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必修2)01(全解全析)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必修2)01(全解全析)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必修2)01(全解全析)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必修2)01(全解全析)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必修2)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1

高一化学.全解全析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ADACDDCCAcBBBDDD

1.A

【详解】

A.烧制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不是二氧化硅,故A错误:

B.产生“井火”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H」,故B正确;

C.题中说明“绿帛”为丝织品,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C正确;

D.由于“司南之杓”中含有磁性物质,所以具有“指南”作用,FeaO4具有磁性,故D正确;

故选Ao

2.D

【详解】

A.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1,电子式为Hl。:©!:,应该是O为中心原子,A错误;

B.CO2分子中C原子半径大于O原子,所以中间原子更大而两边原子更小,B错误;

C.氯化镁的形成过程中,镁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二者形成离子键,箭头方向应从镁指向氯:

:&.GMg.个•&:—>[:C1:]-Mg2+[:cj:]--C错误;

■a"■

D.M?+离子核外有。个电子,匕个中子,则质子数是a+2,所以质量数是a+b+2,则M原子符号为鬻+?M,

D正确;

答案选D。

3.A

【详解】

A.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是三种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不同,故A错误;

B.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碳纳米材料,故B正确;

C.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C正确:

D.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它们分别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故D

正确;

故选Ao

4.C

【详解】

①向门窗合页里注油,是为了增加润滑度;

②食品抽真空包装,是为了防止被空气氧化,减慢食品变质的速率;

③用冰箱冷藏食物,是降低温度,减慢食物变质的速率;

④在糕点包装袋内放置活性铁粉作抗氧化剂,是为了防止糕点被空气氧化,减慢糕点变质的速率;

与调控反应速率有关的是②③④,故选C。

5.D

【详解】

A.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对自然的伤害,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故A不选;

B.推广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故B不选;

C.加强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提前达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可以减少燃料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故C不选;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用越多,产生环境污染物越多,对环境污染越大,不符合环保理念,故D选;

故选D。

6.D

【详解】

A.将乙烯通入澳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乙烯具有不饱和键,故A错误;

B.将钠分别与乙醇和水反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乙醇中羟基氢没有水中氢活泼,故B错误;

C.锌与稀硝酸反应,得不到氨气,说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故C错误;

D.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二氧化碳能和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说明碳

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故D正确;

故选D。

7.C

【分析】

X、丫都是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X为1A族的短周期元素,则X可能为H、Li、Na三

种元素;丫原子在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则丫为C1元素。据此分析可得:

【详解】

A.R为LiCl、NaCl时,为离子化合物,A错误;

B.R为HC1时,为共价化合物,B错误;

C.由A和B可知R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C正确;

D.由A和B可知R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D错误;

答案选C。

8.C

【详解】

A.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够使酚献变红,会出现红色喷泉,故A错误;

B.放入锥形瓶中的稀硫酸的体积会影响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未记录放入稀硫酸的体积,无法测定产生气

体的体积,故B错误;

C.氯气不溶于浓硫酸,可用浓硫酸干燥,故C正确;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该实验过程

只能证明酸性:盐酸大于碳酸,碳酸大于硅酸;由于盐酸不是C1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比较

氯元素与碳元素非金属性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

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离子aXm+、bY“+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所以a-m=b-n,可得a-b=m-n,①正确;

②由题意可知,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形

成阴离子,可知X、丫在下一周期,Z、R在上一周期;若m>n,则丫在X的前面,R在Z的前面,所以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b>c>d,②正确;

③Z、R元素形成阴离子,说明Z、R为非金属元素,由②可知元素的原子序数c>d,在同一周期中,原子

序数越大,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Z>R,③正确;

④X、丫元素形成阳离子,说明X、Y为金属元素,且元素的原子序数a>b,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原子序

数越大,元素金属性越弱,则元素的金属性Y>X,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

物的碱性就越强,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Y>X,④错误;

⑤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由于原子序数为a>b>c>d,则离子半径:R

>Z>Y>X,⑤错误;

根据分析可知,正确的为①②③,故合理选项是A。

10.C

【分析】

通过以上信息推断得知,L为Mg,M为ALQ为S,R为Be,T为O

【详解】

A.同一周期金属阳离子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镁离子〈铝离子,A项错误;

B.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Mg>Be,B项错误;

C.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递减,0>S,C项正确;

D.氢氧化铝不能与氨水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C。

11.B

【分析】

由于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

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注意反应速率的单位必须一致,lmol/(L-s尸60moi/(L-min)。

【详解】

A.v(A)=0.2mol/(Lmin);

B.因v(A):v(B)=l:3,v(B)=0.2mol/(Lmin),故v(A)=0.07mol/(L-min);

C.v(A)=0.02mol/(L-s)=60X0.02mol/(Lmin)=1.2mol/(Lmin);

D.因v(A):v(C)=l:2,v(C)=0.3mol/(L-s),故v(A)=0.15mol/(L-s)=60X0.15mol/(L-min)=9mol/(L-min),反

应速率最慢的是B。

故选B。

12.B

【详解】

A.稀硫酸具有酸性,能够与Fe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f,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与铁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覆盖在Fe的表面,Fe表面产生少量

气泡后迅速停止,该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硫,故B错误;

C.Mg与浓硫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说明Mg在浓H2sCM中没被钝化,故C正确;

D.构成原电池,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是因为Mg为负极失去电子,Fe为正极,正极

上氢离子得到电子放出氢气,可知Mg的金属性比Fe强,故D正确;

故选B。

13.B

【详解】

A.由图像可知,Fe?+的氧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故A正确;

B.由图像可知,②和③的反应温度相同,溶液的pH不相同,pH越大,Fe?+氧化速率越慢,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①和③的溶液的pH相同,温度越高,Fe?+氧化速率越快,故C正确;

D.氧化过程发生的反应为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离子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为

2++3+

4Fe+O2+4H=4Fe+2H2O,故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

由氢离子移动方向可知右边电极为正极,左边电极为负极,燃料电池中,燃料被氧化,燃料通入负极,氧

气被还原,通入正极。

【详解】

A.未给明氢气所处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氢气物质的量,无法计算通过的电子数,A错误;

B.左边电极为负极,a处应通入氢气,B错误;

C.右侧电极为正极,电解质中有大量氢离子向右迁移,则右侧发生的反应为4H++O2+4e=2H2O,C错误;

D.氢氧燃料电池总反应与氢气燃烧类似,总反应为2Hz+O?=2&0,D正确;

答案选D。

15.D

【分析】

汽车尾气产生的N02在日光照射下分解成NO和氧原子,此时即开始“光化学烟雾”的循环,不断地产生03.这

个循环包括了下列3个化学方程式①NCh=N0+[0],®2NO+O2=2NO2,③。2+[0]=03,净结果:302=203;

为预防和控制氮氧化物的污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对含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也可以用氨气来处理。

【详解】

A.由分析,过程中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氧化性物质产生,光化学烟雾有强氧化性,故A正确;

B.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氮氧化物还可引发酸雨等污染问题,故B正确;

C.碳氢化合物即烧类,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都属于燃的衍生物,故C正确;

D.Nth是红棕色气体,光化学烟雾呈现淡蓝色是由于光的折射和反射,故D错误;

故选D。

16.D

【详解】

A.空气吹出”是利用热空气升高溶液的温度,使沸点低的澳挥发出来,利用了澳单质的挥发性,A正确;

B.在吸收塔里发生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所以从吸收塔流出的溶液主要含HBr和H2s。4,故

B正确;

C.在吸收塔中Bn与S02发生反应以达到富集目的,故C正确;

D.第一次、第二次通入CL的目的都是氧化Brl故D不正确;

故选D。

17.(共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He第二周期VI1A族

-H1+....

(2)H:N:H:ci:离子键、共价键Na*?**Cl:—>Na[ICE]'

(4)H20二者均为分子晶体,H2O分子间存在氢键

(5)CO2+H2O+SiO^COj+H2SiO3i

A

(6)C+2H2so4(浓)=CO2f+2SO2t+2H2O(2分)

【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①为He,②为C,③为N,④为0,⑤为F,⑥为Na,⑦为Si,⑧为S,⑨为

CL

(1)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原子核外电子满足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单质的化学性质相比较而言最稳

定,上述元素组成的单质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为He:⑤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VIIA族,故答

案为:He;第二周期VHA族;

H_

(2)N、H、Cl元素形成的常见盐类物质为NHQ,其电子式为H:N:H:ci:-;NH:与。一之间的化学

键为离子键,NH;中N与H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为共价键;NaCl形成过程中存在电子得失,其形成过程表

..••rHi+

-

示为Na不苔:Na[:C1:],故答案为:H:N:H[:&:「;离子键、共价键;

••••H

Na^Cl:->Na[:cj:]-;

(3)S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S元素的一种核素原子的中子数与其核外电子数相同,则该原子的质量数=质子

数+中子数=16+16=32,则该原子为或32s;S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⑷H2O、H2s分子间均存在范德华力,而Hz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H2s分子间无氢键,使得H2O的沸点高

于H2S,故答案为:H20;二者均为分子晶体,氏0分子间存在氢键;

(5)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可利用强酸制弱酸证明C与Si元素的非金

属性,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O2+H2O+SiO;=CO;+H2SQI;

(6)C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2、S02,H20,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A

C+2H2so4(浓)=«)2f+2SO2t+2H2O,

18.(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I.(1)Cu氧化AgNCh溶液

(2)碳棒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108

II.(1)2H++2e=H2f

(2)Al2A1+2OH-+2H2O=2A1O£+3H2T(2分)

(3)AD

【详解】

1.(1)对反应:Cu+2Ag+=2Ag+Cu2+,Cu的化合价升高,做负极,溶液中Ag+得电子,做电解质溶液,则该电

池的负极材料是Cu,发生氧化反应,电解质溶液是AgNCh溶液;

(2)正极是Ag+得电子生成Ag单质,电极上出现的现象是:碳棒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⑶正极电极反应式Ag++e=Ag,转移电子Imol,则生成银108g;

H.(l)甲是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则较活泼的做负极,正极上是溶液中H+得电子,电极反应式:

+

2H+2e-H2T;

(2)乙中是Al具有两性,与NaOH溶液反应,则负极为A1,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A1+2OH+2H2O=2A1O[+3H2T;

(3)A.不同介质,金属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反应不同,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

的介质,A正确;

B.金属性是物质本身的性质,Mg的金属性一定比A1强,B错误;

C.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用来比较金属的活泼性,该实验是因为原电池中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解质

溶液反应的金属做负极,不能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已过时,没有实用价值了,c错误;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D正确;

故选:AD。

19.(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①A、BC②3mol/(L・min)2mol/(L,min)3mol/(L,min)

③3A+2BZC

(2)①。.。匕!!!。]/。,]。]!!)②ad(2分)③正反应

【详解】

(1)①随反应进行,A、B的浓度减小,为反应物,C的浓度增大,为生成物;

②由图可知,2min内,△c(A)=(8-2)mol/L=6mol/L,Ac(B)=(8-4)mol/L=4mol/L,Ac(C)=(6-0)mol/L=6mol/L,

Ar6Ar4

则v(A)=——=—mol/(L-min)=:3mol/(L-min)u(B)=—=—mol/(L-min)=2mol/(L-min)

At2At2

v(C)=-=—mol/(L-min)=3mol/(L•min);

At2

③反应最终A、B物质的量不变且不为0,为可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A、B、C的化

学计量数之比为3:2:3,故反应方程式为:3A+2BU3C;

(2)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3min时甲醇的物质的量为0.09mol,由于容器的容积是2L,反应时间是3min,

故用甲醇表示的反应速率V(CH3OH)=mol/(L-min)=0.015mol/(L-min);

②a.vMH2O)=2v逆(CCh)可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关系n(CH3OH):n(O2)=2:3,因此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继续变化,则无法判

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因气体的体积以及质量不变,则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不能用于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

d.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容器内压强为变量,但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可说明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ad;

③加入一定量的CO2,瞬间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不变,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0.(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CH2=CH2竣基

(2)①

(3)加热或使用浓硫酸作催化剂等分液

分)

(4)CH3coOH+CH3cH2、0H='A硫.、CH3coOCFbCHa+HzO(2

nCH2=CH2-------->-fcH-CH^(2分)

(5)CD

【分析】

A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则A为CH2=CH2,乙烯与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则B

为CH3cH20H;乙醇被催化氧化得到生成C,则C为CHsCHO;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D为CH3co0H;

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G,则G为CH3coOCH2cH3;F为高分子化合物,则应为乙烯发生加聚反应

生成的聚乙烯,即-fcH,CH土。

【详解】

⑴根据分析可知A为CH2=CH2,D为CH3coOH,官能团为段基;

(2)在反应①〜⑥中,反应①为乙烯和水的加成反应;

(3)加热、使用浓硫酸作催化剂等可以提高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速率;通过分液可以分离出乙酸乙酯;

(4)反应④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CH3cH20H、浓:假二CH3COOCH2CH3+H2O;

反应⑥为乙烯的聚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CH2=CH2-------空刎一>-fcH-CH^5

(5)A.B为CH3cH2OH,含有饱和碳原子,不可能所有原子共平面,A错误;

B.A为乙烯,可以被酸性高锯酸钾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可以与溪水发生加成反应使其褪色,二者原理不

同,B错误;

C.B为乙醇,乙醉以及其同系物中均含有羟基,可以与钠反应生成氢气,C正确;

D.乙醉会溶于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D为乙酸,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鉴别

二者,D正确;

E.CH3co0H为乙酸,HC00CH3为甲酸甲酯,不是同一种物质,E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D。

21.(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⑴①④)②时:丁@C12+2I=2Cl+l2(2分)

••

(2)①过滤②分液漏斗

(3)①不能②D

(4)D

(5)B

【分析】

海带晒干灼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