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特征_第1页
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特征_第2页
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特征_第3页
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特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特征

河南强对流天气智慧化应用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主要的预测和报警技术发展迅速。综合来看,局地强风暴的研究成果对实际预报预警业务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复杂多样,时常出现不同类型灾害性天气并存的现象,然而,目前关于河南地区大范围、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研究仍不多见。本文对2016年6月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河南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提供参考。1数据和方法1.1对流系统综合发展分析选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下发的Himawari-8卫星原始分辨率资料(中心波长为11.2μm,分辨率为2km×2km,间隔10min)和河南省雷达监测及3km雷达拼图资料分析对流系统的发展。此外,研究中还应用了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0.125°×0.125°,间隔6h)。1.2学习方法根据相关研究成果2结果分析2.1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的关系2016年6月5日14时至6日00时(北京时,下同)河南省(简称豫)出现了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灾害天气落区具有明显的差异。5日14—18时栾川(14:43)、三门峡(17:14)出现了局地冰雹,直径分别为0.5cm、0.9cm(图1a)。5日19时至6日00时为强对流天气主要影响时段,19—23时(图1b)豫西南发生了大范围雷雨大风,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8个区域自动站风力达8级以上,其中镇平、南阳本站最大风速为25m·s卫星监测表明,5日下午到夜里河南境内先后出现了MMMM综上,灾害性天气发生于MCS剧烈发展、合并加强及成熟期,大范围短时强降水主要分布于TBB低值中心附近,MCS前侧TBB梯度大值区、MCS合并区易发生局地强降水;MCS前侧TBB梯度大值区与风雹天气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期3km雷达拼图和洛阳、南阳雷达均观测到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与合并。13:46—14:10洛阳雷达2.4°仰角反射率因子及垂直剖面显示,栾川附近单体强度达65dBz、强回波扩展到-20℃层以上,并出现TBSS特征,回波悬垂结构维持了近30min后栾川观测到冰雹。16:42洛阳雷达2.4°仰角反射率因子及剖面显示,三门峡附近的单体强度达65dBz,也具有明显的强回波悬垂结构,此特征维持近20min后三门峡出现冰雹(图略)。20时(图3a)带状回波d(对应云团D)由3段回波构成,d1、d2为β中尺度弓形回波,d3为结构松散的混合型降水回波、质心偏低。21:00—21:30(图3b和图3c),d1东移与e(对应云团E)合并,发展为强弓形回波,雷暴大风区位于弓形顶附近。由南阳雷达1.5°仰角反射率因子图可见,20:13(图3d),d1前侧不稳定区内存在分散性对流单体,d1东移与单体合并后持续加强,形成向东南凸起更明显的弓形回波;21:02—21:33(图3e和图3f),d1出现了V型缺口(与风暴后侧入流急流有关)、阵风锋,弓形回波发展到成熟阶段,阵风锋北端与d1相连并不断将前侧暖湿气流抬升、输送至系统中,为弓形回波的持续发展提供能量。同时,γ尺度对流单体在阵风锋作用下加强,随后并入d1,促使d1持续发展。20:37—22:28弓形回波、阵风锋快速东移,速度约为75km·h综上,强单体产生了冰雹,弓形回波导致豫西南发生了雷暴大风。强单体的TBSS、强回波悬垂特征和弓形回波的阵风锋、后侧入流急流特征对预警冰雹、雷暴大风有一定提前量。2.2云传播环境2.2.1日8—环流背景与探空环境2016年6月4—5日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河南受华北低涡后部西北气流控制。由高空分析(图4a和图4b)可知,5日08—20时500hPa黄淮地区西北风速为16—20m·s2016年6月5日14时南阳(图5a)自由对流高度(LFC)接近地面,说明稍有触发就会产生对流天气,500hPa至地面的温度递减率达9℃·km分析对流参数可知(表2),5日14—20时南阳K指数增至38℃、SI指数降至-2.56℃,对流发生前(14时)CAPE达1583.3J·kg2.2.2能量和干湿性质对豫西南风雹的影响由假相当位温θ分析逐小时CAPE、CIN发现,13时(图7a)豫西南的西部、豫中和豫南CAPE>1000J·kg分析大气可降水量(PW)发现(图略),5日14时豫东存在一PW高值区,中心值达46mm,豫中处于湿区内,PW>40mm;陕西省东南部有一18mm的干中心,栾川、三门峡PW<30mm,处于干空气向湿空气侵入的交绥区。20时高湿区西南移,豫中、豫南处于40mm的高湿区内,位于陕西省的干中心略加强,豫西南PW梯度显著增加,表明此处为干湿气团剧烈交绥区。可见,不同温湿性质气团剧烈交绥是豫西南出现风雹天气必不可少的条件。综上,豫西南位于高能区、能量锋区,不稳定层结深厚,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和干湿气团剧烈交绥有利于产生风雹;豫中、豫南位于PW大值区,易出现强降水。2.2.3动区地震波场特征散度和垂直速度叠加图显示,2016年6月5日14时850hPa(图8a)上升运动区位于豫西山区东侧,栾川位于上升运动区内辐合中心附近,垂直速度、散度值分别为-0.3Pa·s可见,局地对流云发展为深对流产生了冰雹;“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深厚上升运动有利于MCS持续加强,对流系统后侧下沉辐散气流有利于产生大范围的雷暴大风。2.3中等尺度制的触发和维护2.3.1形成冷区,持续降水分析逐小时区域自动站资料可知,2016年6月5日上午豫中、豫北持续弱降水,形成较大范围冷区。11—13时(图9a)冷空气南下,在栾川附近形成直径约为50km的冷池(本文采用-3℃为冷池的界限2.3.2阳雷达剖面结果2016年6月5日13:16—13:52洛阳雷达经栾川附近强单体做径向速度剖面显示(图略),单体上空2—6km为辐合区,7km以上为辐散区,低层正负速度差达15m·s3mcs回波特征(1)华北冷涡、高空弱冷平流形势下,低层暖脊的强烈发展为MCS形成、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局地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豫西南处于高能区、干湿气团交绥区,中高层强干冷空气侵入、中等偏强的0—6km垂直风切变、中层以下干绝热递减率有利于强风暴的形成与维持;豫中、豫南处于PW大值区,深厚的湿层、低抬升凝结高度、较小的0—6km垂直风切变为形成低质心的强降水回波提供了可能。(2)地面辐合线、冷池是MCS触发、发展的动力机制。豫西南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深厚上升运动,雷暴高压引发的变压风和中小尺度动力辐合增强了抬升条件,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有组织化的发展。豫中、豫南地面辐合线持续抬升饱和湿空气,有利于大范围强降水的形成。(3)MCS处于剧烈发展、合并加强和成熟期时,其前侧TBB梯度大值区易出现风雹,也是局地强降水的高发区,大范围强降水多发于TBB低值中心、MCS合并区。强对流单体产生了冰雹;中小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