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45分钟总分:8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河北石家庄二中期末]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2.新角度日本在甲午之战中击败中国,成为中国远东地区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中国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支持日本,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中日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出来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一模]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D.强调了近代通信对革命的决定意义4.[2023山东师大附中期末]1911年12月5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中国所有各口的海关岁入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之下,供偿付对外债和赔款之用。”27日,英国第3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表明()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 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5.清末民初,社会各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农业规模的讨论。争论最激烈的是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优劣对比:小农经营的认同危机愈益强烈,大农经营则有一个从全盘接受到多元并持,再到绝大多数接受的过程。事实上,大农经营的建设成效极为有限,小农经营始终居于绝对统治地位。这场争论()A.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C.脱离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社会生产实际D.反映出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6.随着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中央成立资政院,各省咨议局纷纷设立。据学者统计,清末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1160名议员中,多数属于士绅阶层,其中91%的议员为科举出身。这显示出()A.士绅阶层成为清朝统治支柱 B.清末立宪运动缺乏群众基础C.中国开始向宪政国家过渡 D.中国传统社会的阶层分化7.[2023新疆部分名校联考]下表呈现了唐山启新洋灰公司1912—1919年的生产简况。作为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它可以说明当时()年份年产量(吨)设备利用率(%)191259

40556.6191475

92472.3191667

31464.1191894

56890.11919106

478101.4A.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根本改变 B.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初显成效C.民族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变革的基础性力量增强8.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A.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B.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9.晚清时期,电车引入后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车厢里男女混杂,人们根本分不出是官、是民、是商,引发舆论大哗。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些现象反映出()A.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进步 B.国人的传统观念被颠覆C.交通方式成为身份象征 D.攀比之风败坏社会风气10.20世纪初,章太炎、梁启超先后提出编纂中国通史,希望新式通史“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逐渐形成编纂新式通史的热潮。新式通史()A.是传统王朝史和帝王史的延续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C.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史书编纂中 D.其目的在于宣传进化论思想11.[2023河北邢台月考]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新者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家庭革命”。一些读书人甚而设想“毁家废婚”: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上述思潮的产生表明()A.辛亥革命强化民主共和观念 B.五四运动促进民族觉醒C.工业化增强了经济自立能力 D.民族危机引发思想震荡12.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改良文字,使文字悉统于声音”的主张,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强调“文字一律、文话相通”,以达到“中国虽大,犹如一家”的目的。这反映了当时()C.文化传承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A.向西方学习进入了科技层面 B.取消方言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画如故也”。孙中山认为,民国“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故主张民生主义。他在1912年时说民生主义“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胡汉民在反思辛亥革命时认为:“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革命时代本有不能免之痛苦,闻和平之呼声足以弛其忍受牺牲、继续奋斗之勇气,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据《宋教仁集》《孙中山全集》《胡汉民自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认为“政治之纷扰”如故的主要原因,归纳孙中山有关建设民国的主张及其依据。(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后世“良政治之建设”的启示。(6分)14.(14分)[2023福建三明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人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陈钦也在他的《北洋大时代》中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真正多元的、自由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新文化和新文明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中华即将获得振兴的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社会结构变动加速,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提及“中西体用观”,排除D项。2.B【解析】日俄战争期间,中国正在进行君主立宪的新政改革,此时日本已是君主立宪国家,俄国仍是君主专制国家。立宪派希望日本获胜以彰显立宪的正确性,B项正确。日俄都曾侵华,支持日本和民族觉醒无关,排除A项;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无论清政府支持谁,都不能体现出其反动面目,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族矛盾的叙述,D项错误。3.A【解析】根据材料“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势力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D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导致政局动荡,但英国在华利益并未受到影响,依然享有特权,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列强争夺关税主权,排除C项。5.D【解析】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营,大农经营是受到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所以这场争论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D项正确。这场争论是近代中西方经济、文化碰撞的一个反映,A项说法错误;这场争论主要涉及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不是对西方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入,排除B项;关于农业规模的讨论,正是基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生产实际的深入思考,排除C项。6.B【解析】根据材料,清末立宪运动的主要力量是封建士绅和旧官僚,即传统统治群体,这说明清末立宪运动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没有广泛吸收社会力量,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立宪派和旧官僚对立宪运动的呼应,依据所学,清末立宪运动是一个骗局,排除C项;参与立宪的主要力量属于传统社会阶层,是拥护清政府的,D项中“阶层分化”说法错误;材料主旨是立宪运动,A项错误。7.D【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民国初年,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民族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力量快速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础性力量,D项正确。民国初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启新洋灰公司设备利用率提高,不等于民族工业技术水平提高,排除C项。8.D【解析】宣传民主思想的报刊大量出现,报纸在社会上基本普及,普通百姓也能够阅读报刊,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D项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无法得出“达到顶峰”,故B项错误。9.A【解析】.材料中的现象对国人观念有影响,“颠覆”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交通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并没有说明交通方式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社会等级淡化、社会进步,而不是败坏社会风气,排除D项。10.B【解析】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影响扩大,章太炎、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把进化论思想引入史学研究,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B项正确;“史学革命”试图引入进化论思想,创新通史体例,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与章太炎、梁启超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新的史学思想是借鉴了进化论思想,并非以宣传进化论思想为目的,排除D项。11.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新者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思想界主张以爱国为先,说明民族危机引发思想震荡,D项正确。材料强调家庭革命,与强化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强调反帝爱国,强调社会革命,不符合家庭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20世纪初思想的变化,并未体现经济自立能力,排除C项。12.B【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发起了切音字运动,以达到“中国虽大,犹如一家”的目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进一步觉醒,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思想文化层面,故选B项,排除C项;虽然许多知识分子强调“文字一律、文话相通”,但不能代表取消方言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排除D项;根据20世纪以来关于中西方思想的各种争论可知,文化传承的难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项。二、非选择题13.(1)【答案】主要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或良政善治未成);帝国主义侵略。(4分)主张:开发生产力;实行民生主义(或节制资本)。(4分)依据:振兴实业与开发富源的需要;民国新政权的支持;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4分)【解析】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结合内有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外有帝国主义侵略来回答;孙中山的主张,根据材料“能……则富,不能……则贫”“产业勃兴,盖可预卜……”归纳;依据,根据材料“共和告成,措施自由”“反对……垄断……富源”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振兴实业、政权支持、防止垄断、传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