴。这些人物充斥于各个屋宇殿阁之中,或接受侍者的供奉,或迎宾送客,或凭楼眺望,或相向而语,或织布劳作。整幅画面展现了豪门贵族的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汉代人冥灵信仰的世俗化趋向。此外,1991年发现于徐州睢宁县墓山的画像石、1965年发现于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乡的白集祠堂东壁画像石、1952年发现于徐州市茅村的东汉熹平四年的画像石等也皆表现出相同的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