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下列关于他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生物体的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单独分析 B.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C.设计了自交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进行验证 D.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2.我国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意思是水稻等谷物不仅成熟期有早晚,而且在多种性状上都有着差异。下列有关相对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A.谷物的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
B.成熟的“早”与“晚”是一对相对性状
C.水稻在不同时期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D.谷物的“质性”与“米味”是一对相对性状3.下列对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错误的是()A.高茎豌豆自交,子代高茎:矮茎=3:1,则高茎为显性性状
B.两只白色羊杂交后产下了一只黑色羊,则白色为显性性状
C.黄色籽粒的玉米和白色籽粒的玉米杂交,F1全为黄色籽粒,则黄色籽粒为隐性性状
D.一灰体雌蝇与一黄体雄蝇杂交的子代中灰体:黄体=1:1,则无法确定显隐性4.下列是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各项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5.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只白毛雌雄羊交配,预测子代的毛色,不合理的是()A.是黑色的概率大 B.可能是黑色 C.是白色的概率大 D.可能是白色6.某种动物的直毛(A)对卷毛(a)为显性,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3:3:1:1。那么,个体X的基因型为()A.Aabb B.AaBb C.AaBB D.aaBb7.下列关于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C.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中,每对等位基因也符合分离定律
D.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8.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每个四分体一定包含4条染色单体 B.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一定是等位基因
C.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D.来源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9.下列有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变形
B.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
C.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均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D.有10对染色体的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中有5对染色体10.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强了生物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的能力,下列关于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B.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以保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C.受精过程中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
D.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相应片段是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11.果蝇可谓是遗传实验室的“明星”,为生物科学做出了其特有的贡献。摩尔根用一系列果蝇杂交实验确定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下列最能说明这个结论的一组实验是()A.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2.一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与一位正常女性结婚,生下一个性染色体异常(XXY)的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孩子,分析其病因可能是()A.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B.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有染色单体没有分离
C.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D.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有染色单体没有分离1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35S标记噬菌体组中,发现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
B.用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中不会检测到35S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其裂解释放的部分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4.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嘌呤碱基的总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数
B.一条单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C.G与C之和占碱基总数比例越大,热稳定性越强
D.5'-端有游离的磷酸基团,3'-端有游离的羟基15.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复制时DNA的两条长链完全解开后,再开始复制
B.细胞内的DNA复制时只以其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
D.DNA复制发生错误的概率很低,所以对生物不会造成影响16.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
B.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必然有多个密码子
C.遗传信息既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也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
D.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在细胞内不同区室进行的17.下列有关基因表达或表观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A.柳穿鱼Lc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出现某种性状差异,可能是表观遗传
C.因为表观遗传碱基序列并没有改变,所以其性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18.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研究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与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相比,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血红蛋白分子运输氧气能力降低 B.血红蛋白基因增加了一个碱基对
C.血红蛋白基因替换了一个碱基对 D.血红蛋白基因缺失了一个碱基对19.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性生殖可导致基因重组 B.无丝分裂可导致基因重组
C.受精作用可导致基因重组 D.无性繁殖可导致基因重组20.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只有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才属于染色体变异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21.通常情况下,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2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人类遗传病
B.在调查某种遗传病发病率时需要在患病家族中进行随机统计
C.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生下来就有的疾病
D.人们常常采取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措施预防遗传病的产生23.下列关于杂交、自交、测交的叙述,错误的是()A.测交属于一种特殊方式的杂交
B.测交可推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同一株玉米的花粉落到雌花柱头上属于杂交24.下列有关科学实验或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控制自变量运用了“加法原理”
B.探究DNA分子结构的过程中,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
C.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和同位素标记法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25.基因型为YyRr(Y/y与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雄性个体、一个精原细胞、一个雌性个体、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成熟配子种类数依次为()A.4、4、4、4 B.4、2、4、1 C.2、4、2、4 D.4、4、2、126.斯万特•帕博荣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开创性研究包括对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当今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的遗传差异,为人类进化提供了()A.分子生物学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细胞生物学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27.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具有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适应环境并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28.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SS的个体占64%,Ss的个体占20%,ss的个体占16%。该种群中显性基因S基因频率是()A.80% B.74% C.84% D.40%29.斑驴兽是斑马和驴交配产生的后代,兼具斑马和驴的特征,通常不能繁殖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斑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B.斑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斑驴兽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 D.斑马和驴都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30.箭毒蛙能分泌毒性很强的毒素,以自身醒目的颜巴作为警戒色,吓退许多捕食者。自然界存在一种蛇,能抵抗箭毒蛙的毒素将其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蛇与箭毒蛙经历了漫长的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若蛙的毒性越来越强,会使蛇的抗毒性越来越弱而被吓退
D.由于存在该种蛇对蛙的捕食,客观上促进了蛙种群的发展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31.如图1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①~④表示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2为根据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数据绘制的数学模型,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AF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______性,判断依据是______。
(2)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
(3)图2中EF段对应图1中细胞______,发生DE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图2中AC段细胞内发生的活动主要是______。32.某细胞中有关物质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①~③表示生理过程,Ⅰ表示相关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Ⅰ表示______,过程①表示______。
(2)过程②需要以______为原料,在______酶的催化下完成。
(3)图中③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______移动(填“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其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
(4)图示生理过程体现出RNA在生物体中具有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生理功能。33.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Ⅰ-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Ⅰ-2的基因型是______。
(2)Ⅱ-7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Ⅱ-7和Ⅱ-8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3)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女孩,则该女孩是否患乙病?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34.玉米非甜味(A)对甜味(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甲、乙、丙三个品系的纯种玉米,其基因型如表所示:品系甲乙丙基因型AABBaaBBAAbb(1)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选择乙与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理由是______。
(2)用乙与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非甜味糯性玉米占______。在F2的非甜味非糯性玉米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3)从上述F2中取出一粒甜味非糯性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______(填“甲”或“乙”或“丙”)杂交,预计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①若子代______,则该甜味非糯性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
②若子代______,则该甜味非糯性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和解析1.【答案】C
【解析】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A正确;
B、利用数学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子代性状分离比,利用统计学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做出了解释,并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C错误;
D、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受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C。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解释、方法,能总结孟德尔遗传实验能获得成功的原因,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2.【答案】D
【解析】解:A、谷物的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正确;
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成熟的“早”与“晚”是一对相对性状,B正确;
C、水稻在不同时期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如高和矮、质性的强和弱等,C正确;
D、谷物的“质性”与“米味”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一对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D。
性状是指可遗传的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和;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本题考查遗传学中的基本概念,要求考生实际相对性状的含义,能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C
【解析】解:A、高茎豌豆自交,子代高茎:矮茎=3:1,出现性状分离,则高茎为显性性状,A正确;
B、两只白色羊杂交后产下了一只黑色羊,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则白色为显性性状,B正确;
C、黄色籽粒的玉米和白色籽粒的玉米杂交,F1全为黄色籽粒,则黄色籽粒为显性性状,C错误;
D、一灰体雌蝇与一黄体雄蝇杂交的子代中灰体:黄体=1:1,属于测交,无法确定显隐性,D正确。
故选:C。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2、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本题考查遗传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含义,掌握判断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D
【解析】解:A、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正确;
B、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互不融合,B正确;
C、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在配子中成单存在,C正确;
D、孟德尔认为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但没有提出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的假设性解释,D错误。
故选:D。
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一对相对实验的过程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答案】A
【解析】解:已知白色对黑色为显性,假设相关的基因用D、d表示,则白毛羊的基因型为DD或Dd。两只白毛雌雄羊交配,其亲本的杂交组合可能有3种:DD×DD、Dd×DD、Dd×Dd,前两种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均为白毛羊,后一种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白毛羊:黑毛羊=3:1。综上分析,两只白毛雌雄羊交配所产生的子代,其毛色可能是白色,也可能是黑色,是白色的概率大,是黑色的概率小。
故选:A。
分析题文: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亲本的基因型组合,进而推断子代的情况,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B
【解析】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中直毛:卷毛=1:1,则关于这对性状亲本为aa×Aa,黑色:白色=3:1,则关于这对性状亲本为Bb×Bb,这两对基因分别是aaBb和AaBb,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7.【答案】C
【解析】解: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复制而来的,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相同基因,B错误;
C、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中,每对等位基因也符合分离定律,C正确;
D、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A正确;
B、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才是等位基因,B错误;
C、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粒分裂产生的两条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
D、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即来源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B
【解析】解:A、精子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复杂的变形,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则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变形,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都要经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等,B正确;
C、精子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部分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C错误;
D、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含有10对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中有10条染色体,而不能表示为5对,D错误。
故选:B。
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卵巢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性细胞数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细胞质的分配均等分裂部分细胞不均等分裂相同点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本题考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具体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答案】A
【解析】解:A、受精卵中携带核遗传信息的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受精卵中携带细胞质遗传信息的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A错误;
B、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B正确;
C、配子的多样性以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会产生更多的基因型,从而使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相应片段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两个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A。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①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②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结果和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答案】B
【解析】解:A、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后代雌雄均有红眼,A错误;
B、若要确定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最佳方法是选择隐雌和显雄进行杂交,即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则可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基因部位与X染色体上,B正确;
C、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如果红眼雌果蝇为纯合子,后代均为红眼,如果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后代雄果蝇红眼白眼均有,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均为白眼,均不能确定在基因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性染色体上的的基因控制性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从性遗传是指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为不同表现型的现象。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摩尔根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C
【解析】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一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与一位正常女性结婚,生下一个性染色体异常(XXY)的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孩子,则患儿基因型为XDX-Y,其母亲基因型XdXd,父亲基因型XDY,因此应该是基因型为XDY的精子和Xd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导致该孩子患病,故异常发生在父方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DY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正确。
故选:C。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在35S标记噬菌体组中,发现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未能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A正确;
B、用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利用无标记的大肠杆菌中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蛋白质外壳无被标记,所以子代噬菌体中不会检测到35S,B正确;
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有少部分有放射性,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末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答案】B
【解析】解: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可见,嘌呤碱基(A、G)的总数等于嘧啶碱基(C、T)的总数,A正确;
B、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B错误;
C、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G与C之和占碱基总数比例越大,含有的氢键数就越多,热稳定性就越强,C正确;
D、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这一端称作5′端,另一端有一个羟基(–OH),称作3′端,D正确。
故选:B。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本题考查DNA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DNA边解旋边复制,A错误;
B、细胞内的DNA复制时两条链都作为模板,B错误;
C、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C正确;
D、虽然DNA复制发生错误的概率很低,但突变可能导致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会对生物造成影响,D错误。
故选:C。
DNA分子复制:①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过程:边解旋边复制;④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⑤特点:半保留复制。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答案】D
【解析】解:A、转录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含有碱基T,RNA含有碱基U,因此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是不相同的,A错误;
B、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对应,B错误;
C、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但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C错误;
D、在真核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而翻译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D正确。
故选:D。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搬运,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17.【答案】C
【解析】解:A、柳穿鱼Lc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A正确;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出现某种性状差异,不一定是表观遗传,还可能是环境影响,B正确;
C、表观遗传虽然碱基序列不变,但表观遗传导致的性状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本题结合表观遗传的现象,考查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够根据选项综合分析判断,难度中等
18.【答案】C
【解析】解:A、镰状细胞贫血致病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运输氧气能力降低,A错误;
BCD、镰状细胞贫血致病的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C正确,B、D均错误。
故选:C。
镰状细胞贫血(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镰状细胞贫血致病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一个谷氨酸被一个缬氨酸替换),而致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A∥T→T∥A)。
本题考查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9.【答案】A
【解析】解: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由此可知,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无丝分裂、受精作用和无性繁殖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或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D
【解析】解:A、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都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由配子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是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是四倍体,C错误;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
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答案】A
【解析】【解答】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这种变异仅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特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答案】D
【解析】解:A、单基因遗传病有些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例如多指、并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在调查某种遗传病发病率时需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统计,B错误;
C、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具有先天性,但也有后天才发生的,C错误;
D、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禁止近亲结婚和提倡适龄生育等措施都能降低遗传病的发病风险,达到优生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答案】D
【解析】解:A、测交属于一种特殊方式的杂交,即与隐性纯合子杂交,A正确;
B、测交可推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以及F1的基因型,B正确;
C、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同一株玉米的花粉落到雌花柱头上属于自交,D错误。
故选:D。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植物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传粉。广义上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均可称为自交。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答案】A
【解析】解:A、该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提取物分别加入蛋白酶、RNA酶和DNA酶,以除去相应的分子,分别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所以在控制自变量的过程中利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用材料制作模型,属于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
C、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且有15N和14N标记DNA,也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
D、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因此可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高中科学实验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B
【解析】解:由于Y/y与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自由组合。基因型为YyRr一个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都可产生YR、Yr、yR和yr4种类型的配子;基因型为YyRr的一个精原细胞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精子,分别是YR、YR、yr、yr或Yr、Yr、yR、yR;而一个卵原细胞可产生YR或Yr或yR或yr1种类型的配子。
故选:B。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4个共2种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1种卵细胞。
26.【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他的开创性研究包括对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知,该研究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从而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中的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本题考查DNA分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进化的证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即可。
27.【答案】D
【解析】解:A、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即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A正确;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决定的性状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
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适应具有相对性,一方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不利变异,从而导致过早死亡,不能繁殖后代;另一方面变异依旧是有利的,但由于意外死亡(病亡、被捕食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D错误。
故选:D。
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经典的解释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也就是说生物在长时间地与环境的相互选择中形成的一种和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本题主要考查适应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答案】B
【解析】解:分析题意,SS的个体占64%,Ss的个体占20%,ss的个体占16%,该种群中显性基因S基因频率=64%+1/2×20%=74%。B符合题意。
故选:B。
种群中的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种群中的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对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9.【答案】C
【解析】解:AB、由题意可知,斑马和驴的后代不育,说明斑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是两个不同的物种,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斑马和驴的后代不育,说明斑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斑驴兽不能繁殖后代,说明斑驴兽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斑马和驴交配可产生后代,说明斑马和驴都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D正确。
故选:C。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
本题的知识点是新物种的过程,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对于隔离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0.【答案】C
【解析】解:A、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以应付一些捕食者,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蛇与箭毒蛙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协同进化的方式,丰富了基因库,从而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
C、若蛙的毒性越来越强,蛇的抗毒性也会越来越强,从而抵抗蛙的毒素作用,C错误;
D、由于该种蛇会捕食蛙种群中的老弱病残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蛙种群的发展,D正确。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答案】雄
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
①②③
①④
着丝粒分裂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解:(1)由图1可知,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
(2)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
(3)图2中EF段每条染色体中DNA数目为1,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对应图1中细胞①(有丝分裂后期)、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DE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使得每条染色体上的DNA从2变成1。
(4)图2中AC段表示分裂间期,细胞内发生的活动主要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故答案为:
(1)雄
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
(2)①②③
(3)①④着丝粒分裂
(4)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1、分析图1、细胞①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林树木》课程标准
- 2BizBoxERP用户基础手册
- 三角形的翻折课件
- 第1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高频选择题50题)(原卷版)
- 2024年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总结
- 七年级下《保护野生动物》苏教版-课件
- 农业科创:研发力量展示
- 机场服务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资金借贷合同个人医疗保健费用贷款支出租赁保险三篇
-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实践探索培养动手能力
- 员工月度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2023年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41904-2022信息技术自动化基础设施管理(AIM)系统要求、数据交换及应用
- GB/T 41908-2022人类粪便样本采集与处理
- GB/T 3745.1-1983卡套式三通管接头
- GB/T 26003-2010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简支梁、悬臂梁挠度计算程序(自动版)
- DB44∕T 2149-201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商票保贴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